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夏山欲雨,要帶水筆。山上有石,小塊堆其上,謂之礬頭。用水筆暈開,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潤。畫不過意思而已。
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
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紙上難畫;絹上礬了好著筆,好用顏色,易入眼。先命題目,此謂之上品。古人作畫胸次寬闊,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畫法盡矣。
好絹用水噴濕,石上槌眼匾,然后上幀子。礬法:春秋膠礬停,夏日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
著色,螺青拂石上,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
作畫只是個“理”字最緊要。吳融詩云:“良工善得丹青理?!?/span>
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
——《南村輟耕錄》
?。ǘ┰S公望論畫山水
山水之作,昉自漢唐。古筆遺墨,不復多見。米南宮評品,稱董北苑無半點李成、范寬俗氣,一片江南景也。厥后,僧巨然、陸道士皆宗其法。陸筆罕見,然筆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其有學于然者,曰江貫道,用墨輕淡勻潔,林木樹葉,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視然則大有徑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
——張子政《畫山水跋》
【譯文】
畫夏天山中要下雨時,要用帶水的筆。山頭上有小石塊堆積,叫作“礬頭”。用帶水之筆暈染開來,加上淡淡的螺青色,別有一番秀潤。作畫不過立意構思而已。
畫冬天的景色應留出畫底(絹紙)本色以示積雪,要用薄薄的白粉暈染山頭。
畫山水的方法在于隨機應變,先記下各種皴法,使之不雜亂,構圖位置遠近要相互映帶,大致上與書法一樣,以熟練為好。紙上作畫比較困難;上了礬的絹好下筆一些,比較好上顏色,容易入眼。(作畫要)先確立一個畫題,這叫作“上品”。古人作畫胸襟開闊,構圖自然。(如果今人作畫能)與古人的這種意趣相合,那么就窮盡畫法了。
好絹先用水噴濕,再在石頭上將絹上的線砣捶平,然后裝上畫幀。用礬之法:春天、秋天不用膠礬,夏天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
著色之法,將螺青拂掃在石頭上,用藤黃摻入墨色來畫樹,顏色甚為潤澤好看。
作畫只有一個“理”字最要緊。吳融有詩句說:“良工善得丹青理?!?/span>
作畫用墨最難。先用淡墨,積聚到一定程度后,再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的遠近。故而在生宣紙上會出現不少滋潤的地方,李成作畫“惜墨如金”就是如此。
作畫最重要的是去掉“邪”“甜”“俗”“賴”四個字。
——《南村輟耕錄》
(二)元黃公望論畫山水
作山水畫,始于漢唐。古代遺傳下來的畫作,能看到的已經很少了。米芾品評,稱許董源作畫沒有半點李成、范寬的俗氣,一片江南景致。此后,僧巨然、劉(原文為“陸”,當誤)道士皆師法董源。劉道士的畫很難見到,巨然的畫往往能看見,其中也有逼近董源的。有一個師法巨然的畫家,叫江貫道。(他的畫)用墨輕淡勻潔,林木樹葉猶如排列的珠串,宋人也很珍惜;與巨然相比,則大不相同。作山水畫,必須師法董源,就像吟詩必須學杜甫一樣。
——張子政《畫山水跋》
【解讀】
《寫山水訣》一卷,元代黃公望撰。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自號大癡,又號一峰。本姓陸,名堅,世居平江常熟(今江蘇常熟)。出繼永嘉黃氏嗣。黃氏曰:“黃公望子久矣?!彼煲浴肮睘槊?。“穎悟明敏,博學強記”(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及冠以后,習經史九流之學。充浙西憲使書吏,薦為中臺察院掾吏。延祐(1314—1320)間,因隨張驢經理江南田糧事入獄。出獄后,信奉全真教,于吳之文德橋開三教堂。后游松江、杭州等地,以賣卜為生。晚年居富春。通音律,善書,工畫。畫山水宗董、巨,“自成一家,可入逸品”(《南村輟耕錄》)。與吳鎮(zhèn)、王蒙、倪瓚合稱“元四家”。有《富春山居圖》卷等著名畫作傳世,影響后世畫史極為深遠。著有《大癡道人集》(詩集,為后人輯錄而成)、《寫山水訣》等?!秾懮剿E》為山水畫論,“有理致”,頗精妙,為元代不可多得的畫論篇章。其版本、內容值得重視的主要有以下諸方面:
其一,《寫山水訣》始見于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成書于元末,有元刊本傳世,1923年江蘇武進人陶湘、《四部叢刊》三編曾據以影印行世)卷八。本文據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本,共32則,個別標點失誤處徑改。《元黃公望論畫山水》出自張子政《畫山水跋》,據清王原祁等纂輯《佩文齋書畫譜》卷十六,標點失誤處徑改(關于標點也可參考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謝氏于標點雖有所改正,惜亦有誤)。
其二,黃公望作畫強調復古(師古),繞過南宋,直接師法北宋及以前大畫家(如吳道子、董源、李成、郭熙等),尤其服膺董源。在《寫山水訣》中,黃公望一則曰學者當盡心于董源、李成二家,再則曰“合古人意趣,畫法盡矣”,三則曰“郭熙畫石如云,古人云:‘天開圖畫’者是也”等等,為典型復古(隔代繼承)言論。
其三,黃公望論畫山水隔代繼承,發(fā)展了北宋及以前的論畫成果。《寫山水訣》超越了深受蘇、米“文人畫”實踐與理論(以呵佛罵祖、“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人豈學畫,用筆乃在天”等為典型特色)影響的南宋,直接繼承、發(fā)展北宋畫院及以前論畫傳統(tǒng),闡述畫理畫法(包括筆法、墨法、布局、畦徑、意境等)、材質媒介(絹紙、礬法、膠法等),既言簡意賅,又細致入微。如其論述畫樹理法說“樹要四面俱有干與枝,蓋取其圓潤。樹要有身分……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fā)生。樹要偃仰、稀密相間。有葉樹枝軟,面后皆有仰枝”;論述山水畫著色時說“螺青拂石上,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等等,一看即知是繼承、發(fā)展了王維《山水論》,荊浩《筆法記》,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以及韓拙《山水純全集》等山水畫論傳統(tǒng)。
來源:《中國書畫報》國畫版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