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閉合不全
基本方
大熟地12克 山萸肉10克 烏梅肉4.5克 炙黃芪10克 白術(shù)l2克 茯苓l2克 柿蒂6克
加減法
1.證偏陰虛:熟地改用生地,加北沙參12克。
2.證偏陽虛:加肉桂心3克(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山萸肉補(bǔ)腎養(yǎng)陰,黃芪、白術(shù)、茯苓補(bǔ)脾益氣,烏梅、柿蒂斂肺降氣。
(五)聲帶癌
基本方
石打穿30克 白英30克 龍葵30克 山豆根9克 桃仁9克 麥冬12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減法
1.痰多:加桔梗6克。
2.喉痛:加板藍(lán)根2克。
3.體弱:加黨參l 2克。
4.舌紅津少:加玄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石打穿、白英、龍葵、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散結(jié);桃仁活血祛瘀;山豆根、麥冬清熱利咽。
急性支氣管炎
基本方
蜜炙麻黃9克光杏仁10克 制半夏9克 茯苓12克橘紅9克 冬瓜子l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寒重;去冬瓜子,加細(xì)辛3克、生姜二片。
2.熱重:去制半夏、橘紅,加生石膏30克、瓜蔞皮l 2克,或加桑白皮I 2克。
3.濕重:去冬瓜子,加蒼術(shù)9克、厚樸6克。
4.發(fā)熱:寒證麻黃減量為6克(不用炙)、桂枝6克;熱證去制半夏、橘紅,加魚腥草30克、銀花10克、黃芩9克。
5;干咳舌紅:去制半夏、橘紅,加川貝粉3克(吞服)。
6.咽喉紅痛:去制半夏、橘紅,加牛蒡子9克,板藍(lán)根l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麻黃解表、宣肺;制半夏、橘紅燥濕、化痰;杏仁止咳順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冬瓜子清肺滑痰。
參考
二.本病多由外受風(fēng)寒或風(fēng)熱引起,但因氣候與病人素質(zhì)各異,每有挾濕、挾燥。治以疏表散邪、宣肺化痰為治。
2.解表宣肺藥如荊芥、防風(fēng)、紫蘇、生姜、蔥白頭(辛溫),薄荷、牛蒡子、桑葉、豆豉(辛涼),健脾化濕藥如蒼術(shù)、厚樸(辛溫),生米仁、車前子(甘寒) 化痰止咳藥如白芥子、桔梗、炙款冬、紫菀(辛溫).貝母、竹茹、前胡、瓜萎皮、枇杷葉(甘寒),清肺藥如魚腥草、黃芩、白茅根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杏蘇散(散寒、宣肺、止咳),二陳湯(燥濕化痰),小青龍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金沸草散(發(fā)散風(fēng)寒、化痰止咳),三掏湯(宣肺化痰),平咳合劑(燥濕化痰),麻杏石甘湯(宣肺清熱),桑杏湯(疏風(fēng)潤肺)等。
(二)慢性支氣管炎
1.典型癥狀:慢性咳嗽、咳痰,多為粘液泡沫痰,晨晚則??;聽診見鼾音、濕性噦音和哮鳴音。
2.實驗室檢查:支氣管阻力增加。
3.本病多屬中醫(yī)“久咳”、“痰飲’’、“痰哮’’、“痰喘’’等范疇。
基本方
蒼術(shù)9克 白術(shù)9克 制半夏9克茯苓12 克補(bǔ)骨脂12克 光杏仁9克 炙款冬l2克 陳皮9克
加減法
1.痰多泡沫:加白芥子9克。
2.痰少粘黃:去陳皮,加桑白皮l 2克。
3;咳嗽氣喘:加凈麻黃6克、炙蘇子9克。
4;中氣不足:加黨參9克、炙黃芪1 2克。
5;脾胃虛寒:加干姜3克、炙甘草3克。
6;腎陽不足: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或加紫河車12殼。
方義
基本方用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健脾化濕,補(bǔ)骨脂補(bǔ)腎助陽以治本,制半夏、陳皮理氣、燥濕化痰,炙款冬、光杏仁化痰止咳以治標(biāo)。
參考
1;本瘸多由外感咳嗽反復(fù)不愈演變麗來。治宜溫宣肺氣,化痰除飲,健脾化濕,溫補(bǔ)腎陽等法。
