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豆蔻四種:白豆蔻、草豆蔻、紅豆蔻、肉豆蔻



       “豆蔻”類藥材是指紅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等四種果實種子類藥材,是臨床常用的藥物之一。由于每種藥材又各具別名,使“豆蔻”類藥物的臨床使用較為雜亂,醫(yī)師和藥師在處方書寫與調(diào)劑過程中,差錯、替代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為此,筆者對四種“豆蔻”的基源與經(jīng)驗鑒別簡述如下:

 

1、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a galanga (L)willd的干燥成熟果實。始載于《開寶本草》,又名紅蔻、山羌子。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云南、臺灣,馬來西亞、印度等國亦產(chǎn),本品氣香,味辛辣,具燥濕散寒、醒脾消食之功。







    經(jīng)驗鑒別:藥材呈長球形,中部略細(xì),長0.7~1.2cm,直徑0.5~0.7cm,表面紅棕色或暗紅色,略皺縮,頂端有黃白色管狀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內(nèi)含種子3~6粒,種子呈扁圓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外被一層黃白色膜質(zhì)假種皮,胚乳灰白色。
    以外表紅棕色、粒大飽滿、不破碎、氣香、味辛辣者為佳。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

    【功效】:溫中散寒,燥濕,消食。

    【主治】:治脘腹冷痛,食積脹滿,嘔吐泄瀉,噎膈反胃,瘧疾,痢疾,飲酒過多。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

①《藥性論》:““味苦辛。”

②《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③《綱目》: “辛,熱?!?/p>

入胃、大腸經(jīng)。

《綱目》:“入手、足太陰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1.5錢。外用:研末搐鼻或調(diào)搽。

    【用藥忌宜】:陰虛有熱者忌服。

①《藥性論》:“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飲食?!?/p>

②《生生編》:“最能動火傷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p>

③《綱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別名】:紅豆(王好古)、紅蔻(《本草述鉤元》)、良姜子(《廣西中藥志》)

    【處方名】:紅豆寇、紅蔻、紅豆叩、紅叩、紅扣、紅蔻仁、紅叩仁

    【商品名】:紅豆蔻、大高良姜子、大良姜子、高良姜子,以果實粒大、飽滿、干燥、不破碎、無雜質(zhì)、氣味濃者為佳。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季果實變紅時采摘,曬干或陰干。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考證】:出自《藥性論》

①《海藥本草》:“紅豆蔻,擇嫩者加入鹽,櫐櫐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此外無諸要使也?!?/p>

②《開寶本草》:“紅豆蔻,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蘆,葉似姜,花作穗,嫩葉卷而生,微帶紅色,生南海諸谷?!?/p>

 

2、白豆蔻: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Rravanh Pierre.ex.Gagh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m的干燥成熟果實。前者習(xí)稱“原豆蔻”,主產(chǎn)于柬埔寨、泰國;后者習(xí)稱“印尼白蔻”,主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又名豆蔻,因其表面紫棕色,又稱紫蔻。始載于《開寶本草》,我國云南、廣東地區(qū)已引種成功。本品氣芳香,味辛涼,有樟腦香氣。具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之功。

  









  

經(jīng)驗鑒別:

    原豆蔻:藥材呈類球形,直徑1.2~1.8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有淺棕色絨毛。果皮體輕,質(zhì)脆,易縱向裂開,內(nèi)分3室,每室含種子約10粒。種子呈不規(guī)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0.3~0.4cm;表面暗棕色,有皺紋,并被有殘留的假種皮。

    印尼白蔻:個略小,表面黃白色,有的略顯紫棕色,果皮較薄。種子瘦癟,氣味較弱。

    兩種白蔻均以完整、殼薄、種仁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性昧歸經(jīng)】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應(yīng)用】

1.用于濕滯中焦及脾胃氣滯的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等。有化濕行氣之功。

常與厚樸、陳皮等同用;

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舌苔濁膩,濕邪偏重者,配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湯

