青玉龍鳳尊,清,
口徑18. 2×7厘米,足徑16.8×6.5厘米,高17.9厘米。
碧玉雙獸耳海棠式花觚,清,
口徑14.1×8.2厘米,足徑8.2×6.2厘米,高29厘米。
青玉梅花圖屏,清,
徑19. 3厘米,厚1. 3厘米。
白玉山林觀景山子,清,
通高16. 7厘米,寬9.6厘米。
青玉魚樵圖屏,清,
通高17. 8厘米,屏長17. 7厘米,寬12. 7厘米。
青玉獸耳四柱式爐,清,
高12.5厘米,寬11.4厘米。
黃玉荷葉式花插,清,
高14.5厘米,寬9厘米,厚5.5厘米。
白玉雙蟹,清,
高3.6厘米,長16.8厘米,寬11厘米。
以白玉圓雕相對的二蟹,雙鰲各夾持蘆花、蘆穗一枝。背甲玉色略青。
二夾傳蘆諧音“二甲傳臚”,意寓科舉及第。據(jù)《史記》索引,上傳語告下為臚??婆e時,殿試后宣讀皇帝詔命唱名叫傳臚。傳臚之制始于宋代,進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門承接,轉(zhuǎn)傳于階下,衛(wèi)士六七人皆齊聲傳名而高呼,稱為傳臚。至明代,稱會試第一名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至清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除玉器外,二甲傳臚之裝飾題材還見于明、清時期硯墨、鎮(zhèn)紙等文房用品及瓷器、竹木牙雕等器物之上。
壽山石伏虎羅漢,清,周尚均雕刻,
通高12厘米,長12厘米,寬10厘米。清宮舊藏。
羅漢面帶微笑坐撫虎背,虎昂首匍匐于羅漢身側(cè),溫順可愛。羅漢之袍服刻畫精美的蓮花、鳳鳥圖案,線條細密流暢。右手所持之物已殘缺不見。座底刻隸書“古閩周彬尚均氏制”八字款。
田黃石臥虎,清,楊玉璇雕刻,
通高3.6厘米,長6.7厘米,寬3.5厘米。
虎用田黃石雕琢,臥伏形,弓身,目視前方,似有蓄勢待發(fā)之意。周身刻畫細陰線表示毛發(fā)。耳后近背部有陰刻行楷“玉璇”二字款。
青玉蓮藕鷺鷥,清,
高15.5厘米,長31.4厘米,厚3厘米。
以圓雕、鏤雕技法雕琢青玉鷺鷥、藕節(jié)、蓮花、蓮蓬和蓮葉。
鷺與路、蓮與連諧音。鷺鷥、蓮花意寓“一路連科”,祝愿科舉、仕途一帆風(fēng)順,是清代流行的吉祥圖案之一,瓷器上亦多見。又有鷺鷥、芙蓉寓意“一路榮華”,鷺鷥、花瓶寓意“一路平安”等。
青玉全蓮荷葉洗,清,
高4.7厘米,長15厘米,寬9.7厘米。
玉質(zhì)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洗雕作荷葉式,長扁形,荷葉的邊緣向上翻卷呈洗狀,洗外側(cè)凸雕螃蟹、蓮花及蓮蓬各一。洗下結(jié)扎一束荷葉梗作為底。
玉洗是清代最為常見的器皿,各式各樣,種類繁多,既是文房用具,又可作日常生活用品。
翠竹節(jié)式佩,清,
長6厘米,寬3厘米。
佩翠質(zhì)綠色,局部色較深。佩為長方形,以竹枝為邊框,底部鏤雕成山石,上有靈芝,中部鏤雕出竹葉及竹枝。此佩之翠色與竹之天然色澤較為接近,作者以竹為題材,體現(xiàn)出設(shè)計的精妙。佩上部系黃絲繩,上有珊瑚結(jié)珠,兩端各有米珠一組。
翠玉象征君子之德,而竹又為梅、蘭、菊、竹 “四君子”之一,此佩恰合皇帝自喻為仁政之君之意。
爐通高10.5厘米,足徑6.5×8.9厘米;
瓶高11.8厘米,口徑2.6×1.9厘米;
盒通高3.2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3.8厘米。
爐、瓶、盒均為青玉質(zhì)。
玉爐仿古代青銅盨制成,器身趨近于橢圓,口部長方形,有蓋,蓋上有橢圓形環(huán)狀鈕,圈足。爐腹部及蓋面上均琢夔鳳紋并有幾組出戟,兩側(cè)凸雕雙龍為耳,龍眼嵌翠玉及紅寶石。在爐的口沿下、圈足上、龍耳兩側(cè)、蓋近邊緣處和蓋鈕上均鑲嵌紅寶石一周。
玉瓶為扁平式,口、足均為橢圓形。肩部凸雕兩獸銜環(huán)耳,頸部鏤空凸雕一螭,螭雙眼嵌紅寶石。腹部鑲嵌紅寶石兩周,兩周之間淺浮雕兩兩相對的夔龍紋。
玉盒呈扁圓形,圓形口、足。蓋頂中央凸雕蓮瓣紋一周,中間嵌紐形紅寶石一粒,每個蓮瓣上嵌水滴形紅寶石一顆。盒蓋邊沿及盒底沿均嵌紅寶石一周。
