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國
牟國史實
牟國故地,為原始社會牟氏部落、夏商之際的古牟國。
西周時期續(xù)封為子國,即“牟子國”。封君為何人暫且不清。
在春秋時期為魯國的附屬國。魯僖公五年,魯國貴族曾與牟國聯(lián)姻。
春秋末期歸屬于齊,并遷至東牟。 ([煙臺“牟子國”]*1 --見續(xù))
戰(zhàn)國中后期牟汶河畔的故牟邑歸屬楚國。
西漢之際在故牟邑,置牟縣。
東漢、三國晉、宋、北魏皆因之,北齊天寶七年省。
隋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屬兗州,大業(yè)初年廢。
《風俗通義》載“牟子國,祝融之后?!?/strong>
牟氏是祝融氏之后,牟子國,即是東夷部落中的一個牟氏部落后人所建立的國家。
《春秋 魯桓公十五年》 (公元前697年)載“邾人、牟人、 葛人來朝?!?/font>
西周至春秋,邾國、牟國與邾葛,春秋時期皆子爵小國,同為魯國屬庸,所以來朝魯。
《春秋 魯僖公五年》 載“夏,公孫茲如牟?!薄蹲髠?魯僖公五年》載“夏,公孫茲如牟,娶焉。”
在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魯國貴族曾與牟國聯(lián)姻。魯莊公庶弟公子叔牙之子公孫茲,在這年夏天去牟國都城訪問,同時婚娶牟國公主。 [此提及到的“叔牙”,并非齊國大夫“鮑叔牙”。]
《漢書 地理志》載“泰山郡牟縣,故牟國也?!?/strong>
《水經(jīng)》云“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壽張縣,至安民亭入于濟。《注》‘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牟縣,古牟國,故俗謂是水為牟汶。’ ”
《路史 國名紀》載“牟,子國,楚滅之,為附庸。”
《嘉靖萊蕪縣志》載“牟城,在(萊蕪)縣東二十里,隋開皇間分屬兗州,今廢?!?nbsp;
《續(xù)修萊蕪縣志》:“牟子國故城,在縣治東二十里,牟汶曲中。(崔祥震注:“牟汶曲中”,即牟汶河的河灣內(nèi)。)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來朝。此其故都也。漢晉牟縣仍其地。今其地有牟城?!薄鞍唇窨h東二十里有牟城圍子,耕者往往于其地得周鼎彝,是為古牟子城無疑?!?/strong>
《萊蕪縣志》載“牟子國古城在縣治東二十里,牟汶河中,北臨牟汶河,東南西接平地,民國三十年代城廓較好,城墻高大壯觀,后因用地和改造農(nóng)田,城墻遭到了破壞,東西南三面尤甚,尚有百米城垣依稀可見,最高處距地面5米?!?/strong>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牟,周國名,子爵。漢高祖元年(前206年)置牟縣。故城在今山東萊蕪縣東二十里?!?/font>
《中國歷史地圖集》言“牟城,是萊蕪境內(nèi)出現(xiàn)的有文字記載的唯一的一個都城?!?/font>
趙家泉村村西有清碑載“大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歲次梅月,重修古牟國城寨*2?!?nbsp;
|
2* 在原古牟國城池的基礎上,光緒年間重修的城寨,實際上也是趙家泉村的“圍子”。
因為清末亂世,清政府腐敗無能,列強入侵,諸如義和團等農(nóng)民運動此起彼伏,人們意識逐漸覺醒,大規(guī)模革命運動即將爆發(fā)。而且清末漸增的土匪橫行鄉(xiāng)里,為非作歹。民不聊生的農(nóng)村百姓為了自保,各自修建土石圍子。根據(jù)各自的自然條件,有的借助于村周的故城而修墻加高,有的借助于山障河屏壘石拓河,有的借助于高阜地帶制造圈墻,有的平地挖濠而筑墻,不一而足。
