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約讀】徐天進:曲村考古雜憶

“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些讓你魂牽夢縈的地方,而之所以會如此,多半是因為那個地方在你人生的道路上曾經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并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睂π焯爝M老師而言,山西省曲沃縣的曲村鎮(zhèn)便是這樣的地方。

從曲村開始,與考古結緣,當他們一點點地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時,就像選擇了一次次重新出發(fā)的旅程,千帆閱盡,留在心中的就是一片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本期約讀邀請徐天進老師為我們講述他與曲村的考古雜憶。

徐天進:曲村考古雜憶 來自山西博物院 00:00 29:41


嘉賓介紹:
徐天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主任,山西博物院理事會副理事長。

主要從事田野考古、商周考古研究,曾參與山西天馬—曲村遺址、晉侯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等遺址的發(fā)掘,曾主持陜西周原、周公廟遺址的發(fā)掘。主編《吉金鑄國史》《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商周青銅器》,撰寫《天馬—曲村》西周墓葬部分及《晉侯墓地的發(fā)現與研究現狀》《周公廟遺址的考古所獲及所思》等論文。
 


【音頻內容節(jié)選】
 
說起曲村,我想絕大部分人壓根兒可能就沒聽說過,當然也不會知道那是一處什么樣的所在。在考古學家到來之前,這里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北方村落。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一系列的考古大發(fā)現之后,這里才開始有些名氣,而所謂的名氣也多半仍是在考古圈內或學術界,因為考古學家在這里解開了晉國始封地之謎。

大悲院
 
曲村,位于山西省的南部,屬曲沃縣管轄,西南距縣城約15公里,好像是縣城之外曲沃縣最大的古鎮(zhèn),有一千戶左右的人家。因為這里也是鎮(zhèn)政府的所在地,所以村子的模樣顯得比一般的村落更氣派一些。民居錯落分布,村中有一條東西橫貫的主街,街邊有商店、醫(yī)院、郵局、小飯館。

鎮(zhèn)政府也在這條街上,居于村子中心的位置,這里原來是宋金時期的一座寺廟——大悲院,早些年尚存的獻殿和東西廂房都被用做辦公室了。據古建專家說,大悲院的建筑對于研究我國宋金時期建筑的結構法式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所以被指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村——這個山西的古老村莊,是我考古生涯真正開始的地方。在這里,我從一個考古專業(yè)的學生變成了一個考古專業(yè)的教師。從1982年到1994年的十二年間,因為參加北京大學和山西考古研究所的合作發(fā)掘,我大概在這里前后住了四年多時間。1994年以后也幾乎每年都會回去,停留的時間或長或短。為什么?因為考古,因為北京大學在那里安了一個考古之家。

1994年度晉侯墓地發(fā)掘工作日記
 
和曲村結緣,完全是因為所學的考古專業(yè)。1982年夏天,我從西北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后,有幸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隨鄒衡先生繼續(xù)學習商周考古。那年的下半年,剛好是鄒先生帶北大考古專業(yè)78、79級的本科生到曲村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實習。

這也是北京大學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在曲村遺址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先生考慮到我和另一位同時入學的王占奎田野發(fā)掘的訓練不夠,需要進一步的強化訓練,或者說是需要補課,所以就安排我們報到后直接去工地,再參加一個學期的田野考古實習。

開學后,我們先到北大注冊報道,再趕往曲村,比大部隊稍微遲到了幾天。這年參加發(fā)掘的帶隊老師加學生近40人,從村東到村西,三兩人一組,分散住在村民家中。這次的發(fā)掘規(guī)模是歷年來最大的一次,揭露的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除了大量的各類遺跡之外,還清理了不同時期的墓葬350多座。其中主要是西周時期的墓葬。

1990年秋,和鄒衡先生等在曲村考古工作站(自左至右:李為民、張辛、劉緒、鄒衡、稻田耕一郎、徐天進、宋建)

 
在曲村的半年時間,我經歷了從發(fā)掘、調查,資料整理,再到編寫發(fā)掘報告的全過程,因為發(fā)掘規(guī)模大,揭露遺跡多,出土遺物也十分地豐富,所以工作量自然也就大。

那時的山西用電十分緊張,發(fā)掘日記、器物的測繪和發(fā)掘報告,多半都是在昏暗的燭光下完成的。通過這次實習,我才開始真正了解或理解了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基本方法,對田野考古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體會。

這次發(fā)掘,我的運氣似乎也不錯,挖了兩座西周墓葬都有青銅器隨葬,這對第一次發(fā)掘西周遺址的我來講,印象非常深刻。事隔30多年了,我還記得兩座墓葬的編號,分別是M6121、M6130。當然也還記得銅器的組合、特征等等。