若熱邪偏重者,可與黃芩、滑石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

    2.用于嘔吐。有行氣、溫中、止嘔作用。尤以胃寒濕阻氣滯嘔吐最為適宜??蓡斡脼槟┓蚺?/font>藿香、半夏等藥同用。小兒胃寒吐乳,可與砂仁、甘草同研細(xì)末,常摻口中。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散劑為好。入湯劑宜后下。


備述:

1.《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font>

《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jīng)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dāng)研細(xì),乘沸點服尤妙?!?2.本品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成分為右旋龍腦及右旋樟腦。其藥理能促進(jìn)胃液分泌,增進(jìn)胃腸蠕動,制止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祛除胃腸積氣,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嘔。果殼水煎劑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3、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R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成熟種子。始載于《本草綱目》,又名草蔻仁、草蔻。主產(chǎn)于海南、廣西,本品氣香,味辛、微苦。有燥濕健脾、溫胃止嘔的功效。









    經(jīng)驗鑒別: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tuán),直徑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tuán)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shù),粘結(jié)緊密,種子團(tuán)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長0.3~0.5cm,直徑約0.3cm,外被一層淡棕色膜質(zhì)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zhì)硬;將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內(nèi)伸入部分約占整個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種子團(tuán)。

【功 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燥濕健脾

【主 治】:治心腹冷痛,痞滿食滯,噎膈反胃,寒濕吐瀉,痰飲積聚。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無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溫,澀,無毒?!?/p>

③《醫(yī)學(xué)啟源》:“氣熱,味大辛。”

入脾、胃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p>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jīng)?!?/p>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疏》:“凡瘧不由于瘴氣;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咸屬暑氣濕熱,皆不當(dāng)用?!?/p>

②《本草備要》:“忌鐵?!?/p>

 ③《本經(jīng)逢原》:“陰虛血燥者忌之?!?/p>

【藥物配伍】:

配砂仁,宣通中下二焦氣機(jī),芳香化濁,暖脾和胃,行氣止痛。

配肉豆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功強(qiáng),溫胃暖脾,澀腸止瀉功著,相使配對。

配陳皮,可在理氣除濕,和胃暢中的功效方面起協(xié)同作用,使療效大增。

配柿蒂,寒熱兼濟(jì),辛開苦降,和中降逆之力大增。

配半夏,燥濕健脾而治其本,化痰消食而治其標(biāo)。

【臨床應(yīng)用】

1. 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本品性味辛溫,氣味芳香,而溫燥之性較強(qiáng),功能燥濕行氣,可用于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
砂仁、陳皮等配合應(yīng)用。
2. 用于寒濕
嘔吐。
      本品辛溫散寒,專入脾胃,又能溫中止嘔,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 
半夏、生姜等配伍應(yīng)用。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
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
煎服。

【方劑舉例】

草豆蔻散(《證治準(zhǔn)繩》):草豆蔻、紫蘇、赤茯苓前胡、木通、檳榔、吳茱萸、半夏、枳實 治腳氣嘔逆,胸中滿悶,不下飲食。

 

嘔逆不止—草豆蔻散 宋《太平圣惠方》

    [藥物組成] 草豆蔻(去蘆)十枚 高粱姜(剉)三分 人參七量半 白茯苓二量 青皮(浸去白,炒)三分。

    [功能主治] 專治飲酒過度,嘔逆不止,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 去滓,點少鹽,攪勻服之。

    [制備方法] 上搗為散。煤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

 

【文獻(xiàn)摘錄】

本草衍義補(bǔ)遺》:「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yīng)桴; 或濕痰郁結(jié)成病者,亦效?!?br>名醫(y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br>《本草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br>

    【別名】:豆蔻(《別錄》)、漏蔻(《南方異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從新》)、大草蔻(《藥材資料匯編》)、偶子(《中藥志》)、草蔻仁、飛雷子、彎子(《廣東中藥》)
    【處方名】:草蔻、草叩、草豆蔻、草豆叩、草蔻仁等。

    【商品名】:草豆蔻、草蔻,以個大、飽滿堅實、氣味濃者為佳。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季果實略變黃色時采收,采得后曬至八、九成干,剝?nèi)ス?,再曬至足干?;驅(qū)⒐麑嵱梅兴誀C后曬至半干,去其果皮,再曬至足干。宜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方法】:揀凈雜質(zhì),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草豆蔻),須用蒂,取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敖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②《藥類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考證】:出自《雷公炮炙論》

