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和腰椎肥大的治療
默認分類 2008-03-06 17:47:42 閱讀89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耳鳴指患者自覺耳內有鳴響的感覺而周圍環(huán)境中并無相應的聲源,是一種病因十分復雜的臨床上極為常見的癥狀,通常伴有煩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娛樂和社會交往。據(jù)臨床統(tǒng)計,17%-20%的成人有耳鳴,65歲以上老人發(fā)生率可達28%,耳疾患中耳鳴出現(xiàn)率高達85%。目前對其機理不甚明了,現(xiàn)代醫(yī)學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中醫(yī)辨證論治治療耳鳴具有獨到之處,能彌補西藥治療上的不足。茲整理介紹如下:
1. 補腎填精法
中醫(yī)認為腎與耳關系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腦,開竅于耳?!鹅`樞·脈度篇》云:“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內經(jīng):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上氣不充,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諸病源候論》:“勞動經(jīng)血而氣血不足,宗脈則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腎虛耳鳴多發(fā)于年逾4旬之人,多見于年老體弱或虛羸之人。內經(jīng):“年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這與人體器官衰老、功能減退有關。耳鳴多為耳聾先兆,《雜病源流犀燭·卷23》云:“耳鳴者,聾之漸也”。腎精不足,則耳竅失養(yǎng),輕則耳鳴,重則聽力下降甚至耳聾失聰。此外兼有須發(fā)早白,腰膝酸軟,性欲減退,舌淡白,脈沉細無力。治法補腎填精,方用耳聾左磁丸、杞菊地黃丸 、六味地黃湯等加減:熟地30g 黃精20g 山藥20g 鹿茸3g 龜板12g 河車3g 山芋12g 枸杞子15g 牛膝12g 菟絲子15g
3. 活血化瘀法
久病耳鳴中醫(yī)認為“久病尿頻
尿頻是一種癥狀,并非疾病.由于多種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數(shù)增多,但無疼痛,又稱小便頻數(shù).
尿頻的原因較多,包括神經(jīng)精神因素,病后體虛,寄生蟲病等.對尿頻患兒需除外尿路感染、外陰或陰莖局部炎癥等.
本病的治療應針對病因,現(xiàn)代醫(yī)學的治療方法尚不多.
中醫(yī)認為小便頻數(shù)主要由于小兒體質虛弱,腎氣不固,膀胱約束無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過于疲勞,脾肺二臟俱虛,上虛不能制下,土虛不能制水,膀胱氣花無力,而發(fā)生小便頻數(shù).因此尿頻多為虛癥,臨床上應用溫補肺腎、收斂固澀可取得療效.
尿頻的原因較多,最常見的為尿路感染,老年人尿頻的主要原因是前列腺肥大,妊娠婦女尿頻的主要原因是子宮壓迫膀胱所致.
治療手段比較多而且臨床效果可靠.感染性尿頻以抗感染治療為主;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頻,可以通過藥物使前列腺縮小,也可以通過手術摘除前列腺;孕婦尿頻可以通過心理治療以及適應性訓練得以改善.
正常成人日間平均排尿一般男性4-6次,女性3-5次,夜間就寢后0-2次.若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多,超過上述范圍,則為尿頻.尿頻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由于飲水過多、精神緊張或天氣寒冷所致者為生理性尿頻;由于泌尿生殖系統(tǒng)或其他系統(tǒng)疾病(如尿崩癥、糖尿病)所致者為病理性尿頻.
小兒尿頻的原因:哺乳期嬰兒,進水量較多而膀胱容量小,日排尿可達20次左右,1歲時日排尿15次左右,至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則日排尿6—7次,如排尿次數(shù)過多則為尿頻.發(fā)生尿頻的原因很多,應結合具體表現(xiàn)和化驗檢查,綜合分析,找出原因.常見的原因有:
1、尿道及季節(jié)因素:如尿頻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時無痛苦表情,也無其他癥狀,首先要考慮局部因素,如尿道口發(fā)炎,包皮過長,或蟯蟲刺激陰部等.此外,季節(jié)因素,冬季多尿是正?,F(xiàn)象.
2、飲食性多尿:如尿頻同時每次尿量多,而無其他表現(xiàn)時,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歡糖水的小兒多發(fā)生.