爐、瓶、盒常在一起搭配,三件一組被稱為“三式”,是清代宮廷重要的陳設(shè)用品,在書房、廳、堂的幾案上均可設(shè)置。爐可燃香,瓶插銅鏟、箸,盒可貯存香料或盛放印泥。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式”質(zhì)地很多,而在青玉上嵌紅寶石唯此一套。在青白色的玉石上鑲嵌著顆顆鮮紅色的寶石,盡顯華麗與富貴。
瑪瑙樹樁形花插,清,
高10.1厘米,寬7厘米。
花插為暗褐色瑪瑙質(zhì),樹樁形,器中空,可做花插。器身外凸雕松枝、竹枝、梅枝及靈芝。
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松被視作“百木之長”,其凌霜不凋,冬夏長青,被人們視作長青之樹,賦予長青不老的吉祥寓意。竹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秀素潔。古人認為:竹似賢,竹性直,竹心空,竹貞節(jié)。將竹喻為品行高潔的賢人君子。梅在冬春之交開花,有報春花之稱,其“凌寒獨自開”的品格向為人們所稱頌。松、竹、梅的紋飾常被作為寓意健康長壽或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吉祥圖案。
黃玉佛手花插,清,
高16.3厘米,口徑8.2×4.5厘米,足徑5.2×5厘米。
花插為黃玉制作,質(zhì)地極佳,瀅潤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圓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側(cè)凸雕盤繞的枝葉并形成為足。底配鏤雕梅花紋木座。此物選材精良,造型豐潤鮮活,與深色器座相配更顯出了莊重大氣的藝術(shù)效果,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佛手為一種果實,俗稱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長時裂開,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稱作佛手。佛手因“佛”與“福”諧音,被當(dāng)作吉祥物,常與桃及石榴一同出現(xiàn)并被稱為“三多”,即多福,多壽,多子。
翠臥牛,清,
高6.6厘米,長15.1厘米,寬7.7厘米。
臥牛翠質(zhì),微透明,頭、角及身體的一側(cè)留有深黃色玉皮,黃綠相襯,色澤極美。牛呈臥伏狀,四肢均屈于腹下,尾則搭于一足旁。下配以海水紋紫檀紅木座。此作品雖然素身而不琢紋飾,但牛之身體肌理明顯,神態(tài)刻畫生動。
翠為礦物質(zhì),多數(shù)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綠色鮮亮者價值最高。因其質(zhì)地堅硬,故多不琢紋飾。翠在清代中晚期開始盛行。
翠蓋碗,清,
通高8厘米,口徑11.6厘米。
碗為翠玉質(zhì)地,有綹。圓形,撇口,圈足,有蓋。蓋及碗皆光素。
制作這樣一個翠玉蓋碗需要使用很大的一塊翠料。此碗所用料綠白相間,色澤鮮艷。器壁很薄,并帶有優(yōu)美的弧度,做工精致,當(dāng)出自治玉高手。
蓋碗是清代宮廷的飲茶用具,其泡茶量小,適于細細品味。碗蓋略小于碗,是為品茗時刮茶葉所用。
白玉三羊執(zhí)壺,清,
通高10.2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6.5厘米。
執(zhí)壺白玉質(zhì)地,玉如凝脂,潔白無瑕。壺體為圓形。腹部一側(cè)雕壺柄,另一側(cè)凸雕羊首為流,羊昂首,張口,口部即為壺嘴,腦后雙角與壺身相連。壺肩部另凸雕二羊首。蓋頂有圓形紐。