2;宣肺散邪藥如桂枝,化痰止咳藥如枇杷葉、制南星、紫菀,補(bǔ)腎助粥藥如胡桃肉、葫蘆巴、蛤蚧(研末吞服)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三子養(yǎng)親湯(下氣降逆、化痰平喘),蘇子降氣湯(陣氣平喘、溫化痰飲),苓桂術(shù)甘湯(健脾化飲),附桂八昧丸(溫腎化飲),痰飲丸(溫肺、化痰、助陽),固本丸(補(bǔ)脾腎、化濕痰)等。痰飲丸、固本丸不論冬更可長期服用,以求根治。
7,據(jù)報道紫花杜鵑、興安杜鵑、黃花杜鵑、松塔、千年紅、石葦、四季青、平地木、棒棒木、鮮側(cè)柏葉、絲瓜藤、鼠曲草等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
支氣管哮喘
1。典型癥狀:起病突然,胸悶不適,呼吸困難伴哮鳴,咳嗽,咯痰。
2.實驗室檢查:嗜酸性白細(xì)胞增多。
3.本病多屬中醫(yī)“哮證”或“哮喘”范疇。
基本方
蜜炙麻黃9克 銀杏肉9克 干蟾皮6克 光杏仁l0克地龍干9 克 甘草3克 白石英15克(先煎)
加減法
1.發(fā)熱:麻黃不用蜜炙,減量為6克,加魚腥草18---30克。
2.肺熱:去白石英,加桑白皮12克。
3.胸痛:加白芥子6克。
4.胸悶:加瓜蔞仁9克。
5.咳痰難出:加葶藶子12克。
6.內(nèi)寒較盛:加局方黑錫丹9克(吞服)
7。有外源因素:加蟬衣6克
哮喘發(fā)作控制后鞏固方:黨參90克、鹿角粉90克、半夏6 0克、陳皮30克、紫河車粉9 0克、海蛤粉6 0克、地龍干9 0克、甘草5克,體質(zhì)虛寒者加熟附片60克。上藥研粉,每日2次,每次3~6克,空腹時溫開水調(diào)服。
方義
基本方用蜜炙麻黃宣疏肺氣,光杏仁、甘草、銀杏肉、于蟾皮、地龍子化痰平喘,自石英濕潤肺氣而兼鎮(zhèn)逆。
參考
本病多出肺有痰濁停伏,一感外邪則氣動痰升,阻塞氣道,肺失肅降發(fā)為哮喘,又痰之久伏與脾腎虧虛有關(guān),故治法在發(fā)作時以宣肺、化痰、定喘為主,平時必須調(diào)理脾腎。
2。化痰平喘藥如話梗、半夏、橘紅、萊菔予、紫菀、炙款冬、牛蒡子、百部、鵝管石、旋復(fù)花、蘇子、石葦、烏賊骨、代赭石、蛤蚧,調(diào)理脾腎藥如自術(shù)、茯苓、黃芪、黨參、山藥、芡實、山萸肉、潼沙苑、女貞子、胡桃肉、杞子、仙靈髀、補(bǔ)骨脂、熟附片、肉桂,清肺藥如地骨皮、瓜蔞皮、百合、麥冬、沙參,斂氣藥如訶子、五味子等均可酌情選用。
3。常用方有定喘湯(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小青龍湯(溫肺散寒、化痰平喘),七味都?xì)馔?滋腎納上陽)等。
支氣管擴(kuò)張癥
基本方
丹參1 2克生米仁12克 甜杏仁10克 炙款冬9克 野百合12克 白芨片6克杮霜6克。
加減法
1-痰多:加天竺黃9克。
2.合并感染:加魚腥草30克。
3.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2克。
4.咳嗽較頻:加炙枇杷葉12(包煎)。
5.口干氣喘:加炙馬兜鈴9克。
6.津少舌燥:加北沙參12克 麥冬9克。
7.咯血量多:加生側(cè)柏葉15克 花蕊石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活血、涼血、祛瘀;百合、炙款冬、杏仁潤肺化痰;白芨片寧絡(luò)止血;生米仁清肺健脾;杮霜潤燥寧嗽。
參考
l;本病多由痰熱留阻肺經(jīng),傷及脈絡(luò)而致。治法以清熱化痰,潤肺寧絡(luò)為治。
2;清熱化痰藥如瓜蔞皮、桑白皮、百部,寧絡(luò)止血藥如藕節(jié)、茜草、生蒲黃、仙鶴草、紫珠草、蠶豆花白茅根、阿膠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祛瘀),濟(jì)生桔梗湯(益氣活血、清肺化痰)等。
肺氣腫
1.典型癥狀:呼吸困難,勞累或活動后即發(fā),甚則靜臥時亦可出現(xiàn),易有反復(fù)呼吸道感染,每于繼發(fā)感染時癥狀加?。煌盃钚?;肺部叩診呈高清音,肝濁音界下移,心濁音界縮小或消失;肺部聽診呼吸音減低,呼氣延長。
卜 2.實驗室檢查:血紅細(xì)胞增多,血紅蛋白增 高;肺功能降低;X線檢查見肺部透明度增大,肺紋 纖細(xì)。
3.本病屬中醫(yī)“咳喘、肺脹"范疇。
基本方
黨參l0克 北沙參王2克 平地木12克 廣郁金10克 麥冬10克 桃仁9克 五味子3克
加減法
1.咳嗽較頻:加炙款冬9克、光杏仁9克。
2.咳痰稠黃:黨參改用太子參1 0克,加黃芩9克、川貝粉3克(吞服)。
3.動則氣喘:加參蛤散6克(分2次吞服)。
4。腎陽不足:去沙參、麥冬,加仙靈髀12克、仙茅9克。
5.唇甲紫紺:參閱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補(bǔ)益肺氣;桃仁、廣郁金、平地木活血祛瘀,行氣解郁,疏通脈絡(luò);北沙參、麥冬協(xié)同黨參以益肺氣,潤肺養(yǎng)陰;五味子上斂肺氣,下滋腎陰,又可止咳平喘。