①《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黃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p>

②《海藥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殼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樹也。葉如芄蘭而小,三月采其葉,細(xì)破陰干之,味近苦而有甘?!?/p>

③《蜀本草》:“《圖經(jīng)》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莖下,白色,花開即黃;根似高良姜;實若龍眼而無鱗甲,中如石榴子;莖、葉、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

④《本草圖經(jīng)》:“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嶺南皆有之。苗似蘆,葉似山姜、杜若輩,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頭深紅色,葉漸展,花漸出,而色漸淡,亦有黃白色者,南人多采以當(dāng)果實。尤貴其嫩者,并穗入鹽同淹治,疊疊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紅耳。其作實者,若龍眼子而銳,皮無鱗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氣?!?/p>

⑤《綱目》: “草豆蔻、草果雖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寧所產(chǎn)豆蔻,大如龍眼而形微長,其皮黃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縮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所產(chǎn)草果,長大如訶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氣,彼人皆用筆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復(fù)用一種火楊梅偽充草豆蔻,其形圓而粗,氣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實也,不可不辨?!?br> 

 

4、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種仁。始載于《開寶本草》,又名肉果、玉果。主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國,我國廣東、云南等地有引種。本品氣香濃烈、味辛、有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的功效。

 





 

 



 

  經(jīng)驗鑒別:本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guī)則網(wǎng)狀溝紋。種臍位于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色凹陷。種臍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zhì)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間的大理石藥紋,類似檳榔斷面花紋,習(xí)稱“檳榔紋”,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富油性。

    【功效】:溫中,行氣,消食,除痰,固腸,醒酒解毒。

    【主治】:治寒凝氣滯之心腹脹痛,脾虛或腎虛之瀉泄,嘔吐,食積腹痛,腎虛頭痛,脾虛頭痛,脾陽受困所致脘腹痞悶,口苦粘膩,嘔吐痰涎等諸癥。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溫。

①《藥性論》:“味苦辛?!?/p>

②《海藥本草》:“味辛,溫,無毒。”

③《本草正》:“味苦辛而澀,性溫?!?/p>

入脾、大腸、肺、胃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手陽明經(jīng)?!?/p>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陽明,手陽明大腸?!?br>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勿令犯銅?!?/p>

②《本草經(jīng)疏》:“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fēng)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宜服?!?br>    【藥物配伍】:

1、配補(bǔ)骨脂,一脾一腎,一溫一澀,脾腎雙補(bǔ),用治脾腎虛寒之五更腹瀉---四神丸。

2、配花椒,二藥同為脾胃經(jīng)藥,相使配對,溫澀并用,溫中有行,行中寓澀,主治脾胃虛寒,腹痛久瀉之癥。3、配木香,一升一降,直通上下,行氣和中,消脹止痛之力增強(qiáng)。

4、配生姜,溫中止嘔,行氣止痛之力增強(qiáng)。
    【別名】:迦拘勒(《本草拾遺》)、豆蔻(《續(xù)傳信方》)、肉果(《綱目》)
    【處方名】: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煨肉蔻、煨肉豆蔻、煨肉果、肉蔻霜、玉果、肉果、玉果霜、煨玉果等。
    處方中寫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均指煨肉蔻。為凈肉蔻用麩炒至黃色入藥者。去油后減少對胃的刺激。
    肉蔻霜為凈肉蔻壓去油后碾成細(xì)粉入藥者,減緩膩胃弊端,增強(qiáng)固腸止瀉功效。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實,剖開果皮,剝?nèi)ゼ俜N皮,再敲脫殼狀的種皮,取出種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緩火焙干。
        【炮制方法】:

1、煨肉豆蔻(煨肉果):洗凈,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鍋內(nèi)加熱,將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黃色取出,除去面皮,乘熱切片。一法將原藥用清水略淘撈起,放在籮內(nèi)潤12小時后,用麩皮置鍋內(nèi)加熱炒至老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乘熱切片。

