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諦三,1938年生于東京。畢業(yè)于東京大學教養(yǎng)學部、教養(yǎng)學部研究生院社會學研究科碩士。現任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6年11月獲日本政府授予“瑞寶中綬章”。
這是一本幫助你終止家庭創(chuàng)傷的療愈手冊。作者加藤諦三用豐富的真實案例深入分析了“長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構造,并提出了終結這一惡性循環(huán)的有效建議。
解讀將從三個問題來為你講述本書核心內容:什么是“親子關系顛倒”,為什么有的父母會把孩子當做父母?看似溫順的乖孩子,為什么長大后變得非常易怒?如何才能終止這種家庭創(chuàng)傷?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真真。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長不大的父母:如何終止家庭創(chuàng)傷》。
在很多家庭中,親子關系看上去很親密,孩子非常懂事。但實際上,父母可能存在一些強勢操縱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想法。比如父母會習慣性打擊孩子自己的想法,比如父母會按照自己的心意替孩子做選擇,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逆來順受,非常乖巧聽話,是外人眼中的“好孩子”,形成了一種父慈子孝的家庭幸福的假象。
本書作者,日本社會學家加藤諦三,認為這種家庭模式是很多家庭創(chuàng)傷和童年陰影的原因。他認為,父母操縱孩子,不是因為他們具有權威,恰恰相反,是因為這些父母他們沒有長大,還在依賴孩子,他們需要孩子來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在孩子那里,他們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一切,尤其是認可和服從,這種父母就是“長不大的父母”,而這種現象,被稱為“親子角色顛倒”。
這種強勢的父母,他們通常是小時候沒有被父母疼愛過的人。即便長大了,他們身上還是會殘留著為所欲為的欲望,總想受到矚目,成為人群的焦點。他們的內心依舊是一個愛撒嬌、缺乏責任感且依賴心極強的小孩。因為成年人的社會無法滿足他們的幼兒式愿望,于是他們將這種對關注和愛的欲望投入到事業(yè)上,執(zhí)著地追求名望和地位。如果他事業(yè)不成功,無法在成人世界里獲得贊許,他們就會把伴侶和孩子當作日常負面情緒的宣泄口。將自己想要撒嬌的欲望投射到親子關系中,讓孩子做自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一種隱形的精神暴力的影響下長大,他們也沒有察覺到自己一直在遭受攻擊。
如果一個家族是貧窮的,人們能夠通過教育和工作,提升收入和社會地位,讓家族擺脫貧困。但這種“親子關系顛倒”的創(chuàng)傷是隱形的,如果沒有人意識到它,這種創(chuàng)傷會在家族中遺傳下去。如果一個家族一代一代都在重復類似的不幸,究其根源,可能就是“親子角色顛倒”。
從這本書的副標題能看出,這本書的定位是一本幫助終止家庭創(chuàng)傷的療愈手冊。但如果你成長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你仍可以借這本書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關系,思考我們童年的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今天的人際相處方式,甚至是我們自處的方式。
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分鐘里,我們將分別從父母和孩子的角度認識“親子角色顛倒”的成因和影響。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如果你是一個親子角色顛倒的受害者,你該如何治愈自己?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親子角色顛倒”?為什么會出現“親子角色顛倒”的情況?
加藤諦三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比如一個孩子想買什么東西的時候,母親便對孩子說:“我都已經給你買了這么多東西了,你還想要嗎?”其實,這位母親買的不是孩子需要的東西,而是她想買給孩子的東西。母親在給孩子買東西的時候,不考慮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而是買東西的行為能讓她反復自我確認“我是個盡責的好媽媽”。再比如,如果孩子說自己不舒服,不想去上學,這位母親就會很不開心,然而一家人一起去看足球賽的時候,她卻可以毫不猶豫地給孩子請假,她會說:“因為孩子高興,才帶他去的?!逼鋵?,是這位母親自己想跟孩子一起去看足球賽,她將這稱為“團圓之樂”。問題是,追求團圓之樂的是渴望愛的母親,而不是孩子。只有當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一致時,這位母親才會對回應孩子的需求。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這個母親生長在單親家庭里,不曾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樂過。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成了父母,就利用經濟上、肉體上、心理上尚無法自立的孩子來療愈自己過往的心傷。