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
血證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稱為血證。即非生理性出血疾患稱為血證。常見病證有:
1、鼻衄
鼻腔出血,稱為鼻出血,它是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由火熱迫血妄行所致,以肺熱,胃熱,肝火為常見。少數(shù)可由正氣虧虛,血失統(tǒng)攝引起。
2、齒衄
齒齦出血稱為齒衄,又稱牙衄。齒衄主要與胃腸及腎的病變有關(guān)。
3、咯血
血由肺而出,或痰中常有血絲,或痰血相兼,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均稱為咯血??┭煞谓j受損,血溢脈外而致。咯血也稱為嗽血或咳血。
4、吐血
血由胃來,經(jīng)嘔吐而出,血色紅或紫黯,常夾雜有食物殘渣,稱為吐血,亦稱嘔血。
5、便血
血從肛門排出體外,無論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單純下血,或與糞便混雜而下,均稱為便血。便血多由腸道濕熱及脾胃虛寒而致胃腸之脈絡受損所引起。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塊稱為尿血。因出血量的多少不同,小便呈淡紅色、鮮紅色、茶褐色。尿血多為熱傷脈絡,脾腎不固所致。
7、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膚之間,皮膚出現(xiàn)青紫斑點或斑塊的病證,稱為紫斑。亦有稱為肌衄者。
診斷依據(jù)
1、鼻衄
鼻道血液外溢而非因外傷,倒經(jīng)所致者,均可診斷為鼻衄。
2、齒衄
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診為齒衄。
3、咯血
a.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癆等肺系病證;
b.血由肺出,經(jīng)氣道經(jīng)咳嗽而來,或覺得喉癢胸悶,一咯即出,血色鮮紅,或夾有泡沫,或痰中帶血,痰血相兼;
c.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及分類、紅細胞沉降率、痰培養(yǎng)細菌、痰檢查抗酸桿菌及脫落細胞以及肺部X線、支氣管鏡檢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于明確咯血原因。
4、吐血
a.有胃痛、脅痛、黃疸、疳積等宿疾;
b.發(fā)病急驟,吐血前多有惡心、胃脘不適,頭昏等癥;
c.血隨嘔吐而出,??蓨A食物殘渣及胃內(nèi)容物,血色為紫暗色,咖啡色,也可為鮮紅色,大便色黑,光亮如漆狀;
d.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B超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吐血原因。
5、便血
有胃痛、腹痛、脅痛、積聚等病史,大便色鮮紅,暗紅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樣,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有血絲、排尿時無疼痛。或?qū)嶒灆z查,在顯微鏡下尿中可見紅細胞。
7、紫斑
a.肌膚出現(xiàn)青紫斑點,小如針尖,大者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
b.紫斑好發(fā)于四肢,尤以下肢為甚,常反復發(fā)作;
c.重者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d.小兒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以女性多見;
e.血、尿常規(guī),大便潛血試驗,血小板計數(shù),出、凝血時間、血管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骨髓穿刺等,有助于診斷。
鑒別要點
1、尿血與血淋的鑒別血淋和尿血均可見血隨尿出,鑒別點是在排尿時疼痛與否,小便時不痛或痛不明顯者,為血尿;排尿時尿血伴有疼痛兼有小便滴瀝澀痛者為血淋。
