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文|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xué) 朱光
·植物中藥“同體異用”者,即多部位入藥者,相互間功效差異明顯、歸類有變。有些功效及應(yīng)用范疇大致相近,只是作用力度有所差異;有些因入藥部位不同而效用差異明顯;還有因成熟程度、炮制前后而功效出現(xiàn)差異者。
·“同體異用”與藥用部位在植株中的生長環(huán)境、形態(tài)特征、采摘時間及炮制方法等因素有關(guān)?,F(xiàn)代植物學(xué)將植物器官分為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和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兩類,或許對理解中藥“同體異用”有所裨益。
眾所周知,植物藥是中藥大家庭的主體成員。許多植物的藥用常呈現(xiàn)出兩種現(xiàn)象:一是“一藥多能”(或稱“一體多用”),即每味藥具有多個功效;二是“同體異用”(或稱“同源異效”“同株異功”),即多部位入藥者,相互間功效差異明顯、歸類有變。茲對“同體異用”現(xiàn)象加以梳理分析,以助臨床選用。
同體異用之例
總體而言,來源于同一植株的藥物,不同部位入藥的療效或不盡相同,但功效及應(yīng)用范疇大致相近,只是作用力度有所差異。如人參與人參葉分別為五加科人參的根與葉,人參能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人參葉則可補氣益肺、祛暑生津;杜仲與杜仲葉分別為杜仲樹的樹皮與葉,雖有甘溫與辛溫的不同,但均能補肝腎、強筋骨;大青葉與板藍根分別為十字花科菘藍的葉與根,均擅清熱解毒;合歡皮、合歡花分別為豆科植物合歡樹的皮與花,同屬養(yǎng)心安神藥。當歸、當歸頭、當歸尾分別來源于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根頭部及側(cè)根,當歸能活血補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當歸頭偏于補血,當歸尾則強于活血止痛。
另有一些雖為同體同源,卻因入藥部位不同而效用差異明顯者,茲舉例如下:
麻黃、麻黃根 麻黃取其草質(zhì)莖,屬于辛溫解表藥,能發(fā)汗散寒,用于風(fēng)寒表證;而麻黃根則用其根或根莖,屬于固表止汗藥,用于自汗、盜汗。
枸杞子、地骨皮 分別為茄科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與其根皮。枸杞子能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地骨皮則能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側(cè)柏葉、柏子仁 分別為柏科側(cè)柏的嫩枝葉及成熟種仁。側(cè)柏葉能涼血止血,柏子仁則可養(yǎng)心安神、潤腸。
皂莢、皂刺 分別為豆科落中喬木皂莢樹的果實與棘刺。二者均可祛風(fēng)殺蟲,皂莢能祛頑痰、通竅開閉,皂刺則能消腫排膿。
何首烏、夜交藤 分別為蓼科何首烏的塊根及藤莖。何首烏生用能截瘧解毒、潤腸通便,制用能補益精血、固腎烏須;夜交藤則能養(yǎng)心安神、祛風(fēng)通絡(luò)。
瓜蔞、天花粉、瓜蔞皮 分別為葫蘆科植物瓜蔞的成熟果實、根及果皮。瓜蔞有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潤燥滑腸之功,天花粉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之效,瓜蔞皮則有清熱化痰、利氣寬胸之用。
紫蘇、蘇葉、蘇子、蘇梗 均來源于唇形科皺紫蘇。莖、葉同用者稱紫蘇,能發(fā)汗解表、行氣寬中;蘇葉能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行氣安胎、解魚蟹毒;果實稱紫蘇子,能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其莖稱蘇梗,能寬胸利膈、順氣安胎。
姜黃、郁金、莪術(shù) 均來源于姜科植物。其中姜黃為其根莖,辛、苦而溫,入肝、脾經(jīng),能活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郁金則為溫郁金、姜黃、莪術(shù)的塊根,辛、苦而寒,入肝、膽、心經(jīng),能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莪術(shù)為溫郁金及莪術(shù)的根莖,辛、苦而溫,歸肝、脾經(jīng),能行氣破血、消積止痛。
桑白皮、桑枝、桑葉、桑椹 分別來源于??茊棠旧涞母?、莖枝、葉片及成熟果實。桑白皮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桑枝能通經(jīng)絡(luò)、祛風(fēng)濕,桑葉能疏散風(fēng)熱、清肝明目,桑椹則能滋陰補血、生津潤燥。
蓮子、蓮子心、荷葉、藕節(jié) 均來源于睡蓮科植物蓮。其成熟種子稱蓮子,能補脾止瀉、澀精止帶、養(yǎng)心安神;其成熟果實內(nèi)的綠色胚芽稱蓮子心,能清心安神、澀精止血;其葉稱荷葉,能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其根莖節(jié)部稱藕節(jié),能收斂止血。
蕓香科常綠喬木橘類可謂一身皆藥。橘皮系成熟果實之果皮,能健脾理氣、燥濕化痰;橘核為果實之核仁,能理氣散寒;橘為成熟果實,能開胃理氣、潤肺止渴、醒酒除煩;橘葉能疏肝理氣、止咳化痰、利尿消腫、殺蟲;橘白系多種橘類果皮的白色內(nèi)層部分,能和胃化濁;橘紅系多種橘類的果皮外層紅色部分,能消痰散結(jié)、祛風(fēng)通絡(luò)、理氣寬胸;橘絡(luò)為果皮內(nèi)層的筋絡(luò),能理氣化痰、活血通絡(luò);橘根為其根莖,能降氣止痛、散寒除濕;橘紅珠系指未成熟細小果實,能健脾消食、清胃止渴、活血除癥。
