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約用時|9分鐘 來源|TINA心理、樊登讀書
KNOWLEGE
本/文/知/識/萃/取
KNOWLEDGE EXTRACTION
?這是一本關于母親對女兒所產生的影響的書。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不可否認,母親扮演著比父親更重要的角色。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于父母,而這愛與傷害也往往被孩子繼承下來。這本書不僅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更幫助女性重塑自我,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消除的一些“自戀特質”,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做有愛的母親?!亲x書
TEXT
正文
TEXT
但這不是一本抨擊母親的書,本書不是在討論母愛是否偉大,而是探討如何更好地讓母親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女兒,而受到母親傷害的女兒,如何更好的自我療愈,擺脫母愛的羈絆。
本書的作者是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是美國注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已有28年的心理咨詢實踐經(jīng)驗,是治療家庭問題方面的專家。近十幾年里,麥克布萊德博士主要從事有關自戀家長對孩子影響的研究,已經(jīng)成功解決了許多此類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媽媽曾經(jīng)就是一名自戀型母親,但是麥博士在寫作本書時,那位曾經(jīng)羈絆她的媽媽還是給予了她支持,這無疑具有積極的象征意義。
那些被自戀的母親養(yǎng)大的女孩
珍妮弗,在一家百貨公司看到媽媽很喜歡一只漂亮的小零錢包,雖然她當時只有8歲,而那個零錢包很貴,她發(fā)誓要買給媽媽。她在學校省下好幾個星期的中飯,直到攢夠錢,為媽媽買下了那個奢華的錢包。她用閃亮的紅紙把錢包包起來,在圣誕節(jié)那天作為圣誕禮物,把它送給媽媽,她激動地等待著媽媽的反應。但是她萬萬沒想到,媽媽把錢包扔到屋子另一頭,指責她偷東西,尖叫道'我不想要一個賊給的禮物',而這差點讓珍妮佛崩潰。
我們的文化認為母親是在無條件愛著孩子,無私地照顧家庭,即便很多母親沒有達到這一理性化的期待,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依然將母親送上了這一英雄寶座,使得對母親的批評和質疑者會遭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這會擾亂我們內心的文化標準。
所以,女兒們在受到母親的錯誤對待時,從來不會認為是母親的問題,她們會將所有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像上面例子中珍妮弗這樣的女兒有很多,她們遭受著來自母親的傷害。
作者在書中將這類母親稱為“自戀型母親”,她們在情感上過度的貧乏和強烈的自我關注,使得她們無法為女兒提供無條件的愛和情感支持。有一個自戀型的母親,母女之間的互動多有以下特征:
1、你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想得到愛、注意和贊許,卻從來沒法取悅母親
2、母親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讓你感覺如何
3、媽媽會嫉妒你
4、媽媽并不支持你進行健康的自我表達,尤其當這些表達和她自己的需要相沖突,或威脅到她的時候
5、在家里,所有的事都圍著母親轉
6、你的母親沒有同情心
7、你母親沒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8、母親愛挑毛病,指責別人
9、你媽媽把你當朋友,而不是女兒對待
10、你在媽媽面前沒有界限,沒有隱私
女兒強烈渴望從母親那兒得到愛與肯定,自戀的母親卻極少給予女兒全然的接納與贊美,這就很難讓女兒建立起自信。
為了贏得母親的愛與支持,女兒一直艱難地努力來討好取悅母親。
