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處不老棗林
縱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題記
摘自:朱煜國
一 、 泰山,孔子
我站在歷史的風口,往里窺探,我極力尋找中華文明的坐標。中華歷史的風起云涌強勁而博大,在其風沙彌漫,波潏搖曳中,我觀測到兩個顯著的至高點,巍然矗立在那里—— 一個是泰山,一個是孔子。
這兩個名字帶有明顯的地標印記:太行之東,齊魯之邦。
泰山,又名岱,岱宗。泰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精神的家園,此說一點都不為過。不僅它腳下有遠古文明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更重要的它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穩(wěn)定、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自古就有“泰山安,則四海安”的寄寓。由于泰山的特殊地位,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古代帝王坐江山是“君權(quán)神授”、“奉天承運”,帝王是天子,是天可汗。他們何以安坐朝堂、龍庭,他們正統(tǒng)法理的道場依據(jù)在何處?“通天拔地”“祈天告地”的處所在哪里?在泰山。將泰山帶入至尊地位的莫過于“泰山封禪”。天子封泰山,諸侯或大夫祭當?shù)刂酱ā?/span>封禪是一種規(guī)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的程度超過了帝王登基的規(guī)格。每位帝王都有登基的儀式,但并不是都可以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按照司馬遷的說法,自古帝王都想泰山封禪,但是,想封禪是一回事,能否封禪又是另一回事。因為封禪大典是盛世的標志,需要具備一定的硬件:“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史記·封禪書》)。由此可見,帝王要上泰山封禪,則一定要有隆巨的豐功偉績,基本就是國家統(tǒng)一,國泰民安。據(jù)春秋時管仲考據(jù),春秋之前來泰山封禪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或部落酋長。其后,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以及康熙帝、乾隆帝等這些杰出的帝王都來此封禪,拜天祭地。這才是泰山為什么叫“五岳獨尊”。泰山還留下了碧霞元君、泰山石敢當?shù)让袼仔叛?,泰山上神仙最多,有著述說不完的神話。《五岳真形圖》謂之“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泰山是一個兼和包容的和諧之山,儒、釋、道、回、基督等教派各享廟宇,各安其眾。 泰山信仰,通過諸多形式作用于中國社會,從而對一個民族的精神活動,核心價值及生活方式等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代文學大師蔣子龍先生在《文化泰山》一文寫道:“泰山是中國的圣殿。它是十全十美的,無論過去的皇帝,還是現(xiàn)代的百姓無人敢對泰山‘牙迸半個不字’,這正是泰山獨一無二的文化現(xiàn)象?!?/span>著名學者、北大教授楊辛先生在題《泰山詩》中謂泰山為“海天之懷,華夏之魂”,是名副其實的“國山”,華夏文明的家園寄托。泰山能夠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象征和縮影,是因為泰山具備特有的內(nèi)涵:即自然山體堅固,景觀形象宏大,精神崇高,文化廣博,歷史悠久。這是泰山區(qū)別于中國和世界上任何名山的特質(zhì)所在。1987年5月,世界遺產(chǎn)權(quán)威專家盧卡斯先生奉命來泰山考察時題寫道:“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在人與自然的概念上開闊了眼界,這是中國對世界人類的巨大貢獻。”泰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首批第一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是世界唯一的一門類標準齊全的雙遺產(chǎn)。此后,泰山擁有三項世界級桂冠:世界地質(zhì)公園,口頭與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囊括世界遺產(chǎn)的所有分類,成為世界唯一的四重遺產(chǎn)。泰山不止是“五岳之長”,更是“岱宗”和“天下第一山”,岱宗的意思就是“山的祖宗”。泰山極頂37.2億年鋯石的發(fā)現(xiàn),又將泰山的“年齡”推近地球上山脈年齡所能達之極限,“岱宗”稱號名至實歸。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春秋時期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歷代加封,到了二十世紀,被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貢獻,遠遠不止人們所知道的尊師重教,打破門第,“有教無類”,“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用之才。更重要的是,孔子整理了大量人文、學術(shù)典籍,給我們留下了千秋不朽的中華文明的種子。孔子整理“六經(jīng)”,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的文化進行綜合,成為集大成者。錢穆認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tǒng)。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span>孔子的政治、哲學思想,是當時長期“無義”的戰(zhàn)亂頻仍、禮崩樂壞,人們思想迷惘之時,恢復社會秩序的一道曙光。到了強大的漢朝,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家文化哲理連續(xù)二千多年,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主導思想,直到現(xiàn)在還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同時,孔子的思想對中國、亞洲以及世界其它廣大地區(qū)有著深遠的影響。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宣言指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span>
漫長的歲月中,泰山與孔子,滲透著極為豐富厚重而又多彩的人文時空的光澤。
泰山和孔子是連接人類文明,延續(xù)中華文明的一脈浩蕩長流!