3、神經(jīng)性尿頻:幼兒膀胱逼尿肌發(fā)育不良,神經(jīng)不健全,可發(fā)生白天點滴性多尿,可達20~30次,但是夜間排尿正常,有反復發(fā)作趨勢,尿化驗檢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癥引起.
4、泌尿道炎癥;如尿頻、尿急、尿痛或伴發(fā)熱,應考慮有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等,尿檢.查顯微鏡下可查到膿細胞或大量白細胞,嚴重時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癥狀,需抗菌素治療.
5、特殊疾病:如尿頻伴尿量多,同時有口渴多飲、多么、消瘦的情況,應注意檢查尿液,如尿內含糖則應考慮糖尿病,如尿內無糖而比重低則應想到尿崩癥.
尿頻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炎癥引起,以抗感染為主,因蟯蟲所致給予驅蟲.包皮過長可行手術,單純飲水量過多適當控制進水量等.除此之外,要注意局部清潔衛(wèi)生,勤洗澡換衣.
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竅,氣血流行不暢,耳竅失養(yǎng)
所致?,F(xiàn)代研究認為某些類型耳鳴、耳聾與耳部微循環(huán)障礙有關。對耳鳴、耳聾患者的甲襞微循環(huán)測試,多數(sh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微循環(huán)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襻周狀態(tài)和血液流態(tài)上。其中,中醫(yī)辨證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環(huán)改變較為明顯。該類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后,造成微血管痙攣,血流受阻所致,西藥用654-2、西比靈、丹參注射液等解除痙攣,恢復血流。此類患者臨床兼有頭痛如刺,部位固定,頭昏,舌質紫暗,脈細澀等瘀血表現(xiàn)。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方用王清任通竅活血湯等加減:桃仁10g 紅花6g 麝香0.3g 生姜5片 蔥白2根 紅棗5枚 川芎6g 赤芍10g
4. 利水逐飲法
痰、飲都是水液代謝失常,停留機體局部的病理產(chǎn)物,痰熱而飲寒,痰無形而飲有質,
飲留體內,清陽不升可致耳鳴、眩暈等。《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證飲留中焦、下焦主癥都有耳鳴。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利水消腫藥能解除內耳前庭、迷路水腫,減輕神經(jīng)壓迫,促進局部淋巴回流。辨證要點: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質稀,舌質淡白,苔白膩,脈弦滑。治法:利水逐飲,方用《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加減:獲苓15g 桂枝10g 白術12g 澤瀉6g 益母草20g 防己6g 黃芪30g 車前子10g
5. 清肝降火法
部分耳鳴患者,或由于化膿菌感染所致,或素有高血壓史,加之素嗜辛辣,郁怒傷肝,肝火暴亢,循經(jīng)上炎所致。中醫(yī)辨證屬于實熱、肝火?!端貑?#183;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fā),甚則耳鳴旋轉”。肝者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fā)疏泄,若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上擾清竅,則耳鳴暴發(fā),如潮如雷,轟轟隆隆,常伴有耳脹耳痛,流膿,發(fā)熱,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干,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治宜平肝伐木,清肝降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鎮(zhèn)肝息風湯等加減:龍膽草9g 天麻12g 鉤藤10g(后下) 懷牛膝12g 黃芩10g 菊花12g 白芍12g 生地15g 代赭石20g(先煎) 麥芽9g
6. 疏風清熱法
