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然而,面對社會競爭的加劇,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其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夠解決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意義,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素質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實現偉大復興的教育旗幟。積極主動、科學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基礎。
一、問題的提出
中學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然而,面對現代社會競爭的加劇,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其健康發(fā)展。那么,常見的中學生心理問題有那些呢?其影響因素有那些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又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呢?這是我們現階段教育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闡述。
二、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中學時期是人生最為重要的時期,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時期,常見的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心理壓力增大,并造成諸多生理問題。目前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學校當中分好、差班,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zhàn)術,采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于一種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tài)之中,致使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方面,對分數的錯誤看法也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痛苦,導致心理壓力加大。
2.厭學是目前學習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例如:教育結構的不合理性表現出的教學內容過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fā)展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去尋求不正當刺激,從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許多教育家都強調指出,過難的教材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于是就出現了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在現行的教育狀態(tài)下,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梢姡瑓拰W是現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普通中學表現尤為突出,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大學而準備的,然而,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是一部分,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yè)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后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yè)后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這一種情況反映在考試上,就出現考試焦慮。
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等,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tài)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tài)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chuàng)傷。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往往病態(tài)地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生間發(fā)生沖突原因。這種情況下,學生有一種壓仰感,消極情緒產生,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際關系的惡劣性。不和父母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有被拋棄感和憤怒感;并有可能變得抑郁,敵對,富于破壞性,……還常常使得他們對學校作業(yè)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因而閉鎖心理問題主要是指處于消極情況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fā)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里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fā)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fā)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中學生由于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fā)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中學生的性心理的發(fā)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所以自認為認真的、朦朧狀態(tài)下的戀愛出現了,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來自多方面的,包括學習方面、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中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wěn)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tài)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三、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極為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因而制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極其復雜多樣的。從各種制約因素的性質來說,主要有生物遺傳因素、心理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從各種制約因素的功能來說,可以分為本體因素與誘發(fā)因素兩大類。
(一)本體因素
本體因素是個體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主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的生物遺傳因素和心理活動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的影響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腦外傷或化學中毒,以及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等。
第一,遺傳因素。一般講,人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遺傳的。但是,一個人作為身心兼?zhèn)涞恼w,與遺傳因素的關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別是一個人的軀體、氣質、智力、神經過程的活動特點等,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更為明顯。根據調查和臨床觀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發(fā)育不全、抽瘋發(fā)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經精神病或異常心理行為的人占相當比例。例如,對躁狂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的患病率的調查數據顯示,精神疾病發(fā)病的原因確實具有明顯的血緣關系,血緣關系越親近,患病率越高,而這正是遺傳因素的影響。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臨床研究證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傳染病,如斑疹傷寒、流行性腦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損害神經組織結構而導致器質性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發(fā)展,造成智力遲滯或癡呆。
第三,腦外傷或化學中毒。由種種原因造成的腦震蕩、腦挫傷等,都可以導致意識障礙、健忘癥、言語障礙、人格改變等心理障礙;由于有害化學物質侵入人體,毒害中樞神經系統(tǒng),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氣中毒、藥物中毒等,亦可導致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
第四,嚴重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這方面的影響也是造成心理障礙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內分泌機能障礙中,最突出的如甲狀腺機能混亂、機能亢進時,往往出現敏感、暴躁、易怒、情緒沖動、自制力減弱等心理異常表現;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會引起躁狂癥,而腎上腺素分泌不足則可能導致抑郁癥等。
2.心理活動因素
心理活動即心理狀態(tài)。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一旦形成,就會影響以后的心理發(fā)展和變化。心理活動因素主要包括認知因素、情緒因素和個性因素等。
