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首[唐補129]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里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寫作背景]
離蜀的終極目標是湖北,在夔州,只是小住。
沒想到,遇到了柏茂琳,由小住變成了大住。
但在詩人心里,湖北一直是個夢,一直舊情復(fù)燃,驛動的心,從未停止過。
為什么?
2個原因:
1.不適應(yīng)夔州的風(fēng)土人情,嚴重說,格格不入。
2.也許在杜甫眼里,柏茂琳還不算朋友,不值托付,就是一純武夫。與嚴武不同,嚴武可以說是半個文人,《全唐詩》中有人家6首,溝通相對容易,更主要的是,有感情基礎(chǔ)。說到底,柏茂琳不保險。
就自己目前這體格,萬一哪天突然2眼一閉,家人怎么辦?孩子們還小啊,所以,必須親戚朋友。
而湖北有,有3位,哪3位?
杜位,鄭審和李之芳。
為杜甫嚴格把關(guān),逐一政審。
杜位,杜甫的堂弟,以前介紹過,李林甫女婿。詩人在長安最蹉跎的時候,沒出手。李林甫死后,被貶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qū)),現(xiàn)任荊南節(jié)度使衛(wèi)伯玉手下的行軍司馬。
到夔州后,杜甫曾專門給他寫詩,傾訴離情,但依然不聞不問,杳無音信。
把他列入名單,這小子行嗎?
鄭審,杜甫在長安困頓時的絕對朋友鄭虔的弟弟,也在江陵,曾任秘書少監(jiān)。
當時的鄭虔,任廣文館博士,官不大,工資不高,但經(jīng)常請杜甫喝酒,令詩人倍感溫暖。在杜甫的心里,鄭虔是鐵哥們。肅宗收復(fù)長安時,2人的關(guān)系更密。至于與鄭審的交往,史料不多,但關(guān)系應(yīng)該不差。
李之芳,李邕堂侄。當年詩人游歷齊魯,受到李邕的超規(guī)格接待,而那時的李之芳正任齊州司馬,據(jù)說2人是發(fā)小,有基礎(chǔ)。現(xiàn)在的李之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具體何職,不知。杜甫稱他李賓客,是因為曾任禮部尚書,太子賓客。
鄭審與李之芳,對杜甫尚念舊情,多次問候。詩人一激動,寫出了氣貫長虹的名作《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這是中國詩歌史上著名的五言排律,堪稱絕唱。
最先推崇杜甫的是晚唐的元稹,尤其這首排律,令元稹嘆為觀止,“鋪陳始終,排比聲律,大或千言?!?,扯遠了。
小結(jié):杜位沒希望,鄭審與李之芳,沒把握。托付一家老人,不是請客吃飯那么簡單,所以,仍然沒底。
所以,杜甫只能委屈地在夔州忍著,不敢輕舉妄動。直到有一個人出現(xiàn),才打破了這種平衡。
杜觀,另一位弟弟,不是堂弟,是親弟弟,但也不是純親弟,同父異母的弟弟,詩人的娘死得早。
767年夏,杜觀由長安到了江陵,然后來夔州看望杜甫,告訴詩人他想把家人接到江陵居住。這無疑是霹靂喜訊,又多了一個選擇,而且這個分量重,他可是親弟弟。
如果說赴江陵起初只是為了家人的后續(xù)安排,杜觀的出現(xiàn),變了,勾起了詩人的另一種渴望,那就是親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其情更甚。
最后的時光里,與親弟弟廝守,也算有始有終。
杜甫心急,摧杜觀趕快上路,并約定秋季,哥倆在江陵會面。
于是,杜觀北上,杜甫等。
很快,秋天來了,奇怪的是,沒有杜觀消息,不會變卦了吧?
