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有個元代畫家。一天中午,他來到富陽城東面的鸛山磯頭,在富春江邊的一塊礁石上對著周圍的美景潛心作畫,不料,背后突然被人猛推一把,他毫無防備,一下子掉入江水中,他就是黃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圖》被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之一。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
這一次黃公望很幸運,當時正好被路過的一位樵夫看到,得以救起。事后,黃公望回想到,自己曾供出張閭的罪行,使其受到嚴懲,這次多半是他的后代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張閭是誰?是他43歲那年,在江浙行省平章相識的一位貴人。
黃公望,原名陸堅,七歲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無子嗣的黃氏,黃公望子久已,大喜過望,給他改名黃公望,字子久。黃公望自小天資聰明,琴詩書畫樣樣精通,長大后希望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然而,他時運不濟,當興沖沖地進京趕考時,科舉考試被元朝統(tǒng)治者停廢,渴望通過科舉“立國安邦為相宰”的愿望破滅了。
元朝時期,漢人是受歧視的。25歲的黃公望,才華滿腹,卻只做了一個小小的書吏。43歲那年,他與張閭相識,再次被辟為書吏。1314 年,張閭于江浙行省行“經(jīng)歷田糧”之法,黃公望負責田糧事宜,也就是核實土地、增加稅收、平均差徭。張閭為人十分苛暴,執(zhí)行中“括田逼死九人”引發(fā)民亂,元仁宗下令逮捕,黃公望受牽連也一并入獄。等他從牢獄里放出來時,已經(jīng)是50歲的老人了。
此時的黃公望回想著過去,失望又無奈。他決定放棄仕途,加入新道教,終日縱情于悠悠山水之間,開始用筆墨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情感和生活志趣。
元代書畫家 趙孟頫
50歲的黃公望為學畫,拜師趙孟頫。趙孟頫生于1254年,比黃公望大15歲。他博學多才,在繪畫上,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元代畫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趙孟頫的影響,黃公望也是其仰慕者之一。
趙孟頫《重江疊嶂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通過好友王蒙的引薦,憑著自身的才學和繪畫功底,得到趙孟頫的器重,之后,又得到他的親自指點。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尤其是他的力推“古意”,繪畫意趣的書法化寫意上,在黃公望的筆下都得到極大呼應。再加上黃公望早期對董源、巨然的作畫風格有深入研究,也間接師法荊浩、關仝,晚年的繪畫技法,他根據(jù)自身的領悟而大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自成一派,成山水畫大家,被譽為“元季四大家”之冠。
董源的《瀟湘圖卷》(局部),風格平淡天真
荊浩的《匡廬圖》,一目千里
晚年的黃公望,人們經(jīng)??吹剿蛞煌咂烤?,仰臥湖邊石階,看著對面青山,一口口小酌,喝完便把瓦瓶一丟,日積月累,堆成高高一摞。當月色明朗,他就來泛舟于江上,每遇上特殊的景致,怪異的樹,他都會拿出隨身帶的畫筆,認真記錄。他的繪畫作品在晚年也達到頂峰,70歲左右繪成《溪山雨意圖手卷》,73歲時繪《天地石壁圖》,81歲繪《九峰雪霽圖》,79歲開始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成于82歲。
至正七年,79歲的黃公望在道教師弟無用禪師的陪同下來到浙江富春江畔,被這里“無處不成畫”的美景吸引,決定留此作畫。于是他整日坐在荒山亂石的樹叢中,即使風雨大作,渾身濕透,也毫不在意。他走走停停,觀察風云變幻;身帶紙筆,觀摩速寫,等有靈感了再在畫卷上畫上幾筆,這時斷時續(xù)地畫,一畫就是四年。畫作完成不久,黃公望就離開了人世。《富春山居圖》成為他一生繪畫成就的最高代表。
富春江畔
了解了黃公望的一生,再看《富春山居圖》,七米長卷,從一座渾厚大山開始,峰巒渾圓敦厚,隨后山勢漸緩,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有一種層巒環(huán)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然后畫筆突轉,畫面由密變疏,一片水沙,有一年四季的流逝。
江中有兩艘小船并行,船上的漁夫只是點景,微小的身影,在整片的留白中,如一顆塵埃。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局部)
一人端坐涼亭,從他的穿著看,像是一位漢人士大夫,遙望遠方,若有所思,隱居深山仿佛在表達著文人身處元朝的無奈。
畫面上,風景含蓄著四季的變化。前端的景色飽滿,樹木茂盛,像是春夏,充滿了隱者悠游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中間是秋景,山林肅靜蒼茫,生機漸弱;往后,樹梢上沒有了樹葉,大面積的留白,突出了冬季的繁華落盡和人的蕭條淡泊,仿佛在表達這時的他已無牽掛。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局部)
整個作品,平心靜氣,含蓄蘊藉,既無巉巖之險,亦無群巒之雄,平淡天真自然,角度變化萬千,意境連綿不絕。
再看畫面題跋:
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札。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jié),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云間夏氏知至堂。
(鈐印)二黃氏子久一峰道人
意思是:至正七年,我返回富春山的居所,無用師與我同往。閑暇時日,我開始在南樓握筆作此畫。興致來了就畫,并不覺得疲倦,布局構思了些,就馬上填染筆墨。歷經(jīng)三四年,還沒能完成,大抵是因為這畫留在山中,而自己常云游在外的緣故。現(xiàn)在特地取回,放在行李中,等早晚得閑暇,就可以為它著筆。無用師過慮了,他擔心有人巧取豪奪,就讓我先在卷末題記,這或許能讓別人知道這幅畫創(chuàng)作完成有多難。至正十年春季,在庚寅年端午節(jié)的前一日,大癡學人寫于云間夏家的知至堂。
(鈐?。S氏子久一峰道人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巨作,先是他的全真教師弟無用收藏,后是沈周,明朝吳問卿。吳問卿對此畫異常珍愛,死時還要燒掉殉葬,幸好被侄子搶下來,但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現(xiàn)在,前一段的《剩山圖》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一段的《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1年,兩岸辦了個特展,兩幅畫在分開300多年后首次合璧,每天有萬人前去觀看,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然而《富春山居圖》的這兩個部分目前也只合璧過一次。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請橫屏觀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