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將茍且活成快樂
作者:張帆
攝影:單雄威 編輯:墨梅
人生因何不快樂,只因未學(xué)蘇東坡!
其實,蘇東坡也很不快樂,但他生性豁達大度,不拘小節(jié),在生活的茍且里,他不放棄,不抱怨,更不消沉,他把痛苦熬煎成人生,超度成瀟灑。所以,他將茍且活成了快樂。
蘇東坡,名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既然為“仙”,那他那份風(fēng)塵間的豁達就是俗人所難攀比的!
但,從蘇軾到蘇東坡,他的人生猶如過山車,起伏無定。一眨眼千山萬水,一眨眼千差萬別。所以,他的前半生就是蘇軾,而后半生,則活脫脫地成為了灑脫曠達的蘇東坡。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蘇軾誕生于四川眉山,為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所詠唱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很用功。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門讀書,把自己的學(xué)識品行教授于蘇軾與蘇轍兄弟。
宋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之地 一路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yīng)試。
此時,主考官乃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副主考官為詩壇宿將梅堯臣。這期參加的考生有蘇軾、蘇轍、程顥、程頤、曾鞏、張載、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等人。此屆科考,人才濟濟,后來名家輩出,因此被世人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此次考試,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以見解獨到、文采斐然而深得歐陽修贊賞,欲評為第一,但歐誤以為此文為弟子曾鞏所作,恐為人詬病,便讓其屈居第二。當(dāng)解封細看時,卻是蘇軾。歐陽修忙讓蘇軾把以往的文章也拿來過目,但見文如錦繡,見解超群,椽筆崢嶸,歐陽修不禁贊曰:“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由茲,“出人頭地”一詞就此誕生!
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舉行制科考試,此乃皇帝為直接選拔特優(yōu)人才所置。制科考試設(shè)置五等。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即是虛設(shè)。第三等實際就是最高等級。北宋建國百余年來,也僅有一人考過第三等。結(jié)果,蘇軾考得第三等,蘇轍考得第四等。宋仁宗不禁喜曰:“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如此,蘇軾一出場就驚艷了整個大宋朝野。在歐陽修的推崇下,蘇軾名聲大噪。每有新作,文動京師。其才氣逐漸名播天下。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變法。歐陽修等人因與之政見不合,相繼離京。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議論新法利弊,王安石震怒,讓御史謝景彈劾蘇軾過失,蘇軾自請離京,被授以杭州通判。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任密州(山東諸城)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4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3月,任徐州知州;元豐二年3月,調(diào)任湖州知州。蘇軾在地方任職,革新除弊,興修水利,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然而,蘇軾的人生多舛即將到來,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diào)往湖州知州。上任伊始,他即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未免感情用事,即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帶點個人小情緒,于是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此話為新黨所攻訐,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譏諷新政,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新黨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又挑出所謂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迭起。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湖州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蘇軾自料必死,曾意圖自盡,幾經(jīng)掙扎,終未成舉。
烏臺詩案期間,蘇軾心灰意冷,恐難保余生,遂寫下絕命詩訣別弟弟蘇轍: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fēng)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xiāng)知葬浙江西。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zhuǎn)折點。新黨們欲置蘇軾死地而后快,救援者活動也在朝野同步進行。救援者中,不但有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諸多元老紛紛上書,就連一些新黨中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當(dāng)時,王安石退休金陵,亦上書道:“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諸多努力下,這場詩案即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下獄凡一百零三日,險象環(huán)生,終有驚無恙。幸有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方躲過一劫。