盡管百多年過去了,至今在許許多多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不少“圍子”的殘跡。
萊蕪市牟國故城遺址
牟國故城遺址,今萊蕪市鋼城區(qū)東10公里的辛莊鎮(zhèn)趙家泉村附近的一片阜形高地上,舊時俗稱作“圍子”。
該故城為東周時期牟國都城,在汶河之陽的一片地勢平坦的地帶,東有一個南北的小山脈為其屏蔽,西、北皆為河道作其屏障。
萊蕪市牟國故城遺址,1979年公布為萊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6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補充)
趙家泉村前的村名碑載“村北有牟城遺址,系春秋時期牟子國故城。 ”
該村名碑附近,并立有一座山東省人民政府1992年6月公布、萊蕪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山東文物保護單位-牟國故城遺址”石碑,上載“ 牟國故城遺址,南北長六百二十米,寬五百二十米,原城墻高十二米,底寬十五米,頂寬四米,有東、南、北三個城門。原為牟氏部落住址,故為牟國。 ”
牟國故城,整體似為矩形。城墻西北角依據(jù)河道走勢,筑建成圓角,其他三隅亦是采取對稱呈弧形裝。南北長約620米, 東西寬520米, 城址面積約達320000平方米。原城墻高約8米,頂寬約3-5米。有東、南、北三個城門。城東、南墻外有城壕,寬約5米,深約3米。西、北兩面以河道為壕。
故城城墻之南、東兩面已不見遺跡,西、北兩面部分段的城墻還保存較好一些,夯筑土質純凈,高出地面3米,下寬約15米,上寬4米。
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前,牟國故城城郭還是比較完整的,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期間城郭遭受到了比較嚴重破壞,東、南、西三面城墻倒塌毀圮,只剩下西墻北段和北墻。新中國解放后到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當?shù)厣鐔T取土墊欄和墊宅基地,并整地種田,故城又漸漸的遭到了損毀。尤其是1978年那次掘城填河造田,此城又遭到了一次超前浩劫性的慘重破壞。
而今,僅僅只剩下村北300多米長、最高處越5米許的一坨坨墻基,及其西部北段約20米長的傾圮殘垣遺存,高約2米,上寬1-2米。破敗不堪的掩藏在野棘荒草之中。而且故城內(nèi)部的大部分已經(jīng)被村莊住宅所占據(jù)。
城東有村名蘆城,即以此城址得名。
牟汶河畔的古牟城附近,在原始社會,就有牟氏部落人在此居住生息。
依據(jù)曾經(jīng)的考古探挖,牟國故城遺址土層的文化遺存 ,有十分清晰的疊壓現(xiàn)象,從上至下有漢代文化遺存、兩周時代文化遺存、商代文化遺存,還有少量的龍山文化遺存。在一些斷面層中還發(fā)現(xiàn)有灰燼層,及其陶豆、筒瓦等西周與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建筑與生活遺存。
出土的早期器物有石器(打制和磨制并存,呈現(xiàn)新石器時代早期特征)、陶鬲、陶罐、銅器、蚌鐮、鹿角、用作裝飾的貝殼等。
城址范圍內(nèi), 散布著大量瓦礫和陶器殘片,多為春秋時期遺物,采集的標本有夾砂灰陶鬲、罐等。陶鬲系尖唇、高襠,肩以下飾細繩紋,橫徑大于器高;陶罐卷沿,折肩,平底,皆具有春秋早期特征。 據(jù)說一陶鬲內(nèi)還存有一條硬化了的鹵魚。
