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五味子1兩,熟地黃(酒蒸,炒)1兩,枸杞子1兩,楮實子(酒浸)1兩,肉蓯蓉(酒蒸,焙)1兩,車前子(酒洗)1兩,石斛(去根)1兩,青鹽(另研)1兩,沉香(另研)5錢,磁石(火煨,醋、水飛過)1兩,菟絲子(酒浸,另研)1兩。
處方來源:《:肝腎俱虛,瞳人內(nèi)有淡白色,昏暗漸成內(nèi)障者。
方劑功效:安魂穩(wěn)魄,補血氣虛散。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鹽湯送下。
以上內(nèi)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yī)生的指導(dǎo)。
薄荷5錢,香白芷5錢,川大黃6錢,貫眾1兩2錢,大青葉1兩2錢,珠蘭茶1兩2錢,降香4錢,明雄黃3錢(水飛),上朱砂2錢,上梅冰片1錢。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義》。
方劑主治:風熱上壅,目赤腫痛,畏光羞明。
方劑功效:芳香避瘟,清熱解毒。
制備方法:先將前9味研極細末后,兌冰片,再研至無聲。
用法用量:聞之。
以上內(nèi)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yī)生的指導(dǎo)。
蘆薈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柏子仁1兩,羚羊角屑2兩,細辛1兩,茺蔚子1兩,車前子1兩,青葙子1兩,干牛膽半兩(細研)。
處方來源:《圣惠》卷三十三。
方劑主治:眼內(nèi)障針開后。
制備方法:上為末,入牛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附注:蘆薈丸(《普濟方》卷七十九)。
以上內(nèi)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yī)生的指導(dǎo)。
羚羊角1兩,白菊花2兩,川芎1兩,車前1兩,防風6錢,羌活5錢,薄荷5錢,赤芍1兩,大黃5錢,樸消5錢,血竭2錢,沒藥3錢,丹皮3錢,紅花5錢。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方劑主治:外障眼病,胬肉布睛,目赤腫痛,暴發(fā)火眼,云翳障目。
方劑功效:清熱明目,活血止痛。
用藥禁忌:忌辛辣等食物。
制備方法:上為極細面,煉蜜為丸,每丸7分重。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白開水送下。
以上內(nèi)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yī)生的指導(dǎo)。
當歸4錢,桃仁3錢(炒),紅花2錢,麗參3錢,黃耆5錢,白術(shù)2錢(炒),菖蒲3錢,茯神3錢,川芎3錢,細辛2錢,甘草1錢。
加減:愈后頭疼目脹,不時昏亂者,去細辛、牙皂,加楮實子5錢、茺蔚子4錢、川羌3錢、白芍4錢、生地8錢,以上加倍,共為丸,鏡砂為衣。每服3錢,1日2次,白水送下。雖不能光明如初,亦可保守睛光不失。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暴盲癥(視網(wǎng)膜中央靜脈血栓)初期屬虛脫證者。
用法用量:水煎,并用牙皂5分,鏡砂2分,赤金3張,共為細末,隨藥水沖服。
遠志3錢,棗仁3錢(炒),黃耆5錢,菟絲子4錢,川芎2錢,蔓荊子3錢,蒺藜3錢(炒),知母3錢,甘草1錢,生磁石2錢。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云霧移睛癥,兩眼黑白稍分,不疼不紅,惟瞳孔微大,常見黑花浮游移蕩。
臨床應(yīng)用:云霧移睛癥:晁某之母,五十三歲,素性暴躁,因怒氣傷肝,肝火上沖于腦,自覺頭搖目眩,視如黑花亂動,屢治不愈,后又令余治療。按其脈,六脈虛數(shù),惟少陰為甚,是知心血耗散,腎水不足,而邪火挾虛上升,攪亂于腦,以致視力不穩(wěn),滿目如蠅飛、旗展之狀。處方:針刺上星、承泣;內(nèi)服還元明目湯十余劑,黑花減少,而昏花如故。又以益智安神湯隔日晚服,半年余移睛之弊而愈。
