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背誦蘇軾的詩詞大多是為了考試,時間流逝人到中年,回首再去細(xì)品他的詩詞,體會與感悟更深的卻是人生真諦與世間百味,很多人說讀不懂蘇東坡,不足以談人生,那么到底是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才能書寫出這般與眾不同的豪放與豁達呢?咱們且往下看。
蘇軾詞意圖
作為北宋文壇的領(lǐng)軍人物,蘇軾在詩、詞、書、畫、文方面都有極高造詣,詩風(fēng)寬廣雄渾,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文風(fēng)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詞風(fēng)更是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同時還擅長書法與文人畫。
古語有云:學(xué)而優(yōu)則仕,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四十八歲的蘇洵帶著蘇軾、蘇轍進京趕考,益州知府張方平十分欣賞蘇氏父子的詩文并舉薦給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歐陽修看到后立刻寫下《薦布衣蘇洵狀》上呈宋仁宗,還沒參加考試就得到皇帝與大學(xué)士的一致好評,可謂是春風(fēng)得意。
蘇軾畫像
嘉祐二年(1057年),兄弟二人參加禮部會試,主考官便是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考試題目為《刑賞忠厚之至論》,點檢官梅堯臣閱卷時看到一篇文章頗具“孟軻之風(fēng)”,十分驚艷,于是呈給歐陽修,歐陽修看罷認(rèn)為此文立意深邃、條理分明,頗有大家之風(fēng),幾位副考官傳閱后覺得文筆與論點都堪稱神作,列為頭名當(dāng)之無愧。
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正欲拔擢為頭名,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將其列為第二,可意外的是此文竟出自籍籍無名的眉山少年蘇軾之手,蘇軾當(dāng)年不過二十二歲,后來歐陽修在給梅堯臣的信中對蘇軾贊不絕口:“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dāng)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五十多歲的歐陽修見到才華橫溢的后輩居然渾身大汗直呼“快哉”,愛才之心溢于言表。
宋仁宗畫像
同時蘇轍也名登五甲,二人的文章在士大夫間廣為流傳,甚至驚動了皇帝,《宋史》記載:“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p>
王安石畫像
新科進士蘇軾在外地做了幾年縣官后回京擔(dān)任史官,此時王安石正在推行變法,蘇軾持反對態(tài)度并屢次上書批評新政,這讓王安石大為惱火,千方百計彈劾蘇軾,這樣一來京城是待不下去了,不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yuǎn)方的田野,蘇軾離開京城后四處為官,游山玩水縱情詩歌,歐陽修去世后蘇軾成為了北宋文壇的領(lǐng)軍人物。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diào)任湖州知州,他在給神宗的《湖州謝上表》中寫道:“我年紀(jì)大了,思路跟不上后來人(新黨),于是皇帝讓我去窮鄉(xiāng)僻壤的小地方,正好可以調(diào)教鄉(xiāng)里人?!?,新黨抓住機會說他諷刺朝廷,剛上任不到四個月就被押回京城,這便是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
宋神宗畫像
當(dāng)時包括蘇轍、章忳、司馬光在內(nèi)有不少人為蘇軾求情,就連隱退金陵的王安石也上奏說“圣朝不宜誅名士”,于是蘇軾被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躲過一劫心情大好,當(dāng)即作詩寫到:“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此災(zāi)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進士出身沒當(dāng)什么大官,反而差點丟掉性命,換做他人估計精神會出現(xiàn)問題,生性樂觀的蘇軾收拾好行囊就趕往黃州。
蘇軾帶著家眷來到黃州,身上銀子不夠家人開銷,公務(wù)之余便帶領(lǐng)家人開墾城東一塊坡地幫補生計,還給自己起了“東坡居士”的別號,他靠“東坡”維持著家人的生活,也結(jié)交了各路好友,蘇東坡剛開始享受生活便奉詔赴汝州就任,后被批準(zhǔn)暫住常州,之后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抵達登州后又奉詔入京。
《黃州寒食帖》
入京后短短八月連升三級,由區(qū)縣小吏一躍成為翰林大學(xué)士,原來這是神宗臨終前的旨意,然而針對他的彈劾從未停止,屢遭誣告的蘇軾不想連累弟弟,再次請求出京,出京前老臣文彥博勸他不要再寫詩了,蘇軾哈哈大笑道:“是啊,我的詩詞可是有很多人等著做注釋呢?!?/p>
蘇軾出獵圖
在杭州做官期間,他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救治饑餓與患病的百姓,疏浚西湖并修筑長堤,當(dāng)?shù)厝藢⑵涿麨椤疤K公堤”,安穩(wěn)的日子只過了五年,蘇軾又被貶至英州(今廣東英德),途中連降三級調(diào)往惠州,令人驚喜的是他在惠州受到了熱烈歡迎,為此鄉(xiāng)親們連喝了三天大酒,條件雖然艱苦但日子倒也快活。
蘇軾游赤壁
