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熱病 病癥詳解與中藥方集

 

熱病,是指以身熱,惡熱,煩躁,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面色赤,舌質(zhì)紅,苔黃或干黑,脈數(shù)或浮數(shù)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情。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span>

《難經(jīng)·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fēng),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span>

《太平圣惠方》列熱病門,本于《內(nèi)經(jīng)》傷于寒而發(fā)熱為熱病之論,并述熱病逐日病情及五臟之熱特點。

《醫(yī)宗必讀》:“熱病者,冬傷于寒,至夏乃發(fā),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span>

《溫?zé)岱暝础罚骸胺鼩馑l(fā)者,名為熱病?!?/span>

熱之與溫,本義相近,至明清時期,溫病學(xué)成熟,熱病即為溫病所取代。

目錄

一、小兒熱病

二、孕婦熱病

三、外感高熱

四、感染性高熱

五、熱病發(fā)于夏

六、諸風(fēng)熱等證

七、熱病一日

八、熱病二日

九、熱病三日

十、熱病四日

十一、熱病五日

十二、熱病六日及以上

十三、高熱

十四、熱病

十五、熱病其他癥狀

 

一、小兒熱病

1.胡黃連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六九。

主治:小兒熱病,壯熱心悶。

組成:胡黃連,梔子仁,牛黃(細(xì)研),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子芩一兩。

用法:上為細(xì)散,研入牛黃令勻。每服半錢,以蜜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2.牛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主治:小兒熱病,壯熱心悶。

組成:牛黃半分(細(xì)研),朱砂一分(細(xì)研),茯神一分,栝樓根一分(銼),苦參一分(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細(xì)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每服半錢,以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3.解肌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主治:小兒熱病,頭痛口干,身體壯熱,心神煩躁。

組成: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葛根半兩(銼),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令有汗出即愈。

4.石膏散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張渙方。

主治:小兒熱病。

組成:石膏,白茯苓,葛根各一兩,甘草(炙),黃芩,芍藥各半兩。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加竹葉薄荷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5.地黃散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張渙方。

主治:小兒熱病。

組成:生干地黃一兩,棗葉一握(焙干),梔子仁,黃芩,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加蔥白、鹽、豉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二、孕婦熱病

1.梔子五物湯

來源:《陳素庵婦科補(bǔ)解》卷三。

主治:冬月觸冒嚴(yán)寒,寒氣感于太陽經(jīng),不即發(fā)病,藏于肌膚,日久蘊積,至夏發(fā)為熱病。壯熱,頭疼面赤,口干,晝夜煩擾,甚或登高棄衣,狂言妄語,多致墜胎。

組成:葛根,麥冬,知母,陳皮,焦梔,柴胡,黃芩,白術(shù),前胡,甘草,赤苓,香薷,石膏,升麻,蔥白。

方論:

用升麻、石膏以解積熱,

柴、芩、葛根以解表熱,

知、梔以解里熱,

薷、草、赤苓以解暑熱,

麥冬解心經(jīng)之熱,

前胡解痰飲之熱,

術(shù)、陳理胃安胎,

蔥白為引。

積熱解則痛自己,而胎自安然,后用涼血固腎之藥也。

三、外感高熱

1.柴葛白虎湯

來源:《江西中醫(yī)藥》(1990,3:25)。

主治:外感高熱。

組成:柴胡9g,葛根30g,黃芩15g,石膏(先煎)30g,知母9g,金銀花15g,秦艽12g,防風(fēng)12g,甘草9g。

用法:

口渴甚者加花粉;

咳嗽痰稠者加全瓜蔞、川貝;

大便干,舌苔黃厚干者加大黃;

無汗惡寒甚者加麻黃,去黃芩、知母。

每日2劑,分4次口服。

驗案:外感高熱。

《江西中醫(yī)藥》(1990,3:25):治療外感高熱44例,男29例,女15例;

年齡3~70歲;

病程1~8天;

體溫39℃以上。

結(jié)果:

48小時以內(nèi)發(fā)熱退凈,其他癥狀消除或緩解者為顯效,共32例;

72小時內(nèi)發(fā)熱漸下降至退凈,其他癥狀緩解者為有效,共9例;