用法用量:水煎服。
菊花18g,黃芩12g,柴胡6g,龍膽草3g,知母9g,玄參9g,赤芍9g,牡丹皮9g,防風3g,青葙子6g。
加減:黃液上沖者,可加玄明粉3g,酒大黃6g。
處方來源:《張皆春眼科證治》。
方劑主治:頭痛目痛嚴重,抱輪紅赤,黃仁紋理模糊,神水混濁,瞳神縮小。
各家論述:菊花、防風除肝中風熱;柴胡、黃芩、龍膽草清肝瀉火;知母、玄參養(yǎng)陰滋腎,且降虛浮之火;赤芍、牡丹皮涼血活瘀,且能清肝經(jīng)血分;青葙子清肝明目,且能散大瞳神。
牛膽(臘月取用)、黑豆不拘多少。
處方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六十一。
方劑主治:肝虛,當風淚下。
制備方法:將黑豆入膽內(nèi),經(jīng)百日后取用。
用法用量:每服3-7粒,食后以酒送下。
黃連2錢,生地2錢,赤芍2錢,歸尾2錢,赤茯苓2錢,防風2錢,細辛2錢,大黃2錢,桑白皮2錢,南谷精草3錢,甘菊花3錢,生甘草3錢。
處方來源:《眼科闡微》卷三。
方劑主治:云翳初結(jié),翳嫩火盛者。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服。點掃霧丹。
黃連(酒炒)、黃芩(炒)、黃柏(炒如褐色)、梔子(連皮搗,炒)、甘菊各等分。
處方來源:《眼科闡微》卷三。
方劑主治:目病發(fā)散過多而火不降。
制備方法:為末,清水滴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湯送下。
黃連(酒炒)、黃芩(酒炒)、山梔子(連殼搗炒)、黃柏(鹽水炒褐色)、山菊花各等分。
處方來源:《醫(yī)學啟蒙》卷三。
方劑主治:頭痛,齒痛,口舌生瘡。
方劑功效:清上焦郁火,明目,消腫止痛。
制備方法:上為末,清水滴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食遠湯送下。
當歸1兩,生地1兩,白芍1兩,防風1兩,赤芍1兩,菊花1兩,荊子1兩,草決明1兩,石決明1兩,蒺藜1兩,川芎1兩,柴胡1兩,連翹1兩,青葙子1兩,甘草1兩。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青島方)。
方劑主治:眼目病。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人參3錢5分,川楝子(酒煮,去核)1兩半,遠志(去心)1兩半,川巴戟(去心)1兩,菟絲子(酒浸)1兩,麥門冬1兩,白術(shù)5錢,白茯苓(去皮)5錢,赤芍藥(酒浸)5錢,青鹽5錢,破故紙(炒)5錢,小茴香5錢,葫蘆巴5錢,肉蓯蓉(酒洗)5錢,黃耆5錢,甘草(炙)5錢,枸杞子5錢,砂仁(炒)5錢,黃柏(鹽酒炒)5錢,山藥(炒)5錢,知母(去毛皮,鹽酒炒)5錢,熟地黃(酒洗,懷慶)5錢,五味子5錢,蓮肉(去心)5錢,車前子2錢5分。
處方來源:《松崖醫(yī)徑》卷下。
方劑主治:目病。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酒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空心用鹽湯送下。
防風、荊芥、川芎、薄荷、生地、紅花、連翹、白芍、菊花、蒙花、谷精、覆盆、蔓荊、川椒。
處方來源:《種痘新書》卷九。
方劑主治:痘后風眼,弦紅作癢,下淚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為引,水煎,發(fā)時連服數(shù)劑,可以除根。
黃連3兩,家菊花8錢,龍膽草8錢,石決明(煅)8錢,人參8錢,當歸8錢,熟地8錢,枸杞8錢,麥冬8錢,牛膝8錢,青鹽8錢,黃柏8錢,柴胡8錢,防風8錢,羌活8錢,肉桂4錢,羯羊肝1具(烙干為末)。
處方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
方劑主治:肝虛風熱,冷淚赤澀,內(nèi)外障眼。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溫湯送下。
附注:羊肝丸(《眼科全書》卷六)。
