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丹田地步
原文
吾故教生先息思慮,庶一片靈光炯炯直達其所。不久之間仍如幼年稚子,陽氣熏蒸,日充月壯,其精神健旺無已也。又莫謂真陽如似一物,實有形象,而丹田實有地方。雖古人謂為氣海,謂為祖竅,謂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門,有其名卻無其實,然亦不可謂全無實也。以為虛也而萬化生于此。以為實也究竟尋不著一個物事出來。久久如此,即吾所謂丹田地步,亦杳不知其所之,似在空中盤旋一般,然亦不可競向空中馳逐也。此中分際一言難盡。
注釋
黃氏雖將下丹田定位于臍下一寸三分之處,但在觀照此竅時主張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即不離,反對死死執(zhí)著,故云丹田地步似在空中盤旋。行功中更有觀照心之下腎之上虛無窟子、觀照臍下丹田離皮肉一寸三分間之法,均是講求虛靈活潑,學者宜善會之。
道家打坐時須意守丹田
八、上下丹田配合
原文
諸子近時用功,不可專顧下田。雖下田氣壯自能升至泥丸,消鑠上田渣滓,若神氣猶懦未至圓明,須久久顧提,不妨以真心發(fā)真意,網顧上田,則泥丸陰氣被陽氣一照,自然悉化而頭目不至昏暈也。故古人謂頂上圓光者此也。又觀繪畫之工塑一泥木神像必畫一圓光于上者,就是此神光也。所謂毫光照徹世界照開地獄者,就是此元神之光。若單守于下田,則神光一時不能自整,未免多昏沉散亂。其昏沉散亂者即真陽不升,真陰不下降之故。今欲升降得宜,不可過急亦不可太緩,比如半夜忽然陽生,此是一派寒冬忽有陽氣生于地下深深之處,若不提攝陽氣,轉眼之間又昏睡不知矣!爾等此時起立,即依吾前法修持,尤要知稍用意思將神氣攝之至上,庶幾天清地朗,霎時間即三陽開泰樂不可及矣!不但此也,平日守中若神氣沉于海底,頭目昏暈,亦不妨提攝而上。夫玄功別無妙法,只在升降上下往來運變而已,亦非教諸子專用神氣升散于外而不收斂也。夫以神氣不運于周身,則周身陰氣不化,無非死肉一團,終是無用,且日積一日,不免疾病糾纏,故吾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周身運動,使血肉之軀化為活活潑潑,隨心所用無有阻礙。到得一身毛竅晶瑩肌膚細膩得矣!又不可貪神氣之周于一身,蘇軟快樂流蕩忘返,還要收之回宮不準外泄。卻不要死死執(zhí)著一個穴道認為黃庭,須知收之至于極處,無非與太虛同體,渾不知其所在。時而動也亦與電光同用,一動即覺,一覺即滅,前無所來,后無所去,仍一杳冥光景,還于無極焉耳。功夫至此,身外有身。若未到此,不過有相之靈神。
注釋
運行真氣升降上下往來,須顧到上、下丹田的互相配合,此關系到是否性命雙修和平衡人體陰陽,若專用下田而忽略上田,或專顧上田而不用下田,均是一偏之學,斷難有所成就。古云:“性者天也,常潛于頂,故頂者性之根也;命者海也,常潛于臍,故臍者命之蒂也”。因此,性命雙修者必因機而配合使用上、下丹田。人身上半屬陽,下半屬陰,為求陰陽平衡亦必須顧到上、下丹田的配合和調劑。
對患病者來說,更須注意上、下丹田的運用。陰虛陽亢者或高血壓病患者則不宜過份觀照上丹田(泥丸或兩眼之間的玄關竅),否則,必招致陽更亢而陰更虛或血壓上升。陽虛陰盛者或低血壓患者則宜多觀照上丹田,使真陽能上升而真陰下降。
今人流行功法多專顧下田,偏重于修煉命功,亦可強壯下元,尤為老年人或破體所宜。但若能如黃氏上文所言,必要時回顧上田,以掃除泥丸陰氣,兔致昏沉散亂當得益更大。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