這樣,孩子不再是孩子,父母才是那個需要安慰的孩子,孩子是他父母的父母,照顧大人的情緒,這就是典型的“親子角色顛倒”。因為身處弱勢,孩子比起父母,更像是一個無力反抗的“布偶玩具”。布偶玩具不會向人提任何要求,人可以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投射在布偶玩具身上,而不必擔心布偶反擊。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都有向有母性的人尋求愛的基本需求,滿足了基本需求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如果一個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比如缺乏關愛和傾聽,就會跟在父母身后不停地要求父母滿足他們。如果孩子對愛和安全感的基本需求持續(xù)匱乏,會導致他的心理年齡遲遲不能長大。如果就這樣早早成了別人的父母,那么他就會利用自己與孩子的關系來滿足對愛的基本需求,把孩子當做父母,顛倒了親子角色。
具有“親子角色顛倒”的人有三大特征:
首先,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往往都非?!捌圮浥掠病薄K麄兒茈y和他人平等真誠地相處,不是被別人欺負,就是欺負別人。
加藤諦三講了一個他經手的案例,一位母親對于那些對她態(tài)度惡劣的人,比如丈夫,這位母親都會采取服從的態(tài)度,并且不停地“內罰”,不停地責備自己“都是我不好”。但在面對女兒時,這位母親會不停地“外罰”,不停地責罵對方,女兒如果有一句話不帶敬語,她就會大發(fā)雷霆。
愛欺負人的人,往往曾經被欺負過。這位母親童年時被她的母親拋棄,寄養(yǎng)在姨媽家,所有人都告訴她,她是一個多余的人,活著就是給別人添麻煩。她的內心積攢了許多恨意,卻無處釋放,如果她反抗,就會被趕出家門。于是她只能被迫接受身邊的人的觀點,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麻煩,是一個不知好歹的人。成年后,她終于自己生活了,內心又充滿了孤獨感,孤獨感壓抑了她內心的恨意。當她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孤獨感被排解了,壓抑多年的恨意忽然得以釋放,丈夫是比她更強勢的人,于是她只好把恨意釋放在弱小的女兒身上。女兒如果不夸獎她的飯做得好吃,她就會摔門離去,把自己鎖在屋子里。而她心中想的卻是“快來給我道歉啊,快來哄哄我啊”,她的想法和行為互相矛盾,這是典型幼兒的心理。
這里,我們暫停一下。請你試想:如果這真的是一個孩子,一個溫柔的媽媽會怎么做呢?是不是會說:“寶寶,快來吃飯吧。你不在,媽媽自己一個人吃飯好沒意思啊?!边@樣給個臺階下,小孩子就會乖乖過來吃飯,不再賭氣。問題是,她的女兒不是溫柔的媽媽,而是一個同樣需要關愛的孩子,她當然不懂母親的行為是什么意思。只覺得媽媽是脾氣很差的人,漸漸地就疏遠了母親。
聽到這里,你可能覺得這位母親很過分。但實際上,人總是把自己經歷過的一切,都在他人身上重演,不論好的還是壞的。如果這位母親在童年時期沒有被母親拋棄,而是生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被愛環(huán)繞,常常在父母面前任性撒嬌,父母也能給她包容,她長大成人了以后,在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時,她也能溫柔地傾聽孩子的撒嬌,給孩子很多愛。
第二,顛倒親子角色的人總是和他人比較。他們極度渴望關注,金錢和權力。
這種父母往往表現得很貪婪,總是把自己和別人比較,把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滿腹怨言。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他們都缺少“這樣也挺好”的平和心態(tài)。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缺失了愛這個基本需求,滿足了需求的人,心態(tài)會變得柔和。童年時缺愛的人,長大后會不擇手段地滿足對愛的饑渴感。比如和并不喜歡的人談戀愛,來打發(fā)空虛感。他們得不到喜歡的人的愛,于是他們就恨著喜歡的人??墒牵粋€懷有恨意的人是無法坦率地去愛的。心懷恨意與對愛饑渴,就是“恨與空虛感”,這是一種自我疏離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是抑郁癥的癥狀之一。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愛,也得不到愛情,他們會不斷追求名望、金錢或者權力來獲得補償性滿足,即使搞垮健康也無所謂。注意,這和深思熟慮的事業(yè)理想的動機絕不相同,他們追求名望和權力,只是因為他能因此受到矚目。
加藤諦三認為,童年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男性,長大后也會存在戀母傾向。除了賺錢,還會試著配偶身上尋求補償性滿足,把自己的配偶當作代理媽媽。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的,他們需要能夠無止境地贊賞他們的女性,需要一個能夠安慰自己的女性,需要能像母親一樣保護他們、養(yǎng)育他們的女性。如果無法獲得這樣的愛,他們便會陷入輕度的焦慮和抑郁。
假設他不能如愿以償,能滿足自己需求的就只剩下孩子了。就像懷有戀母情結的男性喜歡順從自己的女性,討厭有自我主張的女性,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也討厭有自我主張的孩子??赡芎⒆觾H僅是想要父母平等地對待,父母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懂事”。