(一) 細(xì)菌性肺炎
麻黃6克 天漿殼9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黃芩9克 鴨跖草30克 杏仁9克 桃仁9克 七葉一枝花30克
加減法
1. 高熱:加柴胡注射液4毫升(肌注),每日2~3次。
2. 胸痛:加瓜蔞1 2克,或絲瓜絡(luò)9克。
3. 咳頻:加桑白皮12克,或炙款冬9克。
4. 痰粘:加冬瓜子12克,或生米仁1 2克。
5;痰帶血絲:加茅針花9克(包煎),或鮮茅根30克。
6.肺炎雙球菌所致:加桔梗6克、射干6克。
7.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加魚腥草30克,或一枝黃花30克。
8.肺炎桿菌所致:加板藍(lán)根12克、敗醬草30克。
(二)病毒性肺炎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蒲公英3 0克銀花1 2克連翹1 0克生米仁12克杏仁9克 桃仁9克鮮蘆根30克
加減法
1。頭痛骨楚:加羌活9克。
2.痰粘痰黃:加干竹茹9克。
3。干咳氣喘:加桑白皮l 2克、炙枇杷葉l 2克(包煎)。
(三)中毒性肺炎
基本方
生地l5克 玄參l 5克黃連3克銀花1 5克 連翹l0克 丹皮如克 水牛角60克(先煎)
加減法
1.抽搐:加僵蠶l 2克、鉤藤l 5克(后入)。
2.煩躁較甚:加紫雪丹1克(吞服),每日1~2次。
3。神志不清:加安宮牛黃翹1粒(化服),每日1-2次。
方義
細(xì)菌性肺炎基本方中用麻黃宣肺;光杏仁、天漿殼化痰止咳;生石膏、黃芩清泄肺熱;桃仁解血分郁結(jié);七葉一枝花、鴨跖草清熱解毒,退熱消腫之內(nèi)脹。病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大青葉、蒲公英、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涼血;杏仁止咳定喘;桃仁解血郁;米仁、
蘆根清肺、健脾、祛痰。中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生地、玄參、丹皮清熱、滋陰、涼血散瘀;銀花,連翹、黃連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水牛角代犀角,涼血解毒,清熱止痙。
參考
1.本病多由風(fēng)寒、風(fēng)溫之邪從衛(wèi)表口鼻犯肺,邪熱蘊(yùn)結(jié),蒸液成痰,腫失宣肅,氣血郁滯而致。治宜宣肺化痰,清熱解毒。如熱入心營,則宜涼營解毒;如肝風(fēng)內(nèi)動,兼與鎮(zhèn)痙熄風(fēng)。
2。清熱解毒藥如半枝蓮、四季青、野蕎麥根、白花蛇舌草、一見喜、山海螺、馬鞭草,化痰平喘藥如貝母、天竺黃、葶藶子、江剪刀草、胡頹葉,涼血祛瘀藥如赤芍、虎杖根、廣郁金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銀翹散(辛涼宣解),麻杏石甘湯(宣肺、清熱、平喘),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逐瘀),沙參麥冬湯(益氣養(yǎng)陰、清化熱痰),清營湯(清心、涼營、開竅)等均可加減使用。
4,據(jù)報道桔梗、虎杖、平地木、側(cè)柏葉、厚樸、蘇木、艾葉有抗肺炎雙球菌的作用;魚腥草、野菊花、芙蓉花、一枝黃花、牛蒡子、紫蘇葉、荇草、馬鞭草、鴨跖草、貫眾、龍葵、蛇果草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射干、板藍(lán)根、桔梗、敗醬草、瓜蔞、五味子有抗肺炎桿菌的作用。
肺 膿 腫
1。典型癥狀:起病較急,畏寒、發(fā)熱,咳嗽,咯膿痰、色黃或黃綠色,伴有胸痛。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xì)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xì)胞明顯升高,核左移,并有中毒顆粒出現(xiàn);痰涂片及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致病菌;肺部X線檢查可見大片模糊陰影或有液平的空洞。
3.本病多屬中醫(yī)“肺癰’’范疇。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生米仁1 5克 冬瓜子l2克 魚腥草30克 桃仁10克 敗醬草18克 鮮蘆根30克生甘草4.5克