在此古城近處并未有發(fā)現(xiàn)牟國貴族墓地。
但是,在鋼城區(qū)九龍山前下古墩村西發(fā)現(xiàn)一處古墓地。經(jīng)考古研究,為春秋時代的古墓葬處,牟國的另一地域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墓地,處于牟國疆域的腹地,墓地占地面積達二萬五千平方米,已挖掘出了九座豎穴墓。
在墓地中,還出土了兩抬筐多青銅器,挖掘出了銅劍、銅戈等兵器。并挖到了七銅鼎隨葬墓。
從墓地規(guī)模、墓葬規(guī)格、已出土的隨葬品種類及品位等諸多方面顯示判斷,這是一個多代定居于此且很有權勢的部族群體。此墓群,應該是牟國貴族墓葬群。七銅鼎墓的墓主,理應是牟國君主。
北岸有汶陽村,即以牟河(牟汶河)之陽命名的。(河之北岸稱陽,河之南岸稱陰;山之北麓稱陰,山之南麓稱陽。皆是以陽光照射到與否而分。原本狹義,后來擴展成了廣義,已不限于河之南北兩岸和山之南北兩麓,而是延伸到附近甚至于很遠一段距離,如果沒有被其他山河所隔開,仍是稱為某山某河之陰陽。)
《水經(jīng)注 卷二十四》“屈從縣西南流,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痘茨献印吩唬恒氤龈テ?。高誘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縣故城在東北,古牟國也,春秋時,牟人朝魯,故應劭曰:魯附庸也。俗謂是水為牟汶也。”
牟子國的傳說
公主戲蜂王
牟子國是從東夷部落延續(xù)下來的,悠遠的歷史以及長期與大自然的接觸也形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在萊蕪趙家泉牟子國,當?shù)亓鱾髦@樣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在萊蕪城北的一處深山中有一個巨蜂國。牟子國君和巨蜂王互幫互敬,訂立了攻守同盟,牟子國如遭敵攻擊,聽到牟國國君擊鼓,蜂王就帶群蜂前去迎敵。
一天,牟君到外地出游,他的一個小公主為了好玩,決定戲弄一下蜂王。讓軍兵猛敲一頓鼓。蜂王聞聲帶群蜂飛來,卻未見敵情,知是被戲耍了,一氣之下再也不幫牟子國的忙了。
牟君后悔不已,竟將心愛的小公主下嫁給一個乞丐,以此教育牟子國人必須以誠信為本。
[此故事很可能是,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魯國貴族公孫茲,婚娶牟國公主?!边@一件事的借題附會與發(fā)揮。]
神鵬撞泉
在古泗水支流牟汶河之陽,牟國故址之北,有一座山,叫作“鵬山”。此山雖然不高,卻以泉清水美而聞名。據(jù)說還頗有來歷,與周王封牟還有關系。
相傳,春秋時期,該山頂峭崖處,常常有大鵬棲息?!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周王聞之,便把牟子國封在這里。
一日 ,牟子國國王遵照周天子旨意帶領人馬前來選地建都,看到這里山勢奇特,風景宜人,國王很是滿意,便將大隊人馬駐扎在山腳下。
君臣們登臨山頂,這時正值盛夏時節(jié),人困馬乏,饑渴難忍,到處尋水不得,只好下山飲水。直至三更,眾官員還在觀察研究,都認為此地山秀物美,土地肥沃,是建都寶地??上У氖?,沒有水源!這是決定建造城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
正在這時,忽然一衛(wèi)士進帳,跪拜報道:“啟稟大王,山上有大鵬回旋徘徊,不知吉兇?!眹趼犃T,若有所思道:“好,知道了。速傳令,任何人皆不得將它驚動!”天近五更時分,忽聽到如一聲雷響,山崩地裂,人人震得眼冒金花,一瞬間不知東西南北,行宮內(nèi)外一陣喊叫大亂起來。忽然,該衛(wèi)士又慌忙跑來稟報:“那大鵬雙展巨翅,盤旋空中,忽高忽低,后來朝一座小山猛撲過去,觸山而沒。大鵬觸山處涌出缸口粗的一道清泉!”國王又驚又喜,率眾臣前來觀看,果如衛(wèi)士所言。