這就引出了顛倒親子角色的父母的第三個特點:顛倒親子角色的家庭的父母會讓孩子犧牲自己的未來,來成全一種所謂美滿幸福的家庭的假象。
他們會對孩子傳達“成功是無謂的,只有家人的愛才最重要”這種令人窒息的價值觀。事實上,是他們在成人社會里失敗了,因為不愿承認這一現實,便拿愛和家庭來當幌子,這樣的父母其實是不相信家庭和愛的。他們不會把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實現上,他們只會利用孩子解決自己內心的沖突。他們始終依戀著孩子,仿佛離開了孩子就只有死路一條,他們并不關心孩子是死是活,孩子想做什么,因為離開孩子,他們就再也沒有釋放情緒的途徑了。
說完了“親子角色顛倒”的父母,我們再來看看,一個“親子角色顛倒”家庭中的孩子是怎樣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干涉,孩子會心生恨意;而如果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則會對愛產生饑渴感。最糟糕的情況是,雙親里,一位對孩子不聞不問,一位又對孩子過度干涉。這種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即便被父母無休無止地虐待、壓榨,孩子還是想要相信自己的父母是“好爸爸、好媽媽”。如果不這樣的話,他們就無法獲得內心的平靜,無法獲得父母的寬恕,他們必須一邊承受父母在他們身上的發(fā)泄,一邊相信“我是被父母愛著的”。因為這套邏輯是矛盾的,他們被迫相信他們潛意識里其實并不相信的事情,所以他們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情緒,進而無法真誠地表達自己,摧毀了他們的溝通能力。這些孩子,長大后多數會和自己的孩子重演當年父母和自己的故事。
在童年時期,這些孩子往往非常乖巧懂事。這些“好孩子”在家里通常擔任著情感垃圾處理場的角色,淪為家人固定的負面情感發(fā)泄口。
家庭是給每個家庭成員庇護的地方。當家庭成員產生了消極的情緒,疏導情緒的工作應該由家里最成熟最強大的人擔任,比如父母這樣的家長。家長能夠幫助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梳理內心的沖突,體恤孩子的心情。這會讓父母成為一個稱職的家長、溫柔的領導者、家中的頂梁柱。但如果是最弱小最容易受傷害的孩子,那么那個孩子則會淪為“情感垃圾處理場”。
這個“好孩子”要不停地看父母的臉色,負責傾聽父母的抱怨,忍受父母的毫無預兆的責罵,誰有了不好的情緒,都可以隨便找個理由對他發(fā)脾氣,因為他的職責就是成為犧牲者。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以犧牲那個孩子為前提在生活,大家對此心知肚明,但個個都在裝糊涂。不僅僅在家庭里,任何團體里,一群狡猾的人當中,如果有人總被評價為“好人”,那個人也往往是犧牲者。
對于這樣的孩子而言,他們?yōu)榱俗尭改父吲d,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一直撒謊。明明是自己討厭的東西,他們卻會看父母的臉色,說自己很喜歡,又或者將自己覺得美好的事物說成是無聊的東西。時間長了,他們便不再覺得自己在撒謊,喪失了自身的情感。這樣的孩子即便長大成人,也會是一個禁不住威脅的人。只要有人比他強勢,他就會馬上拋棄自己的情感,附和他人的想法。要知道,孩子不是負責為父母填滿欲壑的人。孩子無須被迫按照父母的要求理解父母的感受,不必被迫做出超出自身成熟度的事情。只有當一個人直率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不會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時,他才能真誠地表達。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當然也曾經被父母責罵過,但是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怒意背后的父愛和母愛。
不僅是家庭,在任何團體里,如果大家一起說某個孩子的壞話,排擠某個孩子,不明真相的人會覺得是那個孩子不對。人們把怒意釋放在他們身上,但怒意不會憑空消失,他們的怒意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然積攢成一個龐然大物,儲存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這樣的孩子長大后,離開了那個環(huán)境,這些儲存的憤怒一旦被刺激,就會噴涌而出,他很容易被冒犯,漸漸地,他就被群體邊緣化了,在社交中成為“那個麻煩的人”。
除此之外,有的時候,父母還會強迫他們:“你必須成為一個這樣那樣的人?!薄斑@樣的人”往往是父母想成為而不能的人。從未有人允許他們做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的自己,總是不完美的,是不能令父母滿意的。
加藤諦三說,如果說“無父無母”是一無所有的“零分狀態(tài)”,那么“親子角色顛倒”就是“負分狀態(tài)”。這些孩子不僅從未受到父母的鼓勵,還不得不去鼓勵父母,在最應該吸收愛的滋養(yǎng)的年紀里,被吸干了,卻被周圍的人誤解成“備受寵愛”,斥責這個孩子是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多事的孩子。所以,在“親子角色顛倒”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得不承受四面八方涌來的痛苦。
一些家族一直不幸,仿佛血液里流淌著爭吵的詛咒,這可能就是“親子關系顛倒”代代相傳的結果。那么,如果你發(fā)現自己就是“親子關系顛倒”的受害者,應該怎么辦呢?
