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屬行氣藥。
烏藥為樟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烏藥的根。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江西。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根,洗凈切片曬干。生用或麩炒用。
【處方用名】
烏藥、臺烏藥、烏藥片。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jīng)。
【功效主治】
本品辛溫香竄,善散寒行氣。上走肺以宣通,中入脾以寬中,下達腎與膀胱而祛寒縮尿。
1、行氣止痛:用于寒郁氣滯之胸腹脹痛、氣逆喘急,常配沉香、檳榔同用。用治寒疝腹痛,常配小茴香、青皮、高良姜同用。用于氣滯血瘀之痛經(jīng),常配香附、木香、延胡索同用。用于憂思過度、胸脘痞悶脹痛,常配香附、砂仁、橘紅、半夏同用。
2、溫腎散寒:用于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shù)及小兒遺尿,常配益智仁、山藥同用。
此外,本品配雞內金、五谷蟲、青黛,可用治小兒疳積。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
【藥效比較】
木香、香附、烏藥三藥均能行氣止痛,用治氣滯腹痛之證。但木香溫燥芳烈,能通行三焦氣分,尤善行胃腸氣滯,故脘腹脹痛,瀉痢后重者多用;香附藥性平和,功偏疏肝解郁,肝郁脅痛,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多用;烏藥溫散力強,善散寒行氣止痛,寒郁氣滯之胸腹諸痛多用,并能溫腎縮尿以治膀胱虛冷之尿頻。
【參考資料】
《本草拾遺》:“主中惡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本草綱目》:“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息,止小便數(shù)及白濁。”
藥物成分:含生物堿及揮發(fā)油。油中含烏藥烷、烏藥烴、烏藥醇、烏藥酸、龍腦、烏藥內酯等。
藥理:揮發(fā)油內服能興奮大腦皮質,促進呼吸,興奮心臟,加速血循環(huán),升高血壓及發(fā)汗,其水煎劑能使兔離體小腸緊張性降低,有拮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