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內(nèi)有包塊】中醫(yī)辨證屬濕、熱、瘀互結者,臨床治療以清熱、利濕、化瘀通下,消癥化結為主,藥用:虎杖20g 枳實15g 大黃6g 厚樸15g 牡丹皮15g 赤芍15g 忍冬藤25g 敗醬草20g 三棱6g 莪術6g 當歸15g 板藍根20g 黃芪15g 茯苓15g 水煎,一日一劑,分三次口服,療效肯定。
【盆腔炎組方】:銀花30克 連翹30克 紅藤30克 敗醬草30克 薏苡仁12克 丹皮9皮 梔子12克 赤芍2克 桃仁12克 延胡索9克 川楝子9克 乳沒各4.5克 制用法:上方每日服2劑,每劑服2—3次,每6小時服1次。1.忍冬藤蜀紅藤治盆腔炎
[配 方] 忍冬藤30克,蜀紅藤30克,大黃9克,大青葉9 克,紫草根(后下)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川楝子9克,制延 胡索9克,生甘草3克。
[功 效] 清熱解毒利濕,涼血活血化瘀。用治盆腔炎。
2.蚤休地丁草治盆腔炎
[配 方] 蚤休15克,地丁草15克,虎杖15克,當歸10克,川芎5克,川楝子10克,玄胡索10克。
[功 效]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用治盆腔炎。
3.銀花連翹治急性盆腔炎
[配 方] 銀花24克,連翹24克,丹參24克,蒲公英15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車前子10克,敗醬草30克,當歸12克,甘草3克。
[功 效] 清熱解毒,化瘀利濕。用治急性盆腔炎濕熱瘀結型,癥見發(fā)燒,惡寒,小腹脹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質(zhì)稠,呈膿樣有臭氣,舌質(zhì)紅,苔稍黃或白膩,脈弦滑而數(shù)。
4.珍珠菜蒲公英治盆腔炎
[配 方] 珍珠菜、穿心蓮、蒲公英、忍冬藤、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大青葉、魚腥草各15-50克。
[制用法] 任選上藥2-3種,水煎服,每日1劑。
5.杏仁半夏治急性盆腔炎
[配 方] 杏仁10克,生薏仁10克,蔻仁6克,淡竹葉10克,川樸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
[功 效] 化濕,清熱,宣暢三焦。用治濕熱內(nèi)蘊所致的婦人急慢性盆腔炎,癥見頭痛身重,口淡乏味,胸悶不舒,少腹隱痛,帶下量多,色黃,舌淡紅,苔黃厚膩,脈滑。
6.血竭藕節(jié)末治盆腔炎
[配 方] 血竭末2克,制大黃9克,大薊15克,小薊15克,血 余炭10克,木花15克,丹皮10克,藕節(jié)15克,玄胡10克。
[制用法] 將上藥除血竭外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30分鐘,每 劑煎2次。將血竭研極細末分2次吞服,2次煎出的藥液分為上、 下午2次服。
[功 效] 用治盆腔炎、子宮內(nèi)膜炎,癥見經(jīng)前、經(jīng)時下腹脹痛, 陰道下血時多時少,色紫夾塊,塊下腹痛緩解,舌邊紫,脈弦或弦數(shù)。
7.蛇牛湯治盆腔炎
[配 方] 白花蛇舌草50克,入地金牛10克,穿破石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至盆腔炎癥消失即可停。
注:對盆腔臟器的炎性腫塊并伴有感染病灶者,療效也較顯著。
8.地杷湯治盆腔炎
[配 方] 地龍10克,土枇杷25克。
[制用法] 用鮮品或干品,水煎服,每天煎1劑,服3次。
[功 效] 治盆腔炎或尿道炎等癥。
9.皂角刺治盆腔炎
[配 方] 皂角刺20克,生黃芪20克,生蒲黃包12克,制大黃(后下)6克。
[功 效] 托毒排膿,益氣生肌,活血化瘀。用治盆腔炎及盆腔炎性腫塊。
10.大青鹽治盆腔炎
[配 方] 炒大青鹽500克或醋拌坎離砂500克。
[制用法] 布包敷于下腹部。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李劉坤】:
推薦逐瘀清解湯:桃仁、紅花、三棱、莪術、赤藥、延胡索(醋炒)、丹皮、黃柏各10克,丹參15克,敗醬草30克,用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1劑。此方具有破結逐瘀、清熱解毒作用?;颊呖梢栽卺t(yī)師指導下使用。
【蚤休地丁草治盆腔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盆腔炎。
【偏方組成】蚤休、地丁草、虎杖各15克、當歸、川楝子、玄胡索各10克,川芎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加減】熱毒重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血熱者,加丹皮;濕熱者,加黃柏;濕重者,加車前子、萆薢;瘀滯者,加山楂、桃仁、敗醬草;有包塊者,加生雞內(nèi)金、昆布、枳實、三棱、莪術;脹痛者,加枳殼、香附;刺痛者,加乳香、沒藥、失笑散;小腹痛者,加橘核;腰痛者,加川斷、桑寄生。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盆腔炎患者45例,結果治愈21例,顯效11例,好轉13例。
慢性盆腔炎 張育軒
主方:桃紅四物湯加減。
處方:當歸10g 川芎10g 赤芍10g 白芍10g 桃仁10g 紅花10g 香附10g 丹參30g 野菊花30g 黃柏10g 元胡10g 青皮10g 甘草5g
《名老中醫(yī)學術經(jīng)驗整理與繼承》。
一、【急性盆腔炎】
1.濕毒壅盛證
(1)臨床見證:高熱惡寒,下腹疼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白相兼,臭穢,陰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黃便結,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濕熱之邪直犯下焦邪正相爭,營衛(wèi)不和故高熱惡寒,阻遏氣血,不通則痛,故下腹疼痛拒按,損傷任帶故帶下量多色黃,化腐則臭穢,舌脈均為濕毒壅盛之象。
(2)辨證依據(jù):
①高熱惡寒,下腹痛拒按,帶下量多黃稠臭穢。
②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
③有經(jīng)期、產(chǎn)后、手術等感染史。
(3)治法與方藥:
治療:清熱解毒,利濕化瘀。
①銀翹紅醬解毒湯(《中醫(yī)婦科臨床手冊》)
組成:金銀花30g,連翹30g,紅藤30g,敗醬草30g,丹皮9g,生山梔30g,赤芍12g,桃仁12g,苡仁12g,元胡12g,川楝子9g。
本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組成為主?,F(xiàn)代藥理研究這些藥具有廣泛的抑菌作用,抗菌譜廣。體內(nèi)實驗證明,以上藥物抗感染作用明顯,并能減輕中毒癥狀。金銀花、連翹、山梔、丹皮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T細胞數(shù)或增強其功能,可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白細胞吞噬能力。紅藤、敗醬草、赤芍、桃仁、元胡等能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炎癥區(qū)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還具有較強
的鎮(zhèn)痛作用。
高熱惡寒者加荊芥6g、防風6g、薄荷(后下)3g。大便溏薄熱臭者加葛根9g、黃芩9g、黃連3g。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后下)9g。熱毒盛者加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黃連6g、鴨跖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或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4次。
②盆腔炎清熱湯(《現(xiàn)代名中醫(yī)婦科絕技》)
組成:金銀花、綿茵陳、丹參各25g,蒲公英、車前草、敗醬草各30g,丹皮、黃柏各12g,山梔lOg,烏藥、桃仁、元胡各15g。
③何少山經(jīng)驗方(《全國名醫(yī)婦科驗方集錦》)
組成:熟軍6g,丹皮lOg,桃仁6g,冬瓜子15g,龍膽草6g,元胡6g,黃芩5g,炒赤芍lOg,車前草15g,白毛藤30g,半枝蓮30g,墓頭回lOg,生甘草5g。
④婦樂沖劑(杭州天目山藥廠)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主治急性盆腔炎,1次服12g,每曰2次。
2.【瘀毒阻滯證】
(1)臨床見證:高熱雖減但余熱未退,下腹脹痛拒按,帶下黃稠有臭味,口干而不欲飲,舌質(zhì)黯紅,苔黃或膩,脈弦滑數(shù)。
邪勢雖減而未盡,濕毒瘀血交阻下焦不去,影響胞宮沖任及帶脈而諸證生焉。
(2)辨證依據(jù):
①急性盆腔感染史。低熱起伏,腹痛拒按,帶下黃稠,有臭味。
②舌質(zhì)黯紅,苔黃膩,脈弦滑。
③婦科檢查:附件增厚或可捫及包塊,觸痛壓痛明顯。
④B超或可發(fā)現(xiàn)盆腔包塊。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消結。
①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本方經(jīng)藥理研究證明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炎癥的消除;大黃、牡丹皮可促進白細胞吞噬活性及肝脾等單核一吞噬細胞系統(tǒng)的增生與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大黃、丹皮、桃仁、芒硝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與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黃的蒽醌成分對多種致病性細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丹皮抗菌有效成分為丹皮酚,其對金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的MIC分別為1:2000及1:1500;全方對葡萄球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故對急性盆腔炎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下腹痛甚者加炙乳沒、元胡、川棟子、木香、紅藤。腹脹加柴胡、枳實。盆腔內(nèi)炎癥包塊較大者加生蒲黃、五靈脂、皂角刺。帶下黃稠量多加黃柏、椿根皮。
②棱莪消積湯(《中醫(yī)婦科.臨床手冊》)
組成:三棱9g,莪術9g,丹參9g,赤芍9g,桃仁12g,薏苡仁12g,元胡12g,丹皮9g,紅藤30g,敗醬草30g,炙乳沒各6g。
③盆腔炎Ⅱ號方(《中醫(yī)臨床婦科學》)
組成:丹參30g,赤白芍、桃仁各lOg,敗醬草15g,生苡仁30g,三棱、莪術、穿山甲各9g,陳皮6g,山楂、元胡各12g,炒枳實、桔梗各9g,皂角刺6g。
低熱較明顯,大便艱行者加入蒲公英15g,金銀花12g,大黃6g。納差便溏者,去桃仁、枳實,加入煨木香6g,神曲lOg,茯苓12g。腰酸加川續(xù)斷、桑寄生各lOg,淮山藥12g。
3.【正虛邪陷證】
(1)臨床見證 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厥冷,煩躁,周身汗出粘冷,腰酸腹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或臭穢,或見神志昏糊,苔少舌紅或淡,脈細微弱。
邪毒內(nèi)陷,正不勝邪,陰竭陽微故見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不溫,煩躁汗出粘冷,甚則神昏;病邪留滯,邪毒內(nèi)盛見腹痛拒按,帶下黃臭;舌脈為陰竭陽微正虛邪陷之象。
(2)辨證依據(jù):
①高熱日久。體溫驟降。
②面色咣白,四肢厥冷,汗出粘冷,神志昏糊。
③帶下量多色黃或臭穢。
④苔少舌紅或淡,脈細微弱。
(3)治法與方藥:
治法:回陽救逆,扶正托毒。
