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錄:
*************************************
113 61.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
114 62.大廟飛來殿
宋至元 四川省峨眉縣
115 63.云巖寺
宋至清 四川省江油縣
116 64.天寧寺大殿
宋至元 浙江省金華市
117 65.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118 66.夏魯寺
元至清 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
119 67.法海寺
明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
120 68.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121 69.殊像寺
清 河北省承德市
122 70.安遠廟
清 河北省承德市
*****************************************
61.玉皇廟
玉皇廟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zhèn)府城村,府城玉皇廟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金泰和七年(1207年)重修,貞祐年間部分被毀,元至元元年(1335年)重建。廟坐北朝南,占地4000余平方米。
玉皇廟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儀門、成湯殿、獻亭、玉皇殿、東西配殿、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關帝殿、蠶神殿等,其中玉皇殿為北宋遺構,成湯殿建于金,余為元明清建筑。成湯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玉皇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懸山頂。各殿內有宋元明塑像三百余尊。
1988年1月13日,玉皇廟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2.大廟飛來殿
大廟飛來殿坐落于四川省峨眉縣城北2公里的飛來崗上,是中國古代道教建筑。飛來殿俗稱“大廟”,始建年代無考,重修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名天齊五行廟。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元泰定元年(1324年)始告落成,改名東岳廟。明萬歷三年(1575年)始供佛像。此后又增建山門等,佛、道雜居,稱為大廟?,F存宋元至明清等各代構成的建筑群,內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廟記》和《元泰定四年重修東岳廟記》碑,占地總面積約1988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1940平方米。殿內原來還供有東岳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毀棄不存。
飛來殿、香殿、九蟒殿現已是空殿。飛來殿所供的東岳大帝銅像在大躍進時期進了煉鋼爐,三個殿遭遇幾次火災其文物已毀,但建筑所用的楨楠木質構造依舊完好,83年經過國家文物局撥??罹S修之后,依然保持原來的風格,包括地面的石塊仍為幾千年前鋪成的,古色古香,真實、親切,看不出人為刻意雕飾。大廟飛來殿是我國西南地區(qū)罕見的此今為止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
飛來殿俗稱“大廟”,飛來殿正面的檐柱三開間,長達18.28米,內柱分成五開間、進深五開間。大殿平面上的柱子分布呈減柱造法,檐柱上還施以欄額和平板格,平板枋上置有斗拱,斗拱都為六鋪作單秒雙下昂,上昂向上卷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龍頭,十分精美、華麗。明間的左右兩柱上通體塑有泥胎蟠龍,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宋、元時期建筑風格。殿為歇山頂,頂上覆蓋有小青瓦,是明、清時改建時鋪砌的。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大廟飛來殿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3.云巖寺
云巖寺位于四川江油云巖寺,中國古代道教佛教寺廟,該寺始建于唐,宋以后歷代均有重修重建。明末遭兵燹,僅西配殿幸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F存殿宇四重,有山門、文武殿(1989)重建、天王殿、大雄殿、震經樓、西配殿等,建筑面積2771平方米。云巖寺建于山脊,背負三座主峰,而又坐北朝南又是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古寺院建筑群,在全國是罕見的。
山門,重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面闊三間呈八字形,高7.35米、寬11.5米,為歇山式假重檐結構。門兩邊對聯為:“天下無雙景,人間第一峰”。
現存殿宇四重,第一重,是文武殿,1989重建。
第二重是天王殿,該殿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為一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式建筑。高8.5米,寬14.2米,上刻道教八仙人物圖案,地上鋪方磚,上作藻井,裝木板,析上原作壁畫,乃明代遺物。
第三重大雄殿是云巖寺的核心位置,臺階中安盤龍浮雕御道,兩側修記事碑亭。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高10.2米,寬14米,氣勢雄偉。大雄殿始建于清雍正一三年(公元1735年),門前一副對聯曰:“囫圇一個太極圖或打破或捻扁或搓圓,任憑萬劫尋門路;分明這副本來面,時過去進未來時現在只為眾生作道場”。
西配殿又稱飛天藏殿,為四川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構建筑。殿內飛天藏又名星辰車,形如佛教轉輪藏,為四川省現存唯一較完整的宋代木構,也是宋遼金時代的小木作的重要實例。
第四重是震經樓,類似藏經閣的角色。應該是近期維修或重建的建筑。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4.天寧寺大殿
