鰥 寡 孤 獨
《禮記*禮運》的《大同篇》中,有這樣的幾句: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span>”
意思是說:讓年老的各有適當?shù)臍w宿,年輕的各有一定的用處,年幼的各有應得的成長條件,鰥寡孤獨和廢疾人,都有受到贍養(yǎng)的權(quán)利?!@是儒家沒想的所謂“大同世界”的景象。這在反動階級統(tǒng)治之下,當然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什么叫“鰥寡孤獨”呢?《禮記》說:“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鰥,老而無夫者謂之寡?!薄睹献?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COLOR: rgb(51,51,51); PADDING-TOP: 0px">*梁惠王》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兒無父曰孤?!薄昀系哪腥藳]有妻子的叫“鰥”(鰥夫),年老的女人沒有丈夫的叫“寡”(寡婦),年老而沒有子女的叫“獨”,幼年死去父親的叫“孤”(孤兒、孤女)?!睹献印愤€稱這四種人為“窮民”(困苦的人):“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現(xiàn)在我們所謂的“鰥寡孤獨”,已不拘泥于上述的定義和區(qū)別,而是泛指一切喪失勞動能力,不能獨立生活,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的人。
至于所謂“廢疾”,一般指聾、啞、瞎、四肢殘缺、神經(jīng)失常,或長期患病的人,即“病殘”的意思。如果用“老弱病殘”這樣的說法,那么“鰥寡孤獨廢疾者”差不多全可以包括了。
管 鮑 之 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我國古代被認為最知心的一對朋友。
管仲,字夷吾;鮑叔牙,也叫鮑叔。《史記*管晏列傳》說,管、鮑二人曾經(jīng)一同做過買賣,分取盈利的時候,管仲多取一些,鮑叔牙并不說他貪得,因為知道他實在窮困。管仲替鮑叔牙辦過幾次事情,不但沒有辦成,反而越弄越糟,鮑叔牙并不說他愚蠢,因為知道事情難免有不順利的時候。管仲三次當官,三次都丟了官,鮑叔牙并不說他沒有才干,因為知道這是由于沒有給他發(fā)揮才干的條件和機會。管仲三次作戰(zhàn),三次逃跑,鮑叔牙也并不說他膽小怕死,因為知道他家里有個老母親,需要親自奉養(yǎng)。鮑叔牙了解管仲就是這樣的深切。所以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左傳*莊公八年、莊公九年》載,管仲曾任公子糾的師傅,鮑叔牙曾任公子小白的師傅。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是齊襄公的兄弟,因為齊襄公兇暴無理,鮑叔牙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去了(莒國,在今山東莒縣,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莒國人);管仲也帶著公子糾躲到魯國去(魯國國都在今山東曲阜縣,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不久,齊國內(nèi)亂,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和公子糾便爭先回國去繼任國君。管仲一面護送公子糾趕回齊國,一面帶兵去阻攔公子小白,不讓他搶在前頭。管仲在半路上攔住了公子小白和鮑叔牙的車隊,勸他們退回莒國。公子小白和鮑叔牙不肯,管仲一箭把公子小白射倒,轉(zhuǎn)身就跑。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死,便不慌不忙伴送公子糾繼續(xù)向齊國進發(fā)。不料公子小白當時雖然射倒,卻并沒有死,鮑叔牙叫大家抄小路飛奔回國,終于先到臨淄(今屬山東省,當時齊國國都)。公子小白就立為國君,即齊桓公。齊國當即發(fā)兵,把公子糾和管仲一行人馬打退。魯國國君魯莊公生氣了,派出大軍和齊國開戰(zhàn),結(jié)果,魯國大敗。齊國要求魯國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方肯罷休。魯國無奈,只得殺了公子糾,把管仲也逮捕起來。魯國的謀士施伯建議把管仲一起殺死,因為管仲是個能人,放他活著回去,說不定將來對魯國不利。但是齊國的使者不許,說:“管仲射過我們國君,所以我們國君親自處理他!”魯莊公便把管仲裝上囚車,交給齊國使者。管仲心想,這一定是鮑叔牙的主意。果然管仲一回到齊國,鮑叔牙就來迎接,并且把他推薦齊桓公,讓他做了國相,鮑叔牙自已反倒做管仲的助手。
由于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后來人們就以“管鮑”比喻最親密的朋友,是說“管鮑之交”。感謝朋友的了解,就說是“鮑子知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