2、蒸制:取凈肉豆蔻浸泡1小時,撈出置籠內(nèi),一層麩皮,一層肉豆蔻,層層相間,蒸約2小時,油即潤進(jìn)麩皮內(nèi),去凈麩皮及時切厚片,干燥,或搗碎用。

3、炒制:將小麥面粉倒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熱,將肉豆蔻倒入,炒成微黃色時,出鍋,篩去面粉,攤開,晾涼,配方時搗碎。每肉豆蔻100公斤,用小麥面粉50公斤。

4、土制:取細(xì)黃土,置鍋內(nèi)加熱到發(fā)泡,倒入肉豆蔻,不斷翻動,煨至肉豆蔻熱透,油質(zhì)滲出(防止炒黑),取出,篩凈黃土,用時搗碎。

5、制霜:取肉豆蔻,研碎如泥。用多層草紙包裹,壓榨去油,反復(fù)壓榨至去盡油為度。

【考 證】:出自《藥性論》(《中藥大辭典》)、《名醫(yī)別錄》(《中華藥?!?

①《本草圖經(jīng)》:“肉豆蔻今惟嶺南人家種之。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②《綱目》:“肉豆蔻,花結(jié)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顆則不同類,外有皺紋,而肉有斑纈,紋如檳榔紋,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則稍可留。”

、

 

            白豆蔻 紅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的區(qū)別應(yīng)用
            2013年7月18日 中國中醫(yī)藥報第3938期
          白豆蔻、紅豆蔻、草豆蔻三藥雖然是藥用姜科不同品種植物的果實或種子,但氣味均屬辛溫,入脾胃二經(jīng),都具有化濕散寒止嘔的作用。所以,臨床上用于治療寒濕阻滯中焦,胸悶不暢,脘腹脹滿疼痛,嘔惡欲吐,大便不爽,口淡黏膩等癥,三者均可選用,但因其性能有強(qiáng)弱程度的不同,臨床上應(yīng)用則各有特點。
    白豆蔻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種子。其功效長于化濕行氣,常用治濕阻中焦所致的院胸痞滿、不思飲食,以及濕溫初起而見胸悶不饑、舌苔濁膩等癥。兼有止嘔之功,以用于寒濕中阻所致之胸腹?jié)M悶、反胃嘔吐為佳。
辛溫芳香,其氣清爽,長于行氣溫中化濕,尤善行中上二焦?jié)駶嶙铚?,故本品多用于脾胃虛寒,濕困脾陽,以及濕溫等?/div>
如治脾胃虛寒、氣逆于上,胸腹?jié)M悶、不思飲食、反胃嘔吐等,常與砂仁、丁香、生姜等藥同用;
治濕困脾陽、胸脘痞滿、食欲不佳、肢體困倦、口黏不渴、苔厚白膩等癥,常與藿香、厚樸、石菖蒲等化濕行氣藥同用;
治濕溫病,濕邪偏盛、身熱不揚(yáng)、發(fā)熱汗出、頭痛身重、胸悶不饑、口不渴或口甜,苔濁膩等,常與薏苡仁、杏仁、厚樸、滑石等藥同用;
若熱邪偏盛者,則可配伍黃芩、連翹、竹葉等清熱化濕藥同用。
    白豆蔻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成分為右旋龍腦及右旋樟腦?,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jìn)胃液分泌,增進(jìn)胃腸蠕動,制止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驅(qū)除胃腸積氣及止嘔等作用。《本草正義》曰:“白豆蔻氣味皆極濃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徹冷冽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則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氣,亦與其他辛升者,絕不相同。”
    此外,用本品三分,分?jǐn)?shù)次含于口中,緩緩咀嚼,既助消化,又除口臭。從而為白豆蔻化濕行氣作用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jù)。
    紅豆蔻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其辛性熱,偏于走里,但無芳香行氣之作用,為作用較強(qiáng)的溫中散寒、醒脾燥濕藥。適用于寒濕阻滯,院腹冷痛,嘔吐泄瀉、消化不良等癥。
     如水瀉霍亂,脘腹絞痛,常與藿香、香薷、木瓜等藥同用;
        胃寒冷痛,嘔吐清水,宜配伍半夏、生姜等藥同用。 
其性味辛而偏熱,故溫中之力勝于白、草、肉三種豆蔻。    
   草豆蔻
      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種子。其辛溫力勝白豆蔻,為作用較強(qiáng)的化濕藥。主要用于寒濕阻滯中焦所致的胸腹?jié)M悶、不思飲食、苔厚滑膩等癥。也兼有止嘔的作用。適用于寒濕郁滯中焦而致氣逆作嘔或胸悶院痛等癥。
辛溫芳香,其氣燥烈,入太陰、陽明,善于燥濕化濁,溫中除寒,開郁化食,治療中焦寒濕郁結(jié),脘腹脹悶,胃脘冷痛,氣逆嘔吐等癥;
對于脾胃虛弱,濕郁寒滯,胃脘脹滿,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等,宜與木瓜、烏梅、益智仁等同用;
用于胃痛,常與木香、香附、砂仁等藥配伍。
但其本品溫燥傷陰之品,陰虛之體,則非所宜?!侗静菥V目》曰:“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咸,脾胃多寒濕郁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并能助脾熱,傷肺損目。
    肉豆蔻
       為肉豆蔻科高大喬木植物肉豆范樹的成熟種仁,又稱肉果。善走大腸經(jīng),專于澀腸止瀉,適用于久瀉不止、正氣漸衰,或由于脾腎虛寒所致的久瀉、五更泄瀉等癥,具有溫中和止瀉雙重作用的特點。并兼有利氣之功,可用于脾胃虛寒氣滯作脹引起的院腹脹痛、食少嘔吐之癥。
    由此可見,白豆蔻芳香氣清,偏于行中上焦一切寒濕氣滯之癥;
                    紅豆蔻辛熱,無行氣作用,長于溫胃散寒,燥濕醒脾;
                    草豆蔻辛溫香燥,燥濕散寒力勝,善于燥濕健脾,適于寒濕郁結(jié)中焦之癥;
                   肉豆蔻氣香濃烈、味辛,善走大腸經(jīng),專于澀腸止瀉,具有溫中和止瀉雙重作用的特點。兼有利氣之功,用于脾胃虛寒氣滯作脹引起的院腹脹痛、食少嘔吐之癥。
                                                                                                                                             (賈佩琰)