答案是,你一定要克服“親子角色顛倒”對你的影響,把它終結在你這里。不只是為了你的下一代,更是為了你自己。
如果你是父母,你要明白的是,孩子并不會因為被過度寵愛而變壞。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閉上大段說教的嘴,多聽孩子訴說,才是和孩子交流的重點。當你的孩子表達和撒嬌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才是正確的做法。孩子們通過在父母面前自吹自擂,滿足了自戀情結,自戀情結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才能獲得心理層面上的成長。
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有多么辛苦,不應在孩子面前自吹自擂。還得讓孩子贊嘆附和道:“爸爸媽媽好厲害呀!”一旦孩子成為了傾聽者,育父育母,他的自戀情結就錯過了消失的機會,他可能直至80歲都是一個自戀者。由于童年沒有人關注他,他只好關注他自己,給他人的愛卻很吝嗇,他會極度在意別人是否喜歡自己。因為他自己身上并沒有多余的能量,只能自顧不暇地抱緊自己。
如果你是孩子,具體如何自愈呢?最重要的就是離開控制你的父母。同樣地,依賴孩子的父母,也要學會離開孩子。孩子們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跟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看法,體察和覺知自己細膩的感受,在他人人云亦云的時候,冷靜地問問自己真實的感受。
另外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意識到人和人的不同,學會享受人與人的不同。加藤諦三在書里,給出了自己對幸福的定義。他認為,人如果無法認同自己最真實的模樣,便無法獲得幸福。幸福就是學會愛上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包括你的相貌、能力和認知。不管你的樣貌如何,你的能力如何,你能否變得更好,你都欣然接受這樣的自己。人如果能接納“真實的自己”,那他便是幸福的,他在人際交往中就能與人真誠地表達自己,如此,幸福才能在一個人身上循環(huán)起來。人一旦開始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吐露真心,那幸福便會離他越來越遠。無論一個人多么富有,社會地位多高,只要他能說的真話越來越少,沒有可以吐露真心的對象,那他就是不幸的。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或許取決于他的能力,但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則取決于他有沒有不勉強自己的心態(tài),取決于他能否告訴自己“現在的我就挺好”,認同自己、寬容他人,這就是幸福。
好,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到這里就基本為你講完了,總結一下。
本書作者加藤諦三認為,人們常會把父母對孩子的依賴誤認為是愛,這種所謂的“愛”會讓孩子一生都心靈痛苦,進而傳遞給孩子的下一代。這種現象,被稱為“親子角色顛倒”。最可怕的是,父母和孩子卻都往往不知情,父母意識不到自己在虐待孩子,孩子也認為父母很愛自己。
最后,我還想跟你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感受。我有幸成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解讀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可貴的新視角,就是:即使是我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需要成長。我的媽媽不是書中那種“長不大的父母”,她給了我無限的包容和溫柔。但是在我的小時候,她對我非常嚴厲,甚至因為我的謙讓和不愛爭搶而生氣。她隱隱憂慮自己事業(yè)的進步緩慢,是由于自己羞怯內向的性格。而這種性格,是源于姥姥姥爺沒有給夠她足夠安全感。十幾年間,媽媽一直在努力成長,不斷推倒過去的自己,她的成長速度一直宛如青少年一樣,她現在是一個開朗快樂,事業(yè)非常成功的女性,她也不再要求我了。
有一天,媽媽和我在肯德基里吃飯,旁邊有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兒童樂園玩得很開心,他只穿著襪子從樂園里跑出來,在餐廳的地面上大聲笑著跳舞,腳底板都是黑黑的。周圍的客人感覺被打擾了,紛紛側目皺起眉頭。媽媽卻用非常溫柔的目光看著那個小男孩,說,“你看,他多開心啊。如果你小時候這樣,我現在絕對不管你。就讓你赤著襪子腳,在地上玩?zhèn)€高興?!?/p>
我當時沒能搞清楚媽媽那句話是什么意思,現在想來,那個瞬間,其實正是媽媽意識到自己成長的瞬間。如果不是這本書,我差點就錯過了這個美好的瞬間。能夠見證媽媽的成長,能夠和媽媽一起成長,對我這個女兒來說,是無比美好且重要的事情。父母曾經也是孩子,也許是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也許是一個遲遲沒能長大就匆忙為人父母的孩子。不管年齡是八歲還是八十歲,每個人都要不停成長。而所謂成長,就是在和世界相處的時候,獲得心得,并且賦予自己變好的能量。顯然,這條路是不會有盡頭的。你想怎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呢?你又能為你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如果有下一代,你想成為怎樣的父母呢?期待你的留言。
撰稿、講述:真真
腦圖:劉艷導圖工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