玉執(zhí)壺是清代宮廷重要的陳設(shè)品,樣式極多。將三只羊組合的藝術(shù)造型和紋飾圖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了玉器,陶瓷、青銅器和繪畫中往往亦以三羊作飾,俗稱“三陽開泰”。古時“羊”通“陽”,據(jù)《易經(jīng)》記載:“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焙笕艘颉瓣枴?、“羊”諧音,用三羊喻三陽,取其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多用于歲首祝頌之辭。
青金石牧童騎牛,清,
高4.4厘米,長6.5厘米,寬5.3厘米。
器青金石質(zhì)。圓雕一牛,牛呈臥姿,背上馱一童子,童子左手拽韁繩,右手持撥浪鼓。牛與童子均呈歡愉表情。雕琢精致,造型生動有趣。青金石藍色純正,無雜質(zhì)。
青金石以阿富汗產(chǎn)的質(zhì)量最佳,顏色深藍穩(wěn)重,色調(diào)均勻,濃而不黑,無雜質(zhì)白斑,質(zhì)地細膩。略帶金星者為上品,俗稱青金不露金為最佳。在古代傳說中青金石有催生助產(chǎn)的功效,故又稱催生石。
水晶帶鏈花籃,清,
通高5.1厘米,鏈長12.7厘米,口徑8.3×6.1厘米,足徑2.4×3.1厘米。
水晶質(zhì),無色透明,無瑕無綹。雕作花籃狀,橢圓形海棠花式口、足,口沿外折并凸起。腹部隨形琢四開光,開光內(nèi)分別淺浮雕梅花、水仙花、海棠花、竹及靈芝等植物。口沿處凸雕一對橢圓形環(huán),其上各套6個活環(huán)為鏈,兩鏈有橫梁連接,梁上套一夔龍環(huán),夔龍的口足相連處有孔,以銅鉤穿孔將整個花籃掛于木架上。
花籃系一塊整料制成,設(shè)計精巧,琢磨圓潤,為清中期水晶制品之佳作。
芙蓉石雙耳三足爐,清,
通高11.2厘米,口徑9.8厘米,足距4.3厘米。
爐為芙蓉石制成,粉紅色。圓形口,口沿凸雕二橢圓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體光素。其下配有紅木秋葵葉形三足底座。
清代的玉爐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爐卻極少,這是因為做爐需要較大塊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紋很多不宜使用。中國芙蓉石的產(chǎn)量小,顏色與質(zhì)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爐顏色艷麗,用料多,雖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紋,但已實屬不易。
芙蓉石蓋碗,清,
高9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6.1厘米。
碗為粉紅色芙蓉石制成,圓形,撇口,有蓋。通體光素。
此碗器薄色艷,造型端莊,做工精致。芙蓉石最顯著的特征是它鮮明濃艷的緋紅色和半透明的棉絮狀包體,蓋碗有意不飾花紋,方可盡顯其材質(zhì)之美。
翠白菜式花插,清,
高24.3厘米,口徑12.8×7厘米。
花插為翡翠質(zhì)地,圓雕作一整顆白菜,菜葉碧綠,葉片肥碩,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橢圓形孔,以供插花。底以菜根為足,下配以鏤雕山石、靈芝、竹葉紋的紅木座。
翠玉制品在清中期后才大量出現(xiàn),但多為佩飾、首飾等小件器物。此件翡翠白菜花插雖為翠根琢制而成,質(zhì)地一般,干綠色中有褐色的綹紋,工匠利用了這褐紅的翡色雕琢成葉脈紋,層次更加分明,立體感極強,一些葉片邊緣的黃褐色更接近于自然狀況。
金蓋托白玉杯,清,
通高12厘米,口徑8.3厘米。
杯白玉制,玉質(zhì)潔白瀅潤。圓形直口,通體光素。杯上有金蓋,蓋面中部鏨刻篆書“金揚潤玉涵光”六個大字,邊緣刻回紋一周。蓋鈕之座為金龍式,上配半球形綠玉鈕。杯下配金質(zhì)荷葉荷花形托盤。
此金蓋杯材質(zhì)對比強烈,內(nèi)斂含蓄的潤玉與奢華的黃金結(jié)合在一起分外搶眼。蓋、杯、托盤的裝飾從上至下由繁復(fù)到簡單復(fù)又繁復(fù),并以艷色蓋鈕作點綴,頗具韻致,整體給人以精致、大氣的印象。
黃玉琴式鎮(zhèn)紙,清,