菊花32兩,琥珀32兩,生石決明32兩,澤瀉32兩,白蒺藜(炒)32兩,夜明砂32兩,膽草32兩,車前子(炒)32兩,蟬退32兩,芒消32兩,川芎4兩,桑葉4兩,薄荷4兩,防風4兩,當歸4兩,黃芩4兩,木賊4兩,茯苓4兩,蒙花4兩,黃柏4兩,知母4兩,熟地4兩,枸杞子4兩,甘草4兩,黃連10兩,人參(去蘆)10兩,鮮羊肝320兩(煮熟連湯制)。
處方來源:《:肝虛火盛,兩目昏暗,羞明怕光,迎風流淚,夜盲內(nèi)障。
方劑功效:清熱散風,明目止痛。
用藥禁忌:忌服辛辣食物。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將煮熟羊肝串入,曬干或烘干,為細粉,用芒消化水,泛為小丸,每16兩用滑石細粉4兩為衣,闖亮。
用法用量:每服2錢,1日2次,溫開水送下。
羊肝1具(新瓦焙干,竹刀切片),官桂5錢,柏子仁5錢,羌活5錢,家菊花5錢,白術(shù)(土炒)5錢,五味子5錢,細辛5錢,川黃連(炒)7錢。
處方來源:《審視瑤函》卷五。
方劑主治:青盲。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心、食遠沸湯送下。
甘草1兩,枸杞(共4兩,分四制:1兩用脂麻炒,1兩用花椒炒,1兩用童便浸炒,1兩用鹽水浸炒,制完聽用)1兩,熟地1兩,生地1兩,麥冬1兩,密蒙花1兩,白菊1兩,赤芍1兩,牡蠣1兩,磁石(煅)1兩,當歸1兩,川芎1兩,蟬蛻(洗去土)1兩,谷精草1兩,山梔1兩,澤瀉1兩。
處方來源:《眼科秘書》卷上。
方劑主治:五風內(nèi)障,腎虛,不論老幼,遠近血枯諸眼癥。
制備方法:上共枸杞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早、午、晚食后滾水送下。
千里光、甘草。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八十一。
方劑主治:目昏暗。
用法用量:煮作飲服。
川芎、當歸、熟地黃、菊花、山藥、知母、石菖蒲、黃柏、青鹽、遠志、白蒺藜、川巴戟、五味子、白芍藥、桑螵蛸、茺蔚子、菟絲子、青葙子、密蒙花、枸杞子、肉蓯蓉、石決明。
處方來源:《銀海精微》卷上。
方劑主治:諸內(nèi)障,欲變五風,變化視物不明。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心鹽湯送下。
羚羊角1兩,生地黃1兩,肉蓯蓉1兩,枸杞子1兩,防風1兩,草決明1兩,楮實子5錢,干菊花2兩,羌活2兩,當歸2兩,羊子肝4兩(煮,焙)。
處方來源:《銀海精微》卷上。
方劑主治:肝腎血虛,視物不明,及諸眼疾服涼藥愈后少神光。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鹽湯送下,日午清茶送下,臨臥酒送下。不飲酒,人參、當歸湯送下。
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牛膝、甘草、杞子、天冬、甘菊。
加減:外障,加木賊;內(nèi)障,加珍珠。
處方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七。
方劑主治:由亡血過多,及久痛傷血,或年老血少,必羞明酸痛,不能視物,隱澀淚出。
黃連3兩,甘菊8錢,龍膽8錢,石決(煅)8錢,人參8錢,當歸8錢,熟地8錢,枸杞8錢,麥冬8錢,牛膝8錢,青鹽8錢,黃柏8錢,柴胡8錢,防風8錢,羌活8錢,肉桂4錢,羯羊肝1具(蒸搗)。
處方來源:《醫(yī)級》卷八。
方劑主治:肝虛風熱,目赤腫痛,內(nèi)障青盲,昏如云霧,怕火羞明。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和肝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白湯送下。
附注:羊肝丸(《飼鶴亭集方》)。
羚羊角1兩,白菊花(去葉蒂)1兩,北五味1兩,青葙子1兩,牡丹皮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5錢,蜜蒙花1兩5錢,嫩黃耆(蜜拌,炙)1兩5錢,遠志肉(甘草湯浸焙)1兩5錢,天門冬1兩5錢,麥門冬(去心)1兩5錢,白芍藥(酒炒)1兩5錢,菟絲子1兩5錢,酸棗仁(炒)2兩,杜仲(鹽水拌炒,斷絲)2兩,白茯苓(乳拌3次)2兩,于白術(shù)(東壁土炒)2兩,懷山藥(炒)2兩,人參2兩,黑羊肝1具(去凈膜),澤瀉(鹽水拌炒)8錢,當歸身(酒洗)2兩5錢,生地黃(用砂仁5錢,同酒煮爛搗膏)4兩,香附(童便浸1宿,曬干,用醋拌炒)4兩。
