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夏湯原文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篇: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功用:補中降逆。
方論:方中半夏降逆止嘔,人參補虛益胃,白蜜甘潤緩中。三藥合用,共奏補中降逆之功。
名家各論
1.《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陽明,燥金也,與太陰濕土為合。腑臟不和,則濕自內(nèi)聚,為痰為飲,燥自外款,為胃脘痛;玄府干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難入,雖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濕飲之聚結(jié),分陰陽,散氣逆;人參補正;蜜潤燥;以水揚之者,《內(nèi)經(jīng)》云:清上補下,治之以緩,水性走下,故揚以緩之;佐蜜以潤上脘之燥也。
2.《金匱要略心典》:胃反嘔吐者,胃虛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脈本下行,虛則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參。白蜜益虛安中。
東垣云: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此大半夏湯之旨也。
3.《古方選注》:大半夏湯,通補胃腑之藥,以人參、白蜜之甘,厚于半夏之辛,則能兼補脾臟,故名其方曰大。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虛冷,脾因濕動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為朝食暮吐。朝暮者,厥陰肝氣盡于戌,旺于丑也,宿谷藉肝氣上升而乃吐出。主之以半夏辛溫利竅除寒,人參扶胃正氣,佐以白蜜揚之二百四十遍。升之緩之,俾半夏、人參之性下行不速,自可斡旋胃氣,何患其宿谷不消,肝氣僭升也乎?4.《金匱要略淺注補正》:此反胃即脾陰不濡,胃氣獨逆,今之膈食病足矣,或糞如羊屎,或吐后微帶血水。用半夏降沖逆,即是降胃,用參、蜜滋脾液以濡化水谷,則腸潤谷下。
方證
1.反胃、朝食暮吐、嘔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質(zhì)淡紅,苔薄膩或厚膩。
現(xiàn)代臨床應用
1.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訴的疾病,如反復發(fā)作的神經(jīng)性嘔吐,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賁門痙攣、賁門失弛緩癥、幽門梗阻(水腫、痙攣、狹窄)、胃癌、胃扭轉(zhuǎn)、放化療后胃腸道反應、妊娠嘔吐等。 2.習慣性便秘、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聲音嘶啞等病兼見惡心欲嘔或嘔吐,且病程較長,形體消瘦有運用本方的機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