實習工作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編寫發(fā)掘報告,因為材料太多,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所有發(fā)掘內容的報告,所以要求本科生同學只需完成部分發(fā)掘區(qū)的內容即可,而鄒先生則要求我們(研究生)寫出完整的發(fā)掘報告,為完成實習任務,那個寒假基本沒有休息。

正是這種高強度的訓練,奠定了我之后能夠勝任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礎。從此,我才算是真正走上了考古的正途。

1994年夏和鄒衡先生在晉侯墓地93號墓發(fā)掘現場
 
1988年是我永世難忘的一年,也可以說是我的再生之年。那一年下半年的田野考古實習由同門大師兄劉緒和我一起帶隊,他負責遺址區(qū),我負責墓葬區(qū)。在墓地發(fā)掘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事故。查看當年的工作日記,還清楚地記著事發(fā)的時間是10月21日下午兩點半左右。

一座正在發(fā)掘的金元時期的墓葬(M6464)發(fā)生了嚴重的塌方,那時我正從這座墓葬的豎穴墓道下去,準備給墓室的封門磚拍照記錄,人尚未到底,就聽到墓口上有人驚呼:“徐老師,危險”!沒容我有任何反應,墓壁就轟然垮塌了,我的身體瞬間被塌方的土所掩埋,隨即失去了知覺。

經過同學和民工們近20多分鐘的奮力搶救,才將我從墓坑中“發(fā)掘”出來,還好,一息尚存,撿回一條命。后來聽同學們描述搶救的過程,真是有些驚心動魄,把有的同學也嚇壞了。

因為這次事故,讓我對發(fā)掘現場安全的重要性有了幾乎是付出生命的體驗,自那以后,不論是在哪里發(fā)掘,都會格外注意安全問題,也再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故。

之后我聽人說,劉緒師兄當時曾和別人說,如果我要是搶救不過來的話,他就不干考古了。因為那年我們住一個宿舍,床對著床,中間隔一張桌子,每天都會面對面聊天。而事發(fā)那天,當他回到宿舍時,看到對面人去床空,可能觸景傷情,才生出這樣的想法。

非常幸運,我沒有死,他也堅持繼續(xù)干考古了,并且成為一位杰出的考古學家。因為有了這次不同尋常的經歷,我和86級的同學在師生之情外,還增加了生死之交的情誼。也因為這次意外的事故,讓我和曲村有了別樣的情感,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一年,我30歲。

《天馬—曲村》(1980—1989)
 
考古發(fā)掘的成果在經過科學的整理之后,多會以發(fā)掘報告的形式出版發(fā)行,以提供給更多的學者使用。這也是考古研究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部好的發(fā)掘報告需要做到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應發(fā)掘的內容。

天馬—曲村遺址1980至1989年間的發(fā)掘成果于2000年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刊行,16開本,1000多頁,共四卷。20年后的今天來看,依然還是一部少有的大型考古報告。

報告的整理和編寫從1989年開始整理,到正式出版差不多也花了10年的時間。發(fā)掘10年、整理10年,20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而這項曠日持久的工作,自始至終都是在鄒衡先生的指導并親力親為下完成的。

關于鄒衡先生對晉文化考古的貢獻,之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吉琨璋先生曾在“約讀”上有過很詳盡的介紹,我就不再重復了,我這里只想再補充幾點似乎微不足道而對我影響至深的小故事。

《天馬—曲村》報告凝聚了恩師鄒衡先生的大量心血,也是他畢生考古事業(yè)中最為重要的成果之一。先生在擬定報告的整體框架之后,根據田野工作的情況,分配給我們幾個弟子承擔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

其中兩周墓葬的部分安排我負責墓葬形制和陶器的部分,而鄒先生自己則承擔了最復雜、最麻煩的銅器和其他小件器物的整理和編寫任務。共641座墓葬,遺物中數量最大的是各種裝飾品,報告中公布的玉、石珠8857顆,玉、石管珠1666顆,海貝9960枚(371座墓)。

其中M6197一座墓就出土了各種小珠子2153顆,這些珠子多大呢?直徑在3毫米左右,而且有的已經破碎,鄒先生反反復復不知數了多少遍,才有了準確到個位數的數據。那時鄒先生已經60多歲了,而且還是高度近視,要點清這些數據并非易事。