72小時以后發(fā)熱不退,癥狀無緩解者為無效,共3例;

總有效率為93.2%。

四、感染性高熱

1.五虎合劑

來源:《陜西中醫(yī)》(1991,2:61)。

主治:感染性高熱。

組成:葛根,蒲公英,王不留行各20g,柴胡,穿破石各30g,銀花,救必應(yīng),鬼羽箭各15g,苦瓜干12g。

用法:水煎為500ml,分4次服,每次125ml。重者可加倍服用。

驗案:感染性高熱。

《陜西中醫(yī)》(1991.2:61):所治感染性高熱88例,男48例,女40例;

年齡23~68歲;

病程3小時至4天。

中醫(yī)分型均符合溫病衛(wèi)、氣分癥狀。

結(jié)果:

體溫及白細(xì)胞檢查均恢復(fù)正常為痊愈,共66例;

體溫降至38℃以下,白細(xì)胞趨于正常為好轉(zhuǎn),共18例;

連續(xù)服藥2次,體溫不降或仍高于38.5℃者為無效,有4例;

總有效率為95.5%。

五、熱病發(fā)于夏

1.清熱解毒湯

來源:《丹臺玉案》卷二。

主治:

1.《丹臺玉案》:熱病發(fā)于夏,脈細(xì)小無力。

2.《張氏醫(yī)通》:時疫大熱。

組成:黃芩,知母,升麻,葛根各一錢,石膏,人參,白芍各一錢半,羌活二錢,黃連(酒制)三分,生地(酒制)五分,生甘草七分,姜三片。

加減:

胸痞悶,加枳實、半夏各一錢,姜汁四五匙,去生地;

脾胃不實,加白術(shù)。

2.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湯

來源:《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熱病。

組成:桂枝湯內(nèi)加知母,石膏各四錢半,升麻二錢。

用法:夏至后用。

六、諸風(fēng)熱等證

1.祛風(fēng)至寶丹

來源:《雜類名方》。

別名:祛風(fēng)至寶膏(《醫(yī)門法律》卷三)。

功用:《古今醫(yī)鑒》:發(fā)表攻里。

主治:諸風(fēng)熱等證。

組成:防風(fēng)一兩半,石膏一兩,川芎二兩半,滑石三兩,當(dāng)歸二兩半,芍藥一兩半,甘草二兩,大黃半兩,白術(shù)一兩三錢,連翹半兩,荊芥穗五錢,薄荷葉半兩,麻黃半兩(去根不去節(jié)),山梔子六錢,黃芩一兩,芒消半兩,桔梗,熟地黃,天麻,人參,羌活,獨活各一兩,黃連,黃柏,細(xì)辛各半兩,全蝎五錢。

《古今醫(yī)鑒》有朱砂。

用法:上為極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細(xì)嚼,茶、酒任下。

七、熱病一日

1.梔子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一日,頭疼壯熱,心中煩悶。

組成:梔子仁三分,黃芩三分,石膏一兩,葛根一兩(銼),柴胡一兩(去苗),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蔥白三莖,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柴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別名:柴胡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二)。

主治:

1.《太平圣惠方》:熱病一日,頭痛,壯熱煩悶。

2.《圣濟(jì)總錄》:時行疫疬一二日,頭痛壯熱。

組成:柴胡一兩(去苗),赤芍藥一兩,梔子仁半兩,黃芩半兩(分),石膏二兩,葛根一兩。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用水一大盞,加蔥白二莖,豉半合,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麻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一日,頭痛壯熱。

組成: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黃芩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芍藥半兩。

用法:上為細(xì)散。每服二錢,以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服后蓋衣取汗,未汗再服。

4.石膏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一日,頭痛壯熱。

組成:石膏二兩,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黃芩一兩,桂心一兩,赤芍藥一兩,柴胡一兩(去苗)。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大盞,加蔥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5.葛根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一日,頭痛項強(qiáng),身熱如火。

組成:葛根二兩(銼),赤芍藥二兩,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白芷一兩,柴胡一兩(去苗),黃芩一兩,石膏二兩,桂心一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覆取汗。

