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由蒼術配厚樸,苦辛而溫,燥濕運脾,行氣導滯,為治濕阻脾胃之要藥。
藿香正氣散集解表祛濕、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之藿香、陳皮、白術、茯苓等于一爐,以解表散寒、化濕和胃,而善在化濕和胃。方中藿香,長于發(fā)散在表之風寒,并能芳化脾胃之濕滯,故重用為君;而陳皮、厚樸、大腹皮等行氣之品,意在“以氣化則濕化”,以增強祛濕的作用。以本方辛香溫燥,故虛寒、濕熱嘔瀉者禁用。若作湯劑,必須加蓋武火急煎,否則喪失藥效。
茵陳蒿湯為治濕熱黃疸的第一要方。方中重用茵陳蒿為君,以其最善清利濕熱、退黃疸;以大黃在方中,則是取其瀉熱逐瘀,通利大便,使?jié)駸釓拇蟊闳サ淖饔茫蔷a陽明熱結。
三仁湯中“三仁”即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其中杏仁辛宣苦降,通上焦以去濕;白蔻仁芳香苦溫,暢中焦以去濕,薏苡仁甘淡微寒,利下焦以去濕,“三仁”相伍,宣上、暢中、滲下,使?jié)駸岱窒?。方中配以滑石、竹葉、通草,寓清熱于利濕之中,故本方未另配清熱藥,以治濕溫初起,濕重于熱證。
八正散集大隊利水通淋藥以清利膀胱濕熱;而方中大黃“煨用”,則瀉下之力減緩,意在瀉熱降火,使?jié)駸嶂爸毕麓竽c而去。本方為苦寒利通之劑,凡淋證日久,腎氣虛弱,或無熱邪者,以及年老體衰、孕婦不宜用。
豬苓湯與五苓散同為利水之劑,用治水氣停滯小便不利證。五苓散用澤瀉,二苓配桂枝以通陽化氣,伍白術以崇土制水,合成化氣利水之劑,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豬苓湯以二苓、澤瀉配滑石以清熱通淋,加阿膠以滋陰潤燥,合成清熱滋陰利水之劑,主治水熱互結之小便不利。
苓桂術甘湯是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法的代表方。方中以茯苓為君,健脾滲濕,祛痰化飲。以桂枝為臣,溫陽化氣,既可溫陽以化飲,又能化氣以利水,且兼平?jīng)_降逆;與茯苓相伍,一利一溫,對水飲滯留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
本方實由五苓散去豬苓、澤瀉加甘草而成。五苓散主治太陽經(jīng)腑同病,膀胱氣化不利的下焦蓄水證,其病重勢急,利水為當務之急,故用澤瀉配二苓以加強利水之功。而苓桂術甘湯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病,其病輕勢緩,治宜溫化痰飲,健脾利濕,無須大舉利水,故去澤瀉、豬苓,加甘草以促苓術桂健脾溫陽之功。
真武湯中白芍,一則利小便,一則斂陽緩急,以止腹痛,以解身之瞤動。其中生姜者,取其既助附子溫陽祛寒,又伍茯苓溫散水氣之功,故不可做藥引使用而忽略之。
實脾散之組成即真武湯去芍藥,加干姜、厚樸、木香、草果仁、大腹子、木瓜、甘草、大棗,減生姜之用量。方以茯苓、白術健脾利水;木瓜化濕利水;大腹子、甘草下氣導滯利水;而厚樸、木香行氣,使氣行則濕邪得化。
本方與真武湯均能溫暖脾腎,助陽行水。但真武湯偏于溫腎,溫陽利水,兼能斂陰緩急,主治陽虛停水,兼有腹痛或陽隨陰傷之身瞤動;而本方偏于暖脾,助陽散寒之力略勝,且能行氣化滯,故主治陽虛水腫,兼有腹脹滿者。
完帶湯中用量最重的是白術、山藥,用量最輕的是陳皮、黑芥穗、柴胡。方中二術(蒼術、白術)同用,燥濕運脾,再配車前子利尿滲濕,旨在使?jié)袢е?。而用黑芥穗者,以其能入血分祛風勝濕止帶之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