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這樣?
想改變窮忙狀態(tài),想增加額外的收入,想存錢買房子,想增加選擇的籌碼,想30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
每年立一個flag,想考一個證書,想學一門新的技能、想一年看完50本書,想每年存20萬,想自駕環(huán)游祖國的大好河山,可最后拖著一項都沒完成。
眼看著大好時光彈指一瞬,驀然回首,22歲大學畢業(yè),眼看到30歲要結婚了,可人生依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兜里依舊是兩袖清風,妥妥的月光族。
想要改變,先看看下面10點,做到一半以上都是吸金體本體了。
先說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小芒果去游樂場,最熱門的云霄飛車已經掛上了“此處排隊約需一小時”的牌子。小芒果想了想,1個小時有點久,但自己尚能忍受,于是加入了隊伍。
一小時后,當小芒果排到隊伍的最前方時,一位“風一樣”的男子愿意出200元購買她的位置。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小芒果,你會不會讓出這個位置?
好了,有人說會也有人說不會,那我們來看看小芒果該怎么選擇?
假設小芒果的月薪約5000元,扣稅再除掉休息日等,日薪大約是200元。排一個小時隊,有人愿意出200元,計算來看,這個條件很誘人,理智的選擇應該是接受這筆交易。因為,8小時肯定是大于1小時的。
那,下一個問題來了,大家覺得出價200元的男子是不是冤大頭?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要思考這個“風一樣”的男子的時薪是多少。如果高于200就不是冤大頭,如果低于200就是冤大頭。
這就是量化思維。
量化思維:凡事不依靠感覺,而是先算一算,有數據支撐的邏輯比拍腦門的決策靠譜。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開銷的理解,多以金錢來量化,很少有人會把時間也計算在內。
再舉點生活中的例子:
我們出門看電影,大多數人只會注意路上花了多少交通費、電影票花了多少錢。但是,很少有人會注意路上花了多少時間,電影開播前等待了多長時間……
大家有沒有躺槍?
很多人總是為各種免費、特價的商品付出過多的資源和時間。比如:為了搶優(yōu)惠券時不時地拿手機出來刷新、在618趁打折買一大堆可有可無的東西囤著……
大多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多地注意金錢,而很少注意“時間”。
當一個人的單位時間價值較高時,就會更在意時間,并且會傾向于用金錢去置換時間。(大白話講就是,有錢人會感覺時間比錢重要,所以愿意用錢買時間)
反過來,當一個人的單位時間價值較低時,就會顯得無所事事,看起來時間很多,但是都虛耗在低價值的事情上面。(大白話,沒錢的人更在乎錢,不在乎時間,所以,更愿意用大把大把的時間把一些沒什么價值的事情)
少看偶像劇,多看現實類紀錄片。
推薦幾部培養(yǎng)搞錢思維的紀錄片:《隱姓億萬富商》《無節(jié)制消費的元兇》《超級顧客》《資本的故事》《成為沃倫·巴菲待》《金錢與我》《金錢的通解》《富哥哥窮弟弟》《創(chuàng)新之路》
多看商業(yè)案例分析,多思考,培養(yǎng)自己對錢的嗅覺美團是通過哪些戰(zhàn)術在百團大戰(zhàn)中勝出的?
文和友的商業(yè)模式為什么能成功?
瑞幸和星巴克的區(qū)別是什么。
和愛搞錢的人交朋友,你們的話題,你們的關注點永遠在怎么搞錢上面。
從身邊切實掙到錢的人身上取經學習賺錢最快的方式就是復制。
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并深耕,能成為專家或者發(fā)展成為副業(yè)。
人生一定要有Plan B,副業(yè)可以幫你快速發(fā)現市場機會,無痛切換。
大部分人收入的來源是工資,而且是一份工資。但每個人都想賺更多的錢,因為一份工資的收入遠遠應付不了越來越高的開銷支出。
一份時間換一份收入,也就是只要工作一天,我就有收入,但萬一不幸失業(yè)了、裁員了,收入就沒了。
2022年春節(jié)疫情之后,我的一個同學至今沒有找到工作,然后回了老家,一直在農村玩。
上個月因為經濟緊張問我借錢,因為10多年的老同學,我借了一個月的生活費給她。
當工作是唯一的收入來源時,不上班就意味著啃老本了,如果月光和負債,那承受的壓力會更加大。
想搞錢一定不要怕麻煩,選擇大于努力。
很多人為了逃避思考而愿意做任何事情。
搞錢往往是一件需要長期投入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要不斷思考,總結和復盤。
赫胥黎說過: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比如喜歡刷短視頻,這個不用費大腦,一下子3-4小時就沒了。
我身邊很多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朋友身上都會有一種舍我其誰的精神。
不管什么時候,都迷之自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所有的經歷都是閱歷,這種自信確實能幫他們走到最后。
我的一個搞錢的小伙伴,永遠積極樂觀,他在投資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但一路走來并不順利,不管遇到什么情況,他永遠相信自己可以。
搞錢的路上真的很多坑要踩,沒有人能隨便成功。
越年輕,試錯的成本就越低。
犯錯在所難免,人要敢于試錯,才能不斷前進。
芒果前幾年創(chuàng)業(yè)也是一直在試錯,雖然失敗了,但是經歷了這些,我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并為之努力。
記賬是為了理清消費結構,按日常流水賬來看,我們買一件衣服,當換季打折了,你買入的時候,會覺得它物超所值,但是當你合計來看一個月的支出時,今天一件衣服打折,過幾天又是一件打折,錢就這樣不經意間流走。
記賬的話,用收支表一目了然,如果每個月衣物支出竟2000,占比個人工資過三分之一,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花銷比例。
所以這部分可以通過有意的規(guī)范消費習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刻意練習來逐漸調整,進而減少這部分彈性支出。
記賬不僅是合理的理清自己的消費結構,而且是解析你的財務狀況,心里有底。
其實理財方面一直有一個特別有名的說法,叫“哈佛教條”,具體內容是,對于任何人而言,無論每月的收入是多是少,一定要先存下20%,再花剩下的80%。
兩種思維:一種是先存錢,然后花剩下的。另一種是先花錢,然后把剩下的存起來。沒做過的人看似沒有區(qū)別,但真的那么做以后,區(qū)別真的很大。
工作以后當我也去強迫自己去這么做的時候,才真的體會到其中的重要性。而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也是理解理財所必須要跨的第一步。人必須要有財才能理,但錢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所以對于大部分人,學會儲蓄才是最先要做的事情。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
有錢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想要狠狠搞錢,先養(yǎng)成吸金體質。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