自戀型母親之所以不能用正確的方式來愛女兒,很可能是因為她們也沒有在她們的母親那得到全然的接納和正確的愛,這種扭曲的愛作為一種遺產被一代代繼承了下來。
最終,這類女孩成長起來,但是她們往往敏感、優(yōu)柔寡斷,自我意識過度強烈,對自己缺乏信任,和異性的關系總不順利,即便有所成就,依然缺乏自信,且總體上沒有安全感。
自戀型母親的三種類型
作者將自戀母親分為了三大類:事必躬親型、心不在焉型和這兩種類型的混合型。
顧名思義,事必躬親型母親,對女兒無微不至、事必躬親,在外界看來,她們是稱職合格的好媽媽,但是其實她們從不在乎女兒真正的需要,或者說她們對女兒的真正需求毫無察覺,這會讓女兒產生無用感,最終很可能會成為巨嬰。
比如,在女兒小時候,她可以自己爬著去拿遠處的球,而媽媽選擇將球遞給她;她明明可以自己吃飯,但是媽媽因為怕她弄臟衣服堅持喂她;她可以自己選擇想學的才藝,但是媽媽將自己的喜好強加于她。
事必躬親型母親,剝奪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權利,她們覺得是在愛孩子,實際上帶來的卻是傷害。
另一類母親是心不在焉型。她的行為會不斷給女兒傳達這樣的信息,那就是她無足輕重,媽媽心里沒有足夠的位置來容納她,結果她被看輕、被忽視。
第三種母親是事必躬親型和心不在焉型的混合,就像電影《母女情深》里的那位母親,動不動就去檢查自己的女嬰還有沒有呼吸。她搖晃女兒,把她吵醒檢查。嬰兒哭鬧時,她才放了心,然后關起門,讓孩子一個人在搖籃里繼續(xù)哭。
另外,書中作者還刻畫了母性自戀的6張面孔,分別是浮夸外向型、成就導向型、心身疾病型、成癮性、不懷好意型和情感饑渴型。
自戀型母親容易養(yǎng)出這兩種女兒
自戀型母親養(yǎng)育大的女兒通常會有以下特征:低自我價值感、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雖然她們具有這些相同的特征,但是卻會成長為兩類人:高成就型和自我破壞型。
這兩類孩子看似成長路徑、人生成就完全不同,但是其內心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類孩子。
自我破壞型的女兒會自暴自棄,既然自己不配被愛,于是她們做出更多自我放棄的行為,來應對自己的悲傷和無力感。比如用各種成癮物來麻痹痛苦,來證明自己確實是很差勁的,是不配被愛的,她們很容易會淪為社會底層。
這類孩子其實是把對母親的憤怒發(fā)泄到自己的身上,最終將自己托付給了自我破壞的力量。
高成就型的女兒則走向了一條相反的路,她們通常非常刻苦、努力,最終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雖然外人看來她的人生很成功,但是其實她們的內心卻備受煎熬。
因為母親的忽略和不認可讓她內心很受傷,她們努力的動力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可是別人認可她了,她卻依然無法消除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自己是不配的,是不值得的,所以這類人很容易就成長為'冒名頂替綜合癥'患者。
所謂'冒名頂替綜合癥'是指,不論她取得多高的地位和成就,不論外界如何肯定她,她都覺得自己配不上,覺得別人被自己騙了,因為她的內心不覺得自己有價值,無法接受成功和認可。
46歲的朗尼是一位成功的企業(yè)主,有一家自己的服裝公司,但是她說:'我有個竅門,能在不自信的時候讓自己看上去很有信心。我總擔心有人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并不擅長自己的工作。我只會做表面文章,這讓我很煩心,我知道總有一天會有人發(fā)現(xiàn)真相,管我叫騙子。'
'冒名頂替綜合癥'其實很普遍,美奧巴馬的妻子米歇爾在倫敦一次演講中自曝患有冒名頂替綜合癥,愛因斯坦也把自己稱為'無意的騙子',認為自己的工作,不值得獲得如此多的關注。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那為什么同樣是自戀型母親培養(yǎng)的孩子,有的成長為高成就型,而有的成長為自我破壞型呢?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高成就型的女兒身邊通常有一個特殊的角色,比如爸爸、奶奶、姨媽或者其他人,幫助她樹立了積極觀念,抵消了媽媽那里的消極觀念。
自戀型母親會嚴重影響女兒的親密關系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一直都在說媽媽,那爸爸去哪兒了呢?
