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語文18個文言虛詞詳解與實例(下)
▲十、文言虛詞“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譯文:孩子冷了嗎?想吃東西嗎?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譯文:如果是真的話,我哥哥那樣美好的德行,他的兒子要短命早死嗎?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況大國乎?(《鴻門宴》)
譯文: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譯文: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師:學(xué)習(xí)。庸:豈,哪)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譯文:齊王如果十分喜愛音樂,那么齊國就應(yīng)該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譯文: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仁,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 “呀”等,也可不譯。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看來百姓說我吝嗇是有道理的啊。(主謂倒裝句)
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譯文:向西可望見夏口,向東可望見武昌,山川環(huán)繞,草木茂盛青蒼。
5.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可不譯。
①于是乎書。
譯文:于是寫了這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譯文: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
(二)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可譯為“在”、“比”、“對”、“對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譯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乎:對。)
譯文:“殘酷的政令比猛虎還兇暴?!蔽以?jīng)過對這話有過懷疑。
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對于 。博:廣泛,普遍。參:檢查,檢驗,驗證。?。菏〔欤?div style="height:15px;">
譯文:君子廣泛的學(xué)習(xí)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皰丁解牛》
譯文: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
▲十一、文言虛詞 “與”
(一)介詞。
1.跟,同或不翻譯。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譯文:沛公駐扎在霸上,未能同項羽相見。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ā洞倏棥罚?div style="height:15px;">
譯文:你的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
③劉備天下梟雄,與曹有隙。 (《赤壁之戰(zhàn)》)
譯文:劉備是天下驍悍的雄杰,與曹操有仇
2.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我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譯文:把秦國從別國的賄賂中得到的土地,跟它靠打勝仗奪得的土地相比較,前者實際上是后者的百倍。
(二)連詞。和,及。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譯文:但是(那些)有謀略的臣子和有用力的猛將,不能不(主義)收養(yǎng)和選擇。
②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譯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jìn)出和意外變故。
(三)語氣助詞,通“歟”
①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譯文: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四)動詞。1.給,給予,授予。(實詞)
①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譯文:玉斗一對,打算送給亞父范增。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譯文: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
2.結(jié)交,交好,親附。
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譯文:這是因為齊國親附齊國而不幫助五國。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借助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與自己結(jié)交的盟國,這是不明智的。
3.對付。
①胡虜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讀“”yǜ)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十二、文言虛詞 “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譯文:成名反復(fù)思索,莫非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
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譯文:這地方,你母親曾經(jīng)站在這兒。
(二)助詞:1.放在動詞或動賓詞組前同動詞組成名詞短語,表示“……的(人、事、地方)”“所……的(人、事、地方)”
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鐘山記》)
譯文: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情況,大概跟我相同。
②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禪山記》)
譯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那些愛好游覽的人(所到的地方)還不到十分之一。
③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譯文:夜里卻用兵包圍我居住的旅舍。
④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
譯文:我訪問的屠夫朱亥,這個人是個賢能的人。
3.與“為”合用,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侯嬴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譯文:你們這些人最終都將被他俘虜。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報任安書》)
譯文: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jǐn)慎)而遭到這樁禍?zhǔn)拢钌畹乇秽徖锿l(xiāng)所恥笑 。
(四)固定結(jié)構(gòu)。
1.【所以】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人、東西等)”“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備:周全,周到。)
譯文:我(用來)對待侯生的禮節(jié)也算夠周到了,天下沒有不知道的。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譯文: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yè)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2.【所以】 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我們離開自己的親屬來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為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意動用法
譯文: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頭,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邊啊。
③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譯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jìn)出和意外
第三組
▲十三、文言虛詞 “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②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②當(dāng)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表示舒緩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三)固定句式【……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f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