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客家人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我國漢族中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于戰(zhàn)亂、饑荒和政府獎懲的原因,輾轉(zhuǎn)南遷,人數(shù)多,分布廣,主要聚居地是粵閩贛邊三角地區(qū),廣東梅州、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廣東惠州為客家四州。今天我們參觀的石倉古民居群就是客家人遷徙到浙西南地區(qū)的主要居住地,是客家麗水移民文化的代表。
小橋流水人家
石倉位于松陽縣南部邊界,東南與云和縣為鄰,距縣城25公里,民居沿石倉溪兩岸分布,人口6000多,以闕氏為主姓,約占 60%?!笆瘋}”得名于民間流傳的石倉故事。從前,這里有一個寺院,寺院附近有一石倉,天天流出米來,足夠寺院里的僧人食用。有一次老和尚出門時,徒弟出于貪心,就把石倉出米口鑿大了一些,結(jié)果就再也不流米了。一千多年來石倉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但石倉人世代都不忘石倉的故事。
不同于福建客家族傳統(tǒng)圓形土樓
松陽石倉客家文化聚集都是以傳統(tǒng)江南徽派建筑為主
石倉居民大多是明清之際社會動亂平復后遷入。據(jù)記載,從明代前期開始,一批原籍福建汀洲上杭縣的銀礦礦工,奔走于原籍與松陽之間,但是沒有成為真正的移民。上杭移民大批遷入石倉與明清之際的動亂及康熙十三年發(fā)生的“三藩之亂”有關(guān)。由于動亂,使甌江流域的人口損失嚴重,村莊荒蕪,從而促成政府接納移民入籍。據(jù)記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闕盛宗帶領(lǐng)三個兒子(長子其春、次子日春、三子其興),步行從福建汀州上杭縣遷徙到石倉,從此以后落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繁衍生息。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共有18支同宗的闕氏從福建上杭遷來,同時遷來的還有雷、邱、馮等上杭移民。直到今天,他們?nèi)匀蛔裱}地的許多習俗,內(nèi)部溝通講客家話(閩語),祭祖時先在家里祭拜來浙江的祖先,再到門外,朝著西南方向,拜祭閩西的祖先。
傳統(tǒng)石倉制酒工藝
糯米剛出鍋
村內(nèi)保留有古民居36幢,古廟宇5幢、古橋梁6座,形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沿石倉溪兩岸座東朝西或座西朝東。這種建筑格局,一是地形使然,二是東西向可納財。背山可擋冬季之寒風,面水可迎夏日之涼氣,緩坡可免淹澇之患,形成一個良好的小氣候。2011年1月,“石倉鄉(xiāng)土建筑”(包含9幢單體建筑)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這些古民居揉合了閩越兩地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民俗風情,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中國美院孫恒教授參觀石倉后感慨道:“十里古宅,百里山道,為官闕氏,閩俗閩調(diào),山溪跌宕,石橋花轎,妙哉石倉,依然三百年風貌?!?/strong>
石倉古民居是浙西南地區(qū)移民文化的重要載體,相信這一寶貴資源今后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關(guān)注我 陸續(xù)更新更加精彩的松陽傳統(tǒng)村落,感謝訂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