在這樣的家庭中,爸爸通常在圍著媽媽轉,自戀型的媽媽多強勢,一般是這個家庭的中心,而家里的其他成員多會淪為配角。
夫妻之間的情感模式和相處模式,會影響到孩子。父母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模擬一種健康的愛情關系,這是孩子長大之后情感模式的樣板。但是在媽媽自戀的家庭里,媽媽是家庭的中心,夫妻關系也是媽媽主導,雙方地位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無法習得健康的親密關系相處模式的。
另一方面,人會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如果你跟父母的關系有些問題沒有解決,你很可能會找一個類似的伴侶,繼續(xù)重復這種模式。你在媽媽那沒有得到的認可和愛,你會希望在別人那里得到,而這直接會影響到你的戀愛和婚姻。
這類女兒將來在婚姻中通常會發(fā)展為兩種不健康的類型:依賴型和被依賴型。
依賴型的女兒覺得她得依靠伴侶來滿足自己,對方應該無微不至的照顧自己,這種女兒多有一個事必躬親的媽媽,看似愛女兒,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被需要的需求,剝奪女兒的主動性。到了戀愛婚姻里,女兒依然延續(xù)熟悉的方式,全然依靠對方,無法建立起真正平等和諧的親密關系。
還有一種是被依賴型,她們會好好照顧伴侶,因為感覺到被伴侶需要會讓她有一種安全感。這類女兒往往有一個心不在焉型媽媽,在媽媽那里她們感受不到被關注、被在乎、被需要,到了婚姻中她會無限制的遷就對方,希望在伴侶身上找到補償。
作者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64歲的凱特曾經(jīng)跟她講過自己的故事:'我談戀愛的方式不太好,總是找不到合適的男人。我的第一人丈夫在肉體上和情感上都虐待我;第二任丈夫是個酒鬼,還有毒癮;第三任丈夫也是個癮君子,還是個重罪犯。我忍辱負重個 ,照顧他們,想把事情都做好。我常常覺得自己受夠了,卻又堅持下去。我會試著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溺愛他,希望這樣能讓他愛我。'
健康的二人關系是相互依賴的,但是,被自戀型母親培養(yǎng)起來的女兒,卻總是希望別人讓她擁有被珍視的感覺、有價值的感覺,因為她缺愛。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扭曲的愛是可能會作為遺產代代相傳的。如果在這種家庭下被養(yǎng)育起來的女兒,不主動去打破這一消極的鏈條,不去努力克服自戀母親帶給自己的消極影響,那么等她有孩子之后,很可能再將消極影響傳給下一代。
那既然自戀母親會給自己帶來如此多的消極影響,我們到底該如何來自我療愈,來消除這些消極影響呢?作者給出了如下建議。
有自戀型母親,女兒該如何自我療愈?
★ 1)感受比外表重要,承認那些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很重要,承認它們至今都在影響著我們,學會看見自己的痛苦。
看見即療愈的開始,勇敢地接受這個現(xiàn)實:我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我接受。當我們不知道問題在哪時,我們會迷茫痛苦,但是當我們知道了問題在哪,解決的路徑是什么,我們能感受到的痛苦就會大大減輕。
你明白是過去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傷造成了你現(xiàn)在的痛苦,是沒有被滿足的愿望導致了現(xiàn)在的問題,那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個期待的問題。媽媽依然是那個媽媽,她讓你失望了很多年,她遲遲沒有滿足你,她的認知、她的經(jīng)歷限制著她,很可能她這輩子都無法滿足你。你難道就讓自己一直深陷在這個旋渦里嗎?
如果一個老師想要教一個3歲的孩子達到大學的閱讀水平,他會為自己的失敗感到失望、生氣甚至羞愧,直到他意識到,自己的學生顯然沒有能力達到這一目標。多數(shù)自戀的人,缺乏提供有效、真誠的愛和同情的能力,你要認識并接受這一點。
放下對媽媽的期待吧,她可能確實無法滿足你,但是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人,你有能力自己滿足自己,讓自己內心真正強大起來,就不需要總是指望著別人來給自己滿足。
這個康復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梳理與回顧的過程,期間一定會體驗到很多痛苦,有憤怒有不甘,還會有對母親的內疚。都沒關系,這是正常的過程,允許自己痛苦,讓自己全然感受這種痛苦,你可以寫日記,可以唱歌、可以運動,一點點疏解這種痛苦,然后最終放下這種痛苦。
★ 2)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成為一個真誠、完整的人。