天寧寺大殿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東南角的一個山坡上,天寧寺原名“大藏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徽宗政和年間(11l1~1118年)賜名“天寧萬壽禪寺”。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為了崇奉徽宗,賜名“報恩廣寺”,后又改“報恩光孝”。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新修建,并保留了部分宋代的建筑構件,后代又經多次修葺,天寧寺大殿保留了中國古建筑從宋代過渡到明代時期的一些特征。
大殿坐北朝南,居高臨下,面臨婺江。殿面闊三間,通面闊和通進深都是12.72米,平面呈正方形,十分符合宋、元時期小型佛殿建筑平面布局的特點;單檐歇山頂,有十六根立柱;縱橫都分都作三間,當心間為6.16米,與兩個次間的比例接近二比一;梁架的結構介于廳堂與殿堂之間,采用抬梁式結構,徹上露明造,全部以梁栿拼合而成,充分利用了小型木材,以小拼大,這種方法在中國現存的早期古代建筑中十分罕見。大殿的斗拱,外檐的斗拱,明間用三朵,次間用一朵,都是六鋪作單抄、單下昂、單拱、素枋偷心造式的,里跳用上昂,上承第一跳的下昂后尾,既節(jié)省了大量的木材,又方便施工。天寧寺大殿屬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筑,是中國南方現存“官式”作法的元代木結構建筑之一,梁架結構上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的風格和特點。1979年和1984年國家撥款進行了修繕。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天寧寺大殿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5.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區(qū)舊城內東街北側。是一處規(guī)模宏敞,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崇福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后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統(tǒng)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彌陀殿高大寬敞,殿頂綠色琉璃剪邊,殿內前檐隔扇、窗欞花典雅、精美,是中國現存的一處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壇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主像兩側,有脅待菩薩4軀,金剛兩尊。這些塑像皆為金代原作,塑法古樸、精美。殿壁上,壁畫面積達340多平方米。壁畫描繪了佛教講經說法的場面。觀音殿位于彌陀殿之后,是寺內另具代表性的一座殿,也是崇福寺內最后的一座殿堂。殿內有塑像三尊中為觀音菩薩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均為明代原作。
觀音殿是寺內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chuàng)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式結構。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觀音殿重煥光彩。
藏經閣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tǒng)和間復為僧舍,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明代以前叫藏經樓,明代重修后閣內周設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雖已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崇福寺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6.夏魯寺
夏魯寺位于日喀則市甲措雄鄉(xiāng)的一個山坳中,距離市中心26公里。相傳,此地曾經是吐蕃十大商市之一。根據寺史記載,夏魯寺始建于公元1087年,相當于宋朝哲宗元佑二年。建寺的創(chuàng)始人名杰尊嘉饒穹涅。至公元1320年,相當于元朝仁宗延佑七年的時候,夏魯寺迎請布頓大師主持寺務,自此在西藏佛敎中建立了夏魯派。到公元1333年元惠宗時,布頓大師乃重行修建了這座寺院。2012年,寺院有僧侶六十多人。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夏魯寺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7.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區(qū)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始建于明朝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動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畫士等多人,歷時近5年,至正統(tǒng)八年才建成。原寺廟規(guī)模宏大,明、清時多次重修。法海寺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寺內有大雄寶殿、伽蘭祖師二堂、四天王殿、護法金剛殿、藥師殿、選佛場、鐘鼓樓、藏經樓、云堂等建筑。
天王殿
大雄寶殿
藥師殿
藏經樓
1988年國務院公布法海寺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68.雙林寺
雙林寺位于山西平遙,原名中都寺,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創(chuàng)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確考。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拔淦蕉辍?571)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chuàng)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明朝景泰、天順、弘治、正德、隆慶年間以及清道光、宣統(tǒng)年間都曾大規(guī)模地重建或重修,現存廟宇已全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雙林寺坐北朝南,廟群占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前院為天王殿、釋迦殿、羅漢殿、武圣殿、土地殿、閻羅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后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東部為禪院、經房等(現為小學校所用)明代時于寺廟外圍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圍墻,上置箭垛,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
