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生活:為生活做減法,為生命做加法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不是努力,不是能力,而是心力。
心力,源于精神,它是一個人認知力與意念力融合產(chǎn)生的力量。心力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你的身心能量,改變你的人生命運。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心力修養(yǎng)的高手。他們敬畏意識的力量,從心底無比珍視自己的精神資源。
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善護念”,善待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在起心動念處下功夫,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提升心力。
梁啟超曾在《德育鑒》中這樣說道:
“隨時省察,每一動念,每一發(fā)言,每一用事,皆必以良知以自鏡之?!?/p>
學過王陽明心學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正是在起心動念的修行功夫,以及在“事上煉”的知行合一,才讓陽明先生最終“致良知”,成為意識改命的人生典范。
念即為行,言即為肉身。精神領域里的自我管理、主動開闊、深刻細化、自覺演繹,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高級實踐。
心光明,則一切光明。正心誠意,在三個地方下功夫,做足“三心”功課,人生修行可以事半功倍。
什么樣的人生可以稱為無愧無悔?
1529年春天,王陽明臨終時,弟子問他想留下什么話?王陽明只說了八個字,這八個字便是——“我心光明,夫復何言”。
有形的物質(zhì)終將逝去,人這一生,能夠?qū)崿F(xiàn)自我精神生命延續(xù)的,從來不是他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而是他源自靈魂深處的生命覺醒——知道為何而活。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全息的存在,在生命之初,就被宇宙賦予了無限的生機與可能。
當你不再忙忙碌碌地向外找尋,不再依靠他人的確證檢驗自己,而是身心歸位,向內(nèi)覺察,審問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你心中的那顆明珠就會自然呈現(xiàn)出光芒。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刪繁就簡,看清那些虛妄的貪念欲望,把那些精神內(nèi)耗的人與事刪減掉,為生活做減法,才能讓內(nèi)在具足的光顯出來,透出來,照亮生命之路。
正如陽明先生所說,我們做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捷便易??!
心光明,則一切光明?;氐侥阕约?,時時長養(yǎng)與生俱來的光明之心,這才是高級的自我善待。
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里,而是在紅塵中煉心。
道是平常心,真正的道,與生活并行不悖,教你在當下的生活、工作中獲取能量,提升心性,覺醒靈魂。
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修行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對此王陽明用一首詩來開示世人: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p>
浮躁的時代,大部分人身神不定,精神外露,整天讓寶貴的意念處于焦慮不安中,白白浪費自己的精神力量。
“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他們通常在做一件事時還在想著另一件事,吃飯時不是在吃飯,而是在感受焦慮感;睡覺時不是在睡覺,而是在制造緊張感。
情緒人人有,只不過因為對待情緒的不同心態(tài)與方法,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高手對待情緒的處理方法通常是這樣的:
允許情緒的出現(xiàn),接納情緒的產(chǎn)生,不攀附于情緒為情緒所困,也不試圖控制情緒制造更多的對立,而是當下覺察,追根溯源,去體察情緒發(fā)生的根源,最終發(fā)現(xiàn)情緒的虛無,上升到理智思考的認知頻道中。
或者他們把自己提升到一個新的認知維度上,在更高層面上實現(xiàn)對低維問題的直接升華與超越。事實證明,那些對人生理解更通透、格局更高的人,智慧更多,更容易超脫情緒的牽絆。
當一個人有意識地把自己從狹隘的比較、攀比與爛人爛事中抽出來,把自己的意念放逐于山海間,放逐于藍天虛空中,他就較小有情緒的發(fā)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有這樣一句話:“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平和喜悅地活在當下,專注于有價值的人與事,制心一處,讓自己處于“心流”的能量狀態(tài)中,那還有什么情緒?
身心歸位,定于中而達于外,物來則顯,物去則消。當聚就聚,當散就散。像鏡子一樣呈現(xiàn),這是圣人的大智慧。
此心不動,隨心而動。當下即是,是智慧,也是境界。
自律才能自由。
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下功夫,做功課,身心能量可以快速提升。那些真正強大的氣場,都是在高度自覺的的精神自律中形成的。
慎獨,是一種靜美,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它讓你面對廣闊天地而內(nèi)心坦蕩,能讓你面對磨難坎坷而心平氣和。真正成事者,無一不慎獨——時刻小心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舉止。
慎獨,則可心安,心安則可生光明之氣。一代名臣曾國藩曾說: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yǎng),存養(yǎng)是無事時省察。慎獨既指一個人獨處時心念行為自律,也指在大庭廣眾之下對自己意念活動的特別規(guī)范。
曾有學生問王陽明:“戒懼是己所不知時工夫,慎獨是己所獨知時工夫,此說如何?”
對此,王陽明如此回答:
“只是一個功夫,無事時故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strong>
慎獨,尤其是精神慎獨,是一門高級的人生修行功課。古人甚至都有自己的靜坐時間,用靜坐冥想來進行持續(xù)性的精神管理,在身心合一中省察規(guī)范自己的精神活動與生命追求。
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strong>
獨處時守“身”,人群中守“意”,時時檢驗自己的意念活動,使內(nèi)心光明正大,則可以頂天立地,歡喜精進!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huán)境,從內(nèi)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并付諸于當下的人生實踐中,知行合一,這正是陽明心學對今天的最大價值。
此心光明,萬事可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