長12.9厘米,寬3.2厘米,厚1.3厘米。
鎮(zhèn)紙黃玉質(zhì),古琴造型,總體比例略寬。琴面上凸雕七弦,外側(cè)雕有10個標(biāo)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見的13個。器底部開有兩個凹槽,分別表示古琴底板上的兩個出音孔,即“鳳沼”、“龍池”。
玉質(zhì)琴式鎮(zhèn)紙并不多見。此器玉質(zhì)淡雅潤澤,似乎暗示著與琴音之清韻相合。
黃瑪瑙鳧銜靈芝鎮(zhèn)紙,清,清宮舊藏。
高4厘米,長10.5厘米,寬5.5厘米。
鎮(zhèn)紙黃瑪瑙質(zhì),鳧式造型,鳧口銜靈芝。此器碾琢精致,其鳧毫發(fā)畢現(xiàn)。
鳧泛指野生禽類,靈芝寓意長壽健康。古代文人置于文房書案上的文具往往追求自然生趣,而宮中清供之紋飾又多取吉祥寓意,本器兼?zhèn)溥@兩個特點,加之材質(zhì)珍貴,一望而知為宮中文房用具。
白玉雕竹形臂擱,清,清宮舊藏。
長13.1厘米,最寬4.6厘米,厚1.3厘米。
臂擱青白玉質(zhì),稍有瑕疵,竹節(jié)造型。凸面琢一只牽牛蟲伏于竹上,并出廓雕小竹一枝,凹面對應(yīng)浮雕7道竹節(jié)。所配木座亦為竹節(jié)造型。
清宮中的臂擱品種頗多,有漆、竹、木、象牙、玉等制品,而玉臂擱為等級最高的一種。此臂擱造型生動,頗富自然之趣,潤潔的玉質(zhì)白中透青,清雅宜人。
青白玉三羊開泰筆架,清,清宮舊藏。
高6.3厘米,長13.4厘米。
筆架青白玉質(zhì),三羊臥姿造型。筆架運用“留皮雕”技法,羊角處留有黃皮色。
此三羊造型筆架寓“三陽開泰”之意,為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三羊一大兩小,母子神態(tài)親昵。滿含溫情,加之玉質(zhì)潤澤,筆架十分舒和優(yōu)美。
青玉三鵝筆架,清,清宮舊藏。
高5.2厘米,長12.8厘米。
筆架青玉質(zhì),三鵝相連形,各銜谷穗、花枝,鵝腹下飾小浮萍。
“三鵝”是印度婆羅門教中月天(月神)的坐騎。中國古人對潔身自好、風(fēng)度翩翩的鵝亦頗喜愛,古代以鵝為題材的工藝品為數(shù)甚多。此青玉筆架碾琢精良,玉色潔潤,鵝之形豐滿柔美,且銜谷穗、花枝,當(dāng)是寓歲美年豐之意。
高4.6厘米,長12.5厘米。
筆架青白玉質(zhì),以圓雕結(jié)合鏤雕技法塑造姿態(tài)各異的5個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葉。此筆架造型活潑,五子高低錯落中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五子形象表現(xiàn)于文房用具中則寓“五子登科”之意。
青玉天雞尊,清,高21厘米。
天雞尊以整塊青玉琢成,玉質(zhì)局部有黃色沁。天雞昂首直立,雙翅緊貼體側(cè),長尾彎卷垂地,喙邊長須飄逸。背負一方口尊,尊頸部飾蕉葉紋,腹部飾獸面紋,這些雖為商周青銅器的常見紋飾,但在此器上的表現(xiàn)形式均已脫離古法,實屬新創(chuàng)。
天雞毛羽的雕刻彰顯有致,刀法粗獷古樸,為清代玉器之佳作。
水晶天雞尊,清,
通高14.2厘米,口徑2.3-3.6厘米。
尊以無色透明水晶圓雕而成。天雞翹首直立,雙翅貼體,長尾卷曲支地,背負螭耳尊,尊的蓋紐亦為一直立小天雞。
天雞尊在隋代已出現(xiàn),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241號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雞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雞尊的造型已趨成熟并且廣泛流行,用各種材質(zhì)制作的天雞尊層出不窮。
此天雞尊利用水晶晶瑩剔透的質(zhì)感,運用了挖空、透雕、圓雕多種工藝手段,其效果清透靈動,光彩奪目。
青玉天雞熏爐,清,
高9.7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6.5厘米。
