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流芳:陳家祠
編 者: 小 寧
陳家祠,于2002年以“古祠流芳”入選“羊城八景”。這次廣州之行,我們特意前往參觀。
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落成于1894年,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家族聯(lián)合建造的,供奉有陳家的先祖牌位,同時也為同宗子弟讀書或為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處。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其整體結(jié)構(gòu)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
書院建筑的中心是聚賢堂,它是當年廣東陳氏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
聚賢堂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
堂前有月臺,白石露臺,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色調(diào)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
走進陳氏書院,我們即刻被書院中精湛的雕刻工藝所震撼,抬頭仰望、四周回望,眼前身后的建筑外表及內(nèi)里、廊下和屋脊,廣泛地采用著木雕、石雕、磚雕、陶塑和彩繪等不同風格的工藝裝飾,我們仿佛置身于雕刻的海洋之中。
書院中的雕刻,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手法有的簡練粗放,有的又精雕細琢。不同的雕刻用材及多樣的雕刻手法相互映托,使整個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真不愧為“嶺南建筑藝術(shù)明珠”。
木雕工藝:
是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shù)品種。一般選用質(zhì)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的雕刻。
看著這些精美的木雕,想起了被譽為中國木雕之鄉(xiāng)的浙江東陽,東陽的木雕有著千余年的歷史,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陳氏書院東陽木雕也可堪稱精美絕倫。
木雕工藝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
石雕工藝:
陳氏書院在廊柱、月梁、券門、欄桿、墻裙、柱礎(chǔ)和臺階等地方多為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
聚賢堂前的月臺石雕欄桿,是書院石雕裝飾工藝的典型,它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
看著大門前的這對石獅,感受著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將獅子雕琢成形體活潑、神態(tài)祥和、笑臉相迎的瑞獸,這是廣東地區(qū)石獅造型的代表。
磚雕工藝:
書院中的磚雕是最令人回味的。磚雕主要裝飾在墻檐下、門楣、和檐墻上,也有作為花窗的裝飾。
廣東磚雕,從用材到技法都與北方或江南地區(qū)有一定差別。雕制前先由藝人逐塊挑選。然后依據(jù)整幅圖層次的多少,將青磚按層排列,依次逐出所屬部分的紋樣,最后逐層逐塊嵌砌在墻上,形成多層次的畫面。
陳氏書院首進東西廳的水磨青磚檐墻上,共有6幅大型磚雕,是現(xiàn)存廣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磚雕作品之一。
陶塑工藝:
陳氏書院的陶塑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書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條。
11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guī)模最大,全脊共塑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虬髯客與李靖等,整條脊飾恰似一個巨大的舞臺。
陶塑工藝始于秦漢時期,秦代兵馬俑堪稱“陶塑奇跡”。兵馬俑在雕塑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運用嚴格的寫實手段,制作上采用模、塑結(jié)合的手法。
唐三彩是唐代陶塑的代表作,“唐三彩”所表現(xiàn)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正是唐代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xiàn)。
陳氏書院內(nèi),還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裝飾美術(shù)形式---壁畫和楹聯(lián)。書院東西廂房繪有多幅壁畫,壁畫的主要題材有滕王閣圖、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
書院的楹聯(lián),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揚和緬懷,光大先祖文風宏業(yè)的理想和愿望。楹聯(lián)多為楷書,自成一格。
據(jù)說陳氏是廣東第一大姓,出過很多名人,在各地還有多處陳家祠,如廣東順德陳家祠、浙江杭州陳家祠、浙江臨安陳家祠等,各地的陳家祠各有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色。這些古建筑的風格和特色,彰顯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于2018年11月06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