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壯輝
(東北大學(xué)材料物理與化學(xué)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據(jù)歷史文獻對柴窯器的原始描述,分析柴窯瓷器的基本特征,建立柴窯瓷器的具體鑒別標(biāo)準;與宋代各窯口瓷器進行比較,分析柴窯瓷及窯址存在的可能性,為正確尋找和認定柴窯瓷器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柴窯 柴窯瓷器 柴窯窯址古瓷器
序言
在古陶瓷研究和文物收藏領(lǐng)域,柴窯的傳說至今沒有物證,即沒找到窯址,也沒找到柴窯標(biāo)準器或瓷片。因此,以往發(fā)表的各種研究報告對窯址和標(biāo)準器這兩大問題眾說紛紜,引發(fā)了各種猜測和爭執(zhí)。認定柴窯是否存在,尋找柴窯窯址究竟在何處,取決于對柴窯標(biāo)準器的認定。只有認定了哪種瓷器是柴窯器,才能排除各種干擾因素,目標(biāo)明確地尋找柴窯器和認定窯址,或者認定柴窯僅僅是個傳說。
一 關(guān)于柴窯的各種記載和傳說的甄別
北宋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描述“汝窯花觚”說:“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dāng)時設(shè)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歐陽修這段描述雖然先提到柴窯,卻是說汝窯的。他是在描述汝窯花觚時想起了柴窯,說汝窯和柴窯很相象,當(dāng)時柴窯已經(jīng)世上稀有,而汝窯也非常少了?!爱?dāng)時設(shè)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是指汝窯設(shè)窯汝州,不是指柴窯?,F(xiàn)在卻有人據(jù)此認為柴窯在汝州,不當(dāng)。
明代曹昭撰寫的《格古要論》說:“柴窯出北地,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薄陡窆乓摗肥侵袊谝徊坎┪飳W(xué)專著,成書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下卷為古窯器、古漆器等,此書具有權(quán)威性。王佐于天順三年(1459)把《格古要論》增補為十三卷,更名為《新增格古要論》,主要增補為墨跡、古碑法帖及雜考等,對柴窯器的描述同《格古要論》,沒有新說。
明代張應(yīng)文在其《清秘藏》說:“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此必親見,故論如是。其真余向見殘器一片,制為絳環(huán)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睆垜?yīng)文肯定了前人對柴窯的描述,并根據(jù)他所看見的一個柴窯瓷片,印證了‘青如天,明如鏡’,但厚度不是‘薄如紙’。僅一瓷片,聲音如何當(dāng)然聽不到,也沒有底足可供觀察。而一個瓷器各部位的厚度不同,柴窯器不可能通體“薄如紙”,其所見瓷片有可能不是原器最薄的部位。不能把“但差厚耳”理解為“薄如紙”的描述不真實而認為柴窯也有胎厚的。另外,“薄如紙”是形容詞,指柴窯是薄胎瓷,不能用紙的厚度進行實物對比。五代時期紙究竟多厚我們都不知道,不可能給出“薄如紙”的具體厚度。
明代謝肇淅在《五雜俎》記述:“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蓋色既鮮碧,而質(zhì)復(fù)瑩薄,可以裝飾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復(fù)見矣。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御批云:‘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辈窀G的天青色至此可以定論,其它釉色不能稱為柴窯。
此后,文震亨著于崇禎七年(1621)的《長物志》、清乾隆四十三年唐銓衡著《文房肆考》、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景德鎮(zhèn)人藍浦著《景德鎮(zhèn)陶錄》等,都是重復(fù)前人對柴窯器的描述,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或新觀點。清代以后對柴窯的唯一新說是《清高宗御制詠瓷詩》中收錄的乾隆帝所作四首詠柴窯詩[附1],說柴窯器“色如海玳?!薄ⅰ扮R明紙薄見誠罕,足土銅口藏尚皆(意為:宮藏柴窯罕見鏡明紙薄者,卻都是足土銅口)”、“都為黑色無青色,記載誰真事實諧”。顯然,乾隆帝收藏的柴窯器特征與前人的描述大不相同,以至于他認為前朝的記載不真實,應(yīng)該以所見實物為準。