國王高興極了,這是上蒼旨意,派遣一只神鳥來送生命之水!遂傳令在此山泉的南面修造國都和宮殿。為紀念大鵬造泉之事,將山改名為鵬山,泉則命名為鵬泉。
這秀麗的鵬山和牟國遺址隔河相臨。這碧波蕩瀾、甘甜醇美的鵬泉水,至今長流不息,已成為附近和萊蕪城數(shù)十萬人民的飲水之源和釀酒用水。
“鵬山”得名,應因山勢,而非傳說
根據(jù)地理狀況和山體特征,鵬山,其得名應該不是傳說所言,應因山勢。
鵬山,在牟國遺址北的汶河之陰,南北稍長,東西見短的一座不大的小山,但是很秀氣,西麓有泉狀如牛眼,東麓有瀦形似黛眉。
該山體東西寬1190米,南北長1900米。
鵬山有南北兩個并立的山峰,北峰稍圓,最高峰巔海拔329米,南峰臃腫漫長,山脊如一斧刃,最高點在南端,海拔為368米。
二峰之間的山谷海拔306米,整個山體形狀宛如一只展翅的大鵬,欲躍藍天,長飛萬里一般。所以古代人們以山勢而名“鵬山”。
[煙臺“牟子國”]*1
春秋中期,牟子國東遷
《山東古國考》載“牟本在今萊蕪,齊遷之于福山,遂名東牟?!?/font> 牟子國,其故城遺址本在萊蕪市鋼城區(qū)辛莊鎮(zhèn)趙家泉村附近,牟汶河之“曲中”。那么煙臺福山怎么又來了一個牟城遺址呢?原來是與牟族歷次遷移有關: 通過以上歷史資料分析,牟國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方國之一,其立國時間應在周以前,周初續(xù)封為子國,即“牟子國”。“子”是上古時期的封爵。 那么牟國從何地而來呢?《世本·氏姓篇》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后?!薄蹲髠鳌氛压吣暧涊d:“鄭,祝融之墟也。”可見牟國最早的發(fā)源地應在祝融族原來居住過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鄭縣一帶,而后他們從祝融族分出,遷移至河南的“中牟縣”一帶定居,中牟縣境內(nèi)至今有牟山,從地理位置和周初分封情況分析,牟國此時應是西周的盟國之一,殷周大戰(zhàn)時期,牟人跟隨周軍太公呂尚參加攻伐殷軍的戰(zhàn)爭。周取得勝利后,牟人遂遷至萊蕪牟汶河畔重新立國,并封爵為子爵,從此開始了牟子國的歷史。 春秋時期,魯國的附屬國。《春秋》就有桓公十五年“牟人來朝”、僖公五年“公孫茲如牟娶焉”的記載。 牟國處于齊魯兩個大國之間,飽受兩國戰(zhàn)火的苦難,同時,由于齊魯力量的懸殊,作為魯國附庸的牟國,以后實際為齊國控制,時間大約在長勺之戰(zhàn)后、艾陵之戰(zhàn)前,即公元前684年至公元前486年間。長勺之戰(zhàn)時,魯軍尚能把戰(zhàn)場放在牟國的長勺之地與齊軍交戰(zhàn),牟國實際在魯國控制下。而到艾陵之戰(zhàn)時,齊軍已將牟國的艾邑作為戰(zhàn)場,牟國實際已為齊國控制了。 牟國是在什么時間東遷到今天煙臺一帶的呢?《山東古國考》載:“牟本在今萊蕪,齊遷之于福山,遂名東牟。”牟子國何時東遷,史料上無確切記載,通常的觀點認為,牟國東遷是在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之后,攻擊魯國北部邊境地區(qū),先后進行了“城之戰(zhàn)”、“防之戰(zhàn)”、“崔杼攻魯”等一系列吞并戰(zhàn)爭,牟國在這個時期,為齊所控制,從此開始了東遷的歷程。從今天所遺留、牟人曾居住過的一系列地名分析,牟國東遷線路,大至是沿牟汶河而上,經(jīng)今天沂源,然后向北沿安丘汶河而下,最先定居于汶河中游、牟山附近的安丘故城一帶,東漢初這里為安丘縣治所,公元556年安丘并入昌安縣后,改稱牟鄉(xiāng)城,596年隋于此置牟山縣?,F(xiàn)該遺址已淹沒于牟山水庫中。 