武志紅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的成長要經(jīng)歷三次分離,其中一次重要的分離就是與母親的心理分離。但是在自戀母親的家庭里,孩子的個性化過程受到了阻礙,媽媽不是管得太多,就是完全忽視他們,這就導致孩子與母親沒有在心理上完成正常分離。要么就是過于依賴,要么就是永遠期待,總之孩子沒法把自己當成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存在。
作者給出了三個步驟:
① 弄明白母親是怎樣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你身上的;
② 理解并解決媽媽和其他人的嫉妒;
③ 消除內化的負面觀念。
不要去討好媽媽,不要去期待媽媽的改變,當自己跟媽媽的意見不符時,堅持自己獨立思考。
★ 3)從自己身上找力量,改變錯誤認知。
要堅定一個認知,媽媽帶給你的傷害和創(chuàng)傷,別人沒有義務幫你療愈,你在媽媽那未被滿足的期待,投射到別人身上同樣會以失敗告終。在自己身上找幸福不容易,但是在別人身上找幸福就更難。
不論是伴侶,還是下一代,他們都沒有義務來幫你完全你未完成的功課,只有發(fā)展出內在力量,才可能真正跟別人建立平等的關系,才有可能擁抱幸福。
★ 4)在治療中與母親相處,建立界限感,尋找健康的相處之道。
你的治療康復過程很可能會遭到母親的反對,因為你獨立出來意味著她失去了對你的掌控,此時你一定要堅持,要想獲得獨立的人格和人生,你必須邁出這一步。
從現(xiàn)在開始你要給自己建立界限感,你可以和母親臨時隔離,告訴她你最近有事情需要處理,希望她不要打擾你,等你處理完你會再來看她。自戀程度深的母親會深感不滿,你居然不再圍著她轉。這時候溫和而堅定的表達你的立場,慢慢的她會接受你逐漸獨立的過程。
★ 5)正確養(yǎng)育下一代,結束自戀母親的影響,給下一代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書中作者講到了她的一位咨詢者曾經(jīng)說過的話:我一直在祈禱,希望我攢的錢是給孩子上大學用,而不是付他們的心理治療費。
我相信任何父母本質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幸??鞓返模亲龈改高@件事情不是算個數(shù)學題那么簡單,很多人在懵懵懂懂的情況下就做了父母,于是可能就成了我們所討論的這類母親。如果你也有一個自戀型母親,那么請一定要努力進行自我療愈,在內心成長出堅定的力量,讓家庭的消極影響從你這一輩消除,不再傳給下一代。
在培養(yǎng)下一代的時候,你始終要記住一句話:給TA無條件的愛與接納,讓TA真實地做自己。
學會與母親和諧相處
樊登在講本書的時候曾提及:
在治療中要和你的母親和諧相處,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子女是沒有資格原諒父母的。
樊登曾參加過一個德國的心理學的訓練營,海靈格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你對你的父母是沒有原諒的資格。
我們不能說:“雖然我媽媽沒有愛我的能力,但是我原諒她了?!?/span>因為子女是沒有權利原諒父母的。
我們需要學會一件事不是原諒,而是感謝,感謝媽媽,用她的方式把你養(yǎng)大了。如果可能的話,你可以跟你媽媽多講講感謝的話,你在你媽媽面前真的感謝她,真誠的對她做二級反饋,表揚她并且說為什么你這樣多做幾次,有可能媽媽和你之間的關系就逐漸的發(fā)生了變化。
如果媽媽已經(jīng)去世了,你可以想象媽媽出來,在心中跟媽媽說感謝。有的人在說這個話的時候都會哭,眼淚都會流下來,因為不容易。有很多子女跟父母之間的那個冤孽內心的痛苦是壓抑的時間很長的,她說不出來感謝的話。但是如果你想要達到自我治療的效果的話,你一定要把這個感謝的話說出來。
最后你要學會建立自己愛的體系,讓媽媽的自戀習慣在你這兒終止。然后學會去關注你的孩子,關注她的品格,而不是關注她的成就;你要學會去體會她的情感,而不是告訴她該怎么做;你要允許她 穿得不那么漂亮也能夠快快樂樂的上課,快樂比漂亮可能更重要。
當你能夠建立這個愛的體系以后,再把這份愛給到你的孩子身上,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自戀的魔咒在你們這個位置就終止了,否則的話它會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因為你知道這個惡性循環(huán)就是你的媽媽這樣對待你,你跟她學會的這些方法來對待你的女兒,你的女兒用這種方法來對待她的女兒,那么就一直流傳下去。
結語: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是我們的美好期許,很多媽媽不是完美母親,我們要接受這個現(xiàn)實,勇敢自我療愈,最終活出真實的自己,希望在尋找真實自我的路上,這本書能帶給你勇氣和力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