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的其他京劇藝術(shù)大家
京劇形成后,于道光、咸豐年間進入初盛時期,皮黃戲作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戲劇藝術(shù),贏得了皇家貴胄的濃厚興趣。這一時期,京師的演劇活動日益頻繁,戲曲名班林立,名伶輩出。從畫家沈蓉圃所繪寫真畫《同光十三絕》中,可以窺見一斑。
《同光十三絕》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13名京劇、昆曲著名演員的合稱,因一幅聞名遐邇的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而得名。此畫為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之形式,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京、昆舞臺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員,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所扮演的劇中人物繪畫出來,個個栩栩如生。全畫長達丈余,所繪13位演員面目須眉各具神情,色澤妍雅,形象地記錄了同、光時期京昆舞臺演出的一些重要信息。這幅畫的問世,正值京劇繁盛的歷史階段,對了解當時演員的扮相、服飾及前輩藝術(shù)家的風采,是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一)程長庚(畫中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會》之魯肅
(二)盧勝奎(畫中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戰(zhàn)北原》之諸葛亮
(三)張勝奎(畫中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四)楊月樓(畫中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楊延輝
(五)譚鑫培(畫中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惡虎村》之黃天霸
(六)徐小香(畫中間的一位)扮演《群英會》之周瑜
(七)時小福(畫中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園會》之羅敷
(八)梅巧玲(畫中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門關(guān)》之蕭太后
(九)余紫云(畫中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樓配》之王寶釧
(十)郝蘭田(畫中后排左起第一位)扮演《行路訓子》之康氏
(十一)劉趕三(畫中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親家》之鄉(xiāng)下媽媽
(十二)朱蓮芬(畫中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記?琴挑》之陳妙常
(十三)楊鳴玉(畫中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誠》之閔天亮
梨園湯武
同治、光緒年間,不斷涌現(xiàn)了各個行當?shù)谋姸鄡?yōu)秀人才,當年被譽為「梨園湯武」的「京劇生旦二革命家」,譚鑫培的「革命」是本身的成功,創(chuàng)立了「譚派」;王瑤卿的「革命」除了在藝術(shù)上的革新建樹外,他從中年起,設(shè)帳執(zhí)教,給后人開路,為他人做嫁衣裳,是一位甘做人梯的伯樂,二位的光輝名字,在京劇藝術(shù)領(lǐng)域里,是引導一切有志有識者革新創(chuàng)進兩面旗幟。
譚鑫培(1847-1917年),名金福,藝名小叫天。父親譚志道是漢調(diào)老旦伶工,藝名叫天。他改變了在他之前老生唱法的直腔平調(diào),大膽地吸收旦行、凈行、老旦及昆曲、梆子、大鼓的唱腔,加以融匯變化,確立了以湖廣音夾京音讀中州韻的京劇聲韻體系,形成規(guī)范,沿襲至今。表演上,由于他文武兼擅,技精功深,把老生中重唱的「安工」、重武的「靠把」、重做的「衰派」萃于一身。
王瑤卿(1881-1954年),原名瑞臻,晚號瑤青。江蘇清江人,生于北京。父親王絢云(彩琳)是著名的昆曲伶工。他有志于旦行的改革,在他之前的青衣只重唱功,不講求表演,他開創(chuàng)了「冶青衣、花旦、刀馬旦于一爐」的「花衫」,開拓了京劇旦角表演的新里程。社會上風行的「無腔不學譚」,又加上了「無腔不學王」,時有「新派青衣領(lǐng)袖」之譽。王瑤卿的改革創(chuàng)新,貫穿于整個舞臺演出中,在劇本、表演、唱腔、唸白、扮相、文武場面、舞臺美術(shù)上都有突出的體現(xiàn)。他在舞臺上塑造的中國古代婦女的群像,如穆桂英、花木蘭、王寶釧、樊梨花、蘇三、蕭太后、鐵鏡公主等都成為了久演不衰的舞臺精品。他四十六歲那年,不幸失嗓,難再登臺,遂專事課徒傳藝。
