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0 22:12:20)寧陽《吳氏族譜》,自乾隆四年初創(chuàng)至今,已經四次續(xù)修。
吳氏為寧陽望族,明朝后期先后出現吳孟祺、吳崇禮兩位名人。據初修《敘》:“吾族相傳由山西洪洞遷于寧陽,然自諱敬祖以前皆無考,無從追溯”;明代或應修過族譜,只是因為易代之際“家乘族譜俱毀兵燹”,以至于乾隆四年(1739)十五代孫吳欲立受命修譜時一無所見,只能抄錄“東和林中族譜碑、張村塋中碑陰識”作為主要參考資料。東和林中族譜碑為其“曾叔祖友白公、叔祖公巖公與先君子(其父)考據而譜列于石者”,碑陰識“為先大父記本支世系者”,顯然未必全備。
吳欲立,《寧陽縣志》有傳,列《文學》門,謂其“字恕可,嗜學工詩,書法得松雪翁筆意??滴醵〕笈c弟欲達同科選貢,授茌平教諭。以身立教,課士有程,擢青州府教授,引例退休,徜徉泉石,以翰墨自娛,著《吟壇學步》若干卷,年八十七無疾卒?!?/span>
該譜續(xù)修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七代孫吳廷相作序),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八代孫吳鐘嵩刊布,中間相距達二十年。
吳廷相,《縣志》有傳,列《良吏》門。云:“字頌賢,英敏嗜學,早歲以文行聲噪庠序。乾隆庚午舉于鄉(xiāng),甲戌,以明通授武城教諭,再任范縣,教諸生先品后藝,督課精嚴。時欽定《三禮》初頒,士多未解,廷相悉心推闡,其旨益明?!读魟e范士》詩云:'五年教化曾何補?慚說蘇湖一輩人?!拇ㄕ鸦h,農桑學校,次第舉行。地處亂山,民田犬牙相入,每以混淆滋訟。廷相屢策單騎,經行深林叢莽中,按畝履勘,積案胥清。創(chuàng)建七里壩,捍水護田;重修錦屏書院,為九縣生童肄業(yè)之所,士民咸頌其德。歷攝閬中、岳池、廣元諸縣,所至并著聲績。會金川用兵,索倫勁旅更番進剿,飛芻挽餉,駭汗相屬,竟以勞疾卒官。所著有《錦川詩稿》?!?/span>
三次續(xù)修則自咸豐十年(1860)十八代孫吳瀛洲作序,至同治十年(1871)十九代孫吳繼漳刊布,中間也經歷了十余年之久。
吳瀛洲,《縣志》有傳,云:“名鐘銘,字瀛洲,又字步唐。遷居戴村。性方整。補諸生,試屢列首等。躓棘闈,馳情博覽,教授四方,多所成就。著有《六好堂詩集》、《鑒略》、《古今法戒》等書,藏于家。晚年留意族譜,跋涉遠近,悉心采訪,不辭勞瘁,集成撰文。年八十余卒?!?/span>
四修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作序者為二十代孫吳嗣貞。
五修于1950年,作序者為十八代孫吳鐘惠。序文落款時間稱“民國三十九年”,或當為上年寫好,刊印時未及修改。不然,已進入共和國時期,不當再按民國紀年也。
續(xù)修序文中介紹本譜體例云:“首書敕誥,重君恩也;次紀事實,光祖德也;遷塋必名,以著正首邱之不忘本;林糧必記,以防柳下季之禁采鞘。自品官以至一衿,必書其字,所以勸勵名之心;自錫恩以及義士,必詳其年,所以勵敦行之志;守塋者有贍,養(yǎng)孝子封樹之思;斬伐者必罰,杜不肖芻蕘之漸。公費必記,所以表任事者勞怨之忱;同社書名,所以廣后來者繼述之意”云云,可知吳氏族譜之初創(chuàng)及續(xù)修,均極為慎重,絕無草率。
與《寧陽縣志》所載資料相比,主要是含有二十道敕誥(圣旨),其中明代十四道,清代六道。此外,予多方尋覓而未獲一見之吳孟祺任西安知府時所撰《節(jié)愛堂題詞》亦載錄其中,殊為可喜。至于人物事跡,大多轉錄于《縣志》,可取之材料不多。
所閱為續(xù)國明君所贈復印本,謹此致謝。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