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還需要從孫堅北上反董說起。
孫堅在長沙起兵北上之后,先在江陵殺了朝廷任命的荊州刺史王睿,后在南陽殺了董卓掌權后任命的南陽郡守張咨,這才抵達了反董戰(zhàn)爭的南路前線。由于王睿、張咨二人并非什么大奸大惡之徒,在反董與否的立場上也未必與孫堅相沖突,只不過是因為一些更接近私怨的矛盾便將兩位朝廷命官殺害。這種軍閥做派,再加上孫堅當年曾與董卓一道在西北同袍為將的履歷,很難讓其他關東反董牧守接納。
靈帝崩,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并興義兵,欲以討卓。堅亦舉兵。荊州刺史王睿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比至南陽,眾數萬人。南陽太守張咨聞軍至,晏然自若。堅以牛酒禮咨,咨明日亦答詣堅。酒酣,長沙主簿入白堅:”前移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主簿推問意故。”咨大懼欲去,兵陳四周不得出。有頃,主簿復入白堅:”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出案軍法從事。”便牽咨于軍門斬之??ぶ姓鹄?,無求不獲。
換言之,無論孫堅是以什么名義殺得王睿、張咨,在董卓一方看來,這是挑釁董卓把持的中央,在關東牧守一方看來,王張二人,擋孫堅的路,孫堅便敢殺,自己也是刺史、郡守,如果擋了孫堅的路,自然難免被殺。質言之,身為長沙郡守的孫堅,為了私怨,為了糧草,便敢于殺害本州監(jiān)察大員與平級郡守,政治信譽必然破產,董卓與關東牧守便都不敢輕易把孫堅接納到自己一方。
袁術身為汝南袁氏的嫡子,手下卻沒有如同孫堅這般擁有西北軍作戰(zhàn)經驗的戰(zhàn)將,而關東牧守都大多跑到位于河內郡的反董北部前線:酸棗,去響應庶兄袁紹。恰好有一個政治信譽破產的郡守級猛將孫堅投奔,對于好面子的袁術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孫堅與袁術兩人,可謂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剛好孫堅還把南陽郡守殺害,方便袁術以后將軍身份直接調用南陽地區(qū)兵馬反董。袁術則上表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在接下來的反董南線作戰(zhàn)中,袁術為孫堅提供糧草,孫堅則成為袁術的前鋒,并取得反董作戰(zhàn)中的最大戰(zhàn)果,此時的孫堅已然成為袁術下屬。
在反董聯盟破裂后,孫堅部成為袁術先后在豫州、荊州,與曹操、劉表爭鋒的棋子,袁術則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向揚州(治所在壽春)進軍上。孫堅最后戰(zhàn)死荊州,宣告了袁術勢力爭奪豫州、荊州地區(qū)的失敗。
孫堅死后,孫策尚未完全成熟到可以領兵(16歲),所以孫堅部曲便由孫堅轉歸袁術直轄了。等到孫策可以獨立領兵后(20歲),袁術方才不情不愿地以玉璽為條件讓渡了部分孫堅舊部的管領權,而后的孫策席卷江東,其實也是在袁術名義下完成袁術勢力對揚州南部地區(qū)的征服戰(zhàn)略,直到袁術作死稱帝,孫策方才瞅準機會脫離袁術勢力。
綜上,從初平元年孫堅北上(190年)到建安二年袁術稱帝(197年),整整7年間,孫堅-孫策軍事集團是從屬于袁術的,而孫堅之死(191)到孫策領兵(195)之間的四年,則是袁術將“部下的部下”統(tǒng)歸自己直轄的時期,其中不乏袁術試圖徹底消化孫堅舊部為己所用的野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