其他名家
與「同光十三絕」同輩著名者較多,如前后三鼎甲,再介紹以下二位代表人物:
王鴻壽(1850-1925年),藝名「三麻子」,同仁稱之為「三老板」、「三老爹」。他出生于江蘇南通如東縣。二十歲時北上津門,初演老生戲,未被重視,遂改演《古城會》、《水淹七軍》等關(guān)羽戲,一炮而紅,自此以演關(guān)羽戲著稱。所扮演的關(guān)羽之所以受到贊譽,是因他用心鉆研了關(guān)羽的圖像,把自己的理解加以融化,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出了威嚴莊重的舞臺關(guān)羽形象,為人們所喜愛,被譽為「活關(guān)公」。他是關(guān)羽戲的創(chuàng)新者,是當之無愧的「紅生鼻祖」。他能戲極多,京、昆、梆、徽皆會,文武皆能,不僅能演戲編戲,還擅書法。擅演關(guān)羽戲外,老生、武生、武丑,乃至老旦、三花臉之戲也都演得極有特色。傳人有周聞天、趙如泉、夏月潤、林樹森、李克來、李洪春等。
黃潤甫(1845-1916年),人稱「黃三」。滿族,北京人。初為翠峰庵票友,后拜四喜班朱志學為師,學架子花臉。時有「活曹操」的美譽。他扮演張飛、焦贊、牛皋等學錢寶峰,扮演黃三太、鮑自安、李佩等取法慶春圃。他的唱與唸,多用炸音、沙音。他的最大特點是能夠運用唸白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變化。如李逵性格豪爽,唸得就直率;焦贊性格詼諧,唸得就委婉。他的表演很重視造型的優(yōu)美,如《陽平關(guān)》中曹操上山的步法,《戰(zhàn)宛城》中「馬踏青苗」的身段,節(jié)奏非常鮮明,造型極為優(yōu)美,均有突出的創(chuàng)造,自成一派,為后人所師法。他戲路寬,能戲多,擅長劇目有《伏虎》、《文昭關(guān)》、《八大錘》、《梳妝擲戟》、《游園驚夢》、《四思凡帶下山》、《群英會》、《活捉三郎》、《雙包案》、《伐東吳》、《定軍山》、《捉放曹》等。
四大名旦
從京劇表演的歷史發(fā)展來看,「四大名旦」的脫穎而出是京劇表演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之一。1927年,北平《順天時報》以讀者投票的方式舉辦了一次京劇旦角演員的新劇碼評比活動,梅蘭芳以《太真外傳》、尚小云以《摩登伽女》、程硯秋以《紅拂傳》、荀慧生以《丹青引》、徐碧云以《綠珠》當選為「五大名旦」。
1931年,長城唱片公司邀請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錄制《四五花洞》唱片,發(fā)行海內(nèi)外,廣泛流傳,從此,「四大名旦」被公眾認可。「四大名旦」分別創(chuàng)立了梅派、尚派、程派、荀派,他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不僅把旦角表演推至新的高峰,而且對整個京劇表演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創(chuàng)立,證明了京劇表演流派之所以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
首先,是創(chuàng)造獨具個性的流派劇目。四大名旦都有與之長期親密合作的編劇齊如山、羅癭公、陳墨香、清逸居士,這四位編劇編寫了大量適合四大名旦演出的劇本。為四大名旦編寫劇本的四大編劇都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修養(yǎng),他們不僅編劇,而且也是四大名旦的藝術(shù)顧問,所撰寫的劇本著意體現(xiàn)流派的藝術(shù)特色,同時參與四大名旦的舞臺創(chuàng)作,對四大名旦表演特色的形成起了較大的作用。
其次,藝術(shù)競爭所具有的催化和促進作用。在四大名旦演出的劇目中,出現(xiàn)了傳誦一時的「四紅」(梅《冷線盜盒》,程《紅拂傳》,尚《紅綃》,荀《紅娘》)、「四口劍」(梅《一口劍》,程《青霜劍》,尚《峨嵋劍》,荀《鴛鴦劍》)、「四反串」(梅《木蘭從軍》,程《賺文娟》,尚《珍珠扇》,荀《大英杰烈》)劇目。
這一時期,諸多生行流派與旦行流派交相輝映,使京劇表演藝術(shù)更加精致且極具審美價值,并由此進入了一個燦爛輝煌的繁榮階段。
梅蘭芳(1894-1961年),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長期寓居北京。他出生于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為著名旦角演員,是「同光十三絕」之一;父親梅竹芬也是昆曲、京劇旦角演員;母親楊長玉是著名武生楊隆壽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與譚鑫培長期合作的著名琴師。梅蘭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撫養(yǎng)成人。他八歲學戲,九歲從吳菱仙學唱青衣,十歲第一次登臺,在《天河配》中之飾演織女。
