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爬上山坡,大明寺門前東墻上,清初著名書法家蔣衡所書的“淮東第一觀”題刻(圖6)率先映入眼簾,對這五個字我是記憶非常深刻。那是高中第二年的一個春天,班里組織春游揚州,在大明寺門前的這個五字題刻前,我們五個要好的男生拍了張合影,每兩個字之間站一個,還剩一個站不下,也不愿意站到邊上,就索性蹲下,當時被同學們戲稱為在拍“槍斃照”,還笑那位蹲著的已經(jīng)被斃掉了。春游回來第二天上學,蹲著的那位同學沒來,有住他附近的同學代為請假,老毛病哮喘犯了。到得第三天早上,噩耗傳來,該同學已故去,氣管粘連導致窒息。轉(zhuǎn)天來,照片洗好取來,洗了五張卻已是多了一張。時隔二十多年,我去過幾次揚州,卻再沒去過大明寺,對大明寺的記憶就剩下這“淮東第一觀”五個字了。至于山門前西墻上對稱處,清初著名書法家王澍所題的“天下第五泉”(圖7)五個字,當時壓根就沒瞧見,光顧著在東面那五個字前排隊了。 大明寺建在揚州城北蜀崗之上,因地形緣故,總體并不是方方正正、左右對稱的那種建筑格局,但從如今的游覽圖上還是可以看出能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區(qū)域。中間是大明寺的主體建筑,山門、大雄寶殿、平山堂等老建筑,包括鑒真紀念堂這個新建筑都在這一區(qū)域。西邊是大明寺的西花園,以水面為主,曰放生池,池旁古木參天,怪石崚峋,池之南北點綴著水榭(圖52)、船廳(圖53)等建筑,池西有真賞軒(圖43)、天下第五泉(圖44-46)與康熙、乾隆御碑亭(圖47-50)。事先功課做得不細,看了官網(wǎng)才知道我拍到的位于放生池東岸的天下第五泉居然是假的,真的泉眼應該在放生池的中間,有石徑可通船廳,泉上有亭,曰“美泉亭”,亭旁有“天下第五泉”橫碑。有康熙御碑亭旁還有一鶴冢(圖51),系清光緒年間大明寺主持星悟和尚為兩只白鶴所建,據(jù)碑文所載,兩鶴原被放養(yǎng)于平山堂前水池中,后雌鶴因足疾而亡,雄鶴轍晝夜哀鳴,絕食而死。記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游覽大明寺時,還只有這中路和西路,東路應該是大明寺后擴建的部分,有重建的方形棲靈塔(圖54-57),新建的臥佛殿(圖58、59)與弘佛亭(圖60)等。
中間這一區(qū)域建筑格局相對規(guī)整,可以細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沿中軸線,從南到北分別是牌樓(圖3),牌樓前的一對石獅子(圖4、5)很是醒目,是從揚州城內(nèi)名剎重寧寺門前移來的,這次我也去了重寧寺,修復一新的山門前的確沒有石獅子。牌樓后是兼做天王殿的山門(圖8),門額“大明寺”三字系趙樸初集《龍藏寺碑》字而題,這碑應該就是正定隆興寺內(nèi)六絕之一的那通隋碑。北出山門,上臺階,穿過長長的甬道,甬道的盡頭是大雄寶殿(圖9、10),清代重建,三重檐歇山頂建筑。山門與大雄寶殿之間用圍墻圍起了一個院子,大雄寶殿前西圍墻上有數(shù)通碑刻(圖11)值得一看。
西路最南端是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造的著名的平山堂(圖13-21),因站在堂前,憑欄遠眺,所見江南諸山似有“遠山來與此堂平”之意而得名。我在平山堂拍照時,有導游帶隊講解,提醒大家注意堂內(nèi)西側(cè)匾額“風流宛在”四字中,“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多了一點,說這是勸誡大家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匾額為清兩江總督劉坤一所題,是否的確蘊含寓意,抑或是后人臆測,已無從得知。平山堂北是谷林堂(圖22-25),為蘇軾在揚州知州任上所建,用以紀念恩師歐陽修。蘇軾中進士時,主考是歐陽修,用明清時的術語講這就是“座師”。對于蘇軾的才華,歐陽修曾在與有人書中嘆曰”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此后就有了個成語“出一頭地”?!肮攘帧倍殖鲎蕴K軾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谷林堂原建于大雄寶殿北,后廢,清同治年間被重建于現(xiàn)址。再北是歐陽修的后人,清光緒年間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重建的歐陽祠(圖26-30),祠內(nèi)有歐陽修石刻畫像,很是傳神。西路與中路院子由“仙人舊館”門(圖12)相通。
東路自南往北依次是三層的平遠樓(圖32),清雍正年間初建,清同治年間重建,民國23年復建,現(xiàn)為大明寺的辦公樓。樓前有方“印心石屋”碑刻(圖33),體量挺大,為清道光帝賜給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陶澍的御書,江蘇省內(nèi)還有幾處存有此碑。1963年被臨時改作鑒真紀念堂,現(xiàn)為鑒真事跡陳列室的晴空閣(圖34)?,F(xiàn)改作鑒真紀念堂門廳的“四松草堂”(圖35、37),后進東墻上嵌有《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紀念碑》一方,碑上分別刻有日本唐招提寺森木孝孝順長老和中國佛教協(xié)會趙樸初會長合題的碑文。內(nèi)有郭沫若手書“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仿唐風橫碑的碑亭(圖37、38)。梁思成參照日本唐招提寺設計,建于1973年的鑒真紀念堂正廳(圖39、40)以及其東側(cè)的藏經(jīng)樓(圖41-42)。東路與中路院子由“文章奧區(qū)”門(圖31)相通。
圖1:文保碑
圖2:省保碑
圖3:牌樓
圖4:石獅1圖5:石獅2圖6:“淮東第一觀”題刻圖7:“天下第五泉”題刻圖8:山門(兼天王殿)圖9:大雄寶殿1圖10:大雄寶殿2圖11:碑刻圖12:仙人舊館門(通平山堂)圖13:平山堂1圖14:平山堂2圖15:平山堂3圖16:平山堂4圖17:平山堂5圖18:平山堂6圖19:平山堂7圖20:平山堂8
圖22:谷林堂1圖23:谷林堂2圖24:谷林堂3圖25:谷林堂4圖26:歐陽祠1圖27:歐陽祠2圖28:歐陽祠3圖29:歐陽祠4圖30:歐陽祠5圖31:文章奧區(qū)門(通平遠樓)圖32:平遠樓圖33:“印心石屋”題刻圖34:鑒真事跡陳列室(晴空閣)
圖37:鑒真紀念堂碑亭1圖38:鑒真紀念堂碑亭2圖39:鑒真紀念堂6圖40:鑒真紀念堂7圖41:藏經(jīng)樓1圖42:藏經(jīng)樓2圖43:真賞軒圖44:第五泉1圖45:第五泉2圖46:第五泉3圖47:康熙御碑亭1圖48:康熙御碑亭2圖49:乾隆御碑亭1圖50:乾隆御碑亭2圖51:鶴冢
圖52:水榭圖53:船廳54:棲靈塔155:棲靈塔256:棲靈塔357:棲靈塔458:臥佛殿159:臥佛殿260:弘佛亭61:鑒真廣場群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