《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于東海”。牟國東遷安丘后,可能由于不斷擴大居住疆域,出于戰(zhàn)略的考慮,齊人不得不再次逼迫牟人東遷。從史料分析,二次東遷時間大約應在公元前558-公元前548年間,東遷目的地是今山東省煙臺市的牟平區(qū)、福山區(qū)一帶,這里原為萊子國的土地,萊人南遷后(崔祥震注:齊遷萊于倪,今山東省滕州市境內(nèi)。),鳩占鵲巢,這里便成了牟人的最終居住地。《通典州郡典記載》:“登州今理蓬萊縣。春秋牟子國也。戰(zhàn)國屬齊。秦屬齊郡。漢以下并屬東萊郡。大唐武太后分萊州,置登州,或為東牟郡。”到春秋末期,數(shù)次東遷最終龜縮在膠東半島一角的牟子國,仍被強齊所吞滅。 還有一說,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牟子國遷至今沿海邊附近的煙臺市福山三十里堡南,在此建城。漢初,將此地牟子國貴族遺老遷至今牟平縣城,取名“牟平”。
煙臺牟子國都城遺址 通過衛(wèi)星遙感地圖甄別,三十里堡村前的牟子國都城遺址清晰可見,大致呈方形,北城墻部分被道路建筑所占有,東西南三面城墻殘址依存,城門缺口也可辨識。 牟子國是周初分封的產(chǎn)物,牟子國都城遺址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1956年,福山的牟子國故城遺址被定為省級保護遺址,后來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牟子國都城遺址(牟城遺址),位于煙臺開發(fā)區(qū)古現(xiàn)街道(古現(xiàn)鎮(zhèn))三十里堡村南的坡地。在文物工作者的記憶里:故城四周城垣猶存,城墻高聳,氣勢雄偉,東、南、北門痕跡清晰。細觀城內(nèi),可看出昔日布局,南北有條中央大道,西南系宮殿區(qū),土丘處就是宮殿基臺,西北有監(jiān)獄遺址,東北為商業(yè)區(qū),有冶煉作坊遺址,東南角設炮臺。 |
牟子國故城東西、南北各500多米。故城北邊穿過墻基的近南北向道路路口即原北城門,道路東邊有一道黃土崖是原來的北城墻東段; 北城墻東端向南延伸的一道隆起的土堆是東城墻,中間一個豁口是原東城門; 東城墻和南城墻連接城子的東南角,是現(xiàn)在故城的高地之處; 從北邊而來的道路向南拐了一下,隨后向南穿過南城墻,豁口是原南城門; 西城墻在城址西南北折,淹沒在樹叢間中,與四周近平,地面看不出城墻樣之狀。 牟子國故城的城墻,經(jīng)歷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和人為破壞,現(xiàn)在都只有三四米高,除了北城墻北側有些陡峭,其它地方都是坡地。東城墻和南城墻相對完整,上面叢生荒草荊棘。 三十里堡南附近,就是牟子國故城遺址,兩千米東,就是渤海灣 靠近海邊修建的牟都,是含煙堿很高的生土,至今城墻土仍有“白面”析出,據(jù)說鄉(xiāng)人把城土整到田地里根本就補漲莊稼,就是這個原因。村人在整地時曾發(fā)現(xiàn)過錢模、箭頭、陶器和西漢的五銖錢,據(jù)說還有一枚銅印。 故城西南角附近的田地,鄉(xiāng)人歷來稱之為“西南獄”,訛傳那里以前是監(jiān)獄。實際上,“西南獄”,就是“西南隅”訛稱而已,就是西南角的意思。 躲避海邊,寄人籬下,處于強齊腳旁的小牟子國,其都城何有監(jiān)獄之所?;蛟S淪為齊國牟邑,而在此設立的齊國的一個監(jiān)獄,也說不定。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