從事舞臺活動開始到1915年是他藝術(shù)活動的早期。這一階段,他以繼承傳統(tǒng)為主,演出的劇目多為傳統(tǒng)唱工戲,如《祭江》、《二進宮》、《三娘教子》等,是一個準備階段。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舞臺實踐中,梅派藝術(shù)體現(xiàn)了雍容華貴、典雅精致、端莊嫻靜、平和中正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原則,是美的典范。梅蘭芳的聲音明朗圓潤,吐字清晰,行腔婉轉(zhuǎn),善于融合其他行當乃至其他劇種的腔調(diào)創(chuàng)造新腔,善于運用各種藝術(shù)手段表現(xiàn)人物細膩的感情,質(zhì)樸中見俏麗,嫵媚中顯大方。
他的表演不是在摹仿女子,而是在創(chuàng)造中國女性的本質(zhì)和意象,力求傳達中國女性溫柔、含蓄、高雅的特質(zhì)。他創(chuàng)造過為數(shù)眾多、姿態(tài)各異的古代婦女形象,《宇宙鋒》中的趙艷容;《白蛇傳》中的白娘子;《打漁殺家》中的蕭桂英;《生死恨》中的韓玉娘;《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巾幗英雄梁紅玉、穆桂英,還有西施、虞姬、楊玉環(huán)等,都彰顯了中國婦女美好的品德與個性,其舞臺形象美輪美奐。
梅蘭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在抗日戰(zhàn)爭時代,他排演了《生死恨》、《抗金兵》,并蓄須明志。他還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去,并獲得國際盛譽,曾應(yīng)邀到日本、美國演出。
梅派藝術(shù)博大精深,雖易學易唱,卻難以精通。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屬梅派傳人,其他還有李世芳、魏蓮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等。
尚小云(1900-1976年),名德泉,字綺霞。祖隸漢軍旗籍,河北南宮人。幼入北京三樂科班(后改名正樂)學藝,藝名三錫。1909年,尚小云兄弟同入三樂班(后改名正樂)坐科,他初學武生,后因扮相俊美、嗓音暢朗而改從孫怡云習青衣,易名「尚小云」。他最初學青衣戲的啟蒙老師是吳順林,后又經(jīng)名旦陳德霖、唐竹亭、張芷荃、戴韻芳指教。昆腔戲由其岳父李壽山和喬蕙蘭傳授。
1914年冬,尚小云與孫菊仙配《三娘教子》、《戰(zhàn)蒲關(guān)》,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杰」。16歲出科后,尚小云先后與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戰(zhàn)蒲關(guān)》,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余叔巖、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并在合作中,逐漸形成「尚派」。
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diào)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diào)一種頓挫,棱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于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jié)節(jié)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diào)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
尚小云一生所演劇碼不少于梅蘭芳和程硯秋,較著名的有四十余個。他在獨立成班以后,除演出傳統(tǒng)劇目外,新編很多尚派獨有的劇目,如《楚漢爭》、《卓文君》,這些劇目一半以上為清逸居士所編。他根據(jù)尚小云嗓音剛勁有力,武功底子深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題材,對尚派藝術(shù)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尚小云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趙嘯瀾、雪艷琴、黃玉華、孫榮蕙、楊榮環(huán)、尚長麟(次子)、李喜鴻、孫明珠、董玉苓、李翔、鮑綺瑜、周百穗、童葆苓、段麗君等。