2、咯血與吐血的鑒別咯血與吐血均經(jīng)口出,但截然不同??┭茄苑味鴣?,經(jīng)氣道咳嗽而出,血色多為鮮紅,?;煊刑狄海┭岸嘤锌人?、喉癢、胸悶等癥狀。而嘔血是由胃而來,經(jīng)嘔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吐血后無痰中帶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便血之遠血與近血鑒別便血有遠血、近血之分,遠血多色暗,先便而后血;近血多色鮮,先血而后便。但常是血便相混而下,難于辨其前后,故可從便血顏色加以鑒別,便血鮮紅者為近血,血色紫暗者為遠血。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nèi)傷:外感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證,兼見外感風寒、風熱者病在肺衛(wèi),內(nèi)傷多臟腑,氣血陰陽失和的表現(xiàn)。
(2)辨有火無火:無火者則有氣虛或瘀血見證;有火者,當辨實火或虛火。
(3)辨證候虛實:根據(jù)病程,臨床證候及出血情況,新病多實;久病多屬虛證。
2、治療原則血證的治療,應掌握治氣、治火、治血三大原則與急救處理。治氣,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治火,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治血,選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活血止血。當血出暴急量多時,必須辨其虛實而急救之。
3、各類血證的治療鼻衄
(1)應急措施:
a.用濕毛巾或冰袋冷敷額部及鼻根部。
b.將百草霜,血余炭,用棉花球蘸上藥末塞入鼻內(nèi)。
c.鼻衄不止,可用大蒜搗如泥,做成藥餅,貼敷同側(cè)涌泉穴。
d.手指按壓上星、印堂穴。
(2)分證論治
a.邪熱犯肺
【證候】鼻出血而干,口干咽燥,或兼身熱,咳嗽少痰,舌質(zhì)紅,舌苔薄,脈數(shù)。
【治法】清熱泄肺,涼血止血。
【方藥】桑菊飲加減。桑葉10g,菊花12g,杏仁10g,桔梗6g,連翹20g,生甘草6g,薄荷6g,蘆根30g。
b.胃熱熾盛
【證候】鼻出血或兼齒衄,血色鮮紅,口渴欲飲,鼻干,口干臭穢,煩躁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玉女煎加減。麥冬12g,生地黃20g,牛膝10g,石膏30g,知母10g。
c.肝火上炎
【證候】鼻出血,頭痛,目眩,耳鳴,煩急易怒,面紅目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生地黃、當歸、車前子、澤瀉各10g,柴胡5g,木通、生甘草各6g。
d.氣血虧虛
【證候】鼻出血,或兼齒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夜寐不安,舌淡,脈細無力。
【治法】補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黨參15g,白術(shù)10g,黃芪20g,當歸10g,炙甘草6g,茯神15g,遠志10g,酸棗仁10g,木香6g,龍眼肉10g,生姜3g,大棗10g。
(3)單方驗方
a.茜草根、艾葉各30g,研末蜜丸,烏梅9g,煎湯送服。治虛寒性鼻衄。
b.鮮仙鶴草、小薊、旱蓮草搗汁內(nèi)服。
c.仙鶴草茶取仙鶴草15g,水煎代茶飲。咳血
(1)分證論治
a.燥熱傷肺
【證候】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清熱潤肺,寧絡止血。
【方藥】桑杏湯加減,桑葉、杏仁、沙參、貝母、梔子各10g,淡豆豉6g,梨皮10g。
b.肝火犯肺
【證候】咳嗽陣作,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脅肋脹痛,煩躁易怒,口苦,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肺,涼血止血。
【方藥】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桑白皮、地骨皮、海蛤殼各10g,甘草、青黛各6g。
c.陰虛肺熱
【證候】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咯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寧絡止血。
【方藥】百合固金丸加減。生地黃、熟地黃、麥冬、貝母、百合、當歸、炒芍藥、玄參各10g,甘草6g,桔梗3g。
(2)單方驗方及食療方
a.新鮮仙鶴草250g,搗汁,加入藕汁1盅,燉熱后待涼服。
b.生蘿卜搗汁,半杯,加鹽少許內(nèi)服。
c.白茅根30g,水煎,用童便1盅沖服。
d.百合粥:取百合60g,大米250g,白糖100g。洗凈大米、百合,加水適量,先置武火上燒沸,再以文火煨熬,熟爛時加入白糖或鹽即成,每天食3到5次。用于肺癆久咳,咳痰唾血。
