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吳頭楚尾話黃岡:用苦難煮成歡樂的黃梅戲
黃岡著名作家何存中的作品《吳頭楚尾話黃岡》(寫作時間:2002年)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黃梅戲,特別是解放后,隨著《天仙配》搬上銀幕,隨著《梁祝》改成小提琴協(xié)奏曲,風靡世界,黃梅戲作為中國的地方劇種,深入了中國人的內(nèi)心,同時也深深打動了世界熱愛和平熱愛藝術人們的心。黃梅戲作為中國的地方劇種,已經(jīng)被熱愛和平熱愛生活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共同接受,黃梅戲成了中國民間戲劇藝術輝煌的象征。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黃梅戲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有多少人知道這塊民間藝術瑰寶的誕生地在哪里?沒有多少人知道。不說國外,就說國內(nèi)吧,一說到黃梅戲,人們就會想到安徽,安徽的黃梅戲。這不足為怪,因為黃梅戲《天仙配》是安徽演員嚴鳳英唱紅的,搬上銀幕后,中國讀書人和沒有讀書的人,別的不會,只要高興了,誰都會來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短煜膳洹?,誰唱的?嚴鳳英。嚴鳳英是哪里的人?安徽的。他們認為嚴鳳英就是黃梅戲,黃梅戲就是安徽的。民間不說,人們歡樂就唱,不會去想那么多。但是可笑的是我們國家的文化權威機構(gòu)。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梅縣劇團的一個黃梅戲獲獎,領導發(fā)獎時的講話,稿子上寫成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辦事人員提醒有關領導,說,湖北省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有關領導斷然否定,說,不會錯,我到安徽黃梅戲劇團去過。結(jié)果還是安徽黃梅戲劇團。報紙上公布的是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領導發(fā)獎時講的是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黃梅縣的領導哭笑不得,花了那么多錢,用了那么多精力,替安徽黃梅劇團揚了名。


嚴鳳英《天仙配》劇照(資料圖)

怪誰?怪安徽省黃梅劇團太厲害了。黃梅戲是他們唱紅的。


黃梅戲源于湖北的黃梅,而成長于安徽。為什么流傳四方的黃梅戲,在別的地方?jīng)]有生根開花,獨獨結(jié)果于安徽呢?這與歷史上的徽商文化有關,徽商經(jīng)300余年不敗,漢劉邦把徽州改為新安郡時,范適的子孫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與商業(yè)有關的、在全國叫得很響的新安理學、新安畫派、新安醫(yī)學、新安建筑、新安篆刻、新安盆景以及后來的徽劇、徽菜、徽州文房四寶等享譽海內(nèi)外的十大藝術流派。范適的子孫,都是讀書人,他們亦商亦儒,有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在安徽幾百年來沉積了很深的文化。在這樣文化沉積很深很厚的地方,黃梅戲修成正果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黃梅戲是哪個時候在安徽唱紅的呢?沒有人知道。黃梅戲在安徽唱紅,還是離不開黃梅人。解放后黃梅縣一個叫做桂林西的人,調(diào)到安徽當時的安慶地區(qū)現(xiàn)在安慶市當書記,此人非常熱愛黃梅戲,就在安慶將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成立黃梅戲劇團,發(fā)掘整理劇目,培養(yǎng)新演員,在安慶地區(qū)唱得紅紅火火。1958年他調(diào)到安徽省當省委副書記,在安慶黃梅劇團的基礎上,成立了安徽省黃梅劇團。嚴鳳英就是當時安徽省黃梅劇團的演員。1959年,在他的直接關心和支持下,安徽省黃梅劇團成功地將《天仙配》搬上了銀幕。應該說黃梅戲在全國和世界上的藝術定位與他分不開。在他的任上,造就了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的藝術輝煌,使地方劇種黃梅戲登上了大雅之堂。


歷史不應該忘記,他,桂林西。一個共產(chǎn)黨的省委副書記。是他讓黃梅戲跨越雷池,走出了黃梅,走出了國門,桂林西死在文化革命前,他熱愛他的家鄉(xiāng),更熱愛他家鄉(xiāng)的黃梅戲。當我們唱起黃梅戲的時候,應該記住他。


