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兒戲又名“咳咳腔”,是雁北的一個地方古老劇種。它的劇目取材廣泛,富有傳奇性。唱腔婉轉(zhuǎn)流暢,為當?shù)厝嗣袼猜剺芬姟?
耍孩兒戲是由金、元時代盛行的《般涉調(diào)·耍孩兒》曲調(diào)受其他戲曲音樂和民歌的影響發(fā)展起來的。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
它源于雁北大同、懷仁和應(yīng)縣一帶。早期,演員皆系農(nóng)民,農(nóng)閑季節(jié)組織臨時班社進行演出。據(jù)傳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796-1812年),這種班社曾遍布于桑干河兩岸。咸豐五年(1855),雁北嚴重荒旱,大批農(nóng)民“出口”謀生,耍孩兒戲亦隨之傳到內(nèi)蒙直至黃河后套。到1930年間,班社興盛,活動范圍向四外擴展。日寇侵入晉北后,耍孩兒戲雖被禁演,但偏僻山村,在元宵節(jié)前后,仍有短期活動。
建國后,業(yè)余耍孩兒劇團蓬勃興起,1953年,山西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由名老藝人辛致極(藝名“飛籮面”)趙真和田禾等演出《扇墳》和《送妹》,引起文藝界重視。1954年,便由懷仁縣組織起一個耍孩兒戲劇團,團內(nèi)集中了辛致極等十幾名藝人和二十多名男女青年演員;三、五年后便培養(yǎng)出小旦薛國志(藝名“小飛蘿”),小生孫友、刀馬旦張俊蘭等一批優(yōu)秀青年演員。之后又成立了應(yīng)縣耍孩兒劇團,由于應(yīng)縣耍孩兒劇團成立時間長,不斷整理改革,長年流動演出,在群眾中影響大,所以,以后把雁北的耍孩兒戲稱為應(yīng)縣耍孩兒戲。
耍孩兒戲傳統(tǒng)劇目原有四十余出,現(xiàn)保留下來的有三十多出。其中《對聯(lián)珠》、《金木魚》、《三孝牌》、《獅子洞》和《千里送京糧》等戲,在群眾中影響頗深。
耍孩兒戲的唱腔很有特色,發(fā)聲使用“后嗓子”(聲音從喉嚨后部發(fā)出);“咳”在詞前(山西其他劇種的“咳腔”一般都在詞后,唯耍孩的“咳”多在詞。第一句唱詞的咳腔有喚起聽眾興味之感,第二句唱詞前的咳腔,有承上啟下作用前。唱詞“疊褶”也是耍孩兒戲的一個特點。如“叫一聲婆母娘靠前聽,咱的家墻外邊殺死了人”這兩名唱詞用[苦撥子]唱,便成了“叫一聲婆母娘呀!婆母娘靠前聽呀,咱的家墻,家墻外邊殺死了人呀,殺死了人呀婆母娘呀!”
耍孩兒戲的表演,首先是舞蹈性很強?!渡葔灐分械男∧镒幼源┛c素孝衣,左手端紙燈,右手持折扇,繞燈扇動;走“挖步”(兩腿并攏、腳脯點地、向后踢)前挪后腿,左右旋轉(zhuǎn),有快有慢,變化多樣。實為其他劇種所罕見?;樞械谋硌?,比起其它劇種較為夸張?!渡葔灐分胸i八戒,面部的上半部畫臉譜,下半部戴面具(立體豬嘴,兩只大耳),身穿黑色寬袖架裟;走路時或高抬腿,慢落腳,兩只寬袖左右擺動;或曲肘歪頭碎步快走,其夸張程序與民間“地秧歌”相近。
耍孩兒曲調(diào)屬套曲體系。主要唱腔[平曲子],其詞式與元、明詞曲[耍孩兒]十分相似。此外,又吸收了梆子戲的[介板]和[滾白]等板式。使板腔體中的東西,和耍孩兒的唱曲混為一體,轉(zhuǎn)換自如,不露痕跡。
耍孩兒戲伴奏曲,選用了大量的民間器樂曲,如:柳青娘、黃鶯亮翅等;嗩吶曲出隊和拜場等。鑼鼓經(jīng)也豐富,在唱腔間奏時,一般男角配大鑼大釵、女角配小鑼小釵。
文場的傳統(tǒng)弦樂器只有兩個板胡和一支“蘇梅”(大笛)。板胡殼子大,弓子和馬尾粗,演奏起來聲音宏亮。兩個板分反弦和正弦,正弦定5-2,反弦定2-6?!疤K梅”筒長孔大,音孔相距均勻,半音靠技巧掌握。雖然只有三件弦樂器,演奏起來卻婉轉(zhuǎn)嘹亮,正好和嗓子發(fā)聲演唱融合一體,形成自己的音樂特色。
應(yīng)縣耍孩兒劇團對耍孩兒戲的“推陳出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女演員聲帶限制,加之大量上演移植劇目,他們對唱法,伴奏樂器做了改革,如女演員不再用后嗓子發(fā)音,文場取消了反弦板胡,以二胡代之;正弦板胡不再定“吵弦”;逐漸增添了小三弦、笙、低胡和揚琴等。
應(yīng)縣耍孩兒戲這個古老而又別具一格的小劇種,在當?shù)厝詾槿罕娤猜剺芬?。每當春?jié)期間,在應(yīng)縣、懷仁都有農(nóng)村的搭班耍孩兒戲巡回演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