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旦之后,楊絳先生寫出新作《儉為共德》,證明了她還在為社會風氣的奢靡而擔憂。楊先生年齡越大,越是彰顯出了她的人格魅力。
進入2010年夏季,楊絳就是一位跨進百歲的老人了。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這位百歲學者的人格風范,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高尚做事,低調(diào)做人,畢生自強,終竟自律。
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所做的高尚事,實在太多。還是說錢先生辭世后這12年的近事吧。
頭一件大事,是出了十三冊《錢鍾書集》;第二件是出版了五冊《宋詩紀事補訂》;第三件是《錢鍾書手稿集》影印出書;第四件是《我們的錢瑗》成書。楊絳說:“他們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xiàn)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她的責任太多、太重、太復雜了。四麻袋手稿和讀書筆記,收藏的文物,全家的東西,都得要她親手處置??墒沁@時的楊絳早已身心交瘁,連走路都要扶著墻壁。她要讓自己傷痛的心靜下來,要喘一口氣,尋找一個使精神得以安寧的港灣。從中外賢哲的書中,她終于選中了柏拉圖的《斐多篇》,決定通過翻譯這本書來忘掉自己。
楊絳開始了“打掃現(xiàn)場”,她把錢鍾書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所寫的中外文筆記進行了分類處理。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錢鍾書手稿集》,是由商務印書館斥資三百萬元,以高科技手段影印出版的。之所以取名《容安館札記》,乃是源于陶淵明《歸去來辭》中語:“審容膝之易安”(審,誠知;容膝,僅能容納雙膝,描述所處地之狹小也)。這些筆記,隨著錢鍾書一生顛沛流離,傷痕累累,但畢竟可以讓人從中看到錢鍾書怎樣變成一代巨匠的蹤跡吧。
錢、楊二老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醞釀將他們的全部稿費收入捐獻給母校。獎學金給誰呢?給考上清華的貧寒子弟!叫什么名兒呢?絕不會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就叫“好讀書獎學金”。2001年9月7日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與清華簽訂了《信托協(xié)議書》。當時捐獻的現(xiàn)金是72萬元;到了2008年8月,本息已經(jīng)升值為630萬元。到了2010年春,已是800萬元出頭了。
獲得“好讀書獎學金”的貧困青年,不斷給楊先生寫信致謝。這些獲獎的青年看到楊先生家居陳設簡樸沒有裝修,無不為之動容。這個小區(qū)的某鄰居也說:“這老太太犯傻,好幾百萬能買多大的一座別墅??!”楊先生說:“人的追求境界和想法,有沒有‘形而上’,總是不一樣的。”錢、楊二老一生樸素,也證明了《儉為共德》的言行一致,從我做起。
摘自《文匯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