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 | ||
y?n | ||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lǐng)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于它質(zhì)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xiàn)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范圍也最為廣泛。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久時候產(chǎn)生的?它和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硯臺有何區(qū)別呢?考古學家曾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xiàn)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并有一根石質(zhì)磨杵,硯旁留存數(shù)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于這處遺址歸屬于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義化,故這方硯臺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么時候才開始發(fā)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現(xiàn)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于發(fā)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jīng)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nèi)圆豢蓻]。 硯的歷史 硯為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后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fā)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xiàn)在經(jīng)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zhì)為最佳。 硯,是磨墨用的。要求細膩滋潤,容易發(fā)墨,并且墨汁細勻無渣。硯也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chǎn)的端硯和安徽產(chǎn)的歙硯。不過,作畫用硯,也不一定那么講究,一般選擇那種石質(zhì)好,硯池深、稍大有蓋的,研磨時發(fā)墨快、水份不易揮發(fā)的就可以了。 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顏色、繪制圖案。至西漢時,制硯有了顯著發(fā)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等。漢至魏晉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風格渾樸,造型生動。漢代陶硯有龜形、山形、圓形、方形等。魏晉時,出現(xiàn)了瓷硯,多為青瓷硯,硯堂無釉,以利研磨,其形多為圓莆蹄足。 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藝的發(fā)展,墨質(zhì)漸優(yōu),可不用研石,對硯的要求相應(yīng)提高。唐時硯質(zhì)、硯式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盛行龜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硯。名硯石相繼出現(xiàn),如廣東的端硯、山東的紅絲硯、甘肅的洮硯等。這些硯材堅實、細膩、滋潤、發(fā)墨,并具有各種研美的紋理,如端硯有魚腦凍、蕉葉白、冰紋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硯,尤其珍愛端石。當時石硯的只要式樣是"抄手硯",將硯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輕且穩(wěn)。陶硯漸為石硯所取代,但澄泥硯仍有發(fā)展。宋硯樸素大方,實用美觀。元硯雕刻風格比較粗獷、渾樸、自然。 到明清時代,我國的制硯工藝更趨精湛,名硯佳品不斷涌現(xiàn)。明硯講究自然,出現(xiàn)了隨形硯,因材制硯,形式多樣,有蓮葉、人面、新月、古錢、瓢、錢等等,造型、雕飾古樸典雅。清硯講究精雕細刻,出現(xiàn)了許多石硯之作。當時,還非常講究硯石的色澤、文采、聲音、嫩潤及年代、石坑、題銘等,硯已由實用轉(zhuǎn)為藝術(shù)欣賞和珍藏了。 硯的選擇方法以石質(zhì)為主: 硯材固多,銅、玉、磚、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為硯,堪稱上品。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實用且兼具各種特別者當推石硯,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潤澤有光: 硯石最貴潤澤,端、歙俱以此著稱,因若不潤則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導致濃度太高,滯筆難運。