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詩近幾年在網(wǎng)上很火,網(wǎng)上紛紛傳言是蘇東坡所作,用以調(diào)侃忘年好友張先老年納妾之事。據(jù)說張先年八十有余卻納十八小妾,還得意洋洋寫了一首詩: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fā)。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而蘇東坡也為此作了一首《戲贈張先》相和: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
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以梨花之白比喻張先的蒼蒼白發(fā),以海棠紅艷比喻十八佳人的嬌嫩,可謂形象貼切,將張先的好色無恥和少女被摧殘的可憐之相賦之于物,嬉笑怒罵,極盡調(diào)侃諷刺。
不得不說,這句詩形容張先納妾確實再形象不過了,因而近來在網(wǎng)上流傳甚廣。不過,翻遍蘇東坡的詩集也找不到這首《戲贈張先》,更找不到“一樹梨花壓海棠”之句。甚至在《全宋詩》中也無此詩。
而且,整首詩用語實在粗俚,“鴛鴦被里成雙夜”這樣露骨的詩句顯然格調(diào)太過低俗,“壓”字空有調(diào)侃趣味,卻失了文采格調(diào)。那么這句“一樹梨花壓海棠”真的是蘇東坡所作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與“一樹梨花壓海棠”類似的句子早在唐代詩人元稹筆下早已有之:“半含惆悵閑看繡,一朵梨花壓象床”。不過元稹的“一朵梨花壓象床”是指女子身著白衣裳如同一朵梨花,躺在想床上,其色白如梨花,卻又重過太多,故用“壓”字。
而“一樹梨花壓海棠”便是由此化用而來,而此類比喻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的一本野史《堯山堂外紀》,書中記載了民間以“梨花壓海棠”比喻老夫少妻之事。
真正成詩則是在清代的《堅瓠首集》中一首《嘲老人娶少婦》,用以諷刺浙江老人娶十六歲少女為妻:
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當。紅綃帳里求歡處,一朵梨花壓海棠。
后來清代文人劉廷璣大概是讀過《堅瓠首集》,在其集子中記載了一次見梨花海棠而憶詩的事,不知是記憶有誤還是有意更改,此詩又進一步完善了:
小園梨花最盛,紛紜如雪,其下西府海棠一株,紅艷絕倫,因憶老人納妾一絕: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fā)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
而得益于劉廷璣的傳播,這句“一樹梨花壓海棠”愈加在民間風靡,到民國時江浙滬一帶的民間雜志刊物都有收錄,但都沒有說是蘇東坡所作。
直到八十年代,臺灣出版了一部名叫《中國傳奇》的叢書,書中杜撰了蘇東坡作“一樹梨花壓海棠”調(diào)侃張先納妾的典故。可笑的是,此書竟成為當時臺灣中小學生的課外必讀教材。隨著海峽兩岸的交流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此事由此訛傳,漸成信事!
其實,張先好色納妾是真,蘇東坡作詩填詞調(diào)侃諷刺也是真,但真正出自蘇東坡之手的是下面這兩首:
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走馬探花花發(fā)未,人與化工俱不易。千回來繞百回看,蜂作婢,鶯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發(fā)盧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還對斷腸紅。人有淚,花無意。明日酒醒應(yīng)滿地。
“詩人老區(qū)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人有淚,花無意,明日酒醒應(yīng)滿地”,這樣的佳句才是出自蘇東坡之手。而如“鴛鴦被里成雙夜”之類的句子不過是民間好事者的調(diào)侃罷了!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
清·褚人獲《堅瓠首集》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
林黎《拾慧篇》
《書城》2013年第09期,祝淳翔《也談“一樹梨花壓海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