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新民晚報
楠溪江古村落重拾宗族文化
溫州永嘉楠溪江兩岸的村落,每個村都有宗祠。芙蓉村的陳氏宗祠、鶴陽村的謝氏宗祠、楓林村的徐氏宗祠……
在古時,就是這樣的宗族組織管理著村里的一切社會事務。而在現(xiàn)代社會,年輕村民離開家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宗族文化會消逝嗎?記者在楠溪江的村落里尋找著答案。
說起祖先一臉自豪
嶼北村位于楠溪江上游。來到村口,干完農(nóng)活往家趕的汪德元熱情地把記者帶進了村。
在嶼北村有大小祠堂6座,除了小宗祠,還有一座大宗祠。汪德元帶記者去的,就是大宗祠,祠堂總面積3000平方米,內(nèi)建兩廊,中院有戲臺,戲臺前有石砌月街。祠中還有一棵800歲的銀杏樹,根深葉茂,雨過蒼郁,風來婆娑,似乎訴說不完歲月的滄桑。
“這里是村民們最在乎的地方?!蓖舻略獛е浾咦哌^祠堂的每一個角落,邊走邊說。記者注意到,“不準在祠內(nèi)堆放雜物,不準破壞古銀杏樹……”的村規(guī),就掛在一入祠堂大門的最顯眼處。
汪德元說,嶼北村96%的村民都姓汪。“祖先叫汪應辰,是從江西玉山過來的,官至吏部尚書,和岳飛一起抗過金,后來被秦檜所害,隱居到嶼北?!闭f起先輩,汪德元一臉的自豪。
智慧先人巧思妙筑
嶼北村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四周群山重重疊疊,形似蓮花瓣。村落的巧思妙筑不僅體現(xiàn)在選址上,汪氏先人當時還進行了一套非常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布局。他們嚴格依照傳統(tǒng)文化中五行平衡的原則,以北面的金山為金,南面嶼山茂林為木,村東交叉阡陌為火,村西平疇肥田為土。
尤為稱道的是,先人從村北開鑿水溝,引水入寨,補足五行相生之說,也給嶼北留下獨特的風景——一條幽深美麗的護寨河。
如此嚴謹?shù)囊?guī)劃,并不是嶼北一家獨有,楠溪江邊如芙蓉村、蒼坡村、巖頭村等都是如此。而這只有宗族才會去做,才能做到。
宗譜就是自己的根
在汪德元看來,村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每隔20年修一次宗譜。因為這套宗譜,完整地記錄了整個家族的每一位成員,是宗族文化的象征。
一箱《汪氏宗譜》足有十多本,其中一半是手寫本,一半是印刷本。手寫本是1982年做的,印刷本是2002年做的。之前的族譜,在“文革”時被毀掉了,后來他們找到汪氏其他的分支保留下來的宗譜才補完整。當遇到有人考上大學,或者有什么重要成就,修譜時都會點上一筆。
除了修譜,宗族文化對鄉(xiāng)民的影響更深了。在嶼北村,祖上制作素面的,這戶人家便會代代相傳以素面為謀生手段;祖上是織布的,這戶人家古老織布機,仍在唧唧地唱著千百年來不變的調(diào)子。老人們都說,這些是家族先人們傳下來的,是他們的最大財富,要好好地保護。
年老鄉(xiāng)民有著強烈的宗族意識,那么在外闖蕩過的年輕人呢?
38歲的汪祥鑫二十出頭就外出打工了,多年闖蕩后,他回到了嶼北村。“早幾年,我對宗族的認識還沒這么強。如今,我也有兩個孩子了,他們大了也可能會離開這里。但是,我會告訴他們,即便我們的家不在這里,但是我們的根在這里?!?
“在宗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是最興奮的一件事了?!蓖粝轹握f,“下一次修譜,我們要把宗譜做成電子版,傳到網(wǎng)上,告訴在世界各地的每一個家族成員,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隨時看到自己的宗譜,增強宗族意識?!薄⊥醭枯x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