端、歙石長年浸于溪中,故潤澤有光,潤澤與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細膩: 硯石紋理精細,則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來的墨亦勻細可佳;這種硯不但發(fā)墨,且不損筆亳,端、歙二種硯皆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硯有聲,墨必粗劣不勻,且損筆鋒。這可以視覺、觸覺、觀查得知,并不難明白。 質(zhì)堅而差軟: 石質(zhì)以堅硬為尚──廢話,您能想像在一團棉花果凍上磨墨嗎?──而石若過堅,扣之聲響者亦較堅而差軟,扣之聲低者為差。故硯石宜潤,潤則無剛硬之性,即所謂「差軟」,石堅而差軟,乃有溫潤之性,故能發(fā)墨久不乏。選硯時扣之聲高者質(zhì)堅較劣,低而有韻者,石差軟較優(yōu)。 硯既是文房用具,又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美術(shù)品。有不少石質(zhì)佳美,雕琢精致的硯,是藝術(shù)殿堂里的珍寶;有的古硯具有久遠的流傳經(jīng)歷,更具有歷史文物的價值。對于硯的養(yǎng)護,應(yīng)提到保護高檔藝術(shù)品和文物的高度,根據(jù)硯的自身特點,總結(jié)前人的寶貴經(jīng)驗,從使用,養(yǎng)護,收藏,配匣等四個方面,進行養(yǎng)護。 硯的使用 硯的養(yǎng)護 硯的收藏: ---------------------------------------------------------------------------------------------- 硯的配匣: 硯的配匣,并非一般的包裝。硯放于文房書齋,久遠流傳??季康某幭活H受文人的重視。《硯林拾遺》中說到:“貯硯宜避光,漆木匣不宜紙,漆潤紙燥也?!背幭灰哂忻烙^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與硯的造型和諧統(tǒng)一,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硯匣的材質(zhì)必須是硬度適宜,耐潮濕,能起到對硯的長期保護作用。硯匣材料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品種主要的可以分為木匣,漆匣,紙匣,錦匣,石匣,金屬匣等幾種。 ---------------------------------------------------------------------------------------------- 以金屬制匣的情況比較少,像東漢的銅獸形觀盒,明和清初也偶有以鉛錫合金制成的硯匣,其目的是保持硯匣內(nèi)的水氣達到養(yǎng)硯的目的,同時還可留住墨的香味。但總的來說金屬較硯的硬度高,以金屬為匣必然傷硯,且用硯研墨必用水,水則易使金屬氧化生銹,剝落易損。宋代趙希鵠的《洞天清錄》載:“ 硯匣不當用五金蓋。石乃金之所出,金為石之精華。子母同處則子涂母氣,反能燥石,而又誨盜。法法用佳漆為之?!? ---------------------------------------------------------------------------------------------- 以石作匣的情況也不少,且多出現(xiàn)于近代石料較賤的硯種。石匣分為二種形式,一是匣和硯為一體,只是多了一只石的硯蓋。此類硯匣石質(zhì)外露,極易碰傷和受到氣候干濕的影響,石質(zhì)粗燥。二是匣和硯分為二種石質(zhì),硯套于石匣之中,但石匣終究吸水性較強,其細膩的程度與漆木不能相比,也不是制硯匣的良材。 ---------------------------------------------------------------------------------------------- ----------------------------------------------------------------------------------------------- 紙匣,錦匣只能起到色彩裝潢的作用,往往做成匣外的套匣。 ----------------------------------------------------------------------------------------------- 底托式:此類形制多用于大型硯,硯下只有一只木雕的底托將硯制置于底托之上即可。 | ||
【出處】 | ||
石硯 漢 直徑13.2厘米,高2.8厘米。1983年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云紋彩繪漆盒黛硯 箕形端硯 此硯箕形,石質(zhì)細膩,色呈紫紅。硯首弧形,硯面隨硯形刻折痕,硯底兩梯足、為唐代典型硯型。是廣州市唯一出土的唐代端硯精品,也是端溪石硯在唐代開采之初的珍貴實物標本。 長方形歙硯 長方形,邊線凸起,橢圓硯堂,平底,四面內(nèi)斂,形成上大下小,為典型的宋硯風格。石色清瑩,紋理縝密。出土硯的墓志所載年代為“政和戊戌三月甲申”,即北宋政和八年,此硯應(yīng)為900年前遺物。 抄手端硯 硯呈長方形抄手式,四側(cè)內(nèi)斂,上大下小,為典型的宋硯。石色灰黑泛紅,細膩光潤。出土硯的墓志記載年代為北宋政和八年,硯亦為900年前遺物。 百一眼端硯 硯為長方抄手形,石色青紫,內(nèi)含一百零一個“石眼”,多為圓暈相量,黃黑相間,黑睛在內(nèi)的活眼,晶瑩可愛。硯面光潤細膩,一端有斜形水池。硯面石眼的雕琢均成高低齊平的“眼柱”,故又名百一柱眼硯。此硯傳為宋代內(nèi)府所藏,清乾隆欽定《西清硯譜》著錄,晚清被盜出宮,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為蘇宗仁先生所藏。1986年蘇氏后人,將此珍寶獻給國家。 轉(zhuǎn)自書法百科 http://9610.com/baike/cyshow.asp?id=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