 

                                                 四蔻一賊湯治療泄瀉
                                   2002年9月13日 《中國中醫(yī)藥報》第1820期
筆者自擬四蔻一賊湯治療泄瀉,有一定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藥物組成:白蔻仁20g,草蔻仁10g,肉豆蔻10g,紅蔻仁10g,烏賊骨20g,水煎服,1日1劑。
     本方具有燥濕運(yùn)脾、芳香化濕、溫中止瀉之功,適用于暑濕、濕溫引起的泄瀉,伴見惡心嘔吐,脘腹痞滿,甚至疼痛,食欲不振,舌淡暗,舌苔薄白而膩,或白厚膩,脈濡細(xì)。
方中白蔻仁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澀腸止瀉,藥理研究表明本藥能促進(jìn)胃液分泌,增進(jìn)胃腸蠕動,制止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祛除胃腸積氣,有良好的健胃作用,并能止嘔;
        草豆蔻燥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脾止瀉;
      豆蔻澀腸止瀉,溫中行氣,《本草綱目》云其:“暖脾胃,固大腸”,具有良好的芳香健胃、暖脾止瀉之效;
      紅豆蔻溫胃散寒,澀腸止瀉;
     烏賊骨和胃行氣,收斂固腸。
全方諸藥合用健脾化濕行氣、溫中澀腸止瀉,用于暑濕、濕溫泄瀉,效果良好。
       濕邪較甚,苔白膩者加
蒼術(shù)30g、佩蘭10g,苔黃膩者加黃連5~10g;
       脾胃虛寒,腹部冷痛者加附子10g、川椒10g、干姜10g;
      久瀉不止者加訶子30g、烏梅10g;
       脾胃虛弱加扁豆薏苡仁各10g。
       本方對淺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慢性結(jié)腸炎等也有一定效果。 (牛忻群牛國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