鄒先生在曲村工作站二樓西側的庫房,獨自一人伏案工作的場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正是因為有這樣和先生共同工作的寶貴經歷,讓我對先生的學問之道有了深切的體會。求真、求實、嚴謹的治學精神,在這樣看似簡單的小事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1994年發(fā)掘日記
 
《天馬—曲村》報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報告中所有的器物圖(尤其是陶器),幾乎都是我們自己畫的,而不是像通常的考古報告那樣,多由技工來完成。

鄒先生要求我們每個人自己動手繪制所負責部分內容的遺跡和遺物圖。我想,先生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我們應該或必須掌握繪圖技術,這是一個考古工作者應該具備的技能。

另一方面則是希望我們通過繪圖可以更細致、深入地了解、認識器物的特征。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先生對我們的繪圖水平和質量有基本的判斷,也就是說,他認為我們畫的圖夠格,可以發(fā)表。

我和上海博物館的宋建先生,繪制了1118件兩周時期陶器的底圖,另外,按先生的要求,我還對全部墓葬(641座)的平、剖面圖和發(fā)掘記錄及隨葬品實物逐一核對、校改,全部清繪一遍。

這樣的工作在曲村工作站持續(xù)了近兩年的時間。說實話,在當時日復一日重復做同樣的事情,也會覺得枯燥,乏味,甚至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事后再回頭看時,發(fā)現在我自己的考古生涯中,那段時間的工作經歷實在是最可珍貴的,通過這樣的工作所積累的經驗使我受益至今。
 

2018年在曲村考古工作站庫房(36年前發(fā)掘時寫的器物標簽還在)

 
當我們參觀山西博物院晉國霸業(yè)的展廳時,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難發(fā)現,幾乎半數的展品出自晉侯墓地。

1992年—2000年,是曲村遺址考古的第二個階段。標志性的事件就是晉侯墓地的發(fā)現和發(fā)掘。這個階段的工作由我的另一位恩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李伯謙先生負責。非常幸運,我也有機會參與了這次發(fā)掘工作。

晉侯墓地的發(fā)現是緣于盜墓。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在山西(乃至全國)興起了一股盜墓之風,而且愈演愈烈。直至今天似乎仍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在太原新開的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其中相當部分的展品,即來自近年來公安機關打擊盜墓犯罪收繳的文物,數量驚人。

曲村遺址晉侯墓地的發(fā)掘持續(xù)了八年的時間,共發(fā)掘了九組19座晉侯及晉侯夫人的墓葬。因為搶救還算及時,墓葬沒有被完全破壞。其中10座保存完好,9座不同程度被盜掘。

我參與了第一次(M1、M2)和第五次(M32、M91、M92、M93、M102)的發(fā)掘,在發(fā)掘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的曲折和困難,可以說是一言難盡。而晉侯墓地之所以還能有10座墓葬沒有再遭盜掘,鄒衡和李伯謙兩位先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是他們不斷的、想方設法的奔走呼吁,才引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并開始對盜墓犯罪活動展開嚴厲的打擊,在一段時間內遏制了盜掘犯罪行為的蔓延。

晉侯墓地的發(fā)現和發(fā)掘,不僅是晉國考古的大發(fā)現,也是西周考古的大發(fā)現,更是中國考古的大發(fā)現。關于晉侯墓地的學術研究已經發(fā)表了許多重要的論著,歸納起來,其重要意義有以下幾點:

1.按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的記載,晉國的始封地在“唐”,但“唐”地究竟在哪里?自漢代以來便眾說紛紜,有太原說,臨汾說,翼城說,鄉(xiāng)寧說、夏縣說,霍縣說,莫衷一是。晉侯墓地的發(fā)現,為確認晉國始封地提供了最重要的證據。

盡管此前鄒衡先生已經提出“天馬—曲村遺址”就是晉國始封之地的觀點,但還沒有如此過硬的證據。因為晉侯墓地的發(fā)現,晉國始封地的問題得以基本解決。

2.根據出土銅器的銘文,并參照文獻的記載,可以比較明確地肯定這九組19座墓葬應該是從晉侯燮父到晉文侯(最后一位晉侯是殤叔?還是文侯?尚可討論)共九代晉侯及夫人的墓葬。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處年代明確、世系清楚,貫穿西周早晚的墓地。因此,這批材料也是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年代標尺。

3.晉侯墓地的發(fā)現對研究當時的器用制度、埋葬制度,即所謂的禮制也有著巨大的學術意義。
……
曲村的考古收獲,是晉國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能夠參與其中,是我莫大的榮幸。曲村的考古還沒有結束。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考古學家們去繼續(xù)探尋。如:第一代晉侯,即唐叔虞的墓葬還沒有發(fā)現,究竟會在哪里?文獻記載晉侯燮父由“唐”地遷至“晉”,若此,“唐”和“晉”似乎并不在同一地,那么,“唐”是否還在他處?