加減法
1.高熱:加黃芩9克、生石膏30克(先煎)。
2.胸痛:加瓜蔞皮1 2克、赤芍12克。
3.痰多:加光杏仁1 0克、浙貝母10克。
4.熱毒盛:加黃連3克、紫花地丁18克。
5.咳逆氣急:加葶藶子1 2克、桑白皮12克。
6.咽燥津少:加北沙參12克、鮮生地30克(或生地12克)。
7.咳吐膿多:加桔梗9克、犀黃丸3克(吞服)。
8.膿痰帶血:加茜草1 2克、黛蛤散1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魚腥草、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桃仁活血祛瘀,助消散癰腫之力;蘆根、冬瓜子、生米仁、生甘草清肺熱、瀉肺火、化痰濁。
參考
1.本病多由外感風(fēng)熱,或瘡瘍熱毒客于營血,內(nèi)偉肺臟,熱壅血瘀,郁結(jié)而成。治法初、中期宜清熱解毒、化瘀散結(jié)、去壅排膿,后期可用養(yǎng)肺、滋陰以扶正,并祛余邪。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山梔、白蘞、地骨皮、絲瓜絡(luò)、一見喜、山海螺、野菊花、野蕎麥根,活血祛瘀藥如當(dāng)歸尾、丹皮、茜草、虎杖、乳香、沒藥、郁金、丹參、紅花,化痰藥如紫菀、炙款冬、枳殼、川貝母、陳皮,養(yǎng)陰藥如麥冬、百合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銀翹散(辛涼、宣表、解毒),千金葦莖湯(清熱、化痰、祛瘀),桔梗湯(滋陰養(yǎng)肺、化痰排膿),桔梗杏仁煎(扶正養(yǎng)陰、排膿解毒)等。
矽肺
1.典型癥狀:咳嗽,咳痰,胸癇,胸悶,氣急,頭昏,乏力,失眠,心悸,胃納差等。
3。本病屬中醫(yī)“咳嗽”“咳喘"、“肺癆”、“肺痿”等范疇。
基本方
北沙參l2克 麥冬1 2克生鱉甲12克(先煎) 海藻12克 生米仁12克 海蛤殼12克(先煎) 萊菔子9克
加減法
1.咳頻:加紫菀12克。
2.胸痛:加廣郁金10克。
3.氣喘:加炙蘇子9克。
4.痰多:加川貝粉3克(吞服)。
5.咳血:加白茅根30克。
6.唇色青紫:加當(dāng)歸9克、丹參12克。
7.體虛盜汗:加黃芪皮1 2克、煅牡蠣18克。
方義
基本方中沙參、麥冬生津潤肺;海蛤殼、生鱉甲、海藻滋陰消痰,軟堅散結(jié);生米仁健脾清肺;萊菔子下氣祛痰。
參考
1.本病多與外因之石末、燥氣有關(guān),患者平日肺燥津虧,痰火郁結(jié)則為內(nèi)因。治法以生津潤肺、軟堅散結(jié)為主,佐以化痰清熱、寬胸利膈;日久癥虛,可蒹培本。
2.生津潤肺藥如鮮生地、百合、花粉、天冬、玉竹、冬蟲夏草,軟堅散結(jié)藥如生牡蠣、木賊草、昆布、炮山甲、雞肉金、夏枯草、海螵蛸、海浮石,清肺化痰藥如荸薺、山海螺、杏仁、枇杷葉、海蜇,寬胸利膈藥如枳殼、川樸、薤白頭、八月札等均可選用。
常用方有雪羹湯(清熱、化痰、散結(jié)),清燥救肺湯(清燥化痰、補(bǔ)益肺氣)等。
肺癌
基本方
太子參15克 魚腥草30克 北沙參12克 桔梗9克 白毛藤30克 海藻12克 麥冬12克
1. 發(fā)熱:加青蒿9克 地骨皮12克,或蒲公英30克(用予并發(fā)感染)。
2. 咳頻;加瓜萎皮l 2克、杏仁l0克。
3。喘息:加炙款冬l0克、銀杏肉9克 體虛者用蛤蚧粉3克(吞服)。
4。胸痛;無定處加廣郁金10克、制香附12克,有定處加失笑激0克(包煎)。
5。痰多難出;加冬瓜子1 2克、海浮石l2克。
6。汗多氣短;加五味子4。5克。
7。胸有積水:加龍葵3 0克、葶藶子l2克。
8.氣滯皿瘀;加三七粉0.9~1.5克(吞服)。
9。氣虛較甚:太子參改用黨參1 0克,加炙黃芪l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太子參清補(bǔ)肺氣;北沙參,麥冬清熱潤肺,養(yǎng)陰生津;魚腥草、自毛藤清熱解毒,活血通絡(luò);桔梗、海藻消痰軟堅,宣肺排濁。
參考
l。本病多由外感六淫之邪,郁而化熱;或嗜食辛辣,燥傷肺金;或憂思郁怒,木火刑金,煉液成痰,交結(jié)不消,導(dǎo)致肺失清肅,日久氣滯瘀凝,終成此病。治宜清熱解毒,化痰軟堅,滋養(yǎng)肺陰,益氣生津,活血祛瘀,扶正達(dá)邪等法。
2.清熱解毒藥如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蓮、蛇六谷、、板藍(lán)根、半邊蓮、夏枯草、銀花、紫花地丁,滋養(yǎng)肺陰藥如知母、生地、天冬、百合,化痰軟堅藥如昆布、土貝母、金礞石、蛇膽陳皮末,涼血止血藥如茅根、白芨、仙鶴草、地榆、小薊、云南白藥,活血祛瘀藥如丹參、桃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小薊飲子(涼血止血),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加抗癌藥。