黃梅戲墻里開花墻外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黃梅戲與懂黃梅戲的黃梅籍的領導支持分不開,也是不爭的事實。


黃梅戲的確是用苦難煮成的歡樂。


黃梅縣上鄉(xiāng)是大別山的余脈,說是余脈,也是山脈連綿,海拔一千多米以上的山峰,如筍林立,直插云天;下鄉(xiāng)臨湖連江,有古時稱作雷池的龍感湖,有太白湖,叫不上名字的湖更是星羅棋布,港港相連,渠渠相通。黃梅是古時的澤國,由于淤積水退,成為陸洲。黃梅歷來小旱大豐收,小旱的年歲,可以山到頂、湖到底的豐收。但是這樣的年歲少得可憐。黃梅歷史上水災頻繁,入梅季節(jié),境內(nèi)雨水過多,湖水急劇上漲,由于長江水位升高排不出去,下鄉(xiāng)常常破堤倒圩,家破人亡;上鄉(xiāng)由于山洪暴發(fā),田毀地沖。《黃梅縣志》記載,從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48年,黃梅縣發(fā)生特大自然災害103次,其中水災65次,平均6年有一次特大水災。清乾隆年間,發(fā)生特大自然災害12次,有10次是水災。乾隆皇帝光為小小黃梅縣水災發(fā)了10次《圣諭》,《圣諭》中反映了受災慘狀:因江水沖溢,民田廬舍無不浸浸;江水暴漲,居民田廬猝被水淹。道光年間黃梅特大水災8次,每次給黃梅人民帶來滅頂之災;經(jīng)旬難望三餐火,斗米堪求八歲兒,米價騰貴,民多流亡;死者相枕藉;有缺糧斷火舉家凍餓而自斃,及行路自葬于風雪中;死葬江魚腹,生無插足地。清代徐昱在順治《黃梅縣志》序中說:年豐則谷賤傷民,歲歉則無以自給,旱則易災,澇則巨浸,歲額三萬七千有奇,苛重賦繁,逃亡過半。歷史上的黃梅人多年浸在災害的苦難之中。


張輝、謝思琴主演的黃梅戲《東坡》劇照

年復一年的特大水災,迫使黃梅縣的男女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荒求生存的能力。黃梅戲開始時叫采茶戲,是上鄉(xiāng)人民采茶時高興了,隨口唱出,時間久了,漸而形成的。古黃梅人勤勞勇敢,充滿著生存智慧。水漲上山,水退下湖,采茶戲因此傳遍黃梅全縣,上鄉(xiāng)與下鄉(xiāng),溶為一體。黃梅戲本是黃梅人高興時唱出,是幸福的產(chǎn)物,隨著頻繁的災害,卻成了黃梅人逃荒求生存的手段。歷史上的黃梅人受災了,面對人間苦難,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朝廷,不靠暴力,靠他們自己;靠他們的生存智慧,靠他們?nèi)粘趧又袆?chuàng)造出來的采茶戲。他們含著眼淚嚼苦為歌,擦干淚水,將苦難吞下肚,化作歌聲唱出來,離鄉(xiāng)背井,養(yǎng)家糊口。大水破堤,家園盡毀,他們牽兒帶女,扶老攜幼,流浪四方,將唱出口的采茶戲,換成糧食;秋后大水退了,他們迎著秋風和雁叫,同時牽兒帶女,扶老攜幼,將他們創(chuàng)造的采茶戲一路唱回來,唱回他們的家鄉(xiāng),收拾被洪水毀掉的家園,重新開始生活。歷史上受災的黃梅人,像候鳥一樣,飛離自己的故鄉(xiāng),用歡樂尋求生存,尋求繁衍。