雖然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天馬—曲村遺址就是西周時期晉國的都城所在,但迄今為止,尚未找到和晉國貴族相關聯(lián)的宮室建筑,也沒有發(fā)現和都城相關的城墻類遺跡。所以,晉國都城的尋找和確認仍然是未來的田野考古需要格外關注的問題。

在晉侯墓地發(fā)掘結束之后,在曲村東南不遠(相距4500米)的羊舌,發(fā)現了另一處晉侯墓地,在絳縣的橫水發(fā)現了文獻失載的倗國墓地;在曲村的東部,今天翼城縣的大河口發(fā)現了霸國墓地;在曲村的北部,襄汾縣的陶寺村北發(fā)現了東周時期晉國的墓地。

這些接二連三的發(fā)現,令人目不暇接,不斷刷新我們對古代山西的認識。那么,“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的范圍內,這些不同的政治實體或族群,相互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

2019年和學生在曲村考古工作站
 
晉侯墓地自1992年開始發(fā)掘,不覺已經27年過去了,在遺址上建成的晉國博物館也已經開放多年。而我自己承擔的兩座墓葬的正式發(fā)掘報告還沒有完成,為此深感愧疚,這是我欠山西的一筆債,也是欠曲村的一筆債,希望能夠盡快還清,以不負這片土地之恩。
我和山西的故事尚未結束。
 
【小編有話說】

在徐天進老師的講述中,我們聽到了他對曲村的眷戀之情。在這期錄制結束后,徐老師提筆為《約讀》欄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激勵我們在宣傳三晉文化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xù)努力!



【約讀·考古人系列回顧】

第一期 石金鳴:賈蘭坡的故事 
第二期 尤玉柱:憶峙峪遺址的發(fā)現、發(fā)掘和研究

第三期 王益人:王建與山西舊石器

第四期 薛新民:棗園農家

第五期 王曉毅:考古之父李濟與山西

第六期 何駑:四千年前“北京城”考古
第七期 海金樂:垣曲商城考古與其背后的故事
第八期 海金樂:靈石旌介商墓考古及其有關故事
第九期 吉琨璋:與曲村有約——記考古學家鄒衡先生
第十期 吉琨璋:與晉侯有約——記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教授
第十一期 張崇寧:聞喜上郭發(fā)掘
第十二期 謝堯亭:侯馬晉國遺址70年考古紀略
第十三期 常一民:虞弘墓的發(fā)現和研究
第十四期 聽博物館人講“爭鋒”背后的故事
第十五期 張崇寧:家嚴頷公與盟書
第十六期 渠傳福:趙卿墓發(fā)掘軼事
第十七期 穿墻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繪藝術展
第十八期 張志忠:北魏宋紹祖墓發(fā)掘及其相關故事
第十九期 渠傳福:婁睿墓發(fā)掘軼聞
第二十期 云岡石窟第十九窟菩薩頭像與第七窟天王頭像回歸紀實
第二十一期 裴靜蓉:徐顯秀墓考古發(fā)現及點滴故事
第二十二期 趙曙光:追憶楊富斗先生
第二十三期 寧立新:張暢耕、戴尊德與平朔考古
第二十四期 寧立新:右玉善家堡考古記事
第二十五期 宋艷花:石金鳴的故事——尋訪柿子灘人十八載

第二十六期 田亦軍:收藏捐獻古代壁畫的心路歷程



【約讀·百年專題回顧】

第一期 張元成:百年晉博,薪火相繼——山西博物院百年發(fā)展歷程

第二期 楊子榮:肇建之初——記山西博物院的前30年(1919—1949)

第三期 裴荃香:發(fā)展之路——憶山西博物院的建設時期(1949年—1966年)
第四期 王小蓉:奮進之路——文革后山西博物院恢復建設
第五期 王平:山西省博物館二部——純陽宮往事(1953年-2003年)
第六期 李勇:滄海遺珍——憶太原電解銅廠揀選文物
第七期 曹玉琪:百川匯?!轿鞑┪镌航邮苌鐣栀浕仡?/a>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晉之大者(圖)
封“唐”何在?“晉”從何來?——解析晉國初封的“唐”與“晉”
【約讀】吉琨璋:與曲村有約——記考古學家鄒衡先生
【好書推薦】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銅器縱覽
最接近周天子風格——晉國玉器的傳奇
李學勤:再談青銅器與山西古代史的關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