擔心,本來就孤苦的杜甫,更加孤苦,以雁自喻,寫下這首詩。
[本詩簡析]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啄:鳥類動物用嘴叩擊東西并夾住,這里指進食。
當然,寫詩需要想象。但“不飲啄”,前面沒有一點鋪墊,單刀直入,太突然太突出。詩人怎么知道“不飲啄”?即使把這2句看成倒裝,仍然覺得這3個字,下筆硬。
詩人急了,杜觀沒有消息,坐立不安,不吃不喝。時間不等人,對于自己的身體,沒有一點把握。
找到一個意象后,立即把自己頂上去,這是另一種急。
約定的秋季已到,杜觀是不是已經(jīng)到了江陵?
這是詩人的最擔心,最擔心杜觀到了江陵后,改變了想法,或被杜位同化,熱情退減。
所以他盼,盼著到了江陵的杜觀,盡快給自己信息。
依稀中,詩人把杜觀、杜位、鄭審和李之芳看成一個整體,對這個整體充滿希望。而一個整體的威力,關(guān)鍵要有帶頭人,杜觀是詩人的最佳人選。
總之,這2句急。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里云。
這么多年了,一直沒有什么聯(lián)系,杜甫自小在二姑家長大,與兄弟們感情生疏。最關(guān)鍵的,不是一個媽。
脆弱時,人是敏感的。也許在杜甫心里,杜觀真的已經(jīng)到了江陵,對自己不理不睬。
詩人困頓長安時,寫得那些窮詩,仔細讀,感覺他并不怕,不是骨子里的那種怕。
這2句不同,真怕。因為從這10個字里,讀出了他內(nèi)心中,精神上的無助貧乏。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如:連詞,而。 更:更加,越發(fā)。
這首詩,顯然比興手法。由于詩人急,前4句,已經(jīng)有意識地將雁中的自我形象表現(xiàn)的很足。想像寫到這里時,他可能停了一下,因為再這樣寫下去,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可能失色,過而不及。
詩人從“雁”中,跳了出來,“雁”變純了,而情節(jié)延續(xù)。
這只雁飛遠了,詩人有何表現(xiàn)?
“望盡”不但說明望得時間已經(jīng)很長,而且意猶未盡,不放心,舍不得。
“似猶見”,就是不放心舍不得的具體表現(xiàn)。
前句寫視覺。
雖然遠去,聽不到了它的哀鳴,但在詩人心里,這聲音更大了。
后句寫聽覺。
杜甫硬是倔強地一定要從視聽2個角度表達自己的感觸,而且是在視聽都不能實現(xiàn)的狀態(tài)下,為什么?
“誰憐一片影?”,沒人憐我憐。
跳出來之后,這種對孤雁情感的額外疊加,氣場厚了,雁更可憐了。
而沿襲前4句的余味,這時,我們會覺得,詩人更可憐了。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意緒:心緒,在這里是理解的意思。
這2句,有2種解釋:
1.由野鴉的鳴噪亂叫,襯托出孤雁的珍情重義。
2.詩人舍夔州而赴江陵,可能有人反對。夔州相對較偏,戰(zhàn)亂波及較輕,而且生活安穩(wěn),你又有那么多田地,只要再堅持幾年,就會打下殷實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然后再走不遲。
哪種更貼切?
以為后者。
面對不理解,不屑一顧。
詩人的這種執(zhí)意,一定緣于對自己病情的不確定,緣于對家人萬無一失的愛和對親情的渴望。
孤注一擲。
唐代有名詩人中,最愛家庭,最忠于親情的,可能唯杜甫一人。
這是章法上很講究的一首詩,整首比興,仔細體會,內(nèi)部的跳躍輕巧細膩,有別于詩人直來直去,以賦為主的一慣寫法。
之所以選擇這種寫法,可能是老實厚道的杜甫怕傷了兄弟感情,因為詩人寫的詩,要留下來,他們以后可能會讀到。
領(lǐng)教!詩人的比興原來也高超。
解析完畢。
=====================================
為家人操心,珍情親情的老年杜甫。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里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謝謝閱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