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將營宮室①,宗廟為先,廄庫為次②,居室為后。凡家造③,祭器為先,犧賦為次④,養(yǎng)器為后。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⑤。君子雖貧,不粥祭器⑥;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于丘木⑦。
【注釋】
①君子:此處指國君。
②廄庫:廄是養(yǎng)馬之所。庫是車馬兵甲存放之處,也泛指貯藏財物之處。
③家:指大夫。大夫稱家。
④犧賦:從采地征收供祭祀用的犧牲。
⑤無田祿者四句:鄭玄說:“祭器可假(借),祭服宜自有?!?br> ⑥粥(yu譽):通“鬻”,賣。
⑦丘:墳。
【譯文】
國君將要營造宮室,應當先建宗廟,其次建廄庫,最后才建自己的住室。大夫將要制造家具,應當先造祭器,其次是征收犧牲,最后才造自己飲食用的器具。沒有田產(chǎn)俸祿的人,可以不置辦祭器。有田產(chǎn)傣祿的人,先要備辦祭服。君子雖貧,不可出賣祭器;雖寒,不可穿祭服御寒;建造宮室,不可從墳頭上砍伐樹木。
【原文】
大夫、士去國,祭器不逾竟①。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士去國,逾竟,為壇位,鄉(xiāng)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②;徹緣③,鞮屨④,素簚⑤,乘髦馬⑨,不蚤鬋⑦,不祭食⑧;不說人以無罪;婦人不當御。三月而復服⑨。
【注釋】
①大夫、士去國二句:因為祭器是用君祿所造,攜帶出境使用,有辱祖先。
②素衣素裳表冠:從此句起,到“婦人不當御”止,鄭玄解釋其含義說:“言以喪禮自處也。臣無君,猶無天也?!?br> ③徹緣:去掉里衣的彩色滾邊,改為白色鑲邊。
④鞮(di堤)屨:沒有絇(qu渠,鞋頭上的裝飾,有孔,可以穿鞋帶)的草鞋。
⑤素簚(mi冪):用白狗皮制作的車軾上的覆蓋物。簚,又作“冪”,《儀禮·既夕禮》作“幦”,音義皆同。
⑥髦馬:鬃毛不加修剪的馬。
⑦蚤(zhao爪)鬋:蚤,通“爪”,這里指修剪指甲。鬋,這里指修剪胡須。
⑧祭食:見《曲禮上》注。
⑨三月而復服:據(jù)鄭注孔疏,此節(jié)乃講大夫、士在國境待放之禮,在國境如此待放三月,如果國君召還則還,不召則去。
【譯文】
大夫、士因得罪國君而離開本國,不能攜帶祭器出境。大夫的祭器要寄放在本國大夫那里,士的祭器要寄放在本國的士那里。大夫、士因得罪而離開本國,過了國境以后,就要除地為壇,向著本國的方向哭泣。上穿素衣,下穿素裳,頭戴素冠,去掉里衣的彩色鑲邊、穿著沒有鞋鼻的草鞋,駕著鬃毛未加修剪的馬,自己的指甲、胡須也不加修剪,不向別人辯解說自己無罪,吃飯時也不行祭食之禮,也不讓婦人侍寢。如此這般地三個月,然后才恢復常態(tài),起程而去。
【原文】
大夫、士見于國君①,君若勞之,則還辟②,再拜稽首③;君若迎拜,則還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凡非吊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④。大夫見于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于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⑤。
【注釋】
①大夫、士見于國君:此處講的是大夫、士出聘他國,進見他國之君。下文也有類似情況。
②還辟:逡巡,退讓。
③再拜稽(qi企)首:先拜了又拜,然后磕頭。這是臣對君之禮。詳《檀弓上》注。
④凡非吊喪三句:吊喪是為了幫助辦理喪事,不是來作客,所以孝子雖然拜己,己不答拜,不以客人自居。士進見本國國君,國君不答拜,因為尊卑懸殊。除此以外,禮尚往來,有拜則必答拜。
⑤男女相答拜也:有的本子寫作。男女不相答拜也”,但皇侃、孔穎達都認為不應有“不”字。鄭玄注解說:“嫌遠別不相答拜,以明之?!币庵^雖然男女有別,如“男女不雜坐,不親授。嫂叔不通問”等,但這并不妨礙男女之間相答拜。換言之,鄭玄也認為不應有“不”字。實際上,這句經(jīng)文正是針對只知男女有別并將其不適當?shù)臄U大化而發(fā)。
【譯文】
出聘他國的大夫、士進見主國國君,國君倘親加慰勞,大夫、士要閃身躲避,并再拜叩頭。國君倘在門外迎而拜之,大夫、士也要閃身躲避,表示不敢接受其拜,自然也不答拜。不同國家的大夫與士相見,雖然身份不相當,但若主人尊敬客人,就先拜客;若客人尊敬主人,就先拜主人。總之,只要不是吊喪,不是士進見本國國君,受拜者都要回拜。大夫進見主國國君,國君要行拜禮感謝他的屈駕光臨。士進見大夫,大夫也要如此行禮。同國之人初次相見,就不論身份高低,應由生人先拜,感謝客人的光臨。國君對于本國的士,因地位懸殊,不須答拜;但對于他國的士,因為不是自己的臣子,則須答拜。大夫不能和國君相比,對于家臣,無論其貴賤,都要答拜。男女盡管有別,但互相答拜的禮也不可少。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