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滴與兔毫同屬于窯變系列的瓷種之一,只不過是兩種胎釉中所含化學成份與微量元素的不同,在高溫燒成后產生的釉表窯變效果出現(xiàn)變化而已。
圖為北宋定窯生產的油滴[見圖一]和兔毫盞[見圖二]。這兩件器物均系河北省博物館的藏品。油滴的形成是鐵氧化物在釉面的富集,冷卻后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黑色釉面呈現(xiàn)猶如油滴似的銀白色小圓點,故稱"銀油滴";兔毫的形成大致與油滴形成相同的機理,只是兔毫在窯變過程中現(xiàn)出細密的筋脈而形似兔毛而己。
定窯以擅燒細白瓷著稱,盡管古文獻中多次提及包括黑、黃、綠、紫、色、紅、醬褐、花釉等色釉瓷,但終因存世量少而被人們淡忘或忽視。20世紀中葉的幾次大規(guī)模科學發(fā)掘,獲取的資料印證了除紅色、花釉以外的其他色釉瓷的存在,從而揭開了對定窯陶瓷文化的深入研究與探索。
黑釉窯變茶盞是為適應宋代斗茶而專門生產的一種高擋、時尚的名貴茶具。在宋代,飲茶之風在皇室及貴族階層的極力推崇下,很快遍及并影響了全國乃至世界。飲茶的時尚興起,就對茶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全國幾個主窯場中,生產黑色窯變釉茶盞成了當時的時代寵兒。受福建建陽黑釉窯變瓷的啟發(fā),定窯也開始嘗試生產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黑色是來源于本土道教的傳統(tǒng)色調,它屬青色的范疇。宋代皇帝,尤其是徽宗帝崇尚道教,并以"道君皇帝"自居,加上他對飲茶又有特別的垂青與喜愛,因此對茶具也特別講究。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北宋時期黑色、青色茶具紛紛亮相的最直接的原因。精彩紛呈、眼花繚亂的各式優(yōu)質茶具,也進一步地推動了宋代茶文化的發(fā)展進程。宋徽宗雖然在政治上無多大建樹,可他憑著自已深厚的文化基礎與修養(yǎng),在推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與貢獻則是功不可沒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