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合參附湯(《正體類要》)
組成:薏苡仁30g,附子6g,敗醬草15g,人參lOg。
方中人參、附子大補元氣,回陽救逆,薏苡仁、敗醬草解毒排膿消腫,上藥共奏回陽救逆,扶正托毒之功。
藥理研究表明人參、附子具有較好的抗休克療效,升高血壓,強心,對心肌缺血具有保護作用,擴張冠脈,降低機體的耗氧量,增加外周血管的流量,降低血液粘滯性,增加血液流變性,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顯著提高肝細胞的耗氧量,增強其代謝解毒能力,有利于乳酸的糖異生作用。參附還能明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加活性花環(huán)形成率,增加溶血空斑值。敗醬草、薏苡仁對多種球菌、桿菌具有抑制作用。大便溏泄者加入炮姜6g,炒白術lOg。舌苔黃根膩,脈數(shù)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以清熱安神。
【二、慢性盆腔炎】
1.氣滯血瘀證
(1)臨床見證 下腹墜脹疼痛,腰骶酸痛,肛門墜脹感,經(jīng)期或勞累后加重,帶下連綿,色淡黃,性情不舒,脅肋作痛,舌質(zhì)紫黯,苔薄膩,脈細弦。
(2)辨證依據(jù):
①盆腔炎癥日久不愈,反復發(fā)作。
②下腹脹痛、腰酸,經(jīng)期或勞累后加重。
③白帶量多色淡黃。
④舌質(zhì)紫黯,苔薄膩,脈細弦。
(3)治法與方藥:
治法:調(diào)氣活血,消瘀止痛。
①血府逐瘀湯(方見“閉經(jīng)”節(jié))
方具理氣行滯、化瘀止痛之功,于此用之,甚為相宜。
下腹脹痛甚者,加香附、炒川棟、九香蟲。有炎性腫塊者加皂角刺、黃芪、三棱、莪術。
②婦炎康,每次服6片,每日3次。
2.【濕熱阻滯證】
(1)臨床見證:下腹脹痛或腰骶部疼痛,帶下量多色黃臭,或低熱起伏或兼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色黯紅或夾粘液,小便黃,大便干或不爽,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或弦滑。濕熱蘊結,病程纏綿,日久難愈。蘊結沖任、胞宮,阻滯氣機,傷及任帶二脈,擾及沖任,血海不寧,而致諸證。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或弦滑同為濕熱阻滯之征。
(2)辨證依據(jù):
①下腹脹痛或腰骶部疼痛,帶下量多色黃臭。
②小便黃,大便干或不爽。
③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或弦滑。
④經(jīng)期產(chǎn)后攝生不慎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除濕。行氣止痛。
①四妙散(《成方便讀》)合四逆散(《傷寒論》)
組成:柴胡、枳殼、白芍、甘草、蒼術、黃柏、苡仁、牛膝。
方中四妙散清熱除濕,四逆散行氣止痛。
若下腹脹痛較盛,加金鈴子散以行氣活血止痛。腰背脹痛明顯,加獨活、葛根、秦艽以除濕通絡止痛。帶下量多色黃味臭,加茵陳、車前子、土茯苓。月經(jīng)不調(diào),癥見月經(jīng)提前量多或經(jīng)期延長,色黯紅,夾粘液,酌加炒地榆、貫眾、益母草、茜草清熱除濕,化瘀止血;若出現(xiàn)盆腔包塊,加三棱、莪術、夏枯草、蒲公英以除濕化瘀、消癥散結。
②婦科千金片(湖南株洲千金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每次服6片,每日3次。
3.【濕瘀互結】
(1)臨床見證: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處固定,時有刺痛,或見下腹癥塊,或白帶量多色黃,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色黯紅或紫黯夾塊,小便黃,大便不爽,舌質(zhì)黯紅,或見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或弦澀。
熱去而濕邪留滯,蘊結下焦,阻遏血氣運行致瘀,濕瘀互結,見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處固定,時有刺痛;積久成癥,則見下腹癥塊;余證為濕瘀累及沖任帶脈之征,舌脈亦為濕瘀互結之候。
(2)辨證依據(jù):
①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處固定,時有刺痛。
②下腹癥塊。
③帶下量多,色黃氣臭。
④舌質(zhì)黯紅,見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或弦澀。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①銀甲丸(《中醫(yī)婦科學》)
組成:金銀花、連翹、升麻、生鱉甲、紅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椿根皮、茵陳、生蒲黃、琥珀、桔梗。
本方有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功,切中濕瘀互結,血氣運行不暢之病機,用之相宜??杉酉愀?、川芎、金鈴子、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
②解毒活血湯(《醫(yī)林改錯》)合四妙散(《成方便讀》)
組成:連翹、柴胡、葛根、枳殼、當歸、赤芍、生地、紅花、桃仁、甘草。
方中連翹、葛根清熱解毒;生地、赤芍、當歸涼血和血;紅花、桃仁活血化瘀;柴胡、枳殼行氣散結;芍藥配甘草緩急止痛,合四妙散清熱除濕。
4.【寒濕凝滯證】
(1)臨床見證:下腹脹痛或腰骶部疼痛或冷痛,脘腹脹滿不適,畏寒肢冷,帶下量多色白,或月經(jīng)延后量少,經(jīng)色紫黯有塊,色質(zhì)黯,見瘀點或瘀斑,苔白,脈沉弦或弦緊。
素體陽虛,或過食生冷,久坐濕地,或外感濕邪,濕從寒化,寒濕內(nèi)盛,侵及胞脈,客于沖任,阻滯氣血,傷及任帶,而見諸證舌脈。
(2)辨證依據(jù):
①下腹脹痛或腰骶部冷痛,肢冷畏寒。
②脘腹脹滿,帶下量多色白。
③舌質(zhì)黯,見瘀點或瘀斑,苔白,脈沉弦或弦緊。
④素體陽虛,或過食生冷、久坐濕地史,或有外感濕邪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溫經(jīng)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肉桂、赤芍、蒲黃、五靈脂。
藥理研究提示本方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與氫化可的松比較在抗炎的同時并不引起胸腺及脾臟兩個重要免疫器官的萎縮,不抑制其功能,有其獨特優(yōu)勢,為臨床治療血癥及炎性包塊提供了相應的支持。有報道慢性盆腔炎經(jīng)本方治療后能明顯改變血液流變學觀測指標,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血漿纖維蛋白原測定值均較前有明顯下降。
若下腹冷痛較甚,加臺烏藥、細辛、吳茱萸溫經(jīng)止痛。胸脅脘腹脹滿不適,加廣木香、枳殼、制香附。腰骶部冷痛明顯,加杜仲、續(xù)斷、巴戟天溫腎強腰止痛。月經(jīng)后期量少。色紫黯,重用歸、芎加桂枝以溫經(jīng)活血。
慢性盆腔炎病久不愈或失于調(diào)理,日久傷損氣血,累及肝腎,可繼發(fā)氣血不足或肝腎虛損之候,當酌情予以補益氣血、滋養(yǎng)肝腎之品隨證調(diào)治之。
[其他療法]
一、急性盆腔炎
(一)中藥灌腸
1.復方紅藤湯(《新編婦科秘方大全》) 紅藤、敗醬草、蒲公英、丹參各30g,金銀花、連翹、鴨趾草各20g,紫花地丁25g。將上方水煎濃縮至lOOml左右,冷卻至38—40℃,用中號導尿管插入直腸內(nèi)約14cm處,30分鐘內(nèi)灌完,臥床休息30分鐘,每日1次,以晚上入睡前使用為佳。月經(jīng)干凈后3—5天開始治療,每10日為一療程,一般持續(xù)2—3個療程。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濕熱蘊結證。
2.金銀花30g,蒲公英20g,地丁20g,紅藤30g,敗醬草20g,連翹20g,三棱15g,莪術15g,丹參20g,赤芍20g(《中西醫(yī)臨床婦科學》)。濃煎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腸。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濕毒蘊結證。
(二)中藥外敷
1.金黃膏外敷下腹部,每日1次。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濕熱蘊結證。
2.鮮蒲公英,搗爛如泥,加白酒調(diào)勻,外敷下腹部。適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證型。
3。四黃散(《女病外治良方妙法》) 大黃、黃芩、黃柏、黃連等量研成細末。治療時取藥末40一60g,熱開水加適量蜂蜜調(diào)至糊狀,趁熱敷下腹部,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證型。
二、慢性盆腔炎
(一)中藥灌腸
1.盆炎康栓(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婦科經(jīng)驗方) 早晚或便后將栓劑1粒塞人肛門,每日2次,15天為一療程,可堅持使用2—3個療程。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
2.化瘀解毒湯(《新編婦科秘方大全》) 敗醬草20一30g,三棱、莪術、赤芍、丹皮、紅藤、木香、檳榔、昆布、大黃各lO一15g。上藥濃縮100—150ml,溫度39—41℃,14—16號導尿管插入肛門15cm,緩慢灌腸,保留40分鐘以上。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經(jīng)期暫停。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濕瘀互結證。
3.三棱、莪術、延胡索、五靈脂各20g,金銀花、桃仁、紅花、連翹各20g,荔枝核、皂角刺、丹參、赤芍各lOg(《中西醫(yī)臨床婦科學》)。加水濃縮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腸。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氣滯血瘀證。
(二)中藥外敷
1.外熨消癥散(《新編婦科秘方大全》) 血竭5g,乳香、沒藥、白芥子、萊菔子各30g,桃仁、紅花、麻黃、小茴香各15g,附子、吳茱萸各45g,冰片10g,炒食鹽60g。上方除冰片外,其余藥物均搗為粗末,取醋1000ml于鐵鍋內(nèi)煎沸后加入食鹽煮10分鐘,加入藥末,煎炒至半干后取出,晾一天,加入冰片和勻,裝入30cm×20cm布袋內(nèi)。晚睡前或午休時把藥袋放置于小腹部,上壓熱水袋熱敷,每日1—2次,每次熱熨30分鐘,1個月為一療程,一袋藥可熱熨3個月。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氣滯血瘀證。
2.盆腔炎膏(《中醫(yī)臨床診治》) 當歸、白芍、紅花各500g,生地黃、益母草各240g,川芎、牛膝、牡丹皮、桂枝、黃柏、劉寄奴、蒲黃、桃仁各120g,郁金、艾葉、乳香、沒藥、血竭各90g,香油5000g,廣丹3500g。除乳、沒、竭、冰、廣丹外,其余藥物放人香油內(nèi)泡2小時,置火上煎熬,炸枯后,濾渣,再加入乳香、沒藥、血竭、冰片,溶化再濾,在鍋內(nèi)煎熬,滴水成珠時加入廣丹。令患者平臥,溫水擦凈小腹部,
先涂香油,把加熱化開之藥膏趁熱敷上(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涼后再換上熱藥膏,反復4次(約1小時),熱敷后再用1張藥膏留貼腹部。1日貼1次,10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慢性盆腔炎各證型。
3.婦炎散(《中醫(yī)臨床診治》) 大黃、姜黃、敗醬草、丹參、赤芍、乳香、延胡索、羌活、獨活、千年健、透骨草,切細末溫水加酒調(diào)成糊狀敷下腹,每日1—2次,10次為一療程,可連續(xù)應用,月經(jīng)期暫停用。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氣滯血瘀證。
