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藿香】 《名醫(yī)別錄》
唇形科植物廣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氣香特異,味微苦。以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生用。
【藥性】辛,微溫。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芳香化濕,和中止嘔,發(fā)表解暑。
【應用】
1.濕濁中阻,脘腹痞悶:為芳香化濕濁要藥。
2.嘔吐:以治濕濁中阻所致之嘔吐最為捷要。
3.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佩 蘭】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菊科植物佩蘭的干燥地上部分。
氣芳香,味微苦。以葉多、色綠、質(zhì)嫩、香氣濃者為佳。
切段,生用。
【藥性】辛,平。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fā)表解暑。
【應用】
1.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化濕和中之功與藿香相似,治濕阻中焦證,常相須為用
2.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治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等的脾癉癥
3.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蒼 術(shù)】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菊科植物茅蒼術(shù)或北蒼術(shù)的干燥根莖。以產(chǎn)于江蘇茅山一帶者質(zhì)量最好,故名茅蒼術(shù)。
茅蒼術(shù)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北蒼術(shù)香氣較淡,味辛、苦。
以切面朱砂點多、香氣濃者為佳。生用或麩炒用。
【藥性】辛、苦,溫。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應用】
1.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濕阻中焦,脾失健運而致脘腹脹悶,嘔惡食少,吐瀉乏力,舌苔白膩等癥,最為適宜
2.風濕痹痛,腳氣痿躄:辛散苦燥,長于祛濕,故痹證濕勝者尤宜
3.風寒感冒:以風寒表證夾濕者最為適宜
4.夜盲,眼目昏澀
【用法用量】煎服,3~9g。
【鑒別用藥】蒼術(shù)、藿香、佩蘭均為芳香化濕藥,具有化濕之力,用于濕阻中焦證。但蒼術(shù)苦溫燥烈,可燥濕健脾,不僅適用于濕阻中焦,亦可用于其他濕邪泛濫之證;而藿香、佩蘭性微溫或平,以化濕醒脾為主,多用于濕邪困脾之證。
【厚 樸】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木蘭科植物厚樸或凹葉厚樸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氣香,味辛辣、微苦。以皮厚、油性足、斷面紫棕色、有小亮星、氣味濃厚者為佳。
切絲,生用或姜汁炙用。
【藥性】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
【功效】燥濕,行氣,消積,消痰平喘。(既消有形之積,又散無形氣滯)
【應用】
1.濕滯傷中,脘痞吐瀉:既能燥濕,又能下氣除脹滿,為消除脹滿的要藥?!?/span>
2.食積氣滯,腹脹便秘
3.痰飲喘咳
4. 七情郁結(jié),痰氣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氣證,亦可取本品燥濕消痰,下氣寬中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溫燥,易耗氣傷津,故氣虛津虧者及孕婦當慎用。
【鑒別用藥】厚樸、蒼術(shù)均為化濕藥,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之功,常相須為用,治療濕阻中焦之證。但厚樸以苦味為重,苦降下氣消積除脹滿,又下氣消痰平喘,既可除無形之濕滿,又可消有形之實滿,為消除脹滿的要藥;而蒼術(shù)辛散溫燥為主,為治濕阻中焦之要藥,又可祛風濕。
【厚樸花】
木蘭科植物厚樸或凹葉厚樸的干燥花蕾。
性味苦,微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芳香化濕,理氣寬中。適用于脾胃濕阻氣滯,胸脘痞悶脹滿,納谷不香。
煎服,3~9g。
【砂 仁】 《藥性論》
姜科植物陽春砂、綠殼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實。
陽春砂、綠殼砂氣芳香而濃烈,味辛涼、微苦;海南砂氣味稍淡。以色棕褐、仁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生用,用時打碎。
【藥性】辛,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效】化濕開胃,溫中止瀉,理氣安胎。
【應用】
1.濕濁中阻,脾胃氣滯,脘痞不饑:化濕醒脾開胃,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謂其“為醒脾調(diào)胃要藥?!惫史矟褡杌驓鉁轮涓姑浲吹绕⑽覆缓椭T證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
2.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善于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其重在溫脾。止嘔用豆蔻,止瀉用砂仁。
3.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行氣和中而止嘔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砂仁殼】
姜科植物陽春砂、綠殼砂或海南砂的果殼。
性味功效與砂仁相似,而溫性略減,藥力薄弱,適用于脾胃濕阻氣滯,脘腹脹痛,嘔惡食少等癥。煎服,3~6g。
【豆 蔻】 《名醫(yī)別錄》
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實。又名白豆蔻。按產(chǎn)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原豆蔻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印尼白蔻氣味較弱。以個大、飽滿、果殼完整、氣味濃者為佳。
生用,用時搗碎。
【藥性】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應用】
1.濕濁中阻,脾胃氣滯,不思飲食,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2.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常用于濕溫初起,胸悶不饑。
3.寒濕嘔逆:尤以胃寒濕阻氣滯之嘔吐最為適宜。
4.酒積,口臭。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鑒別用藥】豆蔻、砂仁同為化濕藥,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之功,常相須為用,用治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但豆蔻化濕行氣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臨床上可用于濕溫痞悶,溫中偏胃而善止嘔;砂仁化濕行氣力略勝,溫中重在脾而善止瀉。
【豆蔻殼】
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瓜哇白豆蔻的果殼。
性味功效與豆蔻相似,但溫性不強,力亦較弱。
適用于脾胃濕阻氣滯所致的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嘔吐等。
煎服,3~6g。
【草豆蔻】 《雷公炮炙論》
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種子。
氣香,味辛、微苦。以個大、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生用,用時搗碎。
【藥性】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燥濕行氣,溫中止嘔。
【應用】
1.寒濕內(nèi)阻,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冷痛,不思飲食:芳香溫燥,長于燥濕化濁,溫中散寒,行氣消脹,故脾胃寒濕偏勝,氣機不暢者宜之。
2.噯氣嘔逆
3. 取本品溫燥之性,溫脾燥濕,以除中焦之寒濕而止瀉痢,用于寒濕內(nèi)盛,清濁不分而腹痛瀉痢者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草 果】 《飲膳正要》
姜科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實。
有特異香氣,味辛,微苦。以個大、飽滿、色紅棕、氣味濃者為佳。
清炒去殼取仁用,或姜汁炙用,用時搗碎。
【藥性】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燥濕溫中,截瘧除痰。
【應用】
1.寒濕內(nèi)阻,脘腹脹痛,痞滿嘔吐:其燥濕、溫中之力皆強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濕偏盛之脘腹痞滿脹痛,嘔吐泄瀉,舌苔濁膩
2.瘧疾寒熱,瘟疫發(fā)熱
3.消肉積。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