處方來源:《瘍醫(yī)大全》卷十一。
方劑功效:明目。
制備方法:黑羊肝用木賊草2兩同酒煮爛,去木賊草,將肝同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每早3錢,白湯送下;每晚2錢,白酒送下。
黃連5分,黃芩5分,蔓荊子4分,防風4分,甘草4分,細辛3分。
處方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六十一。
方劑主治:眼棱緊急,拳毛倒捷,兩瞼赤爛,疼痛昏澀,夜則難開,眵淚滿眼。
用法用量:水1盞半,蔥1根,煎7分,臨臥稍熱服。
細辛2分,蔓荊子5分,防風1錢,葛根1錢5分,甘草2錢(一方加黃耆1錢)。
處方來源:《蘭室秘藏》卷上。
方劑主治:眼欞緊急,致倒睫拳毛,及上下瞼皆赤爛,晴疼昏暗,晝則冷淚常流,夜則眼澀難開。
用法用量:上咀,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臨臥服。
附注:本方方名,《醫(yī)林纂要》引作“防風明目湯”。
赤芍9g,當歸尾9g,劉寄奴9g,蘇木6g,茜草9g,血竭6g,益母草9g。
加減:痛甚者,加沒藥6g以活瘀止痛;眼眶青腫者,加大黃9g以逐瘀消腫。
處方來源:《張皆春眼科證治》。
方劑主治:由外傷而致之血灌瞳神。
方劑功效:祛瘀通絡(luò)。
臨床應(yīng)用:血灌瞳神崔某,女,38歲。初診:10天前被土塊打傷右眼,現(xiàn)已不痛,稍有脹感,滿目紅光,不能見物。檢查:白睛淡赤,青睛內(nèi)面下方有少量積血,瞳神散大,呈一片鮮紅,僅辨明暗,不辨人物。眼底不能窺見。此為血灌瞳神,治以破血明目湯加香附9g。服藥15劑。復(fù)診:青睛下方積血已盡,瞳神稍有縮小,色轉(zhuǎn)暗紅。上方再服10劑,視力:右眼達0.08,左眼1.5。給明目地黃丸常服。
各家論述:方中生地、赤芍、當歸尾活血涼血;劉寄奴、蘇木、血竭活血祛瘀;茜草止血活血;益母草去瘀生新。
白術(shù)1兩(土炒),甘草1兩,白菊2兩。
處方來源:《奇方類編》卷上。
方劑功效:明目。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鹽湯送下。
血竭48兩,大黃214兩,芒消150兩(化水),石決明150兩,沒藥(炙)64兩,赤芍64兩。
處方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主治:肝旺血熱,二目紅赤,血灌瞳仁,胬肉遮睛,撞傷疼痛。
方劑功效:清肝瀉火,明目止痛。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用方內(nèi)芒消開水溶化,泛為小丸。
用法用量:每16兩丸藥用滑石細粉4兩為衣,闖亮。每服2錢5分,1日2次,溫開水送下。
五靈脂2兩,川烏1兩半(炮,去皮),沒藥2兩,乳香2兩。
處方來源:《葆光道人眼科龍木倫》。
方劑主治:血病,目中有翳,往來不定者。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酒磨下。
當歸(酒浸),生地黃(酒浸)1兩,五味5錢,知母7錢(酒炒),黃柏7錢(酒炒),山藥半兩,茯神1兩,巴戟(去心)5錢,菟絲子1兩(酒浸),人參5錢,甘菊5錢,天門冬5錢。
處方來源:《丹溪心法》卷三。
方劑主治:上熱而下元虛,目昏。
方劑功效:補損明目。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
川芎5分,生地黃(酒制)6分,蔓荊子6分,當歸梢1錢,白茯苓1錢,藁本1錢,荊芥1錢2分,防風2錢,麻黃根3錢,羌活3錢,細辛少許,紅花少許,椒8個,桃仁20個。
處方來源:《蘭室秘藏》卷上。
方劑主治:兩目發(fā)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寒,怕火,眼睫成紐,眵糊多,隱澀難開,眉攢腫悶,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用藥禁忌:忌酒、醋、濕面。
用法用量:上咀,分作4服。每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臨臥稍熱服之。