6.解肌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一日,頭痛身熱,四肢煩疼。

組成: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石膏二兩,川升麻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赤芍藥一兩,柴胡一兩(去苗),桔梗一兩(去蘆頭),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八、熱病二日

1.柴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別名:柴苓湯(《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二)。

主治:

1.《太平圣惠方》:熱病二日,頭痛口苦,雖經(jīng)發(fā)汗未解。

2.《醫(yī)林繩墨大全》:風(fēng)溫溫?zé)?,小便微熱,腹?jié)M。

組成:柴胡一兩(去苗),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黃芩一兩,赤茯苓一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加蔥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淬溫服,不拘時候。令自有汗即解。

2.前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二日,口苦咽干,頭痛壯熱。

組成:前胡一兩(去蘆頭),葛根半兩(銼),桂心半兩,旋覆花半兩,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蔥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衣蓋取汗,未汗再服。

3.桂枝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二日,頭痛壯熱。

組成:桂枝半兩,葛根半兩,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石膏一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4.黃芩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二日,頭痛壯熱。

組成:黃芩三分,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葛根半兩(銼),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樸消半兩,石膏一兩。

用法:上為細(xì)散。每服二錢,以蔥豉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衣蓋取汗;未汗再服。

5.麻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二日,頭痛壯熱,肢節(jié)不利。

組成: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葛根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一兩,柴胡一兩(去苗),赤芍藥一兩。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蓋取汗。

九、熱病三日

1.知母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三日,經(jīng)發(fā)汗熱退后,尚寒熱往來,不能飲食。

組成:知母一兩,枳實一兩半(麩炒微黃),梔子仁一兩半。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入豉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柴胡飲子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三日,頭痛口苦,寒熱往來。

組成:柴胡一兩半(去苗),木通一兩半(銼),赤芍藥一兩半,豉一合,石膏二兩半(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銼細(xì)和勻。每服半兩,用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桂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別名:發(fā)汗桂心散(《太平圣惠方》卷十六)。

主治:熱病三日,表猶未解,壯熱,頭目、四肢不利。

組成:桂心半兩,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葛根一兩(銼),赤茯苓半兩,澤瀉半兩,赤芍藥半兩,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加薄荷二七葉,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衣蓋取汗,未汗再服。

4.大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三日,發(fā)汗未解,頭痛口干,心胸?zé)灐?/span>

組成: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柴胡一兩,秦艽一兩半(去苗),石膏二兩,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頻服。汗出為度。

5.麻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三日,頭疼壯熱。

組成: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知母一兩,赤芍藥一兩半,葛根一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藥半兩,梔子仁半兩,細(xì)辛半兩,柴胡半兩(去苗),石膏二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衣蓋取汗。

6.葛根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三日,未得汗,壯熱煩悶,欲得飲水。

組成:葛根一兩(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黃芩一兩,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桂心一兩,赤芍藥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一兩(去苗),梔子仁半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令有汗為度。

十、熱病四日

1.竹茹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四日,頭痛胸滿,食即嘔逆。

組成:竹茹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葛根一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蘆根一兩(銼),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粳米一百粒,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柴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四日,壯熱,四肢沉重,吃食不下。

組成:柴胡一兩(去苗),葛根一兩(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石膏一兩,赤芍藥三分,黃芩三分,梔子仁半兩,川樸硝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一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麻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四日,毒氣內(nèi)攻,身體疼痛,壯熱頭重,煩渴不止。

組成: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桂心半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茵陳一兩,細(xì)辛半兩,柴胡半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栝樓根一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葛根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四日,發(fā)汗不愈,身體壯熱,心膈煩悶,不得睡臥。

組成:葛根二兩(銼),龍膽半兩(去蘆頭),大青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葳蕤一兩,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石膏二兩,川升麻一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十一、熱病五日

1.柴胡飲子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五日,已得汗,毒氣不盡,猶乍寒乍熱,昏昏如醉,脅下牢滿,骨節(jié)疼痛,不能食下,舌本干燥,口內(nèi)生瘡。

組成:柴胡二兩(去苗),川升麻一兩半,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枳殼一兩半(麩炒微黃,去瓤),麥門冬二兩(去心),竹葉二兩,梔子仁一兩。