第一,認知因素。認知是指人認識客觀事物,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并揭露客觀事物對人的意義和作用的心理活動。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得、貯存、轉換、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人類個體的認知因素涉及的范圍極廣,主要有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言語等。每一個體都具有各種認知因素。這些認知因素自身的發(fā)展和各認知因素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協調的,也可能是不協調的。一旦某一認知因素發(fā)展不正?;蚰硯追N認知因素之間的關系失調,就會產生認知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會使人感到緊張、煩躁和焦慮,于是想極力減輕或消除。認知因素之間的失調程度越嚴重,則人們期望減輕或消除失調,維持平衡的動機也就越強烈。如果這種需要和動機長時間得不到滿足,不能實現,則可能產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認知的嚴重失調,還會損壞人格的完整性和協調性,甚至導致人格變態(tài)。第二,情緒因素。人的情緒體驗是多維度、多成分、多層次的。它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講,穩(wěn)定而積極的正性情緒狀態(tài),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適度,身體舒適、有力;相反,經常波動而消極的負性情緒狀態(tài),則往往使人心境壓抑、焦慮,精力渙散、失控,身體衰弱、無力。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正性情緒,排除不良的負性情緒,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第三,個性因素。個性因素亦可稱人格因素。個性因素包括性格、氣質、能力和個性傾向性等因素。個性因素是心理活動因素的核心,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例如,同樣一種生活挫折,對不同個性的人,其影響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無法承受,或消極應付,從此自暴自棄;有的人則可能接受現實,正視挫折,加倍努力,奮發(fā)圖強。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導致相應精神疾病,特別是神經官能癥的發(fā)病基礎。例如,謹小慎微、求全求美、優(yōu)柔寡斷、墨守成規(guī)、敏感多疑、心胸狹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強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導致強迫性神經癥;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緒多變、容易激動、自我中心、自我表現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導致癔病癥。因此,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誘發(fā)因素
誘發(fā)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問題的外在的、客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1.家庭因素 對中小學兒童的身心健康來說,家庭的影響很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huán)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員變動,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關系緊張,如父母關系、婆媳關系、姑嫂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不和諧,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矛盾沖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制粗暴、強迫壓服,或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變遷,出現意外事件等。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其中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地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沖突、競爭加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總之,上述各種因素是相互制約的,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綜合起作用的。因此,我們在觀察、分析、診斷心理失調、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時,務必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逐一考查,逐一排除,全面正確地作出診斷,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適和治療。
四、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在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中,學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該如何進行呢?具體做法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技術。在教學中,要面對全體學生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wèi)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jié)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往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fā)泄憤怒的心理調節(jié)手段,防患于未然。
2.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的許多課程都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內容,教師應積極深入地挖掘,對中學生實施自覺地、有意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比如,歷史課中英雄人物的堅強意志和英雄事跡、語文課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寫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jié)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教育、教學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進的、互為制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只看成績不看能力的測驗評價方法。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愛和尊重,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驅力才能激發(fā)。因此,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jié)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3、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梢栽趯W校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就新生入校時的適應不良,舊生在學習、人際交往、情感、升學填報志愿等心理沖突與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礙等問題進行個別與團體咨詢、門診咨詢、電話咨詢、信件咨詢、專欄咨詢、現場咨詢,采用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癥下藥,使個別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同時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誠關注學生,增強學生的信任感。對此,我們幫助分析考試不好的原因,讓其認識到成敗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認識,鼓勵其自己找到解決的對策。同時,我們指導他一些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如,多聽輕快的音樂,多活動,多與人交往等等,從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優(yōu)化第二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第二課堂是促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和知、情、意、行和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對開闊學生的知識領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養(yǎng),擴大社交范圍和心理容量,發(fā)展學生個性起重要作用。學生通過校內外實踐才能發(fā)現開拓自身的潛力。第二課堂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學校班級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舉辦各種形勢教育類、社會生活類、心理衛(wèi)生類、閱讀類、審美類、信息處理類等指導性講座??梢苑e極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調查訪問??梢越⒍喾N類型課外活動小組,閱讀小組。總之,第二課堂應當努力體現思想性、知識性、情感性、藝術性、實踐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統(tǒng)一。
5.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進行心理宣傳。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xù)。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正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