新病耳鳴患者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癥狀,中醫(yī)辨證屬于風熱?!短绞セ莘?#183;卷36》云:“此為風邪所乘,入于耳脈,則正氣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擊,故令耳鳴也”。由于外感風熱,循經(jīng)上攻,清竅壅塞不利,其耳鳴如蟬,卒感聽力減退或閉塞,用手指按壓耳屏或牽拉耳廓后癥狀減緩。常伴有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口干,咽干,全身疲乏,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疏風清熱,方用銀翹散加減:銀花10 g 連翹10 g 竹葉6g 荊芥10 g 簿荷6g 菊花10g 蟬蛻6g 石葛蒲10g 黃芩10g
體會:中醫(yī)治療疾病強調的是辨證論治,辨證的準確性是療效好壞的關鍵。臨床治療耳鳴、耳聾應重辨證:以上各型,臨床多交叉互見,不可執(zhí)偏以概全,痰、瘀、風、火多兼挾為患。分虛實:實證易治,虛證難療。醫(yī)生患者都要有耐心,要保證用藥持久性,切不可倉卒停藥。中西合參,相輔相成,可提高療效。耳鳴的出現(xiàn)有時為持續(xù)性的,有時為間歇性的,輕時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嚴重時則擾人不寧。某些生理性動作,如咀嚼、呼吸及吞咽等都可以產(chǎn)生聲音,但不將此看作耳鳴。耳鳴是患者耳部的一種感覺。是一種聽覺紊亂現(xiàn)象,發(fā)病機制往往不明確。絕大部分耳鳴是耳部疾病所致,外耳、中耳、內耳、聽覺的神經(jīng)傳導通路、聽覺中樞等疾病均可引起耳鳴。少數(shù)耳鳴是非耳源性的,如血液、內分泌、腎臟或血管等病變亦可引起耳鳴。耳鳴令患者心情煩躁,若嚴重影響患者的休息、工作、學習時,必須進行治療。
對癥治療方法包括:
①藥物治療:常用血管擴張劑改善內耳血循環(huán),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片等;或改善內耳組織能量代謝的藥物,有ATP、輔酶A等;抗驚厥藥,如卡馬西平、西比靈、利多卡因等能抑制聽覺系統(tǒng)的異常興奮活動。
腰椎肥大癥的一般癥狀為:病人腰部酸痛強直,不能完成俯仰動作,行動艱難,常失眠,睡覺時不能轉側,腳酸軟,不能久立,一般還伴有頭痛眩暈,夢多煩躁,食欲減退。
中
醫(yī)學認為脊椎從屬于督脈,為諸陽之匯聚,腰部兩側從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與足少陰腎經(jīng)相表面。本病主要是因為督脈之陽氣不振,膀胱經(jīng)內寒凝滯,腎氣精血虧損,命門火衰,加上外界的風寒濕邪乘虛內侵,病邪集結于腰部,阻塞經(jīng)氣。不通則痛,邪結瘀凝,腰椎因而肥大病變。中
醫(yī)療法大致為:補腎陽,填精補髓,舒筋活絡,消腫散結。
提供的參考藥方如下:
牛膝20 山萸肉15 杜仲18 狗脊18 肉蓯蓉30 枸杞子18 熟地24 威靈仙18 川芎15 黃精24 黃芪24 黨參15 生地18 薏苡仁15 五味子12 白芍12
什么是尿頻,引起尿頻的原因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尿頻是指排尿次數(shù)增多。正常成人每天日間平均排尿4~6次,夜間就寢后0~2次;嬰兒晝夜排尿20~30次。如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多,超過了上述范圍,就是尿頻。引起尿頻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1)尿量增加:當尿量增加時,排尿次數(shù)亦會相應增多。在生理情況下,如大量飲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進水量增加,通過腎臟的調節(jié)和濾過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數(shù)亦增多,便出現(xiàn)尿頻。在病理情況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癥患者飲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數(shù)也多。但均無排尿不適感覺。
(2)炎癥刺激:膀胱內有炎癥時,神經(jīng)感受閾值降低,尿意中樞處于興奮狀態(tài),產(chǎn)生尿頻,并且尿量減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尿頻是膀胱炎的一個重要癥狀,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結核性膀胱炎更為明顯。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腎盂腎炎、小兒慢性陰莖頭包皮炎、外陰炎等都可出現(xiàn)尿頻。在炎癥刺激下,往往尿頻、尿急、尿痛同時出現(xiàn),被稱為尿路刺激征,俗稱“三尿征”。
(3)非炎癥刺激:如尿路結石、異物,通常以尿頻為主要表現(xiàn)。
(4)膀胱容量減少:如膀胱占位性病變、妊娠期增大的子宮壓迫、結核性膀胱攣縮或較大的膀胱結石等。
(5)精神神經(jīng)性尿頻:尿頻僅見于白晝,或夜間入睡前,常屬精神緊張或見于癔病患者。此時亦可伴有尿急、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