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某,男,56歲。 患者自去年10月開始泄瀉,日泄4-6次,治療半年之久,泄瀉基本控制。但食后腹脹,飲食生冷或食量稍多則大便溏瀉;平時肛門處成天有水液滲出,其色略黃,每天都必須易換內(nèi)褲若干次,肛門部無明顯墜感。舌苔白滑,舌體較胖,脈象虛細(xì)。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竹葉石膏湯(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李某,女,45歲?;颊呋悸阅I炎8年,近期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經(jīng)冶療咽痛咳嗽妤轉(zhuǎn),但發(fā)熱如故。癥見發(fā)熱頭暈,神疲乏力,腰部酸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小便短少,舌紅苔黃,脈細(xì)無力。
辨證:溫?zé)嶂皞皻怅?,胃氣虛弱,余熱未?o:p>
治則:清熱和胃,益氣生津
方藥: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15g,生石膏30g,半夏10g,麥冬15g,太子參15g,甘草5g,粳米10g,4劑。
服藥期間停服其他中西藥。
二診時見蛋白±,紅白細(xì)胞消失,體溫已退至正常,微覺頭暈,無其他不適,繼上方去石膏加黃芪、益母草,12劑。病愈。(馬波.竹葉石膏湯應(yīng)用舉隅.河南中醫(yī), 1995,1:3 )
原文復(fù)習(xí)
《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各家論述
《注解傷寒論》:辛甘發(fā)散而除熱,竹葉、石膏、甘草之甘辛以發(fā)散余熱;甘緩脾而益氣,麥門冬、人參,粳米之甘以補(bǔ)不足;辛者,散也,氣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氣。
《傷寒溯源集》: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bǔ)病后之虛,同麥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血證論》:方取竹葉、石膏、麥冬以清熱,人參、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熱氣隨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隨之而布,此二藥在口渴者,本屬忌藥,而在此方中,則能止渴,非二藥之功,乃善用二藥之功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