用法:上銼細(xì)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加豉五十粒,蔥白一莖,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柴胡湯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別名:柴胡散(《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一)。

主治:熱病五日,壯熱,骨節(jié)煩疼,目眩,脅下脹痛,不能飲食,欲變成黃。

組成:柴胡(去苗),枳實(麩炒令黃色),知母,黃芩,梔子仁,麥門冬(去心,焙),龍膽(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黃芩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五日,頭痛壯熱,骨節(jié)疼痛。

組成: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前胡二兩(去蘆頭),赤芍藥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三兩。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豉少半合,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麥門冬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五日,頭痛身疼,皮肉如火,心膈煩躁。

組成:麥門冬二兩(去心,焙),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石膏三兩,梔子仁半兩,犀角屑一兩,川樸消二兩,地骨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茵陳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五日未解,頭痛壯熱,眼睛疼,心腹痛。

組成:茵陳二兩,梔子仁一兩,黃芩一兩,柴胡一兩(去苗),木通(銼)一兩,川升麻一兩,赤芍藥二兩,栝樓根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6.大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五日,口苦舌干,煩熱頭痛不解。

組成: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黃連半兩(去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柏半兩(銼),梔子仁半兩,石膏一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蔥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十二、熱病六日及以上

1.石膏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六日不解,壯熱頭痛,小便赤澀,口內(nèi)生瘡,粥食不下。

組成:石膏一兩,知母一兩,柴胡一兩(去苗),秦艽一兩(去苗),梔子仁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黃連三分(去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通一兩(銼)。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加蜜一合,攪令勻,更煎一二沸,放溫,慢慢含咽之。

2.地骨皮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七日,遍身疼痛,壯熱不解。

組成:地骨皮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赤芍藥半兩,柴胡一兩(去苗),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柴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數(shù)日,未得汗,遍身壯熱,嘔逆,不下食。

組成:柴胡一兩(去苗),麻黃一兩半(去根節(jié)),川升麻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枳實三分(麩炒微黃),知母三分,梔子仁三分,鱉甲三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十三、高熱

1.柴胡退熱止咳沖劑

來源:《陜西中醫(yī)》(1990,8:364)。

主治:高熱。

組成:柴胡,葛根,黃芩,連翹,麻黃,杏仁,石膏,魚腥草,生甘草,大棗。

用法:加工成沖劑,每包含生藥15g。每次1包,開水沖服。

2.衛(wèi)生散

來源:《部頒標(biāo)準(zhǔn)》。

功用:辟穢,清熱解毒,解痙鎮(zhèn)靜。

主治:高熱神昏,項強(qiáng)抽搐;中風(fēng)痰厥引起的牙關(guān)緊閉,痰涎壅盛;小兒驚風(fēng),急性胃腸炎,吐瀉,癰疽,疔瘡等癥。

組成:琥珀25g,天竺黃30g,鉤藤30g,毛慈姑50g,朱砂25g,僵蠶(炒)25g,紅參25g,千金子霜25g,重樓75g,牛黃15g,大戟100g,五倍子100g,雄黃25g,麝香12g,珍珠25g。

用法:制成散劑??诜恢寥龤q每次0.5g,1日2次。

3.麥門冬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壯熱惡寒,食則嘔逆。

組成:麥門冬一兩(去心),前胡一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干地黃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竹茹半雞子大,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前胡飲子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惡寒壯熱,食則嘔逆。

組成:前胡二兩(去蘆頭),麥門冬二兩(去心),竹茹三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生地黃二兩,葛根二兩,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人參飲子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壯熱,嘔逆,不下飲食。

組成: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生姜二兩,赤茯苓一兩,葛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去白)。

用法:上銼細(xì)。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6.柴胡湯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一。

主治:傷寒后百節(jié)疼痛,壯熱頭疼。

組成:柴胡(去苗),芍藥,知母(焙),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木香,山梔子仁,升麻,大青,白芷,黃芩(去黑心)各半兩,細(xì)辛(去苗葉),甘草(炙,銼)各一分,石膏一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一日三次。