二 對歷史記載的分析與評價
根據(jù)上述歷朝歷代關(guān)于柴窯器的描述,柴窯器的基本特征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和汝窯很相似?!边@是除了乾隆帝的描述以外所有人的共識,可以確認。但是,還有三個問題存在認識上的分歧,需要澄清。
一是天青色究竟是什么色?應(yīng)該就是剛下過雨的無云青天色,也就是電腦里藍天白云景色里的青天色。那為什么不叫天藍色?有人說:古文里沒有藍色一詞,所有藍色都叫青色,所以天青色就是指天藍色。但是,《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曾說[附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顯然,古代不是沒有藍色一詞,說天青色就是天藍色明顯不當(dāng)。我認為:天青色是透明、純凈而稀薄的蘭色,正是雨過天青的顏色。而天藍色是被白色稀釋的淡藍色,偏灰藍。天青比天藍更通透純凈,這是透明釉的特點。
二是“足多粗黃土”怎么理解?這取決于怎么劃分句子的詞組。多數(shù)人認為應(yīng)該是“足,多粗黃土”,意為柴窯的底足大多是粗黃土,這樣劃分詞組是對的。也有人認為應(yīng)該是“足多、粗黃土”,意指柴窯是支燒,支釘數(shù)量多而且是粗黃土的支釘。這種說法不符合一般語言習(xí)慣,古今沒有人把支釘稱為“足”。還有人認為應(yīng)該是“足多、粗、黃土”,意指支釘多且粗大,看上去黃土色,這與前面的說法同樣不符合語言習(xí)慣?!白?,多粗黃土”的詞組劃分沒問題,但解釋成“底足大多數(shù)是粗黃土”卻不對了。古文里的“粗”字主要是指疏松、粗糙不精致[附4,5]。所以,“足多粗黃土”的精確含義是:底足大多數(shù)是疏松粗糙的黃土色,不是致密光滑的黃土色,也不是真的“粗黃土”(真是粗黃土很容易洗掉,不會存留)。
三是怎么看待乾隆帝對柴窯器的描述?按乾隆的說法,柴窯即不薄也不亮,顏色或黑或黑黃不見天青,銅口土足。這幾乎把前人對柴窯的描述全部否決了。
我認為乾隆所收藏的柴窯器不是真正的柴窯,誤導(dǎo)了他的判斷。他所描述的瓷器特征更接近于宋代官窯或秘色釉器。如果柴窯真如其所述,一定排不到各大名窯之首。從歷代收藏記載來看,只有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呂震編寫的《宣德鼎彝譜》記載:“……內(nèi)府收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其柴、汝、官、哥、鈞、定中并選二十九種?!贝撕笤贌o官方的柴窯記載,只有民間傳說和民間雜書的記載,不可靠。傳說明朝權(quán)相嚴嵩父子,借皇帝之名,舉全國之力,一生搜羅到十?dāng)?shù)件柴窯瓷器。這僅僅是傳說,無正史記載可考。如果乾隆藏有數(shù)件柴窯,其來龍去脈應(yīng)該有據(jù)可查,怎么能來無影去無蹤、后來連個碎片都沒留下呢?很可能是乾隆之后被人發(fā)現(xiàn)那些“柴窯器”并非真正柴窯,所以不了了之。在北宋已經(jīng)“世所稀有”的柴窯,到了乾隆怎么能突然冒出一批?唯一可能是錯把它窯當(dāng)柴窯?,F(xiàn)在有不少人按照乾隆的描述尋找柴窯,結(jié)果找到了很多,好象柴窯器并不稀有,這顯然是錯了。探尋珍稀物品,最忌肆意牽強附會沾邊賴。一旦把假的認做真的,見到真的就會認做假的。所以,鑒定文物,只要把真的看成假,或把假的看成真,一錯便是真假不分兩頭全錯,后果不堪設(shè)想。
三 如何尋找和認定柴窯
從歷史記載來看,首先應(yīng)該肯定柴窯是存在的,不是傳說。我們可以按照“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边@樣的標(biāo)準去找。
考慮到柴窯的出現(xiàn)距今已過千年,原先的“有細紋”現(xiàn)在可能變成了大開片。大開片了也就不可能“聲如磬”(也可能有不開片的仍然聲如磬)。所以,有細紋和聲如磬不是必要條件?!白愣啻贮S土”表明,也有少數(shù)柴窯器不是疏松粗糙的黃土色底足,因而是否疏松黃土色底足也不是必要條件。加上這些因素,柴窯器的具體鑒別標(biāo)準是:青如天,象汝窯;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不一定(取決于開片);多數(shù)底足疏松粗糙黃土色(非支燒)。