熏爐以青玉雕琢而成,呈圓體罐狀,器外等距離分布3只天雞。天雞昂首直立,羽翼開張,背部緊貼爐體。熏爐出煙口蓋有圓形16孔玉片,足部有3透孔,以供穿系。足底陰刻“乾隆年制”篆書填金四字款。
關(guān)于天雞的記載最早見于晉·郭璞《玄中記》:“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即鳴,群雞皆隨之鳴?!?br> 此熏爐既可用于陳設(shè),又可在爐內(nèi)焚香,以起到清新室內(nèi)空氣的作用。
青玉把蓮水蟲荷葉洗,清,清宮舊藏。
高7.1厘米,口徑8.7-11厘米。
筆洗青玉質(zhì),荷葉形,葉心下垂,葉邊內(nèi)卷,形成內(nèi)凹的洗心。底部和葉邊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葉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筆洗雕工精細,蓮葉造型與其它附屬紋飾相映成趣。與其它荷葉洗不同,本器以把蓮為形制特點,碾琢的物象生動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高2厘米,水丞口徑1.4厘米。
筆掭黃瑪瑙質(zhì),卷邊荷葉形,葉下花枝縱橫,葉上托一小瓜,瓜開圓口,內(nèi)空可盛水。
此筆掭材質(zhì)優(yōu)良,瓜形水丞小巧玲瓏,乃因書案濡筆墨用水不多之故?,旇珴晒怩r玉潤,碾琢精細,置于書案上更顯乖巧可愛。
青玉葉式筆掭,清,清宮舊藏。
高0.8厘米,長14.5厘米,寬9.5厘米。
筆掭青玉質(zhì),有黑斑,葉形,并琢葉蒂及葉之卷尖。葉表面略凹,凹面很淺,表明此器當(dāng)是用作筆掭。葉底面雕筋脈紋。玉料上的黑斑為經(jīng)火后留下的痕跡。
此筆掭之形制顯然受西域裝飾風(fēng)格的影響,碾琢簡練而富于裝飾性。其青玉質(zhì)潤而色稍黯,著墨之后應(yīng)愈顯清雅沉著。
瑪瑙花鳥紋小插屏,清道光,清宮舊藏。
長9.5厘米,寬8.3厘米,厚1厘米。
插屏瑪瑙質(zhì),長方片狀。正面運用俏色技法利用原料上的白色巧加碾琢,山巖、梅花、鳳鳥錯落其間,呼之欲出,襯以淺棕色的背景。背面陰刻隸書道光帝御制“探梅詩”:
何處尋芳信,前村消息來。
一枝依綠竹,幾點逗蒼苔。
影細因風(fēng)瘦,心清待雪開。
春敷千萬樹,庚嶺好音回。
末署“臣琦善敬書”,并陰刻篆書“臣”、“琦善”兩印。
清代插屏用料多為白玉、青玉和碧玉,瑪瑙料較罕見。此插屏更利用瑪瑙料上間雜的白色雕成圖案,別開生面,清雅宜人。
高3.5厘米,口徑2.4-3.2厘米。
水丞白瑪瑙質(zhì),半透明,局部有紅色,作桃形,器內(nèi)空,器外裝飾鏤雕的桃枝、桃葉,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紅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動逼真。
巧做也稱俏色,最早見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質(zhì)本身的不同顏色進行設(shè)計加工。此水丞匠心獨具,瑪瑙光瑩潤澤的材質(zhì)與桃的造型相結(jié)合,仿佛傳說中天上的仙桃落于書案,突出了仙壽的吉祥寓意。
青玉卷書式墨床,清,清宮舊藏。
高1.6厘米,長7.2厘米,寬3.3厘米。
墨床青玉質(zhì),有皮色,書卷式造型,兩邊足一外卷,一內(nèi)收,其邊沿折角亦一方一圓,皆便于濕墨倚靠。床面鏤雕4蝠,中央飾勾蓮花紋。配紫檀木座。
此墨床之形制規(guī)整中有變化,簡練而不乏情趣,紋飾寓意吉祥。宮中墨床多有青玉之作,置墨之時,玉、墨兩相映襯,玉床愈顯清爽瑩潤。
高9.3厘米,長16.5厘米。
硯滴青玉質(zhì),利用玉斑圓雕作異獸形,獸背上馱有一水注,為貯水口,圓形水注上又雕飾小獸。
此器造型別致而又不失工整,為清宮造辦處玉作的制品。
青玉竹節(jié)小鎮(zhèn)紙,清,清宮舊藏。
長6.9厘米,寬3.9厘米。
鎮(zhèn)紙青玉質(zhì),有玉皮。竹節(jié)造型,正面凸雕竹節(jié)和枝葉、蜻蜓,背面似竹節(jié)被縱向剖開狀。