其他尚有同一部位因成熟程度、炮制前后而功效出現(xiàn)差異者。如枳實與枳殼,分別為蕓香科酸橙的幼果及未成熟果實,枳實氣銳力猛,沉降下行,善破氣攻實,可化痰散痞;枳殼則力緩而長于理氣寬中、行滯消脹。青皮與陳皮,分別為蕓香科喬木橘的幼果或未成熟果皮及成熟果皮,青皮入肝、膽、胃經(jīng),能疏肝理氣、消積化滯,陳皮則入脾、肺經(jīng),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又如地黃為玄參科地黃的塊根,能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而經(jīng)“九蒸九曬”后的熟地黃,能補血滋陰、益精填髓。還有甘草與炙甘草,紅芪與炙紅芪、黃芪、炙黃芪,也均因炮制而功效生變。
同體異用之析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弊鳛樗幱玫闹参镆才c人一樣,其生于天地之間,稟陰陽之氣,采日月之華,循生長化收藏之序,最終成為有別于他的萬物之一,并在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的維系中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
植物入藥,主要依據(jù)有二:一是具有偏性。如《景岳全書》云:“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薄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亦言:“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質(zhì),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diào)和臟腑?!倍蔷哂小八幜W⑻帯??!侗静輪柎稹费裕骸八幱杏酶?、用苗、用首、用尾、用節(jié)、用芽、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其用不同……只取藥力專注處,以與病相得而已?!倍咧?,還要充分考慮對人體之利弊,弊大于利者不宜入藥。
先民在長期實踐中,通過無意的“嘗”與有意的“試”,逐漸發(fā)現(xiàn)了一些植物的治療作用,并在“取類比象”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影響下,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與認識的深入,還總結(jié)出植物的藥用部位與人體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規(guī)律,即上部的花、葉、果實,多可療人頭部、咽喉之疾;中間的枝、莖,多可療胸、心、肺之疾;下部的根、塊根,多可療人下部及肝、腎之疾。
至于藥物的“同體異用”,先賢對此已有一定認識,大都認為與藥用部位在植株中的生長環(huán)境、形態(tài)特征、采摘時間及炮制方法等因素有關(guān)。如麻黃與麻黃根,《本草正義》言:“麻黃輕揚,故表而發(fā)汗,其根則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發(fā)之性。況苗則輕揚,根則重墜,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在,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fā)汗,而并能使外發(fā)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痹偃玷坭脚c地骨皮,《本草綱目》言:“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至于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庇秩绻鲜V類藥,《本草新編》言:“瓜蔞為天花粉之子,而天花粉為瓜蔞之根,子懸于天下,而性實顧根,故趨于下者甚急。根藏于地中,而性實戀子,故育于上者自緩。緩捷之故,分于此,而陷消之功,亦別于此?!?/span>
現(xiàn)代植物學(xué)認為,植物一般具有六大器官,分為兩類,一類是營養(yǎng)器官,包括根、莖、葉,職司吸收、運輸養(yǎng)分以利生長;一類是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實、種子,職司通過有性生殖以傳播后代。由于每個器官各有職能,自然在生長過程中也各有所需,各有特點。依此而言,或許對認識理解中藥的“同體異用”現(xiàn)象有所裨益。
觀察自然界“瓜甜蒂苦”的現(xiàn)象,《墨子》感言曰:“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許多文人也為此感慨,如東漢無名氏的“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南宋楊澤民《掃花游》中的“事沒雙全,自古瓜甜蒂苦”等。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了自然界的復(fù)雜性??陀^而言,由于認識的局限性,人們眼中的自然界還有許多神奇之處,以致不時慨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對中藥的認知也是這樣,盡管近些年利用現(xiàn)代藥物分析技術(shù),對中藥活性物質(zhì)進行分析,包括結(jié)構(gòu)鑒定、含量測定、藥理毒理性質(zhì)、理化性質(zhì)、生物活性等,并取得很多進展,但還是有許多問題待于破解,對“同體異效”仍不知其“所以然”,對中藥的藥性理論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等更是有諸多未解之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