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良渚玉器的鑒定與珍賞》一書,是以陳鶯為第一作者,由陳鶯、陳逸民和姚創(chuàng)立三人合作的一本科普類文物書籍,出版多年后,深受讀者的歡迎,今天起,我們?nèi)倪B載本書,以供還沒有購買本書的讀者閱讀。
今天發(fā)表第七章(3)
7 良渚玉器的紋飾(3)
圖7-8是反山17號墓出土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圖7-9是瑤山遺址出土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圖7-10是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圖7-11是浙江江南水鄉(xiāng)博物館收藏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圖7-12是也是浙江江南水鄉(xiāng)博物館收藏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圖7-13是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圖7-14是反山遺址14號墓出土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圖7-15是上海金山亭林遺址出土的玉琮上的獸面紋,這些不同玉琮上的良渚玉器紋飾揭示了神人獸面紋不斷演變的過程,從圖上明顯可以看出,玉琮上的獸面紋,是一個從復雜到簡化的演變,也是一個從寫實到抽象的演變過程。
7-8 反山17號墓出土
7-9 玉琮浙江余杭瑤山遺址出土中國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借展
7-10 神面紋琮福泉山出土
7-11 江南水鄉(xiāng)博物館
7-12 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
7-13 浙江博物館
7-14 反山14號墓出土
7-15 神面紋琮上海金山亭林遺址出土
圖7-8至圖7-15雖然各有不同,但可以看出其中的承繼和發(fā)展脈絡(luò)。為了讓讀者對這種變化了的神人獸面紋有一個十分明晰的認識,我們列出一個較為復雜的玉琮上的獸面紋,如圖7-16所示,可以看出,良渚玉琮上的獸面紋是由神人獸面紋演變而來的。在圖7-16玉琮的角上,以角棱為中線,分兩節(jié)刻有一個簡化的兩兩對稱的神人獸面紋。這種立面對稱的工藝技法,也許就是良渚先民的創(chuàng)造。玉琮的上節(jié)為人面紋,神人頭頂飾以兩組弦紋,兩組弦紋中間用刻劃細膩的螺旋紋相隔,弦紋表示冠帽,重圈為眼,外圈為小三角形的眼角,眼下有凸起的矩形面,凸面上有幾何紋以表示神人的闊嘴;玉琮的下節(jié)為一獸面紋,顯目的卵形眼瞼構(gòu)出了獸面最明顯的特征,里面也是重圈為眼,鼻被塑成橋形的凸面連接兩眼,鼻下另一凸面表示獸面的嘴。在所有凸面內(nèi),都刻有弧線和短直線,這種細密的線條是良渚玉器紋飾的一個重要特征。車廣錦先生最早讀出了這種兩節(jié)玉琮上的獸面紋。[1]
7-16 獸面紋說明
讀懂圖7-16玉琮上獸面紋的紋飾含義及其特征,就能理解圖7-8至圖7-15各類玉琮上獸面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圖7-8和圖7-16相比,也是一件兩節(jié)玉琮,上節(jié)為人面,下節(jié)為獸面,圖形基本相似,區(qū)別就在于表示嘴的凸面內(nèi)有弧線和短直線,而卵形眼瞼內(nèi)沒有。圖7-9不僅刻有云雷紋、弧線和短直線,且表示嘴的凸面明顯高于琮面,而且還在上節(jié)的人面中,把重圈眼省掉了。圖7-10的獸面紋飾和圖7-8相似,但凸面較為突出,且大眼瞼的周邊沒有前者那樣凸出。圖7-11、圖7-12、圖7-13以及圖7-14雖然琮面上細小的紋飾略有不同,但基本圖案卻大致相同,即都把獸面給省掉了,只留下上節(jié)的人面。當然它們凸面的雕刻深淺也各有千秋。圖7-15是最為抽象的一個神人獸面紋了,它不僅省略了下節(jié)的獸面,甚至把重圈眼也完全省略了。這種最簡約的神人獸面紋一般只會出現(xiàn)在高節(jié)琮或琮式玉管上,如果在其他玉器上出現(xiàn)這樣的紋飾,一般可以斷定為仿品。
把握神人獸面紋的演變過程,對于良渚玉琮的鑒定大有益處。如果讀者能觸類旁通,在其他器型上發(fā)現(xiàn)類似的圖案,也應(yīng)該能讀懂讀對,從而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7-17 浙博藏品
7-18 浙江博物館藏
7-19 瑤山2號墓出土
而圖7-17至圖7-19則是良渚玉器神人獸面紋演變成獸面紋后在不同器物的表現(xiàn)。從這些圖上可以得到十分明確的信息,神人獸面紋一定雕刻在良渚玉器最顯眼的部位。
[1] 車廣錦:《良渚文化玉琮紋飾探析》,《東南文化》1987年第三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