蘇軾死里逃生,帶著新黨潑出的滿身污水和從高處跌落的理想,與一大家子二十余口來到黃州(今湖北黃岡)。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邑地官員監(jiān)視。這一職務(wù)相當(dāng)?shù)臀?,并無實權(quán),而此時蘇軾經(jīng)烏臺詩案后也已變得心灰意冷。他赴任后,心情郁結(jié),曾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覽散心,逸興吟哦之際,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后人稱之為“東坡赤壁”。公務(wù)之余,他還帶領(lǐng)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以種田幫補生計,并建起了東坡雪堂。“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來拜訪的朋友更是絡(luò)繹不絕,有道士楊世昌、同鄉(xiāng)巢谷、詩僧參寥、畫家米芾、琴師崔閑、開酒坊的潘丙、賣草藥的郭遘……從此,黃州成為蘇軾生命的終點,又成了蘇東坡生命的起點。
蘇東坡就這樣在黃州過起神仙般的小日子: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p>
蘇東坡回歸田園,在勞動之余,心情也變得愉悅開朗起來。一日,蘇東坡與數(shù)友相約出游,不料天降驟雨,眾人紛紛疾步避雨,惟其一人獨自雨中拄杖而行,怡然自得。
過后,蘇東坡填詞《定風(fēng)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流傳千古的《定風(fēng)波》就此而來。由“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可知,蘇軾已瀟灑涅槃成了蘇東坡。在這里,至今還流傳著一道以蘇東坡命名的菜,謂之“東坡肉”,最終成為了鄂東地區(qū)筵席飲宴中的一道名吃。
蘇軾終于蝶變成了蘇東坡,他在地方任上成績頗佳,并寫下了大量的名作。
在江州(今江西九江),蘇東坡留下了《初入廬山》等近三十篇詩章和數(shù)篇游記。其中尤以《題西林壁》最為耐人尋味: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先后兩次任職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荒草,嚴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來杭州的次年,即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達二十余萬,開除葑田,恢復(fù)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biāo)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后人謂之“蘇公堤”,即今之“蘇堤”。這樣的蘇堤共三條,除杭州外,還有潁州(今安徽阜陽)、惠州(今廣東惠陽)二堤。
那時的杭州,不同于現(xiàn)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dāng)時遍布鹽堿,飲水都很困難。蘇東坡親自帶領(lǐng)眾人在西湖邊實地勘察,重新疏通“錢塘六井”,杭州百姓無不為之叫好。
漫步在景色怡人的西子湖畔,品茗龍井,暢飲美酒,蘇東坡不由得心情大好,詩興萌發(fā),寫就了那首千古傳誦的名作——《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東坡在徐州時,曾在城南云龍山留下了幾十首山水佳作傳世,如《放鶴亭記》等。自此,山因文傳,至今,云龍山尙立放鶴亭,成為一方名勝。
在海南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都在表達著人們的緬懷之情,就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味兒。
這樣與蘇東坡淵源頗深的地方還有很多。
而蘇軾曾自評曰: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事業(yè)?黃州儋州惠州。
回顧蘇東坡的遭遇,更耐人尋味的其實是北宋的政治。崇文抑武,文人治國本是國策,但文人與文人之間又上演著一幕幕的連臺好戲,讓人目不暇接。范仲淹、王安石要變法,司馬光、歐陽修要復(fù)古,蘇軾寫了幾首詩,沈括就尋章摘句,說他有不臣之心,而已屆七旬的老范鎮(zhèn)又跳出來為保蘇軾要“休了老命”。這些文人間的爭斗,客觀而言,都沒有私心,都是為了心中的大義而斗爭,用今時話講,就是要為真理而斗爭。
王安石乃以國為本,蘇軾乃以民為本,因而二人政見不同。在王安石為相時,蘇軾輾轉(zhuǎn)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但是,當(dāng)王安石罷相后,失勢蟄居金陵之時,蘇軾自江州順流而下,兩位世紀(jì)偉人則一笑泯恩仇。特別是章惇為相時,蘇軾兩月連遭三貶,漂洋過海到天涯,于花甲之年謫居海南儋州。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六十三歲的蘇軾奉詔北返,朝野上下都一致認為他必要入朝為相。而六十五歲的章惇卻在此年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與儋州隔海相望。蘇軾走到洪州,章惇之子章援受章惇之命送來書信,懇求蘇軾為相之后放過他們父子。蘇軾就地回書道:“軾與丞相定交四十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故無所增損也。”蘇東坡慮章惇年高不服嶺南瘴氣,還特意在書信的背面寫上藥方,薦于章惇備用。
個例可見高潔, 進退方知磊落!
可以說,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頂尖的文藝全才。他風(fēng)度翩翩、幽默風(fēng)趣、極富人情味,頗具生活情趣。在生前,蘇東坡贏得了人們的廣泛喜愛。直至今日,仍有許多蘇迷蘇粉,讀其詩、閱其文、仰其人,為之沉醉。
嗚呼!蘇東坡之后,再無蘇東坡。千百年間,惟其一人!
在蘇東坡66年的生命旅程中,留下了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4800多篇文章,加起來近8000篇,約200余萬字的著述,內(nèi)容涉及書法、繪畫、醫(yī)學(xué)、古董、發(fā)明、金彝等,無所不包,無不精通。
在散文方面,蘇東坡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蘇東坡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在詞作方面,蘇東坡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在書法方面,蘇東坡被尊為“宋四家”之首;在繪畫方面,蘇東坡是中國文人畫開創(chuàng)者之一。
蘇東坡會通百家,冠絕古今,在眾多領(lǐng)域上堪稱大家、大師,是全才、通才、奇才、天才,是百科全書式、全能型的文化巨人,是中國文人心儀神往的人格典范。
蘇東坡是一個鮮活的、立體的人,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曠,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義。
人生誠如蘇東坡,你還有何不快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