4.據(jù)報道藤梨根、鐵樹葉、夏枯草、干蟾皮、山海螺、紫草根、龍葵、蛇莓、菝葜、露蜂房、白英、山慈菇、全蝎、守宮、自毛夏枯草、石上柏、葵樹子、山豆根、天冬等均有抗肺癌的作用。
胸 膜 炎
(一)干性胸膜炎
l;典型癥狀:胸部刺痛、咳嗽,深呼吸時加劇,患側(cè)胸廓呼吸運動減弱,聽診前聞及胸膜摩擦音。
2.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見患側(cè)呼吸運動受限,橫膈活動減弱。
基本方
魚腥草30克 山海螺30克 桑葉9克 瓜萎皮12克 制半夏9克 黃連3克廣郁金1 0克
加減法
1。發(fā)熱:加柴胡9克。
2。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 2克。
3.咽燥津少善加北沙參1 2克、麥冬1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山海螺、桑葉疏散風(fēng)熱,潤肺祛痰,清熱解毒;黃連瀉火;瓜萎皮、镲4半夏、廣郁金清肺化痰,行氣解郁,寬胸散結(jié)。
(二)滲出性胸膜炎
1.典型癥狀:急劇起病,有毒性癥狀和中、高度發(fā)熱,持續(xù)數(shù)日至數(shù)周,時有畏寒及出汗、虛弱、全身不適。初起胸痛明顯,以后胸肩消失,出現(xiàn)氣急、胸悶、反射性咳嗽。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xì)胞增多,中性粒細(xì)胞核象左移,紅細(xì)胞沉降率加速。胸液呈草黃色透明或淡紅、深褐色血性,含大量纖維素,蛋白定量約2。5~3克%以上,鏡檢大多為淋巴細(xì)胞。
3.本病多屬中醫(yī)“懸飲”范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 茯苓12克 葶藶子12克 白芥子9克 枳實9克桑自皮12克 青皮9克 陳皮9克
加減法
1。氣喘:加旋復(fù)花9克(包煎)。
2;痰多:加制半夏9克。
3;尿短:加車前子l 5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中大青葉清熱解毒;茯苓、甘草利水滲濕;桑白皮、葶藶子、白芥子瀉肺,袪痰平喘,行水消脹;枳實瀉痰除痞以助水氣下降之力;青皮、陳皮疏肝理氣,化痰散積。
(三)化膿性胸膜炎
1,典型癥狀;畏寒,寒戰(zhàn),高熱,熱型呈弛張型,大量出汗,甚至出現(xiàn)虛脫現(xiàn)象。劇烈胸痛、胸悶、氣促、咳嗽。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xì)胞計數(shù)增高,以中性粒細(xì)胞為主,伴有核左移現(xiàn)象。
3.本病多屬中醫(yī)“胸痛”、“脅痛”、“咳嗽”等范疇。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紫花地丁30克 枯梗9克 敗醬草30克 生米仁12 冬瓜子1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發(fā)熱:加柴胡9克。
2??人裕杭庸庑尤?克。
3.腳痛:加瓜萎l 2克。
4。心悸:加茯苓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敗醬草,桔梗、生米仁、冬瓜子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消腫排膿;甘草瀉火解毒。
參考
l;本病多由熱伏胸肺,痰濁阻留,氣滯血瘀,郁結(jié)成膿而致。治宜清熱解毒,化痰擗排膿。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黃連、魚腥草,清肺化痰藥如川貝、竹茹、葶藶子,消腫排膿藥如乳香、沒藥、豬牙皂、桃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逐瘀擗膿),透膿散(托毒透膿),黃苠建中湯(溫中補(bǔ)虛,膿凈后調(diào)理用)等。
2.本病屬中醫(yī)‘‘口瘡’’、“口疳”、“口糜”等范疇。
(一)急性口腔炎
基本方
一枝黃花20克 黃連3克 黃芩9克 炒山梔9克 制大黃4.5克 甘草3克 玄明粉12克(沖入)
加減法
1。大便不實:去玄明粉,大黃減量至3克,加煨葛根6克。