4.烏頭、艾葉、肉桂、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五靈脂、當歸、皂角刺各20g(《中西醫(yī)臨床婦科學》)。切成細末,入布袋內(nèi),蒸后熱敷下腹部,每日1—2次。適用于慢性盆腔炎寒濕凝滯證。
(三)中藥離子透入
1。丹參注射液lOml稀釋至50ml,直流電透人小腹皮膚,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慢性盆腔炎各證型。
2.沒藥、三棱、莪術、生蒲黃、五靈脂、制香附各lOg,白花蛇舌草30g,川芎6g(《中醫(yī)婦科臨床手冊》)。濃煎120ml,直流電透人小腹皮膚,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濕瘀互結證。
3.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各30g,當歸20g,白芍、咱芎、紫花地丁、黃柏、丹皮、白芷、黃芪各10g(《新編婦科秘方大全》)。用電離子導人機常規(guī)治療,每日1次,每次30分鐘,12次為一療程,兩療程之間間隔4天。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濕熱阻滯證。
(四)針灸療法
1.耳穴壓豆法
取穴:子宮、內(nèi)分泌、盆腔、交感。
將王不留行籽放在黃豆辦大小的橡皮膠布上,貼于上穴。經(jīng)常按壓敷貼部位,以能忍受為度。3天換一次,1個月為一療程。適用于慢性盆腔炎。
【治盆腔炎方】
盆腔炎,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的炎癥,分急性慢性兩種。
該病分型有數(shù)類,方劑通用性都不是很好,這里介紹一個相對通用些的方子,適合慢性盆腔炎患者使用。
紅藤30克,丹皮20克,元胡20克,赤芍20克,每日一劑,2周為一個療程。
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記載治愈率達64%,好轉率35%。段正亭的 “盆腔炎方” 。
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銀花15g,紅藤30g,土茯苓30g,甲珠12g(研末),當歸15g,丹參15g,香附12g,玄胡15g。
加減:偏于熱毒熾盛者,重在清熱解毒,加入黃連、黃柏、苦參;熱入營血加生地、丹皮、玄參等涼血解毒之品;偏于濕者,重在除濕化毒。結合本地區(qū)氣候以盆腔炎方合自擬的除濕湯(藥物組成為:蒼術、川樸、陳皮、茯苓、白蔻仁、法夏、薏苡仁、通草)用于濕熱型盆腔炎患者;偏氣滯者,重疏肝、理氣,以盆腔炎方選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枳殼、木香、臺烏、川樸等;偏血瘀者,重在活血化瘀,酌情選加桃仁、紅花、赤芍、澤蘭;有包塊者加三棱、莪術、三七、乳香、沒藥、王不留行等散結化瘀之品。對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證中的虛,在分清氣、血、陰、陽之虛的不同,酌情加入黃芪、黨參、熟地、白術等藥物?;蛞耘枨谎追胶掀渥詳M雙補湯(雙補湯藥物組成:黃芪、黨參、枸杞、淫羊藿、川斷、龜鹿膠)配合使用。此外,還可用蟲類藥物,如地龍、全蟲、蜈蚣等,以搜風通絡,行氣止痛,效如桴鼓。
治療盆腔炎效方。
【處方】黃柏30g 蒼術15g 懷牛膝10g 生薏米50g 忍冬藤30g 車前草30g 敗醬草30g 紅藤15g 生甘草10g
【主冶】濕熱帶下,腥臭異味。西醫(yī)所謂的盆腔炎、附件炎、宮頸炎、陰道炎等。
【說明】此方由傳統(tǒng)的二妙散發(fā)展而來,專治下焦?jié)駸?。婦女的帶下病多數(shù)屬于肝經(jīng)郁滯,濕熱下注。亦有寒濕證,但相對的熱證見多,即濕熱帶下。這可能和現(xiàn)代生活條件改善有關,常吃燒烤肥甘厚味,積熱郁濕。此類病在急性期西醫(yī)抗生素也好使,諸如左氧氟沙星之類,但是還有部分不效。在這方面不如中醫(yī)治療可靠,只要是濕熱證,中藥是百分之百有效,這是不含糊的。大量的中醫(yī)實踐巳可以證明這一點,短處是喝藥一般人不太愛接受。我臨床上接診的病人大多數(shù)已經(jīng)西醫(yī)治療過,不效,找中醫(yī)繼續(xù)治療,經(jīng)用上方無有不效的。這一點大家可以重復驗證,我想不會使大家失望的。下面舉一例示之:
【驗證】劉某某,女,28歲。甘肅人,回民,人白凈,在星月醫(yī)院找到我,要求看婦科??淘\:自述近一個多月少腹脹痛,腰酸困,白帶多,有臭味,舌尖邊紅,苔白膩,飲食少,小便黃有熱,大便溏,心煩急躁,西醫(yī)檢查化驗,盆腔炎,二度宮頸糜爛。點滴左克一周,略為好轉,但不除根,過幾天又犯,搞得人沒心情工作,要求中醫(yī)徹底治療。辨證肝經(jīng)郁熱,濕熱下注,用上方加白頭翁30g,七劑,二周后,少腹巳不痛,白帶減少,效不更方,前方減白頭翁、敗醬草,加芡實、山藥、海螵蛸又七劑痊愈,三月后追訪沒有再犯。
治慢性盆腔炎1例
張某,38歲,小腹吊痛1個月,經(jīng)前腰部酸痛,經(jīng)行緩解。帶下量不多,色黃。生育史:3-0-2-3,輸卵管已經(jīng)結扎。末次經(jīng)期12月6日來潮。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婦科檢查:外陰(-),陰道通暢,宮頸中糜見一小息肉,宮體前位,正常大小,活動,質(zhì)中,壓痛(+),兩側附件壓痛(+)。
西醫(yī)診斷:1.慢性子宮頸炎。2.慢性盆腔炎。
行子宮頸息肉摘除術。
治法:調(diào)氣清濕熱。
方劑:四逆清帶湯(經(jīng)驗方)。
柴胡10克 枳殼10克 白芍10克 敗醬草10克 紅藤15克 椿根皮15克 半枝蓮15克 土茯苓15克 蒲公英15克 大薊15克 小薊15克 萆薢15克 生甘草6克,3劑。
2001.1.3
經(jīng)水方凈,小腹疼痛減輕,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續(xù)進9劑。
2001.1.18
腰痛,舌脈如上。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益腎。
方劑: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加減。
金銀花12克 防風10克 白芷10克 當歸6克 陳皮10克 白芍10克 制乳香4克 制沒藥4克 皂角刺12克 天花粉12克 生甘草5克 杜仲12克 續(xù)斷12克,4劑。
此后根據(jù)病情變化加減,服用四逆清帶湯62劑,服用仙方活命飲30劑,間或加服婦科千金片。
2001.6.5
自我感覺良好,婦科檢查顯示,子宮及兩側附件壓痛均消失,慢性盆腔炎已經(jīng)治愈。
(一)慢性盆腔炎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名】疏氣定痛湯。
【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靈脂9克,當歸9克,烏藥9克,枳殼4.5克,木香4.5克,沒藥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二)【辨證】下焦寒濕,氣血凝結。
【治法】暖宮散寒,行氣活血。
【方名】暖宮定痛湯。
【組成】橘核9克,荔枝核9克,小茴香9克,葫蘆巴9克,延胡索9克,五靈指9克,制香附9克,烏藥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三)【辨證】肝郁脾虛。
【治法】養(yǎng)血疏肝,健脾利濕。
【方名】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9克,芍藥18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澤瀉12克,川芎9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6克,溫酒送下,每日3次。
【出處】《金匱要略》卷下。
36.治盆腔炎妙方
1 、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治盆腔炎
用法:甲硝唑每次0,4,左氧氟沙星每次0.2,每日三次服,服7--10天。
療效:治愈率85%
2 、帕珠沙星、奧硝唑治盆腔炎
用法:帕珠沙星0.3,奧硝唑0.5,靜脈點滴,每日二次,7天為療程。
療效:治30例,治愈25例,顯效5例。
3、 慶大霉素治慢性盆腔炎
用法:局部消毒后,経陰道窺器放入導尿管入子宮腔內(nèi)6--7厘米,從外端推入慶大霉素8萬單位,每天一 次,7天為一個療程,共1--4個療程。
療效:治419例慢性盆腔炎,治愈顯效率95.7%,大多在2--3療程內(nèi)治愈。
(現(xiàn)代妙方系列—婦科疾病) 方1 五味消毒飲
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天葵子15克。加水300毫升,濃縮1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劑,7日為一療程。必要時可持續(xù)用2~3個療程。
功效:清熱散結,化瘀止痛。
臨床運用:用本方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124例,痊愈35例,占28%,顯效45例,占36%,
有效42例,占34%,無效2例,占1.7%.總有效率98%.
處方來源:摘自 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5,5(4);3
方2 棱莪消積湯
三棱9克、莪術9克、丹參9克、赤白芍9克、延胡索9克、牡丹皮9克、桃仁15克、薏苡仁15克、紅藤30克、敗醬草30克。上藥水煎服,早晚分服,10天為一療程。
功效:活血解毒,消癓散結。
療效觀察:以本方治療盆腔炎34例,治愈21例,好轉12例,無效1例,16例合并盆腔包塊患者,經(jīng)治療后,B超提示12例消失,4例包塊縮小。
處方來源:摘自 湖北中醫(yī)雜志 1997,(5)。
方3 二藤湯
忍冬藤30克、紅藤30克、大青葉10克、紫草(后下)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大黃6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生甘草10克。上藥水煎服,每日一劑,2次分服,5劑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除濕,活血解毒。
療效觀察:經(jīng)服藥2~4療程,本組47例痊愈35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為100%。
處方來源:摘自雜志 江蘇中醫(yī) 1997,(5)。
方4 清化湯
敗醬草15克、蒲公英15克、當歸15克、紅藤15克、丹參30克、連翹30克、赤芍20克、薏苡仁20克、三棱20克、莪術20克、澤蘭20克、木香10克。上藥適量水煎服,每日一劑 ,早晚各服1次,15天為一療程。服用上述藥物期間,同時用大黃末90克,醋調(diào)為糊狀,外敷下腹部或兩側下腹部,用繃帶包扎固定,上壓熱水帶外敷,每日一次,第二天早上去除外敷物,連用15天。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破癥散結。
療效觀察:經(jīng)3個療程治療,本組236例患者中,痊愈68例,占28.8%,顯效100例,占42.2%,好轉56例,占23.7%,無效6例,占5.1%??傆行?4.4%。獲時間最短者1療程,最長時間3療程。
處方來源:摘自 中醫(yī)藥學報 1995,(4)
方5 大黃紅藤合歡皮湯
大黃10克、合歡皮15~30克、紅藤30克、忍冬藤15~30克、敗醬草30克、連翹15克、狗脊15克、山藥15克、蓮須30克。上藥水煎,分2次服。于月經(jīng)干凈后服用。連服10天,3個月為1療程。
功效:清熱祛濕解毒。
療效觀察:用大黃紅藤合歡皮湯治療慢性盆腔炎30例,痊愈26例,占87%,好轉4例,占13%,全部有效。
處方來源:摘自 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5,(4)。
三仁湯治慢性盆腔炎□ 梅松政 四川省古藺縣觀文鎮(zhèn)梅松政診所
#中國中醫(yī)藥報單驗方#慢性盆腔炎類似于中醫(yī)帶下病、少腹痛等,常表現(xiàn)為下腹部墜脹或疼痛,甚至牽扯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以及月經(jīng)前后加重,大多數(shù)病例伴有帶下量多、異味,月經(jīng)不規(guī)則等。本病容易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年輕女性反復發(fā)作容易導致不孕證、輸卵管妊娠等。筆者臨證以來,常用三仁湯加減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介紹如下:
基本方:杏仁5克,滑石8克,通草10克,砂仁10克,淡竹葉10克,薏苡仁30克,厚樸8克,蒼術10克,白術15克,野菊花10克,甘草3克,將所有藥物放入煎藥袋內(nèi),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7劑為1療程,連續(xù)服用3至4療程。
加減運用:伴有小腹脹痛者加白芍20克,臺烏藥10克;伴有外陰瘙癢者加苦參6克,透骨草10克;伴有月經(jīng)量多者加側柏葉10克,炒槐花8克;伴有帶下過多,惡臭難聞者加黃柏10克,白土茯苓15克;伴有輸卵管粘連、不孕者加山楂15克,當歸15克,伴有疲乏無力、肢困納差者加白豆蔻10克(后下),建曲15克;伴有情緒不良者加柴胡15克,大棗10克。
典型病例
肖某某,女,27歲,2012年9月6日初診。
患者以“腰部脹痛,帶下量多,月經(jīng)延后半年”就診?;颊甙肽昵笆加袝r感腰部疼痛,帶下量多,月經(jīng)延后,自行在藥店購買阿莫西林膠囊、婦科千金片、婦科調(diào)經(jīng)片等治療,療效不顯。3月前,腰部疼痛加重,遂到當?shù)匦l(wèi)生院治療,經(jīng)輸液運用青霉素鈉注射液、替硝唑注射液等治療一周,疼痛緩解自行出院,未繼續(xù)治療。半月前,腰部脹痛感加重,帶下量更多,連續(xù)5個月經(jīng)周期延后,最長達45天。到縣婦幼保健機構就診,B超顯示:盆腔積液。給予輸液治療1周,療效不明顯,前來就診中醫(yī)。
診見:體型略消瘦,情緒沮喪,少腹不適,隱痛時作,偶有刺痛,帶下量多,伴有異味,無紅色帶下,性生活不敢興趣,月經(jīng)延后。舌苔厚膩伴胖,脈弦數(shù)。
西醫(yī)診斷:慢性盆腔炎伴積液。
中醫(yī)診斷:帶下病,辨證:肝郁化熱,濕熱下注。
處方:杏仁5克,滑石8克,通草10克,砂仁10克,淡竹葉10克,薏苡仁30克,厚樸12克,蒼術10克,白術15克,野菊花10克,柴胡15克,荊芥穗10克,大棗5克,甘草3克 將所有藥物放入煎藥袋內(nèi),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 3劑。
二診:服用至第2劑時,突有月經(jīng)來感,接著陰道內(nèi)流出白色膿液樣分泌物,約100毫升,當時病人擔心,立即電話咨詢。自那次“排泄分泌物”后,小腹疼痛明顯減輕,帶下量少。效不更方,繼續(xù)前方4劑。
三診:患者感覺全身輕松,精神抖擻,小腹隱痛偶爾發(fā)作,白帶正常,屬于臨床緩解,根據(jù)就診病情繼續(xù)用上方加減治療,7劑。
在三診后第四天,月經(jīng)而至,停服藥,待月經(jīng)干凈后再服用。后加減治療1周停藥。經(jīng)觀察,次月月經(jīng)34天而至,余癥悉除。囑其調(diào)暢情志,少食肥甘厚膩之品,禁食冷凍食品,注意性生活和經(jīng)期衛(wèi)生,觀察2個月經(jīng)周期,經(jīng)按時(30天)而至,諸證悉除而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按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具有清熱利濕、宣暢氣機等功效。慢性盆腔炎大多數(shù)屬于濕熱內(nèi)阻而致,并且病程較長,病人多有情緒抑郁,易致氣機不暢,正合病機。
本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因反復運用抗生素類藥物,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再加久治不愈,情緒低落而郁滯之邪內(nèi)阻,故時輕時重。方用滑石、通草、砂仁、薏苡仁、蒼術、白術等健脾利濕,杏仁、厚樸為濕邪尋路,“通利并舉”,淡竹葉、野菊花清熱解毒,以防濕邪內(nèi)阻,柴胡疏肝解郁,大棗、甘草調(diào)和藥性、健脾養(yǎng)胃,“鏟除”濕邪內(nèi)生,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疏肝和胃等功效,中病機而收良效。筆者臨證中觀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慢性盆腔炎患者與濕邪有關,三仁湯或許是慢性盆腔炎“平劑方”,適宜于大多數(shù)慢性盆腔炎病例。筆者運用此方加減治療數(shù)十例慢性盆腔炎病例,取得滿意療效,應了“諸病帶下皆屬于濕”之說。
朱春良經(jīng)驗
朱氏治療婦人帶下證首分濕、虛、瘀,其辨證分型注重量、色、質(zhì)、氣,結合舌、脈、體型、體質(zhì)、病程,分辨濕熱、寒濕;脾虛腎虛或脾腎兩虛及熱毒瘀、氣滯瘀等型。分別濕熱、濕毒多實證,久病或脾腎虛多虛證。并重量、色、質(zhì)、氣辨證四要點。量多色白,質(zhì)清稀,多脾虛濕陷;質(zhì)濁而粘稠有穢,多痰濕下注;質(zhì)清稀如水,惡寒,多脾腎陽虛;寒濕內(nèi)盛,量多色黃,質(zhì)稠臭穢,多屬濕熱下注;色黃綠如膿或渾濁如米泔,或膿血雜見,惡臭難聞多用濕毒;量少色赤或色紅而鮮,質(zhì)稠,多屬陰虛內(nèi)熱;色暗紅如敗醬,混雜粘液,穢臭難聞,多屬毒熱傷絡;淡紅無臭穢多屬腎氣不固,此外,帶下色白或透明反光如雞蛋清或拉絲狀多屬腎虛滑精。朱 氏治帶大法雖不外健脾、升陽、除濕、補虛、祛瘀等,但用藥頗為輕靈新穎,每以輕藥愈重癥。
朱氏擬錫純“理沖湯”加減,基本方由生黃芪15g,黨參12g,生白術15g,淮山藥30g,雞內(nèi)金10g,三棱、莪術各8g,制香附6g,郁金6~10g組成,帶下穢黃,腰腹隱痛,少腹墜脹,月經(jīng)量多,尿頻或伴低熱加金銀花、連翹各10g;帶下清稀,尿頻,腰腹隱痛,惡寒感加制附片、桂枝、烏藥各10g;經(jīng)色紫黑有塊,痛經(jīng),少腹墜脹伴低熱,瘀象較顯加水蛭3g或吞水蛭膠囊1g。
[邱志濟,等.朱良春治療帶下諸證臨床經(jīng)驗和特色.遼寧中醫(yī)雜志2001; 28(5):273~274]
裘笑梅經(jīng)驗
裘氏認為急性盆腔炎是婦科急腹癥之一,屬于“帶下”、“癥瘕”、“少腹痛”、“崩漏”等范疇。裘氏治療急性盆腔炎經(jīng)驗方是裘氏二藤湯。其組成:忍冬藤、蜀紅藤各30g,大黃、大青葉、紫草根(后下)、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制延胡索各9g,生甘草3g。若高熱不退者加石膏30g;黃帶多者,去赤芍加椿根皮12g,萆薢10g;尿道熱痛、澀痛者加車前草、豬苓各10g;盆腔有炎性包塊或附件有炎性包塊者,去川楝子加三棱、莪術各10g;高熱神昏者,加紫雪丹1粒。水煎,每日1次,分2次服。
[李定江.二藤湯治療急性盆腔炎28例.湖南中醫(yī)雜志.1996,9,12(5):31~32]
蔡小蓀經(jīng)驗
急慢性盆腔炎均以少腹墜脹疼痛、腰酸、赤白帶下為主癥。急性盆腔炎往往伴有發(fā)熱。祖國醫(yī)學古籍中雖無專論,但其癥狀和治療散見于“癥瘕”、“痛經(jīng)”、“帶下”等證中?,F(xiàn)代醫(yī)學將女性生殖器官炎癥,如子宮內(nèi)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等,統(tǒng)稱為盆腔炎。蔡 氏認為:急性盆腔炎多由產(chǎn)后或經(jīng)期濕熱之邪乘虛而入胞宮,濕熱與氣血相搏而成。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治療不當延誤而致,其病機均為濕熱邪毒壅結下焦而成。臨證當宜清熱利濕、解毒祛瘀為大法,以蔡氏清熱化濕湯隨癥加減,每獲良效。
清熱化濕湯:云茯苓12g,赤芍10g,丹皮12g,川桂枝3g,敗醬草30g,紅藤20g,鴨跖草20g,金鈴子10g,延胡索10g,柴胡5g,懷牛膝10g。方中桂枝溫通辛散活血;赤芍、丹皮、延胡索涼血活血,行瘀止痛;重用紅藤、敗醬草、鴨跖草清熱解毒,破血消癰;柴胡、金鈴子疏肝理氣,殺蟲抑菌;懷牛膝引血下行。全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利濕消腫之功效。蔡氏臨證運用此方時有變通,兼有炎性腫塊者加桃仁泥、皂角刺、海藻;赤白帶下者加椿根皮、雞冠花??v觀上述方藥及變通諸法,充分體現(xiàn)了蔡氏古而不泥古的治學態(tài)度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
[周翠珍.蔡小蓀治療婦科痼疾驗方拾萃.江蘇中醫(yī).1996,17(1):10]
羅元愷經(jīng)驗
羅氏認為在盆腔炎在急性或亞急性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濕熱、濕毒或熱毒證,如發(fā)熱惡寒,帶下黃稠,小腹灼痛,或陰道下血,淋漓不止,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此期則須清熱解毒、利濕止帶。自擬“盆炎清熱湯”,以蒲公英、敗醬草、金銀花清熱解毒,茵陳、黃柏、梔子、車前子清利濕熱,丹皮、桃仁、丹參、延胡索等活血化瘀。帶下量多者予“茵陳敗醬湯”,以茵陳、敗醬草、金銀藤、黑梔子等清利濕熱,冬瓜仁、薏苡仁、茯苓等利濕止帶。熱甚加青蒿、連翹、紫地??;腑實便秘則加大黃以瀉下熱結。濕熱為患,熱可傷津,濕礙氣機,處理不當,容易損傷氣陰,故清熱毋過苦寒,以免損傷正氣;利濕勿太峻猛,以防耗竭陰津。
在慢性炎癥階段,由于濕熱膠結,阻礙氣機,熱灼血絡,血脈凝澀,瘀阻胞中,往往纏綿難愈。羅氏根據(jù)不同證型,辨證用藥。如瘀血內(nèi)阻者,胞中結塊,或胞絡阻滯,可見少腹疼痛、拒按,經(jīng)色暗紅、有血塊,或帶下量多、色黃或白、質(zhì)稠,舌暗紅,脈弦。亦有癥狀不明顯,僅有散結或通絡??捎秒跸轮痧鰷訙p,或桂枝茯苓丸加味。膈下逐瘀湯以疏肝理氣、活血止痛見長。偏熱者,可去當歸,加丹參;肝氣郁結,乳房脹痛者,加郁金、青皮;胞絡不通,加路路通、穿破石、王不留行;大便不暢者,枳殼改枳實,或加檳榔。桂枝茯苓丸以活血散結為主,可加牡蠣、海藻以咸寒軟堅;莪術、橘核以行氣活血散結;土鱉蟲、九香蟲以活血止痛。如遷延日久,氣虛而兼寒濕者,乃邪去正傷之證,可見小腹冷痛,帶下清稀,面色蒼白,神疲體倦,畏寒肢冷,短氣懶言,口淡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治宜溫經(jīng)散寒,益氣健脾??捎谩督饏T》溫經(jīng)湯加減。小腹冷痛較甚,去丹皮、阿膠,加艾葉、破故紙;帶下量多清稀,去丹皮、麥冬,加白芷、白術、茯苓;納呆者,加佛手、藿香。此外,還可配合中藥外敷、藥物灌腸等方法,使藥物直達病所,以提高療效。
[羅頌平,張玉珍.羅元愷治療盆腔炎和前列腺炎的經(jīng)驗.中醫(yī)雜志.1998,9,39(9):523]
馬寶璋經(jīng)驗
馬氏對盆腔炎病機的認識和治療經(jīng)驗如下:
1 病機特點:馬氏認為,慢性盆腔炎的發(fā)病是由于經(jīng)期、產(chǎn)后胞脈空虛,濕熱邪毒內(nèi)侵;或因經(jīng)期、產(chǎn)后余邪未盡,瘀結胞中,氣機不利,經(jīng)絡受阻;或因經(jīng)期、產(chǎn)后冒雨涉水;或過食生冷,寒邪客于胞中,血為寒凝,氣機不暢。其主要病機為寒、熱、濕邪與血搏結,沖任阻滯而致病。臨床表現(xiàn)小腹或少腹疼痛,這是血瘀的癥狀;發(fā)熱或低熱,這是熱毒壅盛的表現(xiàn);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先期、月經(jīng)過多、經(jīng)間期出血、崩漏,是熱入血室、熱迫血行的表現(xiàn);膿樣或水樣帶下,是濕濁或濕熱的表現(xiàn);盆腔膿腫、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是盆腔結締組織腫脹、增厚的現(xiàn)象,皆因血瘀積結成癥。馬氏提出慢性盆腔炎發(fā)病的主要病因是濕熱邪毒,病機是濕熱邪毒內(nèi)侵,損傷胞宮沖任,稽留不去,蘊結下焦,壅遏氣血,導致氣滯血瘀,甚至積結成塊。
2 治療原則
馬氏認為,盆腔炎是寒、濕、熱邪與血搏結,瘀阻沖任所致,強調(diào)濕熱毒邪在發(fā)病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提出了辨證、辨病相結合,以攻邪為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