7.石膏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壯熱頭痛,百骨酸痛。

組成:石膏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葛根一兩(銼),黃耆三分,甘菊花半兩,梔子仁三分,赤勺芍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豉少合,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8.犀角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四肢煩悶,壯熱頭痛,口舌干燥。

組成:犀角屑一兩,人參三分(去蘆頭),麥門冬三分(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赤茯苓三分,石膏二兩。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9.前胡散

來源:《雞峰普濟(jì)方》卷五。

主治:熱病,壯熱咳嗽,頭痛心悶。

組成:前胡,川升麻,地骨皮,杏仁(湯去皮尖,麩炒黃)各一兩,紫菀一兩半,石膏二兩半,麥門冬二兩,甘草半兩。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竹葉五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非時溫服。

10.麥門冬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熱病壯熱,頭痛,咳嗽。

組成: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葛根三分(銼),柴胡一兩(去苗),貝母三分(煨微黃),川升麻半兩,百合半兩,梔子仁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用水一中盞,加豉半合,蔥白二莖,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犀角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熱病。惡寒壯熱,大便不通。

組成:犀角屑一兩,大麻仁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一兩,土瓜根一兩,白鮮皮一兩,梔子仁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十四、熱病

1.桂枝石膏湯

來源:《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熱病。

組成:桂枝湯加石膏一兩三錢一字半。

2.半夏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客熱在臟,干嘔,口中多痰,喘急煩悶,不能飲食。

組成: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青竹茹半兩,葛根一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柴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熱病后虛勞煩熱,四肢疼痛,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組成:柴胡一兩(去苗),生干地黃一兩,黃連一兩(去須),地骨皮一兩,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半兩,鱉甲三分(涂醋炙令微黃,去裙襕)。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4.葛根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頭痛,骨節(jié)煩疼。

組成:葛根一兩(銼),石膏二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甘菊花一兩,黃芩一兩,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用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葛根飲子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別名:葛根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二)。

主治:熱病,頭痛目疼,心中煩躁。

組成:葛根半兩(銼),赤芍藥半兩(銼),豉半合,蔥白三莖(切)。

用法:上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不拘時候服。

6.栝樓湯

來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十七,名見《松峰說疫》卷五。

主治:熱病頭痛,發(fā)熱。

組成:栝樓一枚(大者,取瓤)。

用法:上銼。置瓷碗中,用熱酒一盞沃之,蓋之良久,去滓頓服,不拘時候,未效再服。

7.柴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已得汗,熱不解,腹?jié)M脹痛,煩躁發(fā)狂。

組成:柴胡一兩(去苗),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黃芩三分,赤芍藥三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半夏三分(湯浸七遍去滑)。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柴胡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肺熱,上氣奔喘。

組成:柴胡一兩(去苗),紫蘇莖葉一兩,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瓤,焙),桑根白皮一兩(銼),石膏二兩,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9.杏仁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熱病,胸膈煩悶,喘息奔急。

組成: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前胡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木通半兩(銼),桑根白皮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去心)。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0.中和散

來源:《雞峰普濟(jì)方》卷五。

主治:熱病,毒氣在心,脾燥,口干煩悶。

組成:犀角屑,瓜蔞根,川升麻,寒水石,葛根,胡黃連,生干地黃各一兩,麥門冬二兩,甘草半兩。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以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11.栝樓丸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熱病,脾積熱,口干煩渴。

組成:栝樓根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桑根白皮三分(銼),犀角屑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地骨皮三分,鐵粉三分,黃芩三分,茯神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溫小麥湯送下,不拘時候。

12.梔子金花丸

來源:《窮鄉(xiāng)便方》。

主治:火病,舌干口燥者。

組成:梔子仁三兩,黃芩,黃柏,麥門冬各二兩,杏仁,半夏,桔梗各一兩,黃連四錢,薄荷八錢。

用法:上為末,面糊為丸。每服三錢,食遠(yuǎn)時淡姜湯送下。

13.人參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藥治療各類感冒簡易圖表
熱病論
葛根湯
楊兆林:疫情特殊時期看《經(jīng)方學(xué)科》如何論治發(fā)熱(二)
柴葛解肌湯
[卷一百三十三 傷寒門]傷寒煩渴(附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