首先用這個標(biāo)準篩選古代所有窯口的瓷器。僅僅一個青如天,就淘汰了汝窯之外的所有窯口瓷器,連以往認為接近于柴窯的湖田窯、影青瓷、耀州窯和秘色瓷也都被淘汰。事實上,如果這些窯器真有哪種是柴窯的話,柴窯器也不會如此珍稀。而明如鏡、薄如紙、大多數(shù)底足疏松粗糙黃土色,把支燒的亞光乳濁釉汝窯瓷也淘汰了。也就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古代所有窯口瓷器都不是柴窯。
有一種不知名窯口的瓷器確實很接近柴窯,就是那種器底寫個“柴”字或“柴世宗”的天青色透明釉薄胎瓷器。但是,這種瓷器又確實是仿品,因為后周從公元591年郭威在開封建都到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總共才十年。594年郭威傳位郭榮,開始燒造柴窯。郭榮本姓柴,是郭威內(nèi)侄,但過繼給郭威為其養(yǎng)子。按照古時舊制,郭榮不可能即位后把自己的姓改回姓柴。不但郭榮沒改姓,他的兒子郭宗訓(xùn)也隨郭姓[附3]?,F(xiàn)在有些文字資料隨便亂寫,幾乎都說郭榮即位后就改回本姓柴,叫柴榮,實在荒唐。世宗這類稱號都是后代追加的,沒有哪個皇帝在位時就給自己加上這類稱號。即如此,怎么可能郭榮的御瓷上面寫柴字或柴世宗呢?顯然違背邏輯。這種薄胎瓷器中,底部疏松粗糙、無款、墊燒、并且符合其它柴窯特征的,有可能是真正的柴窯器(如圖1所示,可與圖2所示汝窯器對比)。
圖1 天青色柴窯花口觚(基本符合柴窯全部特征的一種薄胎瓷器)
圖2
圖1和圖2明確顯示出柴窯天青色和汝窯天藍色的差別,也顯示出明如鏡的透明釉和亞光乳濁釉的差別,汝窯器無法混同于柴窯器,只能說相似。圖3是器底帶柴字款的仿柴窯
器,天青色釉非常接近于真品,但釉面開片沒有年代久遠自然開片的滄桑感。真柴窯剛燒制出來沒有開片或僅有細紋,過了上千年才是圖1的樣子,而仿品幾乎一出爐就是開了片的。仿品采用了玻璃釉,亮度雖然優(yōu)于汝窯器,但和圖1的真品柴窯器比較仍達不到“明如鏡”的水平。真柴窯器為了做出薄胎采用了模具成型工藝(否則修胎時容易穿孔),但隱約可見接胎紋;而仿柴窯采用模具注漿成型工藝,沒有接胎紋。真柴窯器雖然開片后不再是“聲如磬”,但依然聲音清脆悅耳;仿柴窯因為注漿成型胎質(zhì)疏松,所以聲音悶啞。這些仿品大多出于河南民間的小仿古陶瓷作坊,胎釉料配方和工藝不可能仿到很高水平,只能仿到形似。確切地說,只能仿出釉色。胎雖然做薄了,但疏松,同樣的玻璃釉做到疏松胎料上亮度明顯不夠,“聲如磬”也沒有。仿柴窯的火候也控制不住,火大了塌胎,疏松黃土足沒了,天青色也沒了;火小了還是聲音悶啞,也不見明如鏡。如果能夠很好解決這些問題,柴窯就復(fù)活了。也許,他們看了本文會有所改進,至少再不會寫上柴字或柴世宗了,收藏者今后需要仔細辨認。
有沒有舊仿柴窯器仿得象的呢?從宋代至民國的所有記載都說柴窯無法仿制。民國時期趙汝珍在《古董辨疑》稱:“柴窯真器今日絕不易得。瓷器以秘色為最古,次則為柴窯,而柴窯之特點四,薄如紙為四特點之一,此盡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極不易得,而謂薄如紙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后周柴世宗當(dāng)國甚暫,所燒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時已極難得。”如所述,康乾瓷器還是“厚如盆”,至民國也沒有“薄如紙”的瓷器出現(xiàn),可以肯定:柴窯無舊仿?,F(xiàn)在能找到符合前述標(biāo)準的柴窯器,不是真品就是新仿。有一類器底寫“大周”款的瓷器,可算是舊仿。但沒有“薄如紙、明如鏡”特征,僅釉色接近。
圖4
日本收藏的“柴窯花瓶”(如圖4)曾轟動一時。日本藏家認定它是中國五代的柴窯器,并在英國做了儀器鑒定,而中國的鑒藏家提出器型不符等許多質(zhì)疑,認為它是清代產(chǎn)品,不是五代的柴窯。我認為這件瓷器的釉色和底足符合柴窯特征,但釉面的亮度和胎厚不符合柴窯特征。雖然不能上手近距離詳細觀察,照片顯示的亮度和透度是可信的,達不到“明如鏡”;其破損部位采用鋦工藝做了修補,而薄胎的瓷器一鉆孔就漏了,無法使用鋦工藝,可見其胎不算很薄。
至于柴窯窯址究竟在何處,現(xiàn)有汝窯說、北地說、鄭州說等。這些說法都源于清末民初,沒有歷史文獻或考古資料予以證實。我個人認為:這些說法都不成立,現(xiàn)在人們所知道的古窯址也都不是柴窯窯址;尋找柴窯窯址是徒勞的,找不到了。原因如下:
(1)古代交通不象現(xiàn)在這般發(fā)達,而郭榮在位6年(公元594—560年)南征北戰(zhàn),兼顧燒窯之事只能就近。況且燒窯是否出好瓷,重在窯工技藝和原料,而不在窯場規(guī)模大小和造瓷數(shù)量多少。古中原地區(qū),窯料遍地。所以,柴窯窯址必在后周都城開封附近。當(dāng)時開封附近或有燒制民瓷的小窯,郭榮招攬優(yōu)秀窯工就地?zé)朴?,如此辦事符合常理。