(1)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馬氏治療本病時結合婦科檢查辨病,將辨證與辨病有機地結合起來,總結出系統(tǒng)而獨特的辨病規(guī)律:①小腹或少腹疼痛,有墜脹感,痛連腰骶,每于房事時或勞累后加重,疼痛的原因是慢性盆腔炎形成瘢痕粘連和盆腔充血。②月經(jīng)不調(diào)。炎癥影響卵巢功能時,可使月經(jīng)周期改變,常見月經(jīng)先期;炎癥波及子宮內(nèi)膜導致子宮內(nèi)膜炎癥時,可使月經(jīng)量明顯增多,經(jīng)期延長。③不孕。主要原因是輸卵管粘連阻塞、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炎性囊腫等造成的輸卵管不通。④低熱。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慢性盆腔炎的急性發(fā)作都可導致患者自覺低熱。⑤水樣或血樣白帶。慢性輸卵管卵巢炎和子宮內(nèi)膜炎都可使白帶增多,呈黃色、稀薄水樣,慢性子宮內(nèi)膜炎時還可出現(xiàn)血樣白帶。
(2)實邪為病,治以攻邪為主
慢性盆腔炎主要由于寒、濕、熱邪與血搏結,損傷胞宮、沖任,蘊結下焦,壅遏氣血,導致氣滯血瘀,積結成塊。在證候表現(xiàn)上,實證居多,且以濕熱蘊結、氣滯血瘀型占多數(shù)。常有低熱或手足心熱,小腹脹痛或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帶下黃或黃赤,黏稠臭穢;腰痛,經(jīng)前乳房脹痛、心煩易怒。婦科檢查:宮體壓痛,附件增粗、壓痛,甚至包塊粘連引起宮體活動受限。為辨證論治增添了有利的證據(jù)。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實證濕熱與氣滯血瘀皆有,只是偏重不同而已,治療上應“擇其要而從之”,以攻邪為主,邪去則正安。故而提出了解毒化瘀、軟堅除濕的治療大法。
(3)虛實夾雜,宜攻補兼施,因勢利導,擇時補瀉
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實證,每于經(jīng)前發(fā)作或加重,經(jīng)凈則減輕或癥狀消失,這與經(jīng)前機體的生理、病理特點密切相關。經(jīng)前氣血下注沖任,氣血充盛,使實者更實,正邪交爭激烈,故病證常加重,治療應因勢利導,解毒除濕,行氣化瘀,軟堅散結,給邪以出路;而經(jīng)后胞脈空虛,治以補腎健脾,是扶助正氣的良機,常用六味地黃丸、人參歸脾丸以善后。
3分型治療
(1)濕熱瘀結型 證見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有積塊,伴腰骶脹痛或低熱,帶下量多,黃稠、臭穢,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治宜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方用清熱調(diào)血湯(當歸15g、白芍20g、川芎15g、生地黃20g、黃連15g、桃仁15g、紅花15g、香附20g、延胡索15g、牡丹皮15g、莪術25g)加敗醬草20g、薏苡仁20g、土茯苓25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若熱結血瘀甚,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腹痛拒按,宜瀉熱化瘀散結,用桃核承氣湯(桃仁15g、大黃10g、桂枝15g、炙甘草10g、芒硝10g)加金銀花30g、連翹25g、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氣滯血瘀型 證見小腹或少腹脹痛拒按、經(jīng)前胸脅乳房脹痛,食欲欠佳,煩躁易怒,時欲嘆息,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方用牡丹散(牡丹皮20g、桂枝10g、當歸15g、延胡索15g、莪術25g、牛膝15g、赤芍20g、三棱15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3)寒濕凝滯型 證見小腹冷痛,痛處不移,得溫痛減,月經(jīng)延后,量少色黯,帶下量多,色白質(zhì)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膩,脈沉緊。治宜散寒除濕、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小茴香15g、干姜10g、延胡索15g、當歸15g、沒藥15g、川芎15g、肉桂10g、赤芍20g、蒲黃20g、五靈脂15g)加蒼術20g、茯苓15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血瘀日久化熱者,證見小腹灼痛、拒按,月經(jīng)量多,色紅、質(zhì)黏有塊,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生地黃20g、桃仁15g、紅花15g、當歸15g、川芎10g、牛膝15g、赤芍20g、桔梗15g、柴胡15g、枳殼15g、甘草10g)加紅藤15g、金銀花25g、敗醬草20g、薏苡仁20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若兼血虛,伴頭暈眼花,心悸少寐,則養(yǎng)血活血。方用調(diào)經(jīng)種玉湯(當歸15g、熟地黃20g、白芍20g、川芎15g、茯苓20g、陳皮15g、香附20g、牡丹皮15g、延胡索15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4)癥瘕積聚型 證見小腹包塊,或堅硬不移,或時聚時散,小腹持續(xù)作痛或時痛時止,經(jīng)行延期,量或多或少,淋漓不止,或血性白帶,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黃,脈弦滑。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當歸15g、川芎15g、赤芍20g、五靈脂20g、桃仁15g、牡丹皮15g、烏藥15g、延胡索15g、甘草10g、香附20g、紅花15g、枳殼15g)。兼濕熱者加金銀花25g、連翹20g、薏苡仁20g、海藻25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王瑩,等.馬寶璋治療慢性盆腔炎經(jīng)驗.山東中醫(yī)雜志.2005,6,24(6):376~377]
夏桂成經(jīng)驗
⒈補腎調(diào)周的獨特治法
夏氏認為固護正氣,增強患者自身的康復機能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治則。依據(jù)各個階段陰陽消長轉化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經(jīng)后期以陰長為主,治以補腎養(yǎng)陰為主,維持陰長至重;排卵期則重陰轉陽,開始月經(jīng)周期中的第一次轉化,轉化的結果為排卵,治宜補腎調(diào)氣血促排卵;經(jīng)前期則以陽長為主,治以補腎助陽為主,維持陽長至重;行經(jīng)期則為月經(jīng)周期中的第二次轉化,重陽轉陰,月經(jīng)來潮,此階段以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為主。此法適應人體自身規(guī)律,增強了患者體質(zhì),促進患者康復。
⒉具體方藥應用經(jīng)驗
夏氏常用的基本方為:“盆腔炎常用方”,藥有:炒當歸10g,赤芍10g,白芍10g,紅藤15g,敗醬草15g,廣木香6g,延胡索10g,續(xù)斷10g,桑寄生10g,薏苡仁10g,山楂10g,五靈脂10g等。方中炒當歸、赤白芍、續(xù)斷、桑寄生養(yǎng)血補腎,以輔助正氣;紅藤、敗醬草清熱除濕;廣木香、延胡索、山楂、五靈脂調(diào)氣和血。全方共奏養(yǎng)血補腎,化瘀和絡,清熱除濕之功。依據(jù)患者所處的月經(jīng)周期中不同階段,經(jīng)后期加淮山藥10g,山萸肉10g;陰虛甚濕輕者入熟地10g;排卵期加菟絲子10g,紫石英(先煎)10g,仙靈脾10g;經(jīng)期可入蒼術10g,香附10g,澤蘭葉10g,益母草15g,茯苓10g。加減:陽虛甚者加巴戟天10g,肉桂(后下)3g;陰虛者加楮實子10g,生牡蠣(先煎)15g,女貞子10g;盆腔有包塊者入石打穿15g,地鱉蟲6g,三棱10g,生雞內(nèi)金10g;輸卵管不通或積水者入天仙藤15g,絲瓜絡15g,脾虛便溏者去當歸10g,加炒白術10g,砂仁(后下)3g,六曲10g;心肝氣火偏旺、睡眠欠佳者加鉤藤15g,丹皮10g,合歡皮10g,炙遠志10g,痛經(jīng)甚者加全蝎5g,蜈蚣5g,炙乳香3g,炙沒藥3g等通絡止痛之品。
[李勇生.夏桂成教授治療慢性盆腔炎經(jīng)驗舉隅.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3,15(2):107]
尤昭玲經(jīng)驗
1 細辨病因病機特點
尤氏認為,慢性盆腔炎之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者,為正氣不足,肝腎虧損;標實者,乃瘀、熱、寒濕之邪蓄積胞中,氣血運行不暢,胞絡受阻,不通則痛,一般以瘀為主因,寒、濕、熱次之,但肝郁更是個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
2 巧用藥對施治
(1)太子參黃芪白術 應用于盆腔炎之正氣較虛,或兼見帶下量多,質(zhì)稀,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等脾虛、氣虛之證候者。
(2)白芷皂角刺 臨床相伍用于慢性盆腔炎之附件炎,盆腔積液者效果甚佳。
(3)地龍路路通 用于治療并發(fā)輸卵管不通之慢性盆腔炎。
(4)紅藤敗醬草 臨床常用于附件炎見有腰酸疼痛、帶下、濕熱瘀阻者。
(5)水蛭蜇蟲 臨床常用于盆腔炎之附件包塊以及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之包塊、痛經(jīng)等。
(5)臺烏延胡索川楝 用于治療盆腔炎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療效甚佳。
(6)赤小豆薏苡仁 用于治療濕熱內(nèi)蘊引起的慢性盆腔炎而見帶下色黃、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之諸證者。
[尹香花,等.尤昭玲教授巧用藥對治療慢性盆腔炎經(jīng)驗拾萃.中醫(yī)藥學刊.2005,9,23(9):1572~1573]
蔡連香經(jīng)驗
⒈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蔡氏認為,經(jīng)期、墮胎、小產(chǎn)、正常分娩后,正值氣血耗損,子門未閉,若此時外邪入侵,濕熱毒邪下注,即易客于胞宮、胞脈,傷及任、帶兩脈,發(fā)為帶下。濕熱邪瘀日久,脈絡不通,瘀血內(nèi)阻,陰液耗損,正氣不足,致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或虛者更虛。證型單一出現(xiàn)者少,復雜多變者多。常見證型以濕熱蘊結、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寒凝血瘀、脾虛濕瘀多見,日久可見腎陽虛、腎陰虛。
⒉辨證論治
⑴濕熱蘊結: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藥:婦科七號片(柴胡、黃芩、川楝子、延胡索、薏苡仁、茯苓、陳皮等)或止帶湯(《世補齋·不謝方》)加減。
⑵氣虛血瘀:治以補氣活血通絡。方藥:理沖湯(張錫純)或四君子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⑶氣滯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藥:血府逐瘀湯或活絡效靈丹或桂枝茯苓丸合烏藥湯(《蘭室秘藏》)加減。
⑷寒濕凝滯:治以散寒除濕、活血化瘀。方藥:少腹逐瘀湯或桂枝茯苓丸合平胃散或二陳湯加減。
⑸脾虛濕瘀互結:治以健脾化濕、活血化瘀。方藥:完帶湯或參苓白術散或當歸芍藥散合失效散加減。
⑹腎陽虛:治以溫腎培元、固澀止帶。方藥:右歸丸加減。
⑺腎陰虛:治以益腎滋陰、清熱止帶。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⒊中藥外敷、灌腸