2.潰瘍:加土茯苓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一枝黃花以清熱解毒;黃連、黃芩、炒山梔清熱涼血;制大黃、玄明粉瀉火解毒、通便導(dǎo)滯。
(二)慢性口腔炎
基本方
生地12克 生白芍1 0克丹皮9克 當(dāng)歸9克川芎4&8226;5克 知母12克 黃柏9克 肉桂3克(后入)
加減法
1-肝郁化火;加郁金9克、炒山梔9克。
2;脾氣虛弱:加黨參9克、白術(shù)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川芎、生地、自芍養(yǎng)陰血;知母、丹皮、黃柏滋陰液;酌加少量肉桂入腎以引火歸元,
參考
1.本病多由陰液虧損,虛火上浮而致。治宜養(yǎng) 陰清熱,引火歸元。
2.養(yǎng)陰血藥如制首烏、玄參、女空子、旱蓮草, 滋陰液藥如石斛、玉竹、地骨皮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養(yǎng)腎陰),知柏地 黃丸(滋陰瀉火)等;外用口疳散敷患處。
舌癌
1.典型癥狀:舌部有較硬結(jié)節(jié),其緣銳利隆起,容易出血,咀嚼說話障礙,后期可有潰瘍,淋巴結(jié)腫脹、疼痛。
2.實驗室檢查:活檢發(fā)現(xiàn)癌細(xì)胞。
3.本病屬中醫(yī)“舌菌”范疇。
基本方
生地15克 木通9克 露蜂房9克 淡竹葉9克黃連3克 生甘草3克 山慈菇粉3克(吞)
加減法
1.發(fā)熱:加銀柴胡9克、川石斛9克。
2。煩躁:加丹皮9克、炒山梔9克。
3;疼痛;加水牛角60克(煎水200毫克,冷后頻頻含漱),或用犀角末3克(分六次含咽)。
4;津傷:加北沙參12克、麥冬10克。
5;血瘀:加丹參l 2克、赤芍】l 2克。
6;流涎臭穢;加生石膏3 0克、鮮蘆根S0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連、竹葉、木通、生地、生甘草涼血滋陰,清熱解毒,瀉心脾脬之邪火;露蜂房、山慈菇祛風(fēng)攻毒,消腫散結(jié),兼有止痛作用。
食道炎
基本方
北沙參12克 制半夏9克 黃芩9克 八月札9克 生白芍1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咽燥:加川石斛9克 麥冬9克
2. 出血:加生地12克 生地榆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黃芩養(yǎng)陰清熱,潤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緩急解痙;八月札理氣開郁。
參考
1。本病多由痰熱阻滯,氣機(jī)郁結(jié)不利所致。治宜清熱化痰,理氣開郁。
2。清熱化痰藥如竹‘茹、牛蒡子、浙貝母、枇杷葉、旋復(fù)花,理氣開郁藥如桷橘葉、枳殼、威靈仙、石打穿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大半夏湯(降逆潤導(dǎo)),麥門冬散(清熱降氣)等。
賁門失弛緩癥(賁門痙攣)
1。典型癥狀:進(jìn)食或惰續(xù)激動時,胸骨下或中上腹有梗噎感及疼痛,繼之咽下困難、食物反流。
2。實驗室檢查:X線食道鋇餐造影見鋇劑在賁門部通過困難,食道下端有對稱的、粘膜紋正常的漏斗形狹窄,其上段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擴(kuò)張、延長與彎曲,無蠕動波。
3。本病屬中醫(yī)“噎膈”范疇。
基本方
北沙參l2克 廣郁金l0克 砂仁粉2。l克(吞) 生白芍l0克 旋復(fù)花9克(包) 代赭石l2克(先煎) 甘草3克
加減法
1.嘔惡多痰:加制半夏9克、陳皮6克。
2.胸痛明顯暑加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
3.大便干結(jié):加炒枳實9克、制大黃9克。
4.津少舌紅:加生地12克、麥冬10克。
5.咯血:加生側(cè)柏葉12克、生地榆9克。
6.呃逆:加刀豆子12克、柿蒂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潤燥,郁金、砂仁行氣開郁,旋復(fù)花、代赭石消痰下氣、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緩急以解痙。
參考
l。本病多由氣郁痰結(jié),阻塞不通所致。治宜開郁化痰,潤燥降逆,兼以解痙。