此鎮(zhèn)紙雕刻精致生動,由于是帶皮雕做,竹節(jié)的造型更加逼真,以溫潤的青玉雕作竹節(jié),愈顯清新雅致。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清宮舊藏。
高4.7厘米,長9.3厘米,寬6.9厘米,口徑1.35厘米。
水丞碧玉質(zhì),局部有墨斑,圓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連,大桃內(nèi)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歡愉酣暢。
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藝中常有此種“太白醉酒”題材的作品。
碧玉葫蘆萬代蓮座高把杯,清,清宮舊藏。
高18.1厘米,口徑7.4厘米,足徑7.4厘米。
杯為一對,碧玉質(zhì)地,由杯體與柄足兩部分連接而成。杯體為鐘鈴倒置形,柄為葫蘆形,杯體與葫蘆形柄之間有一俯仰蓮瓣形座,柄下為雙層圓座。杯由上至下分別雕琢藤蔓、葫蘆、纏枝蓮、蓮葉、雷紋等紋飾。
清代宮廷中各種形制的玉酒具一應(yīng)俱全,且多為構(gòu)思巧妙、工藝精細之作。此對杯造型獨特,雕琢細膩,可稱清宮玉酒具中的精品。
痕都斯坦白玉單耳葉式杯,清,清宮舊藏。
高4.5厘米,口徑11.3-7.9厘米。
杯白玉質(zhì),胎薄體輕,呈花葉形,口、壁舒張而器足收束細小。單耳雕成葉蔓,杯身刻葉筋,花葉之形態(tài)既生動逼真,又頗富裝飾性,雕琢之紋飾于簡練中見精致。
此杯造型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fēng)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為花葉狀,于清麗素雅中又顯出富貴之氣,當(dāng)是清代御用之飲酒器。
青玉瓜棱執(zhí)壺,清,
高26.7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7厘米。
壺青玉質(zhì),圓口,圓蓋,長頸,高挑流,曲柄,瓜棱形腹,蓮座式足。壺肩琢一周纏枝花紋,壺嘴處嵌一金圈裝飾。此壺玉質(zhì)瑩潤,工藝精細,為痕都斯坦玉器風(fēng)格。
痕都斯坦玉器出現(xiàn)于漢地,首見于清乾隆時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蘭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影響,其注重選材用料,講究造型變化,成器胎薄體輕,裝飾紋樣繁密,色彩艷麗,對比鮮明。由于痕都斯坦風(fēng)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其對清宮玉作和民間玉肆的琢玉技藝產(chǎn)生了相當(dāng)?shù)挠绊憽?/span>
青玉回首鴨,清,
長15厘米,寬6厘米,高10.5厘米。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質(zhì)地溫潤清朗。鴨身肥碩,圓臀闊胸,短頸,短翅,翅及鴨身有排列整齊的羽,并布滿仿古勾云紋。鴨作回首狀,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口銜谷梗,梗垂于鴨身,谷葉似飄似搖。
此作品造型生動準(zhǔn)確,栩栩如生。六畜、家禽為玉雕動物中最常見的題材,自唐代之后,玉鴨之作多出新樣。同歷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鴨更為精致,其背負的谷穗既有歲歲平安之意又有五谷豐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藝術(shù)水平很高的作品。
青玉鳳柄執(zhí)壺,清,
通高22厘米,口徑4.9-5.7厘米。