蔡氏治療慢性盆腔炎除予口服湯藥外還常用中藥外敷及灌腸治療。常用外敷藥:千年健、白芷、紅花、紅藤、莪術、生艾葉、透骨草、威靈仙、川椒、蟄蟲、水蛭、路路通、皂角刺、石見穿、沒藥、三棱、敗醬草、青陳皮、劉寄奴、徐長卿、馬鞭草、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取上述藥10~12味,布包后蒸熱,外敷腹部,每日1~2次,1劑可反復蒸敷10次。若有輸卵管積水,還可用粗鹽炒熱,外敷下腹部。常用灌腸中藥以柴胡、赤芍、敗醬草、徐長卿、紅藤、乳香、沒藥、青陳皮等加減,煎湯100~150ml,肛門保留灌腸,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經(jīng)期停用外用藥。
[謝京紅,李亞俐.蔡連香治療慢性盆腔炎經(jīng)驗.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6,1,13(1):87]
段正亭經(jīng)驗
段氏對盆腔炎的病機認識和辨證分型治療經(jīng)驗如下:
1 病因多端,沖任受損
段氏認為,盆腔炎成病之因,主要與熱毒、濕邪、氣滯、血瘀密切相關。這些病因,可單獨致病,亦可相互兼雜并存,隨病情發(fā)展亦可相互轉化,但其基本病理為:“邪犯胞中,沖任受損,氣滯血瘀?!?div style="height:15px;">
2 辨證分型,揆度奇恒
段氏認為,盆腔炎的辨證要點,首先要辨別病性,屬熱、屬濕與在氣、在血的不同,其次辨病程,分急性病或慢性病變的屬虛屬實。臨證中,段氏常把盆腔炎分為四種類型辨治。分別為熱毒內(nèi)熾型、濕熱浸淫型、肝郁氣結型、瘀血內(nèi)阻型。
3 方證合拍,治有特色
段氏治療盆腔炎審證求因,重在解毒,除濕,理氣,化瘀。自擬了“盆腔炎方”為主方,藥物組成: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銀花15g,紅藤30g,土茯苓30g,甲珠12g(研末),當歸15g,丹參15g,香附12g,玄胡15g。
加減:偏于熱毒熾盛者,重在清熱解毒,加入黃連、黃柏、苦參;熱入營血加生地、丹皮、玄參等涼血解毒之品;偏于濕者,重在除濕化毒。段氏結合本地區(qū)氣候以盆腔炎方合自擬的除濕湯(藥物組成為:蒼術、川樸、陳皮、茯苓、白蔻仁、法夏、薏苡仁、通草)用于濕熱型盆腔炎患者;偏氣滯者,段氏重疏肝、理氣,以盆腔炎方選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枳殼、木香、臺烏、川樸等;偏血瘀者,重在活血化瘀,酌情選加桃仁、紅花、赤芍、澤蘭;有包塊者加三棱、莪術、三七、乳香、沒藥、王不留行等散結化瘀之品。對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證中的虛,段氏在分清氣、血、陰、陽之虛的不同,酌情加入黃芪、黨參、熟地、白術等藥物。或以盆腔炎方合其自擬雙補湯(雙補湯藥物組成:黃芪、黨參、枸杞、淫羊藿、川斷、龜鹿膠)配合使用。此外,段氏治療盆腔炎患者時,還善用蟲類藥物,如地龍、全蟲、蜈蚣等,以搜風通絡,行氣止痛,效如桴鼓。
[文仲渝.段正亭治療盆腔炎經(jīng)驗概述.云南中醫(yī)雜志.1994,15(1):14~15]
陳炳焜經(jīng)驗
陳氏認為慢性盆腔炎多由于行經(jīng)、產(chǎn)后胞脈空虛,或房事不潔,濕濁邪毒內(nèi)侵,與血相搏,濕瘀交阻,致臟腑沖任功能失調(diào),氣機不利,正氣不足,余邪久留不去所致。陳氏認為“瘀”是盆腔炎主要原因,治以活血化瘀為法,但血瘀與氣虛相互為患,瘀則氣血不通,胞宮、沖任失于滋養(yǎng),由瘀致虛,虛則無力鼓動脈絡運行氣血,瘀則更甚,故化瘀勿忘補虛。其用藥及加減經(jīng)驗如下:
陳氏自擬少腹消癥湯組成:黃芪、黨參、白術、當歸、丹參、桃仁、紅花、牡丹皮、赤芍、枳殼、延胡索、香附、木香、甘草等。
加減:如兼濕毒內(nèi)侵,用本方合二妙散,加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兩面針;兼瘀熱加大黃炭、金銀花、連翹、魚腥草;兼寒凝去牡丹皮、赤芍,加小茴香、干姜、肉桂;肝經(jīng)濕熱加白花蛇舌草、大黃炭、川楝子、澤瀉、蒲公英;肝腎兩虧用本方合二至丸加肉蓯蓉、白花蛇舌草、穿山甲等。
[曾明.陳炳焜老中醫(yī)治療婦科病經(jīng)驗介紹.新中醫(yī).2006,2,38(2):20]
梁玉棟經(jīng)驗
梁氏據(jù)盆腔炎臨床表現(xiàn),認為病人全身或局部抵抗能力的下降,濕邪乘虛侵入體內(nèi)易致盆腔炎的發(fā)生。濕為陰邪,其性粘膩,有留而不去阻滯氣機使?jié)駸o去路的特性。濕邪留滯郁久必然會化熱成為濕熱病。濕熱蘊結下焦,客于胞宮,損其帶脈,發(fā)生盆腔炎。故梁氏自擬二澤湯治療帶下病,其用藥經(jīng)驗如下:
梁氏自擬二澤湯組成:澤瀉12g、澤蘭12g、大黃10g、茯苓15g、丹皮15g、黃白12g、車前子12g、生地12g、白芍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下腹痛加元胡10g、郁金12g;發(fā)熱加柴胡10g、公英30g、敗醬草12g;腰痛加木瓜12g、川斷20g;宮頸糜爛加土茯苓12g;帶下色黃味臭倍黃柏,加白果;帶下量多色淡加牡蠣20g;盆腔腫塊加三棱12g、莪術10g、丹參15g。外治:宮頸糜爛、陰道癢、尿灼痛用黃柏湯:黃柏20g、土茯苓15g、大黃12g、苦參20g、地膚子15g、丹皮15g,煎水坐浴,每日1次。并發(fā)盆腔炎性包塊,用如意金黃散濃茶調(diào)成糊狀局部外敷。
[梁蓉娟,朱麟祥.二澤湯治療盆腔炎38例療效觀察.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1994,(1):2,35]
何少山經(jīng)驗
何氏治療慢性盆腔炎經(jīng)驗如下:
⒈急則治標,重在祛邪
何氏認為盆腔炎急性期治療當以祛邪為主,重在清熱解毒利濕,藥選柴胡、金銀花、連翹、紅藤、敗醬草、蒲公英、蛇舌草、半枝蓮等。如腹脹便秘者,加生大黃;帶下黃濁者,加二妙丸;口干舌燥者,加石斛、蘆根。在清熱解毒的同時,佐以活血化瘀,常用熟大黃、赤芍、丹皮、桃仁、制乳香、制沒藥、失笑散等藥,力求祛邪務清,防止病情遷延。
⒉扶正祛邪,攻補兼施
對盆腔炎慢性期的治療,何氏認為應當體察患者體質(zhì)之盛衰,病邪之進退,寒熱之不同,辨而治之,尤要時時注意扶助正氣。常用黃芪建中湯合自擬驗方血竭化癥湯(血竭、乳香、沒藥、五靈脂、桃仁、大黃、皂角刺、穿山甲、水蛭、地鱉蟲、鹿角片),益氣健脾,活血散結,隨證加入清熱化濕、理氣止痛之品,扶正祛邪,攻補兼施。若病情反復,腰酸下墜者,加川斷、菟絲子、炒杜仲。盆腔內(nèi)有少量積液或盆腔炎性包塊,日久不消者,則用防己黃芪湯合桂枝茯苓丸加味以健脾滲濕、化瘀散結。
⒊攻補傷正,顧護胃氣
何氏認為治療本病應防患于未然,對于原胃氣不和者,要盡量避免使用對脾胃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已顯脾胃虛弱者,加四君子湯;胃寒者,加良附丸;噯氣泛酸者,加左金丸;納呆者,加二陳湯;上腹飽脹者,加保和丸、香砂養(yǎng)胃丸等。對于慢性盆腔炎病情遷延者,何氏常選苦參一味,取其清熱解毒,又慮其苦寒傷胃,故必加茯苓、炒白術以健脾護胃;用血竭、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散結藥時,則兼用烏賊骨、煅瓦楞子養(yǎng)胃制酸,保護胃粘膜。
⒋辨證辨病,綜合施治
盆腔炎急性發(fā)作時,何氏強調(diào)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炎癥控制后則鞏固治療,防止其演變?yōu)槁?。至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何氏辨證辨病結合,使用藥物有的放矢。常配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或用艾條溫熏氣海、關元、水道、歸來等穴位,以利藥力直達病變部位;或用指壓法按摩次髎、中髎穴,疏理止痛。經(jīng)期外邪易侵,病易反復,何氏注重經(jīng)期用藥,合理施治,以求最佳療效。
[章勤.何少山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經(jīng)驗.浙江中醫(yī)雜志.1998,(2):75~76]
陳益昀經(jīng)驗
⒈病因病機
陳氏認為,急性盆腔炎病初為熱毒及濕邪壅盛期,表現(xiàn)為實熱證。而慢性盆腔炎日久不愈,正氣不足,以至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diào),而致氣滯血瘀,則成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⒉治療方法
陳氏將本病分為實熱型、濕熱郁結型和寒凝氣滯型。以活血化瘀為主,分型辨證施治。采取內(nèi)服、外敷和灌腸等方法綜合治療。其治療用藥經(jīng)驗如下:
⑴實熱型
①內(nèi)服中藥 藥物組成:金銀花20g,連翹12g,紅藤20g,敗醬草20g,丹參15g,赤芍藥10g,川楝子12g,香附10g,延胡索15g,地鱉蟲6g。加減:若有表證加荊芥、防風;發(fā)熱口渴較重,伴有便溏熱臭加葛根、黃芩、黃連;大便秘結加大黃、玄明粉;白帶過多加椿根皮、川黃柏、芡實;有明顯包塊或附件明顯增厚加三棱、莪術、紅花;腰酸痛加桑寄生、續(xù)斷、狗脊。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 早晚分服。20日為1個療程,經(jīng)期停服,一般治療3個療程。
②中藥灌腸 藥物組成:敗醬草30g,蒲公英30g,紅藤20g,連翹、赤芍藥、丹參、烏藥、乳香、沒藥各15g。水煎2次,取汁150ml ,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靜臥10min,用肛管或16號導尿管插入肛門進行灌腸。每日1次,20日為1個療程,經(jīng)期暫停,一般治療3個療程。
③中藥外敷 將內(nèi)服藥和灌腸藥所剩藥渣,煮沸15min后,裝入布袋,令患者平臥,敷于下腹部,上放暖水袋,使溫度保持在50℃左右,每日1次,每次30 min,20日為1個療程,經(jīng)期停敷,一般治療3個療程。
⑵濕熱瘀結型
①內(nèi)服中藥 藥物組成:赤芍藥10g,桃仁10g,紅花10g,益母草20g,茵陳30g,敗醬草30g,連翹15g,牡丹皮15g,茯苓12g,生薏苡仁30g。加減:白帶色黃質(zhì)稠加土茯苓;陰部瘙癢加白鮮皮、苦參;腰痛較重加桑寄生、續(xù)斷、狗脊;腹痛較重加木香、延胡索;有明顯包塊加三棱、莪術; 氣虛加黨參、焦白術;胸悶納呆加焦三仙、砂仁。
②中藥灌腸 藥物組成:茵陳30g,敗醬草30g,土茯苓30g,黃柏、三棱、乳香、沒藥各20g。用法同前。
③中藥外敷 藥物組成:將內(nèi)服和灌腸藥所剩藥渣,其用法同上。
⑶寒凝氣滯型
①內(nèi)服中藥 藥物組成:當歸15g,川芎10g,赤芍藥15g,五靈脂10g,廣木香10g,香附10g,肉桂6g,炮姜6g,烏藥12g,艾葉10g,吳茱萸5g。加減:有明顯包塊或附件明顯增厚加三棱、莪術、桃仁、紅花;腹痛較重加延胡索、川楝子;少腹冷痛較重加制附子(先煎) 、小茴香。
②中藥灌腸 藥物組成:艾葉20g,小茴香15g,桂枝15g,木香10g,烏藥15g,莪術15g,三棱15g,乳香20g,沒藥20g。用法同前。
③中藥外敷 藥物組成:內(nèi)服和灌腸藥所剩藥渣,其用法同上。
【治盆腔炎秘方】
26.1 丹芍活血行氣湯
【來源】羅元愷,《中醫(yī)雜志》(7)1980年
【組成】丹參、赤芍各15克,烏藥12克,丹皮、川楝子各9克,元胡、桃仁泥各12克,敗醬草30克,當歸10克,香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解】盆腔炎歸屬在經(jīng)病疼痛范疇。就診病人以慢性盆腔炎較多,患者經(jīng)年累月下腹疼痛不止,經(jīng)前或經(jīng)行疼痛更明顯,帶下增多,此多因氣血不暢、氣滯血瘀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氣以止痛。故方用丹參、赤芍、當歸、桃仁養(yǎng)血活血、化瘀止痛;川楝子、元胡、烏藥、元胡、香附疏肝瀉熱、理氣止痛;敗醬草、丹皮清熱涼血、解毒鎮(zhèn)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
【主治】慢性盆腔炎。
【加減】同時加用雙柏散(廣州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方:大黃、黃柏、側柏葉、澤蘭等藥組成)外敷患部,或用大黃、虎杖、蒲公英、丹參、枳殼,水煎,保留灌腸,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
【療效】臨床屢用,內(nèi)外合治,效果頗佳。
26.2 血竭化癥湯
【來源】何子淮,《何子淮婦科經(jīng)驗選》