2.潤燥藥如石斛、天冬、百合、山海螺,理氣藥如春砂殼、丁香、沉香曲、木香、白蔻仁,化痰藥如茯苓、膽南星、瓜蔞,降逆藥如竹茹、枇杷葉、枳殼、厚樸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啟膈散(啟膈開關(guān)),丁香透膈散(健脾和胃,開胸利氣)等。
食道憩室癥
1.典型癥狀。咽部異物感,惡心,嘔吐,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見未經(jīng)消化食物。
2.實驗室檢查:X線鋇劑檢查可見憩室。
3。本病屬中醫(yī)“噎膈’’范疇。
基本方
生地12克 當(dāng)歸9克 桃仁9克 丹參12克 郁金1 0克 紅花9克 石見穿15克
加減法
1.胸痛;加八月札9克。
2.便血:加生地榆1 2克。
3.嘔吐:加制半夏9克 陳皮6克,津少時用竹茹9克、代赭石18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養(yǎng)陰涼血;丹參、郁金涼血祛瘀,行氣解郁;當(dāng)歸、桃仁、紅花、石見穿活血散瘀,潤燥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氣滯血瘀,陰液不足而成。治法以理氣開郁,養(yǎng)陰祛瘀為原則。
2.養(yǎng)陰藥如玄參、沙參、石斛、自蜜、梨汁、藕節(jié),祛瘀藥如韭汁、急性子、五靈脂、生蒲黃、土鱉蟲,理氣開郁藥如青皮、路路通、枳實、香附、綠萼梅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通幽湯(滋陰養(yǎng)血、破結(jié)行瘀),滋血潤腸丸(滋血、通瘀、潤腸)等。
食 道 癌
1.典型癥狀:吞咽困難或不能進(jìn)食、食后嘔吐,胸骨后疼痛,聲音嘶啞,晚期可有消瘦、貧血等。
2.實驗室檢查:x線鋇餐檢查可見局部蠕動波改變,粘膜紋中斷。僵直,腔內(nèi)充盈缺損,鋇劑通過障礙。脫落細(xì)胞檢查陽性,食道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癌腫侵犯食道的情況。
3.本病屬中醫(yī)“噎膈’’、“膈中"等范疇。
基本方
石見穿30克 急性子12克 干蟾皮9克 桃仁1 0克 丹參l 8克 橘皮9克橘葉9克 硇砂 丸2粒(含化咽下)
加減法
l;胸痛:加郁金1 0克、炒五靈脂9克。
2.嘔吐:加姜半夏9克.代赭石12克。
3.嘔血:加三七粉3克(分吞,或云南白藥2克(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克、柿蒂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急性子、干蟾皮、硇砂丸活血止痛、消腫散結(jié);丹參、桃仁涼血祛瘀;橘葉、橘皮疏肝理氣。
參考
1.本病多由飲食不慎,食味過厚,飲酒嗜辛或內(nèi)傷七情所引起。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兼用化痰利濕、清熱解毒;體虛者可加補(bǔ)氣、滋養(yǎng)、溫中等品以扶正。
2.活血化瘀藥如當(dāng)歸、赤芍、乳香、沒藥、三棱、水蛭,疏肝理氣藥如旋復(fù)花、枳殼、沉香、木香、烏藥,莪術(shù)、八月札、川楝子、枸橘李,化痰利濕藥如制半夏、茯苓、瓜蔞、浙貝母、生米仁,清熱解毒藥如土茯苓、黃柏、銀花、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核
蓮、藤梨根、龍葵、七葉一枝花、山豆根、野葡萄根、白毛藤、石竹根,臭橘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啟膈散(啟膈開關(guān)),丁香透膈散}(益氣健脾,理氣開膈),膈下逐瘀湯(活血祛瘀、消痞止痛)、旋復(fù)代赭湯(和胃消痰、理氣降逆),大半夏湯(補(bǔ)中、降逆、止嘔),通醴湯(活血潤腸),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等。
4.據(jù)報道急性子、石見穿、黃藥脂、葵樹子、馬錢子(有毒)、山慈菇、野葡萄根、菝葜、腫節(jié)風(fēng)、八角蓮、猴菇菌片、半夏、水蛭、蟾皮、硇砂等對食道癌有較好的療效,配合硼砂、蜣螂、露蜂房、威靈仙、天龍、昆布、海藻等消腫開結(jié)藥則療效更佳。
胃神經(jīng)痛
1.典型癥狀:胃脘部痙攣性疼痛,喜熱喜按,痛止后飲食如常,發(fā)作常與情緒抑郁有關(guān)。
2.實驗室檢查:胃鏡X線攝片排除其他疾病。
3.本病屬中醫(yī)“胃氣痛”、“肝胃氣痛”等范疇。
基本方
柴胡6克 川楝子9克 炒玄胡9克 制香附12克 佛手片9克 生白芍9克 甘草2。1克
加減法