(2)后周燒制柴窯不過5年,專造御瓷產(chǎn)量很低,成品率很低,成本很高,窯工開支等費用全靠朝廷供給。趙匡胤登基建立北宋,御窯的經(jīng)費必然中斷,窯工也就各自投奔它處謀生去了,柴窯從此荒廢。1000多年前一個僅生產(chǎn)了5年的小窯場的窯址,現(xiàn)在怎么可能找到呢?即使50年前的一個大磚瓦廠荒廢了,現(xiàn)在我們也不一定能找到原來的窯址。況且,古開封城比現(xiàn)在要小很多,柴窯窯址很可能就在現(xiàn)在的開封城內(nèi)。1000多年開封城的土地不知道被翻了多少遍,有可能窯址早已毀壞。開封臨黃河,號稱“頭頂黃河”,歷史上無數(shù)次被洪水淹沒。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開封地下3-12米,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自下而上依次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形成開封獨有的“城摞城”、“墻摞墻”、“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奇觀。北宋的東京城平均埋藏深度8米左右,除非偶然發(fā)現(xiàn),我們不可能找到柴窯窯址。
關(guān)于柴窯與前后其它窯的傳承關(guān)系,歷史上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無從論起。純邏輯上的脈絡(luò)是:柴窯作為后周御窯,征用了耀州窯、邢窯、定窯等其它窯廠的優(yōu)秀窯工,創(chuàng)燒了舉世無雙的柴窯器。到北宋王朝建立,后周的御窯廠荒廢,其窯工四散各謀生路,有去汝窯,也有南遷到湖田窯者。因而北宋汝窯的釉色和湖田窯的薄胎與聲如磬等,可能與柴窯有關(guān)。而湖田窯早期的薄胎、不開片、聲如磬技藝,不久便失傳,以至到了南宋瓷胎反而變厚了??梢娭圃煜蟛窀G那樣的成品率極低又不實用的瓷器,其高成本非皇家不能供養(yǎng),故而失傳。
四 結(jié)論
(1)存留到現(xiàn)在的柴窯器的具體特征是:天青色,象汝窯;透亮釉,明如鏡;薄如紙,難均勻;聲如磬,不一定;多數(shù)底足疏松黃土色,非支燒。
(2)非天青釉或厚胎的瓷器都不屬于柴窯瓷器。類似底部書寫柴字或柴世宗款的那種薄胎、亮透明釉、天青色瓷器,如果無底款且底足疏松黃土色,有可能是柴窯器。
(3)柴窯器無舊仿,所見此類瓷器不是新仿就是真品。有“大周”底款的天青釉器有舊仿,但胎厚和明亮度與柴窯器相差懸殊,不符合柴窯的基本特征。
(4)柴窯窯址應(yīng)該在開封附近。尋找柴窯窯址的工作是徒勞的,很可能被洪水或人類活動毀壞。即使仍存在,也只可能偶然發(fā)現(xiàn)。
《詠柴窯碗》
“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鉗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font>
《詠柴窯碗》
“治自柴周遂號柴,冠乎窯器獨稱佳。鏡明紙薄見誠罕,足土銅口藏尚皆。內(nèi)府?dāng)?shù)枚分甲乙,《夷門廣牘》類邊涯。都為黑色無青色,記載誰真事實諧?!?/font>
《詠柴窯枕》
“《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信久哉?!?/font>
《詠柴窯如意枕》
“過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睡醒總?cè)缫?,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font>
附2:《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節(jié)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font>
附3: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三編第一冊三九八頁:“周世宗死,子郭宗訓(xùn)年七歲,繼帝位(周恭帝)。”
附4:《辭?!罚ê嫌啽荆?,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中華書局再版第1025頁。
附5:《辭源》,1915年10月初版,1992年商務(wù)印書館第七次印刷,第2385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