(3)針灸療法:取穴:魚際、內(nèi)關(guān)、外關(guān)、孔最、郄門、膈中、膻中,每次選3到5穴,針刺瀉法。
(4)外治法:取新鮮大蒜1頭去皮,搗成泥狀,稱取9g,并加硫黃末6g,肉桂末3g,冰片3g,研勻后分涂兩塊紗布上,敷貼于涌泉穴(雙),隔日調(diào)換1次。用于咯血中等量以上的病人,對肺陰虛或虛陽上亢咯血者療效尤為顯著。吐血
(1)應急措施:根據(jù)病情選擇止血方法:
a.大黃粉(或醇提片),每次3g,每日3次,口服;
b.云南白藥,每次0.5到1g,每日3次,口服;
c.三七粉或白及粉,每次3g,每日3次;
d.紫地寧血散,每次2安瓿(8g),每日4次,口服;或用本藥30安瓿溶于1500ml涼開水中,冰藏至3到4攝氏度,每次經(jīng)胃管注入胃內(nèi)500ml,協(xié)助患者左右轉(zhuǎn)動體位,使藥液與胃內(nèi)黏膜各部分接觸,隨即抽出,反復2到3次,然后再注入200ml保留胃內(nèi),每天1到3次,出血停止24小時后,拔出胃管改為口服;
e.內(nèi)鏡下局部止血。
(2)分證論治
a.胃熱壅盛
【證候】脘腹脹悶,甚則作痛,吐血色紅或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加減。藥用黃芩10g,黃連6g,大黃、大薊、小薊、側(cè)柏葉、荷葉、茜草根、梔子、丹皮各10g,白茅根30g,棕櫚皮6g。
b.肝火犯胃
【證候】吐血色紅或紫黯,口苦脅痛,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舌質(zhì)紅絳,脈弦數(shù)。
【治法】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各10g,柴胡5g,生地黃、車前子、澤瀉、當歸各10g,木通6g。
c.氣虛血溢
【證候】吐血纏綿不休,時輕時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止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見鼻衄)
(3)單方驗方及食療方
a.大薊草、白茅根、藕節(jié)各30g,煎服,也可加韭菜汁少許1次服下。b.鮮蘆根90g,生側(cè)柏葉、仙鶴草各30g,煎服。
c.參三七、白及、生大黃按2∶2∶1比例研成藥末,每服3到4.5g,每日3到4次,溫開水調(diào)服。
d.仙鶴草、冰糖按1∶2用量比例制成膏,每次15g,每日2次。
e.生地黃汁、鮮蘆根汁、白及粉、藕粉各適量,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口服。便血
(1)應急措施:參見吐血。
(2)分證論治
a.腸道濕熱
【證候】便血色紅,大便不暢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涼血止血。
【方藥】地榆散加減。藥用生地榆、茜草、梔子、黃芩、黃連、茯苓、槐花、側(cè)柏葉各10g。
b.氣虛不攝
【證候】便血色黯,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心悸,少寐,舌淡,脈細。
【治法】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見鼻衄)。
c.脾胃虛寒
【證候】便血色黯,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溫喜按,喜熱飲,面色不華,神倦少氣,懶言,便溏,舌淡,脈細。
【治法】健脾溫中,益氣止血。
【方藥】黃土湯加減。藥用灶心黃土30g,白術(shù)、附子、地黃、黃芩、阿膠、甘草各10g。
(3)單方驗方
a.側(cè)柏葉、白及各10g,共研細末,每次3到6g,每日2次沖服。
b.烏賊骨、白及、甘草各等量,共研細末,每次3g,每日3次。
c.豬腸芫荽羹:鮮豬大腸30g,芫荽60g,洗凈煮熟,空服1次食之。用于胃熱或濕熱未清之便血。
d.豬腸湯:豬大腸90g,加黃連、木香末各30g。將豬大腸洗凈,黃連、木香末填入腸內(nèi),扎緊兩頭,用米醋煮爛,分3次空腹服之。用于胃熱、濕熱之便血。
e.豬腸槐米湯:豬大腸120g,槐米15g,同入瓦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3到4小時,去渣頓服,每日1次,連服數(shù)天。
(4)針灸療法:便血屬實熱者可配合針刺曲池、大椎、三陰交,用瀉法;屬虛寒者可取足三里、太白、脾俞、腎俞等,針用補法或溫針,或艾灸百會、氣海、關(guān)元、命門等。尿血
(1)應急措施:尿血量多者,當先行止血,可選用:
a.云南白藥,每次1g,每日4到6次,口服。
b.生三七粉,每次1g,每日3到4次,口服。
