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
澗上清吟
全圖巖石樹法類唐寅早年作品風格,也即更類周臣。書法筆法雖相近,而行氣大差。詞為祝嘏之意,然另題所署之款為嘉靖丁亥,丁亥為嘉靖六年,而唐寅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即已去世,故本圖應(yīng)為周唐風格之偽作殆無可疑。
作高士倚坐泉頭,旁置筆硯,前巖石上并作一鶴。巖后出一道清瀑,垂注潭上,于巖塊中奔出,故潭中水勢激蕩。巖后巖頭均有楓林雜樹,長松兩株、瑯瑯挺立。水際并隱見木橋,作山峰虛見空中。
石用斧劈,用筆老硬,勾成石面后以側(cè)鋒著絹皴成。右側(cè)暗處巖壁,和淡墨作長斧劈,類唐寅晚年筆法。松枝長而方硬,又不如唐寅柔雅挺秀,有力而乏韻味。
染色僅點楓葉,侍童所著褲以白粉略醒。
唐伯虎書畫作品欣賞(2)
小咪股吧
茅屋風清 絹本設(shè)色 北京博物院藏
應(yīng)屬三十六歲前的早期作品,尚具周臣風格,然皴法已漸繼漸具自己風格。
兩巖聳立,谷處夾小溪,溪上架木板危橋,水波洶涌,奔流出橋下凹處,削立如瀑,狼花濺起,仿佛水聲情越,起于耳邊。一仆負炊具食盒,正渡溪前來。巖頭五松盤翳如龍,蔚成濃蔭,山道都削木架成,以示險峻。右側(cè)道上,一高士正攜琴前來,中見水亭筑以圍欄,桌上羅列書籍典冊,高士二人,正意在巖頂百丈高瀑眩目奔浪之中。
后景除山谷夾溪,高聳直立外,山腰并作樓觀隱現(xiàn)于林木中,此為南宋作品屢現(xiàn)之題材,唐寅也不能盡去陳規(guī)。
山石為斧劈,石面明暗分明,皴筆略長,且以中鋒著絹略勾后銳折,悉意縱長。作樹靈秀生動而水勢尤佳,波平處慚現(xiàn)之漣漪,波急處所成之立浪奔瀉,無不勾勒烘染得法,均見畫意寄托之用心處。為水墨絹本。
詩云:茅屋風清槐影高,白頭胼坐講離騷,懷賢欲鼓猗蘭操,有客攜琴過小橋。
南游圖
弘治十八年,時唐寅三十六歲,二月琴師楊季靜赴金陵,寫南游圖為贈。
近處坡上,雜樹五六,或榆或槐,交柯攢影。右側(cè)山巖前,一高士騎驢放轡緩行,后隨童仆,負琴緊隨,即楊季靜也。山路曲折繞溪,溪水波動若春云,雖宛轉(zhuǎn)流暢,未盡云水畫法妙理。道上販夫走卒,來往匆匆,頗見旅途風霜之苦。
皴線作被麻,山勢平緩。不著色,墨韻躍然紙上。
詩云:江上春風吹嫩榆,扶琴送子曳長裾,相逢若有知音者,隨地芟茅好結(jié)廬。
牡丹
牡丹貴在艷而不俗,古人寫者雖多,和墨點成而得其超逸之趣的,唐寅此幀可謂絕品。
唐寅以山水人物為多,然從故宮之臨水芙蓉之墨寫芙蓉,或?qū)戄婊?、或?qū)懩眨弥膶懸饣ɑ?,也甚杰出。圖中以深淺墨色隨意寫成盛開牡丹一朵,并以濃墨點蕊。正葉濃而反葉淡,勾出葉筋,葉有風勢,若蹁躚欲舞。題云:倚檻嬌無力,臨風香自生,舊時姚魏種,高壓洛陽城。
墨竹
墨竹組成不難,難在得勢。故宮有傳石濤和王原祁合作風竹,評者論謂如野戰(zhàn),初看略無紀律,八面生葉,而紀律自在其中。
此幀扇面以二組濃葉為主枝,后出淡葉一組,再略衍生數(shù)筆為竹稍。左側(cè)也作初葉數(shù)筆,以相呼應(yīng)。葉均向右下急趨,所作風勢極為生動,而用墨也頗瀟酒自然,得一氣呵成之神韻。
江深草閣
江巖泉瀑落處,松巖掩隱草閣,一高人于水榭中啟窗憑欄而坐,正觀賞粼粼波濤消失于天際盡處。案頭羅列鼎書之屬,以示讀書余暇尚能寄情自然。古松盤曲,左右各二枝,互相糾結(jié),一為高枝,一則低偃,并有夾葉三二株隱于石巖削壁。山石皴法細密,結(jié)構(gòu)雖同斧劈,皴筆已繼長如披麻。右側(cè)山道一童方持桶而下,欲取江水煮茗。
全圖染色以淺絳為主,偶以青綠作松針和樹葉。
后溪圖
此扇亦應(yīng)為唐寅較早的作品,近處坡上四樹并立,或松或楓,夾葉與點葉交相疊成,坡下別以濃墨胡椒點法遙作呼應(yīng)。坡下見屋宇三四,以點攢簇為密林環(huán)繞。前有小道,溪上作木橋,正有高士扶筇立于橋上。遠處坡后再作陂陀,點葉則漸遠漸稀,淺墨為近山,深墨為遠山,相互烘托。
圖中樹法用中鋒,坡面均平矮,故以披麻為之,縱筆為波紋與文征明筆法甚為近似,與美國弗里爾藏南游圖卷神韻相近,應(yīng)屬同一時期作品。
小橋流水