程硯秋(1904-1958年),原名承麟,后改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號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號御霜。滿族,生于北京。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后向著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后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云習花旦,后發(fā)現(xiàn)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云。
變聲后,他得到詩人羅癭公的幫助,先從閻嵐秋(九陣風)、喬蕙蘭、謝昆泉、張云卿等名家學京劇武把子、昆曲身段和唱腔,他又拜梅蘭芳為師,更受王瑤卿的教導和點撥,廣泛涉獵各種藝術(shù)。后與高慶奎、余叔巖等人合作,聲譽日隆。不久自己組班,在京、滬等地演出,逐步形成個人的藝術(shù)風格,創(chuàng)立了有廣泛影響的程派。
程派在唱法上收放吞吐、強弱高低對比鮮明,叫頭、高腔、長腔每每拔地而起,盤旋而上,高音猶如一縷游絲,飄曳天外;低腔、小腔也全憑潛氣內(nèi)轉(zhuǎn),幽咽回環(huán),若斷若續(xù),給人以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這種唱法加強了程腔的感情深度,有力地表達出人物怨憤不平的情緒,別具一股剛勁之氣,能在悲涼中流露出一股哀怨激越之情,以雄渾的氣勢震撼觀眾的心靈。
1925年到1938年是程硯秋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shù)的成熟期,他集創(chuàng)作、演出、導演三者于一身,受進步思想的影響,編創(chuàng)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這一時期后繼《青霜劍》、《竇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從此也以擅演悲劇著稱。當然,程硯秋也不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此劇在唱腔上的特殊成就,代表著程派藝術(shù)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于教學和總結(jié)舞臺藝術(shù)經(jīng)驗的工作。程派傳人有陳麗芳、章遏云、新艷秋、趙榮琛、侯玉蘭、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等。
荀慧生(1900-1968年),原名詞,又名秉彝、秉超,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后用慧生,河北東光縣人。幼年在義順和梆子班跟師龐啟發(fā)學藝,習花旦。首次演出于天津魁星樓。1910年入京,師從梆子演員侯俊生,翌年從薛蘭芬、路三寶學京劇,又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并向?qū)O怡云、田桂鳳、喬慧蘭、曹心泉、程繼先、李壽山等請益。
1918年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guān)》,與劉鴻升、侯喜瑞等合作《胭脂虎》,從此專演京劇。又同余叔巖、王鳳卿、高慶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瑤卿門下學習正攻青衣。后自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勝社,同年楊小樓應(yīng)上海天蟾舞臺之邀和譚小培、尚小云赴滬,請荀慧生(白牡丹)擔任刀馬旦,公演引起轟動,人稱為「三小一白」。后又與周信芳、馮子和、蓋叫天、小達子等人合作演出《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戲,名震滬上。
從20年代起,他致力于京劇藝術(shù)革新的探索。由于他功底深厚,戲劇寬廣,又出身梆子班,故能吸取梆子旦腳藝術(shù)之長,熔京劇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的表演于一爐,兼收京劇小生、武生等行當?shù)募妓?,從唱腔、唸白、身段到化妝、服飾等各方面作了切合自身條件的改革與創(chuàng)造。到30年代,逐漸形成風格新穎、獨樹一幟的「荀派」藝術(shù)。他扮相俊美,戲路寬廣,排戲之多為四大名旦之冠。善于塑造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嗔的風格。
由于荀派具有生活化、通俗化和適應(yīng)廣大市民審美情趣的藝術(shù)特性,學習人數(shù)也較其他旦多。荀慧生一生收徒之眾,不計其數(shù),他指導和親自傳授的后人、學生、徒弟有吳紀敏、金淑華、李薇華、荀令萊、童芷苓、吳素秋、小王玉蓉、張正芳、尚明珠、厲慧敏等。
二十世紀初至30年代其他京劇藝術(shù)家