【組成】血竭末(酒吞),干漆(去煙),制沒藥,五靈脂,穿山甲,桃仁,制大黃各適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破血消癥,化瘀止痛。
【方解】方用血竭為君,其功雖“補血不及當歸、地黃,破血不及桃仁、紅花,止血不及蒲黃、三七”,然一藥而功兼補血、破血、止血之用,能攻補兼施,散瘀生新,活血定痛,與較多的攻積散瘀之品同用則較穩(wěn)妥,且無后顧之憂;取干漆破血散瘀,治日久凝結之瘀血、削經(jīng)年堅結之積滯(炒令去煙,或將漆紙燒灰存性入方,為常規(guī)炮制法);制大黃破積行瘀,攻下瘀血,治女子經(jīng)閉,瘀血癥瘕;桃仁質(zhì)重性降,祛局部瘀血,另加沒藥散血消腫;五靈脂行血中氣滯;穿山甲散血通絡。諸藥合用,共奏破血消癥,化瘀止痛之功。
【主治】慢性盆腔炎(包塊型)、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和卵巢積水等病。
【加減】若經(jīng)血量少,加虎杖、雞血藤、番紅花(或土紅花代);經(jīng)水量多,去五靈脂、穿山甲、桃仁,加制軍炭、炒薺菜花、丹皮、失笑散、NB034木花、參三七(或云南白藥)、蓮房炭、血余炭;經(jīng)痛劇烈,加制川草烏、烏藥、紅木香、延胡索;白帶黃稠,可隨證選加龍膽草、白英、生苡仁、臭椿皮、地丁草、七葉一枝花、白槿花、扁豆花、車前草、鳳尾草等。另外如當歸、瓦楞子、浙貝母、川芎、檳榔、三棱、莪術、赤白芍、茴香、皂角刺、雞內(nèi)金、荔枝核、水紅花子、鬼箭羽等亦可隨證加用或替換運用。
同時配用消痞膏(麝香、公丁香、阿魏、細辛、五靈脂、肉桂、木鱉子,共研細末,于清涼膏中加入上藥末,和勻成膏)外敷包塊部位,每5天換藥1次。
【療效】臨床屢用,多獲良效。
26.3 血竭消聚湯
【來源】何子淮,《何子淮婦科經(jīng)驗選》
【組成】血竭末(吞)、桂枝、茯苓、桃仁、澤瀉、葫蘆殼、車前草、枳實、草蔻仁、砂仁各適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行滯消聚。
【方解】寒濕瘀滯結于下焦。故方用桂枝化氣通陽而消其本寒;瘕聚之成必挾濕熱為巢囊(寒郁化熱),故取茯苓、澤瀉、車前、葫蘆殼以下其濕熱。寒凝必氣滯,故用枳實、砂仁理氣消水;氣滯則瘀滯,佐以血竭、桃仁活血散瘀。全方合用共奏行滯消聚之功。
【主治】盆腔炎(包塊型)、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積水尤宜。
【加減】另如石韋、萆薢、赤小豆、玉米須、昆布、海藻等可隨證加減。同時用消痞膏(方如上列)外敷包塊部位。
【療效】臨床屢用,多獲良效。
26.4 二藤湯
【來源】裘笑梅,《裘笑梅婦科臨床經(jīng)驗選》
【組成】忍冬藤、蜀紅藤各30克,大黃、大青葉、紫草根(后下)、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制延胡索各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化濕、涼血活血、解毒祛瘀、消腫止痛。
【方解】方中以二藤為主藥,取其清熱解毒;配入大青葉、紫草、赤芍、牡丹皮涼血活血;大黃瀉血中之熱而導穢濁;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甘草和中解毒,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祛瘀之功。本方是治療婦科炎癥疾患的一個良好方劑,尤其對急性盆腔炎、子宮內(nèi)膜炎、附件炎等病證,據(jù)證而施,每有卓效。
【主治】盆腔炎、子宮內(nèi)膜炎、附件炎等。
【加減】若兼證嚴重可隨證加減。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卓效。驗之信然。
26.5 盆腔靈湯
【來源】張西芝,《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20克,赤芍12克,丹參、延胡索各15克,三棱、香附、臺烏藥、紅藤、敗醬草各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解】方中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當歸、丹參、香附、三棱、延胡索理氣止痛、活血化瘀;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藥理試驗有抑菌、鎮(zhèn)靜、止痛之功;烏藥行氣止痛,有抑菌作用;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具有解毒作用。諸藥相伍,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故用之每收良效。
【主治】盆腔結締組織炎、輸卵管卵巢炎、子宮內(nèi)膜炎等。
【療效】治療102例,治愈72例,顯效13例,好轉13例,總有效率為96.1%。
26.6 消癥飲
【來源】邱穎恒,《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丹參各12克,海藻15克,茯苓6克,薏苡仁30克,炮甲珠12克,川芎6克,金銀花9克,連翹10克,橘核12克,青皮6克,延胡索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行氣活血、利濕散結。
【方解】方中當歸、丹參、川芎活血祛瘀;炮甲珠祛瘀散結、消腫排膿;茯苓、薏苡仁利水除濕、健脾滲泄;且薏苡仁還有排膿消癰之功;青皮疏肝破氣,常與橘核配用理氣散結止痛;海藻化痰軟堅散結;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金銀花、連翹配海藻、橘核為用,治療癥瘕結塊,作用甚著。用治輸卵管卵巢炎,尤以慢性者效果最佳。
【主治】急、慢性輸卵管卵巢炎,子宮肌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等。
【加減】附件增厚、附件囊腫未消失者,加三棱、莪術、昆布、牡蠣;氣虛,加黨參、黃芪;血虛,加雞血藤,紫河車;脾胃虛弱,加白術、大棗、炙甘草;脾腎陰虧,加枸杞子、懷山藥、熟地;寒凝氣滯,加小茴香、干姜。
【療效】治療31例,痊愈22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8%。
26.7 歸竭合劑
【來源】蒲輔周,《蒲輔周醫(yī)案》
【組成】當歸、川芎各6克,醋制鱉甲15克,吳茱萸4.5克,桃仁、赤芍各6克,肉桂、檳榔、青皮、木香、莪術、三棱、大黃各3克,延胡索6克,血竭3克。
【用法】上藥加水濃煎兩次,混合,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桃仁、赤芍、血竭活血化瘀;鱉甲、三棱、莪術軟堅破結;肉桂、吳茱萸溫經(jīng)散寒;青皮、木香、元胡、檳榔行氣止痛;大黃蕩滌積滯,全方共奏祛瘀散結之功。
【主治】石瘕。證見腹大如箕,非三月孕形、腹脹痛而小腹墜甚,拒按而堅,亦非孕象,且連日流血而腰不痛,又不似胎漏。可用于盆腔炎包塊型。
【療效】屢試屢效。
26.8 清熱解毒湯
【來源】劉奉五,《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組成】連翹、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黃芩9克,瞿麥、萹蓄各12克,車前子、丹皮各9克,赤芍6克,地骨皮9克,冬瓜子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消腫止痛。
【方解】急性盆腔炎,多屬中醫(yī)內(nèi)癰范疇,多因毒熱壅盛,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治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利濕、涼血、活血。方用連翹、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黃芩清熱燥濕;地骨皮清熱涼血退熱,以去氣分之熱;配以瞿麥、萹蓄、車前子清熱利濕;冬瓜子滲濕排膿,消腫止痛;佐以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綜觀全方,重在清熱解毒、兼顧利濕、活血化瘀而止痛。
【主治】急性盆腔炎(證屬濕毒熱盛型者)。
【療效】多年應用,療效顯著。
26.9 暖宮定痛湯
【來源】劉奉五,《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組成】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蘆巴、延胡索、五靈脂、川楝子、制香附、烏藥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溫服)。
【功用】疏散寒濕、溫暖胞宮、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盆腔炎以濕熱下注及下焦寒濕型為多見。本方適用于寒濕型盆腔炎,與中醫(yī)寒疝相似。本方是以橘核丸為借鑒,從臨床實踐中逐漸摸索制定而成。方用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蘆巴溫經(jīng)散寒以除下焦寒濕;制香附、川楝子、烏藥、延胡索、五靈脂行氣活血、化瘀定痛。且香附與延胡索相伍,一入氣分、一入血分,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相輔相成。而烏藥既能散寒活血、理氣止痛,又能排泄停聚之水濕,對于寒濕所引起的白帶尤宜。全方合用,功效頗多,而重在寒濕。
【主治】慢性盆腔炎(因寒濕瘀滯所致者),或用于宮冷不孕等證。
【療效】多年應用,效果頗佳。
26.10 烏芍三草湯
【來源】丁寶光,《江蘇中醫(yī)》(12)1990年
【組成】臺烏藥、赤芍、鳳尾草、魚腥草、馬鞭草各15克,制香附、當歸、川芎、土茯苓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盆腔炎以氣滯濕阻血瘀,虛實夾雜之證型在農(nóng)村為多見。方中烏藥、赤芍為理氣通滯,活血化瘀之要藥,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烏藥有較強的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性疼痛的作用;赤芍既可清熱涼血,又可活血祛瘀。二藥得當歸、川芎、香附之助,則理氣化滯、活血祛瘀之效更著。方中之三草,均為清熱利濕解毒之佳品。且馬鞭草性味苦寒,苦能下降,寒能清熱,具有清熱涼血,利濕祛瘀之功;土茯苓助三草清熱解毒利濕。諸藥相伍,共奏清熱解毒化濕、理氣止痛、活血祛瘀之功,并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環(huán)和局部營養(yǎng),促進滲出物吸收等作用。故而用之多效。
【主治】盆腔炎,多見下腹疼痛、白帶多,或有囊性不活動包塊。
【療效】治療48例,結果痊愈28例,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
26.11 盆腔化瘀湯
【來源】徐淑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當歸尾、益母草、香附子、蘇梗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調(diào)和氣血。
【方解】方中當歸、益母草活血祛瘀、調(diào)經(jīng)涼血;香附疏肝理氣、活血調(diào)經(jīng)、解熱鎮(zhèn)痛、抗菌消炎;蘇梗解表和中、行氣,藥理試驗有擴張血管解熱之功,還可抑制葡萄球菌。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調(diào)和氣血之功。
【主治】子宮肌炎,子宮內(nèi)膜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等。
【加減】發(fā)熱,加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腹痛,加川楝子;帶下增多,加土茯苓;失眠,加五味子;食欲不振,加焦三仙;月經(jīng)量多,加阿膠。
【療效】治療80例,痊愈47例,顯效24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為97.7%。
26.12 清化湯
【來源】趙翠英,《上海中醫(yī)藥雜志》(8)1987年