此執(zhí)壺玉質(zhì)純正,表面光亮。壺體扁而高,橢圓形口,蓋與壺口呈插接式,咬合緊密,蓋鈕為鏤空如意形,套二活環(huán),鈕之下飾一周蓮瓣。壺頸部飾變形蓮花紋,腹部有橢圓形開光,開光內(nèi)凸雕牡丹等圖案。壺流為獸吞式,流柱自獸口中接出。壺柄為一全身棲鳳,鳳尾下部套一活環(huán)。
此作品的設(shè)計水平較高,將傳統(tǒng)的如意、蓮花、蓮瓣、牡丹等圖案運用于壺體,表現(xiàn)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準(zhǔn)確。執(zhí)壺之柄造型復(fù)雜,不易掌握。壺蓋高大而易脫落,因而不宜實用,是一件按照實用器設(shè)計的陳設(shè)品。
黃玉三羊尊,清,
高14.2厘米,口徑7.6厘米,底徑6.8厘米。
此器黃玉質(zhì),局部有褐色浸痕。圓形口外侈,頸部有環(huán)狀凸棱,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襯一圓托。
三羊組合的藝術(shù)造型和紋飾圖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繪畫中也往往以“三陽開泰”為題作為歲首稱頌之辭。但黃玉雕三羊尊這樣的器物卻非常少見。
筆插高10.4厘米,長15.8厘米,寬5厘米。
筆插青玉質(zhì),玉質(zhì)瑩潤,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觀,鏤雕的石山上有孔狀洞,洞中生長著靈芝小草。石上臥伏3羊,一大二小,其間隙可架筆。石旁有兩棵芭蕉樹,樹中空,可插筆。筆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鏤雕竹、菊、蘭、桃實、靈芝等紋飾。此筆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陳設(shè)品。
青玉三羊雙池水丞,清,高4.8厘米,口徑分別為3.5-6.5厘米和 2.6-5.9厘米,底長19.4厘米。
水丞青玉質(zhì),兩水池前后相連,橢圓形口,方唇,平底。池肩部琢刻谷紋,凸雕的3只羊伏于池側(cè),前后顧盼,相互呼應(yīng),妙趣橫生,寓意“三陽開泰”。
水丞屬文房用具,可貯水,以備研墨、洗筆之用。
白玉臥羊,清,
高5.8厘米,長10.2厘米。
此羊白玉質(zhì),玉質(zhì)上佳,無雜質(zhì),瑩潤如凝脂。羊呈臥形,昂首望天,口緊閉,耳下垂,雙角向后彎曲。腮下、耳后及尾部邊緣有細刀琢刻的短陰線,以示羊毛。羊身其余部分光素?zé)o紋飾。
清代玉羊與前代風(fēng)格略有區(qū)別,著重于動態(tài)的表現(xiàn),且比前代更加寫實,造型準(zhǔn)確,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現(xiàn)。此白玉羊造型簡潔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潤澤,更因其質(zhì)地潔白無瑕,使羊之溫順的性情與肥美的體態(tài)得以極好的展現(xiàn)。
玉羊首觽,清,
長5.5厘米。
觽白玉質(zhì)地,頂部粗,尾部尖細。頂端飾雙角羊首,并透雕陰刻長長的胡須。器身細長似錐,其上琢刻繩紋。此器為清代仿戰(zhàn)國玉觽的造型。
青玉三陽開泰,清,
高9.5厘米,長18.2厘米,寬10.5厘米。
整器圓雕3只羊,青玉質(zhì)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側(cè)臥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轉(zhuǎn)向左側(cè),口銜竹葉。大羊左側(cè)以竹葉鋪地,其上臥伏兩只小羊,一小羊居前,側(cè)頭轉(zhuǎn)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從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緊伏于大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節(jié)。以三羊為飾,寓意“三陽開泰”。