可惜好景不長,蘇軾很快又被貶往儋州(今海南儋州),雖然蘇軾屢遭貶謫令人惋惜,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蘇軾流傳至今的佳作絕大多數(shù)都是被貶之后創(chuàng)作的,不管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這一切都是他經(jīng)歷官場浮沉后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蘇軾多年的貶謫生涯儼然是“舌尖上的中國”最生動的演繹,這位“吃貨”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自己還不斷研發(fā)新菜,流放黃州期間他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刎i肉價格便宜,于是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到“東坡肉”的研發(fā)當(dāng)中,那時黃州遭遇干旱,三月一場暴雨過后蘇軾意外發(fā)現(xiàn)了許多野芹,他欣喜若狂的在《東坡八首》中寫到:“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于是“東坡春鳩膾”便成為了川菜中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
東坡肉
在惠州居住期間,他還留下了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豆腐、琵琶蝦、龍井蝦仁、東坡蜜酒、真一酒、天門冬酒、桂酒、萬家春酒、酴酸酒、羅浮春酒,這些美酒與美食都是他在游歷各地時研發(fā)出來的。
蘇軾與蘇轍自幼一起讀書玩耍,又共同參加科舉,為官之后才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雖然二人相隔甚遠(yuǎn),但經(jīng)常書信往來,數(shù)十年從未中斷,蘇轍總勸哥哥不要過于放蕩不羈,以免讓人抓住把柄,但蘇軾不屑一顧,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爆發(fā),這是蘇軾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他認(rèn)為自己必死無疑便作了兩首絕命詩托人送到弟弟手中,《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中幾句非常傷感:“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jié)來生未了因?!?/p>
蘇軾詞意圖
牢獄之外為蘇軾奔走最苦的人正是蘇轍,哥哥入獄弟弟免不了被牽連,然而蘇轍沒有任何怨言,素來沉穩(wěn)的他頻繁上書宋神宗,說自己愿意舍棄官位贖出兄長,只求不要讓他死在牢中,蘇軾大難不死被貶黃州后與弟弟同游赤壁,望著浩瀚的江面,蘇轍情不自禁吟誦了一首《赤壁懷古》:“新破荊州得水軍,鼓行夏口氣如云。千艘已共長江崄,百勝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強要一斗,君臣已定勢三分。古來伐國須觀釁,意突成功所未聞。”
蘇軾游赤壁
蘇軾也心情大好,在滔滔江水面前寫下了千年來考生必背的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p>
蘇軾詞意圖
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幾乎讓后人再無觸碰赤壁題材的膽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兄弟二人都有一首《赤壁懷古》流傳至今,這兩首作品究竟是否為兄弟二人同游赤壁時所做已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熟知的蘇軾作品基本都與蘇轍有關(guān),蘇轍字“子由”,蘇軾許多詩詞題名中都有“子由”二字,比如《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澠池懷舊》、《潁州初別子由二首》、《初別子由》等。
蘇軾詞意圖
就拿《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來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此深情的詞句必定出自真情實感,那么蘇軾在思念誰呢?答案還是蘇轍,詞前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作詞時兄弟倆已六年未見,可以想象他對弟弟是何等思念。
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蘇軾遇赦北返途中病逝常州,終年六十六歲,臨終前唯一的遺憾是不能再見弟弟一面,蘇轍悲痛萬分,在祭文中說道:“手足之愛,平生一人”,十年后蘇轍去世時仍然記得哥哥當(dāng)年在獄中寫給他的詩:“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人間未了因”,今生是兄弟,來世還做兄弟,于是在彌留之際囑咐子孫把自己葬在哥哥身邊。
東坡賞月圖
人生很殘酷,那些年少時最親密的人終歸越走越遠(yuǎn),彼此散落于江湖,如果離別在所難免,不妨互道一聲珍重,唯有如蘇軾、蘇轍這般真心成全對方的兄弟,方能抒寫出最真摯動人的感情:手足之愛,平生一人,足矣!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每當(dāng)想起東坡先生,嘴角總會不禁上揚,頓感眼前生活的美好,“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p>
#蘇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