1.受寒:加紫蘇9克、生姜3克。
2.內(nèi)寒:加木香6克、吳茱萸2.1克。
3。郁火:加丹皮9克、炒山梔9克。
4.胸悶:加炒枳殼9克、砂仁粉2.1克(吞服)。
5.嘔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克、炒黃連1.5克。
6.暖酸:加煅瓦楞12克。
7.便秘:加瓜蔞仁9克、枳實9克,屬陰虛腸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食滯:加炒麥芽9克、焦山楂9克。
9.胃陰虛:加沙參9克、麥冬9克。
l0.久痛入絡(luò):加路路通9克,或炒九香蟲4.5克、炒刺猬皮9克,甚者用失笑散9克(包煎)。
11.脾胃虛:加炒黨參9克、炒白術(shù)9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氣,和營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氣,開胃和中,醒脾消脹,泄熱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而起。治宜疏肝理氣為主,隨癥加入和胃、消滯、溫中、清熱、制酸、通便、養(yǎng)陰等法。
2.疏肝理氣藥如八月札、娑羅子、青皮、陳皮、臺烏藥、陳香椽、枸橘李、甘松、沉香曲,消滯藥如炒谷芽、焦六曲、炙雞金,制酸藥如白螺絲殼、海螵蛸,溫中藥如肉桂、干姜、蜀椒、畢澄茄,養(yǎng)陰藥如百合、石斛等均可選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見穿30克 腫節(jié)風(fēng)30克 丹參15克 煨莪術(shù)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 胸悶:加佛手片9克 炒枳殼9克。
2. 納差:加炙雞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麥芽10克。
3. 腹脹:加大腹皮12克 炒萊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蔞仁12克 制大黃6克。
5. 腹水:加商陸12克 車前草15克。
6. 嘔血:加墨旱蓮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側(cè)柏炭12克。
8. 疼痛明顯: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積滯: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嘔吐較頻:加陳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癥塊堅硬:加海藻12克 炙鱉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氣虛弱:加白術(shù)12克 補(bǔ)骨脂12克。
14. 正氣不足:加黨參12克 生黃芪12克 或河車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腫節(jié)風(fēng)、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丹參、煨莪術(shù)、枸橘李理氣消積,祛瘀止痛。
參考
l;本病多由長期飲食不調(diào),吞咽過急,或多食粗糙熱焯,損傷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膠結(jié)不化,氣滯血凝,瘀毒內(nèi)生而致。治以理氣消積,化瘀解毒為主。
2;常用于胃癌之清熱解毒藥如半枝蓮,龍葵、水紅菱、喜樹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鐵樹葉、黃毛耳草,理氣消積藥如厚樸、八月札、木香、丁香、黃藥脂、山慈菇、檳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藥如木饅頭、三棱、三七、云南白藥、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藥如守宮、露蜂房、馬錢子、木鱉子,軟堅藥如威靈仙、王不留行,止血藥如槐花、仙鶴草,降逆止嘔藥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復(fù)花等均可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