早期的黃梅戲,是平民的戲,充滿著民間的意味和民間的歡樂。黃梅人有與生俱來化苦難為甘甜的本領。日子里有什么,他們就唱成戲。黃梅戲“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中,日子里的什么都有?!恫刹琛贰稉涞贰都乘贰掇恫萏栕印贰堕_門調(diào)》《對花調(diào)》《繡荷包》《繡手巾》《點大麥》《賣棉紗》《掰竹筍》《撒蕎麥》《上河舟》《推磨》《觀燈》等等,都是他們唱的內(nèi)容;勞動時,他們唱;休息時,他們唱;四時八節(jié),他們唱;男歡女悅,他們唱;婚喪嫁娶,他們唱;高興了,他們唱;痛苦了,他們也唱。他們邊唱邊說,邊說邊唱,說多了,說也是唱,唱多了,唱也是說。整個兒渾然天成,整個兒人間歡樂??嚯y的黃梅人,有著向善向美的豐富想象力,他們能將窮得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與天上玉皇大帝的女兒七仙女連在一起唱成戲,讓他們過人間的日子,生兒育女,紡紗織布,耕田種地,極盡人間悲歡離合。


早期黃梅戲極少宮廷戲,有宮廷戲,那是后來黃梅戲進入宮廷之后的事。


歷史上黃梅人不僅能唱,而且善舞。他們能將平常的《打豬草》,用舞蹈貫穿,邊唱邊舞,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他們的《觀燈》,讓兩個小夫妻正月十五晚上出門看燈,表現(xiàn)出盛大的觀燈場面,同時將夫妻恩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有《推磨》,還有《對花》,還有《撲蝶》等等,無不滿臺生輝,滿臺靈動。黃梅戲優(yōu)美的旋律響起來之后.滿臺盡是歡樂,人間還有什么煩惱呢?

難怪黃梅戲作為地方戲唱紅了全國,唱出了國門。有什么比嚼苦為甜來自民間的藝術,更為純真,更為感人,更為優(yōu)美,更為動人呢?


“多云山下稻蓀多,太白湖中魚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薄安傻眯虏杈_綠窗,下河調(diào)子賽無雙,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黃梅縣里腔。”“燈火照龍河,魚龍雜綺羅,偏憐女兒港,一路采茶歌?!?/p>


說到黃梅戲,不能不寫一個人。


這個人生在黃梅,長在黃梅。他叫桂遇秋。據(jù)說他解放初原來在黃梅縣法院工作,犯了一點小“錯誤”后,調(diào)到縣黃梅劇團工作,再后來又犯了一點小“錯誤”調(diào)到縣文化館搞文藝輔導。此人一生都是普通文化人,到死沒有撈上一官半職。此人一生就是愛黃梅戲。他一生直到死,都默默無聞地從事黃梅戲發(fā)掘整理工作,功不可沒。從1959年四年三災時起,他就與當時黃梅戲老藝人桂友林、梅重喜、桂三元、項雅頌、余海先、樂柯記等,對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進行搜集整理。這項工作,就是文化大革命時,也沒有間斷。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對傳統(tǒng)黃梅戲劇目進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工作。現(xiàn)在所說的黃梅戲“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就是經(jīng)他手定型的。他對所有的傳統(tǒng)黃梅戲本子,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記詞記譜工作,挖掘加工,整理定型,讓黃梅戲從大俗變成大雅,從民間走上藝術的殿堂。

桂遇秋(資料圖)


桂遇秋用畢生精力整理出黃梅傳統(tǒng)戲,六十多部大劇本,一百多個小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同多家出版社聯(lián)系,均沒有出版。后來還是安徽省一家出版社慧眼識珠,在他死后得以全部出版。臨死前,他主編了《黃梅采茶戲志》,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全面系統(tǒng)地對黃梅戲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從劇目、唱腔、表演分行到班社名稱、藝人師徒傳承等諸方面都作了探討和總結(jié),是中國黃梅戲研究的權威著作。


黃梅人桂遇秋,嚼苦為樂,用凡人的心態(tài),做出了不同凡人的業(yè)績,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


斯人已去,著作永在。


黃梅人桂遇秋,以他嚼苦為樂的精神,燭照著生生不息的黃梅戲藝術的大雅之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梅采茶戲
2014-14《黃梅戲》
黃梅戲發(fā)源地系列(九) 皖西南黃梅戲發(fā)源于黃梅(莫誠齋)
黃梅人都認為黃梅戲發(fā)源于黃梅嗎?
周濯街|尋找自己的文化英雄
黃梅小調(diào)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