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茯苓配伍: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性味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之功效。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jīng)。具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藥對功效】燥濕化痰,和胃化飲。
【配伍機制】半夏辛溫而沉降,歸脾、胃、肺經(jīng)。辛者散也,散結(jié)氣,開痞氣;溫燥者,祛寒濕;沉降者,下逆氣。入脾則使?jié)袢テ⒔√禑o生源,入肺則肺得宣化而痰無留所,入胃則使氣降而嘔逆自止,故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散結(jié)消痞之功,為治濕痰寒痰要藥。凡痰濕咳喘,嘔逆,結(jié)胸,胸痹,痞滿,癭瘤瘰疬,陰疽痰核等,皆為常用之品。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jīng)。甘則能補,淡則能滲,平則無寒熱之偏,故有利水滲濕之功,而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喜甘而惡濕,本品甘以補脾,淡滲以健脾,故又為健脾補中良藥,而治脾虛諸證。且脾健氣血生化之機自旺,心神得養(yǎng);濕去水不凌心,心神得安,故為寧心安神良藥,而治氣血不足及水氣凌心的心悸失眠等癥。總之,茯苓性質(zhì)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補正,又能祛邪,是味滲利佳品。
二藥配伍,燥濕化痰,和胃化飲作用增強。
【臨床應用】
1.痰濕咳嗽,配伍陳皮、甘草;若脾胃虛寒,痰涎內(nèi)停,嘔吐食少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吐痰涎,配伍人參、白術(shù)、干姜。
2.中陽不運,痰飲內(nèi)阻,胃氣不降,飲邪上逆之嘔吐、呃逆,配伍生姜等。
3.胃痞、胃脘痛。適用于痰濕中阻,氣機不暢所致。配伍砂仁、枳殼、陳皮等。
4.中脘停痰,流注四肢引起的肩背酸痛,配伍枳殼、風化樸硝等。
現(xiàn)代臨床多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幽門不全梗阻、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見上述諸癥者。
【現(xiàn)代研究】半夏具有明顯的祛痰、鎮(zhèn)咳和抑菌作用;有一定的鎮(zhèn)吐、促進膽汁分泌、增強腸道蠕動、保護和促進黏膜修復、抗實驗性胃潰瘍、抑制唾液和淚腺分泌、抗心律失常、增加離體兔心冠脈流量、增加心肌收縮力、抗癌、鎮(zhèn)靜催眠作用。
茯苓具有利尿、鎮(zhèn)靜、抗腫瘤、保肝、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縮力的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強免疫功能和有效抑制大鼠腎內(nèi)草酸鈣結(jié)晶的形成,具有較好的預防腎結(jié)石形成作用;茯苓能降低胃液分泌,對胃潰瘍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半夏,3~9g;茯苓,10~30g。水煎服。
【使用注意】熱痰、燥痰及妊娠期慎用。
【按語】半夏與茯苓相伍,若是治療水氣上逆證,其用量比例應為8:3,如小半夏加茯苓湯,用半夏1升(24g),茯苓3兩(9g),提示重用半夏以醒脾燥濕,使?jié)癫坏美谄ⅲ⒛苓\化水濕;若是治療寒氣厥逆證,其用量比例關(guān)系為相等,如赤丸,用半夏與茯苓均為4兩(12g),提示燥濕與滲濕同等重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