進入拱券形山門,正北第一座殿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檐下掛一豎匾,書“天竺勝境”四字,筆力遒勁。前檐置五鋪作斗拱,如意頭假昂。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剛,每尊約高三米,一字排開。穿過天王殿,北面坐落著釋迦殿,同兩廂羅漢殿、武圣殿、閻羅殿和土地殿組成第一進院落。釋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欄額普拍枋出頭,檐下無斗拱。明間置門,正中匾額書“靈鷲遺風”四字。屋頂懸山式,滿布灰瓦,整個建筑風格質樸簡潔。釋迦殿兩廂各為千佛殿/菩薩殿
東側千佛殿,懸山式建筑,面寬七間。殿內彩塑達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為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嫵媚,姿態(tài)舒暢自然。左右側塑韋馱和夜叉立像。韋馱像極富個性特征,武中蘊文,頗具動勢,是明代彩塑中少見的藝術杰作。殿內四周為懸塑和壁塑,五百菩薩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云,或騎異獸,與主像聯系照應,渾然一體。窗臺和門兩側還塑有供養(yǎng)人像三十多尊,這些塑像造型非常寫實,他們的衣冠飾物是研究明代服飾發(fā)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菩薩殿在中院西側,正與千佛殿相對,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結跏居中而坐,儀容豐滿端莊,神態(tài)溫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許多胳膊,真會使人把千手觀音看成人間—個美麗嫻雅、雍容大度的少婦。四周懸塑四百多菩薩,皆腳登彩云,作行進狀,大有衣紋飄動,滿壁生風之感。這眾多的形象,艷麗的色彩,生動的造型,構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藝術的殿堂。千佛、菩薩二殿外檐墻上尚殘留少量明代壁畫,繪供養(yǎng)菩薩等,為明天順五年(1461)的作品。
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布局較為寬敞。大雄寶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側腳”、“生起”較明顯,設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鋪作斗拱一圈,柱頭、補間鋪作各一朵。梁架結構整潔合理,頗合法制。斗模門窗裝修及屋脊吻獸皆為典型明代風格。
********************************************
69.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莊之北,普陀宗乘之廟西,獅子園北麓。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是避暑山莊東北部八座藏傳佛教寺廟之一,仿山西五臺山殊像寺而建,形制以漢族廟宇建筑為主。
殊像寺從外觀上更多呈現的是漢式寺廟風格,僅在一些建筑細部上體現了藏式特點。殊像寺中軸線前半部分是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會乘殿等組成的典型漢式“伽藍七堂”布局,后部表現為以寶相閣為中心的藏式“曼荼羅”形制,在整體上,自會乘殿之后,地勢陡然上升,依山就勢層層修建建筑,形成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的建筑輪廓,亦是藏式布局的典型體現。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經常臨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錯落,內部考究,環(huán)境幽雅,園林氣息濃厚,寺中疊石更為馳名。會乘殿、山門、鐘鼓樓等建筑在1949年后由政府多次修繕,仍保持原有風貌。1975年,國家重新修建了天王殿和東西配殿。寺內三身木雕菩薩像為國家級文物。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殊像寺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遠廟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東北方向,武烈河東岸的岡阜之上。俗稱“伊犁廟”,也稱“金頂寺”,是河北承德著名的“外八廟”之一。此廟背襯雄奇的群山,依托蒼松翠柏,坡
下武烈河銀波生輝,寺院嚴整密合,烘托出一種遼遠清幽的神秘氣氛。
普度殿是主體建筑,面闊、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呈正方形,具有蒙古族寺廟中傳統(tǒng)的都綱(講經堂)法式,布局嚴謹。殿分三思,通高27米。最下層為磚石砌筑,外觀一層,內分兩層,墻壁飾以藏式盲窗,下層正中有三座圓形拱門。中層和最上層為漢式重檐歇山頂樓閣,中間裝有木制菱花隔扇,檐下高懸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皇帝題寫的“普度殿”云龍匾額。最上層殿頂用黃剪邊黑赭色琉璃瓦覆頂,正脊上裝置三座鈴狀喇嘛塔,正中稍大,兩側稍小,兼以八寶法器飾紋。
北側配殿展室中陳列有原熱河文廟的照片及圖書典籍,還有修建文廟時,乾隆皇帝特從內府頒發(fā)40件青銅禮器、祭器:籩、豆、鐘等器物的照片或原物。1949年前後安達廟僅存普渡殿、山門及附屬建筑小殿,馀皆坍毀。80年代,國家撥款對寺廟進行修整,最獨特的建筑普渡殿以及山門、二道山門、配殿、門殿均已恢復清代原貌。寺內木雕綠度母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亦為鎮(zhèn)寺之寶。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安遠廟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