c.紫珠草50g,水煎300ml,每日3次,口服,或紫珠草片,每片0.3g,每次4到6片,每日4次,口服。
(2)分證論治
a.下焦熱盛
【證候】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生瘡,夜寐不安,舌紅,脈數(shù)。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小薊飲子加減。藥用小薊、生地黃、藕節(jié)、梔子、竹葉、滑石、當歸、炒蒲黃各10g,木通6g,生甘草3g。
b.腎虛火旺
【證候】小便短赤帶血,頭暈耳鳴,神疲,顴紅潮熱,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藥用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各10g。
c.脾不統(tǒng)血
【證候】久病尿血,面色不華,體倦乏力,氣短聲低,或兼齒衄、肌衄,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補脾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見鼻衄氣血虧虛證)。
d.腎氣不固
【證候】久病尿血,色淡紅,頭暈耳鳴,精神困憊,腰脊酸痛,舌質(zhì)淡,脈沉細。
【治法】補益腎氣,固攝止血。
【方藥】無比山藥丸加減。藥用山藥、肉蓯蓉、熟地黃、山萸肉、茯神、菟絲子各10g,五味子6g,赤石脂、巴戟天、澤瀉、杜仲、牛膝各10g。
(3)單方驗方
a.白茅根30到60g,水煎服。治熱證尿血。
b.鮮車前草、鮮藕、鮮小薊草各60g,共搗汁,空腹服。治各種尿血。
c.車前茅根湯:車前草、白茅根各30g,白糖適量,水煎后去渣,加白糖代茶飲。用于膀胱濕熱之尿血。
(4)針灸療法:心火亢盛者,針刺大陵、小腸俞、關(guān)元,施加瀉法,大敦穴以三棱針刺血。脾腎兩虧者,針刺脾俞、腎俞、氣海、三陰交,施補法,三陰交亦可平補平瀉,氣海穴宜導出針感向陰部放射,可在針柄上用艾卷灸之。紫斑
(1)應急措施:可選用口服止血藥:
a.水牛角60g,水煎服。
b.紫珠草粉5g,每日4次,吞服。
c.阿膠15g,每日1到2次,烊化服。
d.田三七粉3g,每日4次,吞服。
(2)分證論治
a.血熱妄行
【證候】皮膚發(fā)斑,斑色鮮紅或黯紅,甚則紫紅,融合成片,起病急驟,常兼有鼻衄、尿血、便血,或伴發(fā)熱,煩渴,尿赤便秘,或伴有發(fā)熱惡風,頭痛,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化斑湯加減。藥用水牛角30g,生地黃15g,生石膏60g,知母10g,玄參15g,赤芍10g,丹皮10g。
b.陰虛火旺
【證候】斑色鮮紅或紫黯,時發(fā)時止,起病較緩慢,伴頭暈目眩,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心煩少寐,口燥咽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茜根散合大補陰丸加減。藥用黃柏、茜草、生地黃、龜板、知母、黃芩、側(cè)柏葉、阿膠、旱蓮草各10g。
c.氣虛不攝
【證候】紫斑色紫黯淡,散在出現(xiàn),時起時消,反復發(fā)作,病程輕長,伴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納呆腹脹,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養(yǎng)心,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見鼻衄)。
d.瘀血內(nèi)阻
【證候】久病不愈,斑色紫黯,面晦黯或唇甲青紫,胸或腰腹疼痛,痛有定處,舌紫黯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消斑止血。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各10g,丹參、雞血藤各20g,三七6g,生地黃、赤芍各10g。
(3)單方驗方
a.白茅根、藕節(jié)各15g,白及粉3g。前二味煎水取汁,入白及粉共飲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b.升麻、鱉甲、玄參、生地黃各10到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c.茜草、白茅根、槐花10到15g,水煎分水2次服。
(4)針灸療法:針刺膈俞、脾俞、涌泉、血海、三陰交等穴,每日1次,每次選2到3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