【組成】血竭6克,苧麻根20克,茜草、海螵蛸各15克,桃仁、山楂各10克,蒲公英15克,敗醬草20克,益母草15克,澤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止痛。
【方解】方中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桃仁、益母草活血祛瘀;血竭祛瘀止痛,斂瘡止血;山楂活血化瘀、化積止痛,藥理研究有抑菌及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苧麻根有涼血止血之功;海螵蛸收斂止血,與茜草相伍,既能止血,又補腎養(yǎng)精生血;澤瀉清熱、利水滲濕。合而用之,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濕止痛之功。本方配伍嚴謹,方藥絲絲入扣,恰合病機,故而奏效頗捷。
【主治】子宮內(nèi)膜炎。
【加減】腹痛,加金銀花15克,延胡索10克;赤白帶下,加馬鞭草20克,生苡仁10克;腰酸,加川斷15克,桑寄生10克;血虛,加當歸10克,阿膠10克(烊化)。
【療效】治療50例,皆獲痊愈。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7天,較西藥對照組療效為捷,西藥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11天。
26.13 理沖湯
【來源】王耀廷,《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黨參、黃芪、三棱、莪術、雞內(nèi)金各15克,白術、山藥、知母、天花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扶正,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黨參、黃芪、白術、山藥健脾益氣,扶助正氣以增強肌體抗病能力;復以三棱、莪術、雞內(nèi)金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且雞內(nèi)金還有消積開胃之功;知母、天花粉養(yǎng)陰清熱,散結排膿。全方共奏益氣祛瘀之功,標本同治,療效顯著。
【主治】盆腔結締組織炎和輸卵管卵巢炎等盆腔炎癥。
【加減】胸脅少腹脹痛,加延胡索15克,郁金20克;腹瀉,去知母,加白芍20克;發(fā)熱、帶多、色黃臭,加白蘞、敗醬草各50克;有包塊者,加蟅蟲、水蛭各2.5克(研末沖服);內(nèi)熱口干,加生地25克,天冬20克。
【療效】治療51例,痊愈18例,顯效20例,好轉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1%。平均服藥43劑愈。
26.14 柴枳敗醬湯
【來源】劉云鵬,《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柴胡、枳實各9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6克,丹參15克,牛膝9克,三棱、莪術各12克,紅藤15克,敗醬草30克,香附12克,大黃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涼血,行氣逐瘀,消積止痛。
【方解】方中柴胡樞轉氣機,透達郁熱;枳實配柴胡升清降濁,調(diào)理氣機;赤白芍斂陰和血;甘草和中,與芍藥同用,緩解舒攣;三棱、莪術破血氣消積;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行瘀;香附疏肝行氣;大黃涼血行瘀,復以牛膝、丹參活血祛瘀,引諸藥直達病所。眾藥合用,達清熱涼血,行氣逐瘀,消積止痛之功。
【主治】盆腔炎。癥見瘀熱內(nèi)結,小腹疼痛。黃白帶下等癥。
【加減】若急性發(fā)熱,當配伍五味消毒飲,或選加大、小承氣湯等;若系癥瘕久不化者,酌加土鱉蟲9克,鱉甲15克;黃白帶下,有氣味者,可選加黃柏9克,蒲公英,薏苡仁各30克;經(jīng)行腹痛拒按者,加蒲黃9克,五靈脂12克;經(jīng)期延長者,可選加蒲黃炭、茜草各9克,炒貫眾15~30克;氣虛者,可加黨參15克,白術9克。
【療效】臨床屢用,頗有效驗。
【附記】驗之臨床有效,堅持服用,療效始著。
1清熱止帶湯
【來源】《中醫(yī)治法與方劑》(驗方)
【歌訣】清熱止帶用柴胡,香附金鈴土茯苓,
夏忍貫眾蕺公英,紅藤龍膽竹蒼菊。
【組成】柴胡9克,香附9克,金鈴子炭9克,土茯苓30克,夏枯草15克,銀花藤30克,蕺菜30克,蒲公英30克,貫眾15克,野菊花15克,龍膽草9克,蒼術9克,竹茹12克,紅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解毒,調(diào)肝止痛。
【方解】本方主要為肝郁氣滯,濕熱下注之證而設。故方用柴胡、香附、金鈴子疏泄肝氣,配以蒲公英、野菊花、銀花藤、紅藤清熱解毒;龍膽草、土茯苓、蕺菜、蒼術清熱利濕解毒以解濕熱之毒;夏枯草清熱化痰散結;貫眾殺蟲解毒止帶;竹茹清胃止嘔。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調(diào)肝止帶之功。
【主治】肝經(jīng)濕熱下注,癥見發(fā)熱、下腹疼痛拒按、帶多色黃腥臭、惡心納差、溺黃、便秘、苔黃膩、脈弦數(shù)??捎糜诩?、慢性盆腔炎,陰道炎,宮頸糜爛以及淋證等病癥。
【加減】若見腹痛,加木香理氣止痛;小便黃赤,加六一散清熱利濕;大便秘結,加生大黃清熱通腑。
【附記】方中金鈴子炭,現(xiàn)多用炒川楝子。
2解毒內(nèi)消湯
【來源】《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劉奉五方)
【歌訣】解毒內(nèi)消金銀花,連翹公英敗醬草,
丹芍瓜軍赤小豆,甘草土貝犀黃丸。
【組成】連翹30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冬瓜子30克,赤芍6克,丹皮6克,川軍3克,赤小豆9克,甘草節(jié)6克,土貝母9克,犀黃丸9克(分2次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方解】盆腔膿腫,系因熱毒內(nèi)蘊、腐肉蒸血而成膿。因膿腫部位深在,屬于內(nèi)癰范圍。故本方重用連翹、蒲公英、銀花、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川軍活血破瘀而又清熱解毒,三者均能除敗血、生新血、消腫排膿;冬瓜子、赤小豆入血分,清熱消腫排膿;甘草節(jié)、土貝母清熱解毒消腫;另外配合犀黃丸以加強活血消腫,清熱止痛之效。本方以清熱解毒藥與涼血藥并用,且以清熱解毒為主,涼血活血為輔。本病的病機是毒熱內(nèi)熾,氣血壅滯,所以清解與活血并用最為適宜。但必須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涼血活血。但活血藥用量不宜過大,過大也可以使毒熱擴散。方中犀黃丸是取其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其中乳香、沒藥雖然也是活血藥,但乳香、沒藥入經(jīng)竄絡,走氣分通瘀血,行血中之氣最速,活血而不助熱,沒有使毒熱蔓延擴散之弊;麝香走竄力更強,能氣分行全身之經(jīng)。其中又有犀牛黃大寒清熱。清中有通,通中有清,可謂之治療陽癥癰瘍的要藥,配合本方最為適宜。
【主治】盆腔膿腫(熱毒壅聚型)。
3清熱利濕湯
【來源】《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劉奉五方)
【歌訣】清熱利濕用萹蓄,瞿麥木通蒲公英,
車前滑翹延胡索,濕熱下注病自痊。
【組成】瞿麥12克,萹蓄12克,木通3克,車前子9克,滑石12克,延胡索9克,連翹15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慢性盆腔炎,從中醫(yī)辨證,有寒熱兩型。本方適用于濕熱下注,氣血郁結型。故本方用八正散中之瞿麥、萹蓄、木通、車前子、滑石,既能清導濕熱下行,又能活血化瘀是為本方之主藥;佐以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延胡索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本方經(jīng)過臨床觀察,不僅適用于濕熱下注型之盆腔炎癥,而且也適用于婦科一切濕熱下注兼有熱毒等病癥。
【主治】慢性盆腔炎(濕熱下注型),癥見腰痛、腹痛拒按,伴有低熱、帶下黃稠、有時尿頻。
4疏氣定痛湯
【來源】《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劉奉五方)
【歌訣】疏氣定痛用香附,延胡五靈川楝子,
沒藥枳殼臺烏藥,再入當歸廣木香。
【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靈脂9克,沒藥3克,枳殼45克,木香45克,當歸9克,臺烏藥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本方適用于慢性盆腔炎(氣滯血瘀型)所引起的腰、腹疼痛,或遇有寒熱難以分辨而又以腰腹痛為主癥之本病患者。據(jù)此,應以藥性平穩(wěn)不寒不熱的藥物組方,以行氣活血疏通為主。藥量雖然不大而藥力集中,使之氣滯得通,血瘀得散,氣血通暢,疼痛自解。方中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五靈脂、沒藥、烏藥行氣活血止痛;枳殼、木香理氣;當歸養(yǎng)血。全方共奏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主治】慢性盆腔炎腰腹疼痛(氣滯血瘀型)。
5止帶丸
【來源】清·武之望《濟陰綱目》
【歌訣】止帶丸中用當歸,川芎參術椿根皮,
山藥杜仲破故紙,香附斷黛煅牡蠣。
【組成】當歸(酒洗)、川芎、白術、人參、山藥、杜仲(姜汁酒炒去絲)、香附、破故紙(酒炒)、牡蠣(火煅)、椿根皮(酒炒)、川續(xù)斷、青黛各等份(青黛減半)。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酌定。
【功效】補氣調(diào)血,益腎止帶。
【方解】方用人參、白術、山藥益氣健脾,當歸、川芎、香附養(yǎng)血調(diào)血,杜仲、破故紙、續(xù)斷益腎強腰,以上為扶正固本部分;配以椿根皮、煅牡蠣收澀止帶,青黛清肝,為治標部分。綜觀全方,標本兼顧,且以固本為主,共奏補氣調(diào)血,益腎止帶之功。
【主治】氣血不足,脾腎兩虛,帶下纏綿清稀,神疲面,腰膝酸軟者??捎糜诼耘枨谎?、陰道炎、宮頸糜爛等病癥。
【加減】原書【加減】法:“腹痛,加延胡索、小茴香;肥人,加姜半夏;瘦人,加酒炒黃柏;冬月,加炮姜少許,夏月,加黃柏?!?div style="height:15px;">
【組成】敗醬草30克,紅藤30克,鴨跖草2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金鈴子9克,延胡索12克,柴胡梢6克,生苡仁30克,制乳沒各6克,連翹9克,黑山梔9克。
【方解】方用敗醬草、紅藤、鴨跖草、連翹、黑山梔清熱瀉火,化濕解毒;赤芍、丹皮、乳沒涼血祛瘀;柴胡、金鈴子、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生苡仁利濕健脾。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化濕祛瘀之功。
【主治】急性盆腔炎,癥見下腹劇痛拒按、發(fā)熱惡寒、甚則滿腹壓痛、或反跳痛、帶下色黃或呈膿性、便或溏、時伴尿急尿頻、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或滑數(shù)。
【加減】大便秘結者,加生軍45~6克,元明粉45克;尿急者,加澤瀉9克,淡竹葉9克;帶黃如膿者,加川柏9克,椿根皮12克,白槿花12克;便溏熱臭者,加川連3克,條芩9克;腹脹氣滯者,加制香附9克,烏藥9克;瘀滯者,加丹參12克,川牛膝9克。熱退痛止后,還須清熱化瘀,適當調(diào)治,以防轉為慢性炎癥。
【附記】又結核性盆腔炎,常伴有顴紅咽燥、手足心熱、午后潮熱、夜寐盜汗、月經(jīng)失調(diào)、量少色紅甚至閉阻、舌質(zhì)紅、脈細或兼數(shù)。蔡氏以養(yǎng)陰和營為主,方用當歸9克,鱉甲9克,丹參9克,百部12克,懷牛膝9克,功勞葉20克,大生地9克,熟女貞9克,山海螺15克,魚腥草9克。水煎服。平時常服,1月為1療程。如潮熱較甚者,可加銀柴胡45克,地骨皮9克;內(nèi)熱便秘者,加知母9克,麻仁9克;多盜汗者,加柏子仁丸12克(吞服)。堅持治療,其效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