瑪瑙茶盞,清雍正,
口徑10.6厘米,底徑4.2厘米,高6.7厘米。
天然瑪瑙制成,乳白色的底色,飄著黃色及黑色的片狀花斑,間有細密如纏絲的條帶狀紋路,散發(fā)出渾然天成的氣息。盞身光素,敞口微外撇,圈足亦稍外撇。器底鉈刻篆書“雍正年制”兩行款。器形簡約輕巧,拋光精亮。
此器用于飲茶,為茶盞,原貯紫禁城乾清宮,可見皇帝對其的重視。所附木座呈幾形,線條簡潔,底板鏤空,腿內(nèi)勾處套有一活動的圓環(huán),精巧細致。幾座與瑪瑙盞相配顯示一種典雅之氣。
碧玉鏤雕云龍香筒,清,
高76.4厘米,徑12.8×12.9厘米。
香筒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為銅質(zhì)鍍金亭閣式頂蓋,中間為碧玉圓筒,上鏤雕云紋和龍紋,下部為銅胎須彌式底座。香筒為一對,置于寶座前左右兩側(cè)。每當(dāng)皇帝升座時,香筒內(nèi)點燃檀香木,香煙從香筒的孔洞中冒出,造成香煙燎饒、香氣宜人的神秘氣氛,座下群臣聞到香氣,借喻皇恩浩蕩、垂及萬民之意。清代檔案及文獻中多稱此器為“垂恩香筒”。
青玉鏤雕螭鳳雞心佩,清中期,
長8厘米,最寬6厘米。
佩青玉質(zhì),有紫色沁。雞心形,通體鏤雕二螭、一鳳。中心圓孔可用以穿系,以便佩掛。
雞心佩流行于漢代,此佩仿漢代雞心佩式樣,其上裝飾的螭、鳳紋樣亦為戰(zhàn)國至西漢時所流行,但清代雞心佩中心的圓孔較漢代為小,孔四周的紋飾也比漢代復(fù)雜得多。
碧玉福壽云紋四足洗,清中期,
通座高10.5厘米,口徑16.9厘米,足距4厘米。
洗碧玉質(zhì),有黑斑。器圓形,口內(nèi)斂,腹部線條圓潤,下具四矮足。器腹近口處飾回紋一周,主題紋飾為云蝠紋和篆體團“壽”字。玉洗配紫檀如意云頭木架。
洗是戰(zhàn)國晚期出現(xiàn)的一種青銅器,用于日常的盥洗,形體都比較大。宋代以后,瓷洗成為常見的生活用品。故宮博物院藏有若干件清代早中期燒造的瓷洗,品種各異。此洗顯然仿瓷洗而制,這種玉洗已脫離了盥洗的作用而成為文房用品中的筆洗。
青玉方鼎式爐,清中期,
通高13.5厘米,口徑10.1×7.1厘米。
爐為青玉質(zhì),材質(zhì)良好。器呈長方形,兩側(cè)各有一朝天耳,四夔形足。爐身四面紋飾相同,口沿下飾夔紋,腹部以獸面紋為主要紋飾,并有八出戟。
此爐是陳設(shè)用品,仿古特征明顯,其造型仿商代青銅方鼎,獸形扁足具有商晚期青銅器足的特點,獸面紋和夔紋也是當(dāng)時流行的紋飾。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玉器中,此器是仿古彝器的代表作。
白玉夔龍紋蟠螭觥,清中期,
高14.2厘米,口徑9.6×5.2厘米。
觥白玉質(zhì),有微瑕。敞口大腹,體形粗壯。器身以夔龍紋為主體紋飾,器口、主體紋飾的上下邊緣各有回紋一周。流下飾一鳳頭,頭下套活環(huán),蟠螭形柄。器配紫檀木座。
兕觥是商周青銅酒器的一種。清宮玉器中仿兕觥的造型者很多,體態(tài)不一。此器因螭形柄故名蟠螭觥,其造型線條流暢,紋飾規(guī)整,與青銅觥相比雖在器形和紋飾上多有差異,但古意尚存。
青玉萬松山房圖山子,清中期,清宮舊藏。
高20.6厘米,長28厘米,底寬4.6厘米。
山子青玉質(zhì),作重疊山巒形。山子正面琢崇山峻嶺中挺立著棵棵巨松,間飾亭臺樓閣,背面雕峭壁懸崖,亦點綴松樹。景致布局周密,層次清晰,立體感強。正面浮于山腰的云紋上琢隸書御題《萬松山房詩》:
萬松春曉坐山房,雨后千峰濯翠光。
因回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涼。
聞聽倚巘濤翻鬣,極睡鋪阡浪擺芒。
詎事游山欣愜賞,為民額手慶宜旸。
清代玉山較多,圖案題材多取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會山林、松下鹿鶴、山水樓閣等等,且雕琢精致,畫意盎然。陳設(shè)于文房中,讀書小憩時可娛目賞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