此圖畫法較稚拙,款與一般所書“吳郡唐寅”、“吳趨唐寅”、“晉昌唐寅”均不類,題為“蘇臺唐寅”,溫肇桐在唐伯虎年表中曾說道:吳一鵬在貞壽堂圖卷中為周母致祝,題云:“子畏年止十七,而山石樹枝如篆籀,人物衣褶如鐵絲,少詣若是,豈非天授?!碧埔谌畾q因考被黜,歸號六如居士,方正式從周臣專意翰墨,然其天姿英發(fā),早歲即已窺書畫門徑,如此圖屬真跡,應(yīng)為早年面貌。
作高士攜童負卷從巖間出,方涉木橋。橋頭垂柳一株,疏葉點點。石作斧劈,筆較瑣碎。石后出夾葉一株。染色除以赭墨略分外,以重綠點葉,石青染童衣。
松蔭高士
約為唐寅三十七歲的作品。
二松交蔭于前,一松斜立于后,交柯盤繞,勢向右引左側(cè)別點一樹以為均衡之處。凡作古松,均繞以枯藤,以增蒼勁之勢。
松下高士枕席而臥,正罷卷憩息,一道清瀑從左側(cè)巖壁間流下,回經(jīng)由高士前而奔出。左側(cè)作巖腳,行筆柔和舒軟,點以苔點,全系沈周家法。巖后并補夾葉竹林,在緊密中又現(xiàn)蕭疏,頗見用心。右側(cè)巖塊重疊,礬頭與平臺相間,后山皴筆不多,連出遠岡,皴筆染墨均極深厚,由于近墨深濃,空間留白處理得當,毫無迫塞之感。全圖松風清流,天碧山青,極造境之妙。筆墨及設(shè)色,也多能滲和沈周法乳,盡去周臣范疇,可謂唐寅自我面貌長成中的代表作品。
文征明題字以筆跡論,應(yīng)為晚年,文題唐畫,每有六如沒后追題之作。
枯槎鴝鵒
唐寅作品中偶然亦寫花鳥,故宮杏花軸與臨水芙蓉均為較晚期作品,此軸時間,亦當不遠。然墨色韻味之厚,深得沈周遺志。
以水墨寫八哥立于枯枝上,頭腹略濃,至尾慚淡,以濃墨點寫背羽,仰頭而鳴的神態(tài),及鳥爪緊抓于樹枝的寥寥數(shù)筆,均見其卓越的表達技法。枝法如沈周而雖有停頓,用筆速度快,見其瀟灑而失于不夠淳厚。禿筆點葉,并作枯藤繞枝,濃墨點竹葉,不經(jīng)意處極見情趣。
題云:山空寂靜人聲絕,棲鳥數(shù)聲春雨余。
夏雨歸牧
風雨歸牧為宋人常用的題材,此幅即寫風雨欲來之情景。
近處巖岸平坡作柳、楓等雜樹四株,枝葉皆向左揚,以示風勢。坡后山巖陡起,筆法老硬,平臺上雜樹叢生。巖后近處為一水榭,高士垂簾而坐,放眼觀賞景色,后有一童一婦侍立。屋后為庭院,竹籬為墻,院中右堂室、居屋,前有老槐,后圍以竹林?;h間柴門開啟,正有農(nóng)事老及牧兒騎牛歸來。
遠山塊面方硬,峰頭均見皴筆,署年正德三年,唐寅三十九歲,自我風格已漸形成,此圖遠景不使全部虛去,已頗有吳派構(gòu)思的用心處。詩云:狂風驟雨暗江干,蕭籟山中夏亦寒,獨有牧童牛背穩(wěn),歸來一笠?guī)鏌煛?div style="height:15px;">
用筆甚簡要,雖多不經(jīng)意,然旨趣極高。作秋柳兩株,一直一斜,樹干皴筆甚密,墨趣甚佳,樹枝樹根,筆筆頓挫有力,甚有沈周筆意。高士一人,斜倚薰籠,縮肩回首攢目而望,若不勝蕭索,苦北風勁冷而心悲秋老,不忍遽離情狀。寥寥數(shù)筆,極為傳神。
秋風紈扇圖 紙本墨本 縱77.1、橫3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秋風紈扇圖為唐寅水墨人物畫代表作,畫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執(zhí)紈扇,側(cè)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此圖用白描畫法,筆墨流動爽利,轉(zhuǎn)折方勁,線條起伏頓挫,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顏輝的折蘆描結(jié)合起來,用筆富韻律感。全畫雖純用水墨,卻能在粗細,濃淡變化中顯示豐富的色調(diào)。畫左上部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借漢成帝妃子班婕好色衰恩弛,好比紈扇在秋風起后被擱棄的命運,抨擊了世態(tài)的炎涼。顯然,這是與唐寅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關(guān)的。畫中女子一臉衰怨,或許正是唐寅自身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