二 、孔子登臨泰山
泰山,我將以怎樣摯愛的情懷擁抱你。
透過孔子的目際,那莽莽蒼蒼、青青未了的眷依,萬古洪荒、千年滄桑的蕩漾,一如汶水湯湯的倒流,直抵我的心房。
這里是孔子的故地之鄉(xiāng)。也是我輩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
留存歷史的最好方式是記住發(fā)生的事,讓文明留存下來的方式就是記住過往的史實。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菘岳惟高,峻極于天”,這是孔子晚年刪定的《詩經(jīng)》中二首的名句,表達了對泰山的贊美。
孔子崇拜泰山,對泰山有一種深摯的敬重。留意孔子的內(nèi)心,他一生最敬重者有二:一是周公,一是泰山。
孔子對泰山景仰萬分。他知道泰山是古代先賢先君登臨祭天的圣地,自然也是他心目中的圣地。他心中的理想時代是堯舜時期,他敬慕的是文王之道、周公之禮。尤其周公輔佐成王,開創(chuàng)了周朝的升平氣象,也曾陪護成王來泰山封禪拜祭。
自古豪杰多好游。“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孔子也一樣,而拜游泰山則是他們的夙愿。孔子所在的魯國離泰山不遠,這么一個神山圣地,于是泰山很容易地留下了孔子登臨的身影足跡。
從東路登泰山,過了一天門往北,就有“孔子登臨處”的石制牌坊,據(jù)傳孔子就是從此路徑上山的。有人疑問,在先秦時期,那時候山路崎嶇,沒有盤道,荊棘密布,甚至猛獸出沒,孔子是不是攀登上了泰山頂峰?答案是毫無疑問的,孔子到達了泰山極頂。一是自古上泰山封禪的帝王或部落酋長較多,更有很多高官貴族上山祭拜,登山之路是組織修整過的。再者泰山自古就是神山,眾多的平民上山許愿還愿,“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我們的孔子是屬于孔武有力的壯士,是真正文武全才的人,他的體力絕對沒有問題,他又是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志者。那個時候不是“不到長城非好漢”,而是“不到泰山非好漢” 。孔子到了泰山跟前,“不到極頂就等于沒到泰山”。
岱頂,即玉皇頂,眾山拱衛(wèi),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在其上,就有好幾處孔子足跡的典故。位于岱頂天街東首路北的崗上,有一崖叫“孔子崖”,傳孔子在顏回的陪伴下登泰山至此,孔子朝東南遙望,一直看到吳國都城門下的一匹白馬。此處遂名“孔子崖”或“望吳峰”,崖上有“泰山喬岳”、“高山仰止”等石刻。崖下為“孔子廟”,原建有“過化亭”,后亭毀,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建孔子廟,萬歷年間重修,內(nèi)奉孔子,配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廟前建“望吳圣跡”石坊。
岱頂南側(cè)有“瞻魯臺”,是孔子登山眺望魯國的地方。北宋大學者石介曾在泰山賦詩:“七百里望魯,北瞻何巖巖。諸山知峻極,五岳獨尊嚴。寰宇登來小,龜蒙視覺凡。此為群物祖,草木莫鋤芟。”
《孟子》載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魯國盡收眼底;登上泰山俯瞰,天地一覽無余。這里借泰山之高,喻人的思想高度。
泰山對孔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除了先賢的行為,禮儀的典范,還給了他洞曉諸學,周游諸國的氣度,更高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無論操持政務,還是做學問,他的視點不斷突破,視野越來越廣闊。他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看待事物,兼具了胸懷天下的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