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隸書創(chuàng)自秦代,它是由篆書衍變發(fā)展而來。
漢代又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由于漢承秦制,朝廷的官員文書、公告、傳信大都以篆為主,下層官員和地方民間為了便捷省宜以隸代篆,這種新的書體就是隸書。因而它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它也逐步影響到上層統(tǒng)治者在行文發(fā)布告示、刻石立傳時混雜使用,漢時初期出現(xiàn)了篆隸共存共榮并駕齊驅的局面。到漢末隸書基本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漢代隸書流傳至今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用筆書寫在錦絹或竹木簡牘上的手寫墨跡,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 書《老子》乙本,出土于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孫臏兵法》,湖北江陵鳳凰山木牘、甘肅居廷,武威,敦煌的木簡牘等。另一種是碑刻文。由于漢代刻石立碑盛行,流傳至今這者以“石文”居多,摩崖刻石也不少見。除西漢一些少量刻石外,大量的是東漢碑刻,今天所能見到的達百種。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張遷碑》《華山碑》《曹全碑》《石門頌》等。由于竹木簡牘萬余處土,近百年來多以碑刻隸書為主要研讀范本?!恫苋啡Q名《漢哈陽令曹全碑》,東漢中平二年(185)刻石,書體隸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文陰刻保存完好,現(xiàn)存西安碑林。此碑體多圓筆方圓兼用,形態(tài)瀟灑、飄逸開張而娟秀紛姿。內含精氣,柔中帶剛。充分表現(xiàn)了蟬頭燕尾波動起伏的漢隸特征,玉《石門頌》同法之妙。此碑早在明萬歷初年于河陽出土,給后數(shù)代書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史證和學習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