20世紀30、40年代,有三大以做工老生享名全國的京劇演員。他們是繼馬連良之后,南方麒派的創(chuàng)始人周信芳和東北三省的唐韻笙。雖然他們都以做工擅長,演出劇目也有部分近似,但表演風格迥異,觀眾習慣把三者并稱為「南麒北馬關(guān)東唐」,以表達對他們表演藝術(shù)的肯定。
「四大名旦」與「前四大須生」的出現(xiàn),標志著生、旦藝術(shù)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與此同時,因為凈、丑兩行所演出的劇目常常與生、旦配合,由此也使得凈、丑藝術(shù)得到較大提升。俗稱「十生容易得,一凈最難求」,說明了凈行人才成長的艱難。此時,凈行中著名演員何桂山、金秀山相繼去世,裘桂仙因嗓音失色而演出較少,在這種形勢下,凈行中涌現(xiàn)出「凈行三杰」──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以及武凈錢金福等。丑行中出現(xiàn)了「丑行三大士」──蕭長華、慈瑞全、郭春山,以及武丑王長林等。
武生流派
京劇形成初期,各家戲班皆為生行領(lǐng)銜。生實指老生,小生次之,而武生與武旦、武凈、武丑各門,勢尚微弱,未立專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的《都門紀略》一書中可見,所錄當時的武生伶工,僅有兩名:雙和班的甄娃子和金鈺班的雙兒。至該書同治三年(1864年)的刻本,錄入的武生工就有九人了,況且從中已見到菊生(俞菊笙)、楊全(楊隆壽)、呂增祿(姚增祿)、任七子(任春廷)的名字。武生這行發(fā)展了,享名者露面了。
楊隆壽(1845-1900年),名楊全,藝名初用雙全。安徽安慶(一說桐城)人。生于北京。自幼昆黃兼習,得程長庚指授,后入張二魁主持的雙奎班坐科,從著名武生任七(任春廷)和曹二官習藝。俞菊笙、楊月樓作為張二魁的入門弟子,也同雙奎學生一起練功學戲,與楊隆壽同事一師。出科后,主演了《四杰村》飾余千,《鬧地府》、《泗州城》飾猴兒,膺「楊猴子」稱號于楊月樓之先。后搭入四喜班,成該班當家武生。
李春來出身梆子班。技藝是梆子的根柢,武功勇猛熾烈,翻騰撲跌出色,以演《花蝴蝶》、《獅子樓》一類劇目見長,開創(chuàng)了自家一派,飲譽南北。然其離開北方較早,光緒十三年(1887年)即定居上海,影響所及俱在南方,如對蓋叫天、張德俊、高福安各家。
俞菊笙、黃月山二人,曾與楊隆壽共同師事任春廷,得其傳授。俞是以凝重墩實、準而且狠的風格,常演扎靠戲與勾臉戲,以《金錢豹》、《長阪坡》等著稱于世,卓然成派,傳人以楊小樓、尚和玉、俞振庭為代表。
俞、黃、楊雖同出一門,各有所成,開創(chuàng)一派。俞派的扎靠戲、勾臉戲,黃派的唱工戲、老頭兒戲,楊派的短打戲、猴兒戲,在北派武生中各自獨當一面。而李(春來)派則代表了南派武生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支脈。
生旦凈丑其他流派
一、周信芳(1895-1975年),藝名麒麟童。所創(chuàng)麒派被稱為做派老生。代表作《清風亭》、《徐策跑城》、《斬經(jīng)堂》、等。
二、唐韻笙(1903-1970年),紅生戲與眾不同。所演《李陵碑》、《斬黃袍》及紅生戲《古城會》、《華容道》等,享譽關(guān)東,有「關(guān)外麒麟童」之稱。
三、蓋叫天(1888-1970年),名張英杰。最初演老生,后轉(zhuǎn)武生。主演了《天水關(guān)》、《后龍袍》、《年羹堯》、《寶蓮燈》等。
四、閻嵐秋(1882-1939年),藝名九陣風,是武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藝術(shù)流派,世稱「閻派」。除演武旦、刀馬旦外,尚能兼演花旦,代表作《扈家莊》、《小放牛》、《泗州城》等。
五、姜妙香(1890-1972年),藝名妙香。綽號「姜大個兒」,能連唱兩個小時,也有「姜八刻」美譽。發(fā)展了小生唱腔,稱為「姜派」。著名唱工戲有《孝感天》、《監(jiān)酒令》等共8齣,稱為「姜八齣」。
六、金少山(1889-1948年),踞凈行首席,因其技藝出類拔萃,被譽「十全大凈」。代表作有《草橋關(guān)》、《環(huán)套》、《大回朝》、《打嚴嵩》等。
七、郝壽臣(1886-1961年),藝名小奎祿,對架子花臉藝術(shù)有很大的革新創(chuàng)造,形成郝派。代表作《坐寨》、《盜馬》、《黃金臺》、《專諸別母》等。
八、侯喜瑞(1892-1983年),建立侯派花臉,是「凈行三杰」中惟一專擅架花臉的流派。代表作《盜御馬》、《群英會》等。
九、蕭長華(1878-1967年),藝名寶銘,文丑。有「生腔丑唱」的特點。代表作如《審頭刺湯》、《探母回令》等。
十、于連泉(1900-1967年),藝名筱翠花,花旦。代表作《打櫻桃》、《小放?!返?。
十一、黃桂秋(1906-1978年),旦角「黃派」創(chuàng)始人。代表作《春秋配》、《雁門關(guān)》等。
十二、孟小冬(1907-1977年),京劇女老生,藝名小冬。代表作《武家坡》、《擊鼓罵曹》等。
十三、李多奎(1898-1974年),老旦。所創(chuàng)立的老旦新腔,自成一家。代表作《釣金龜》、《四郎探母》、《鍘美案》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