附注:方中麻黃根,《東垣試效方》作“麻黃”。
羊腦浮水甘石1斤(打碎,如蓮子大,用童便浸49日,去童便曬干燥,研極細末,用大缸爿1塊,煅1炷香時取起,再用清水飛過,曬干聽用),羌活3錢,防風3錢,白菊花4錢,金銀花4錢,谷精珠4錢,川連3錢,黃芩3錢,全當歸3錢,白蒺藜4錢,蔓荊子2錢,川芎3錢,白芷2錢,生甘草2錢,玄明粉1錢5分(制過),制丹石5分(枯過),東丹1錢(漂過),璉珠1錢(絹包豆腐煮過),犀黃2分,頭梅,冰片5分。
處方來源:《經(jīng)驗各種秘方輯要》。
方劑主治:赤眼羞明,迎風流淚,目眵目糊,上障作痛。
制備方法:上將生甘草前14味煎濃汁濾過,將制過甘石拌濕,銅鍋煮燥,研細過篩,約用5錢,再入后藥,共為極細末,用小口瓷瓶收藏,勿令泄氣。
用法用量:無論內(nèi)風外風,用藥少許,每日點眼角2-3次,數(shù)日見效。
黃連12兩,薄荷48兩,連翹48兩,川芎48兩,蔓荊子炭96兩,當歸96兩,白芷48兩,蒙花48兩,生石決明48兩,菊花144兩,黃柏48兩,甘草24兩,生地96兩,防風48兩,黃芩96兩,白蒺藜(炒)144兩,梔子(炒)48兩,蟬蛻48兩,荊芥48兩,赤芍48兩,木賊草48兩,復(fù)花48兩,草決明48兩。
處方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主治:暴發(fā)火眼,云蒙障翳,羞明怕日,眼邊紅腫。
方劑功效:清熱散風,明目退翳。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水泛為小丸。
用法用量:每服2錢,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雞子清10枚(拌炒)。
處方來源:《飼鶴亭集方》。
方劑主治:內(nèi)外翳障,視物昏花,迎風流淚,怕日羞明,眼邊赤爛,不時舉發(fā),天行時眼,久患風疾,或癢或痛。
用法用量:谷精草煎湯泛丸。每服3-4錢,開水送下。
川芎2兩,木賊2兩,蟬蛻2兩,旋復(fù)花2兩,菊花3兩,薄荷1兩,防風1兩半,草決明1兩半,桔梗1兩半,膽草1兩半,羌活1兩,當歸1兩,白芍1兩,生地1兩,白芷6錢,黃芩6錢,甘草6錢。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由風熱上攻引起的目生障翳,迎風流淚,怕光羞明,眼邊紅爛等癥。
方劑功效:清熱散風,明目退翳。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用法用量:口服。
附注:《江蘇省中藥成藥標準暫行規(guī)定匯編》本方用法:每服三錢,日服二次,溫開水送服。
防風(去叉)1兩半,決明子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槐子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菊花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生干地黃(焙)2兩半,車前子2兩半。
處方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一一。
方劑主治:熱風上沖頭面,及因食酒面炙煿等物,眼生膜者,或努肉昏暗。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后米飲送下,1日2次。覺愈即止。
硇砂1大豆大,蕤仁3顆(湯浸,去赤皮),出子雞子殼1枚(以干砂土磨雞子殼上面斑點,令滑為度,去雞子膜,膜用文火炙令干熟,研如粉)。
處方來源:《圣惠》卷三十三。
方劑主治:眼生膚翳。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用牛酥和,銅箸攪勻,以瓷瓶盛。
用法用量:每取少許點之,日3-4次。
蒼術(shù)6g,雞內(nèi)金3g,神曲6g,當歸6g,酒白芍3g,甘草1.5g。
處方來源:《張皆春眼科證治》。
方劑主治:疳疾上目,病變初期,始見雀目者。
方劑功效:消疳健脾,養(yǎng)肝明目。
各家論述:方中蒼術(shù)健脾除障而明目,雞內(nèi)金、神曲健脾消食而除積,當歸、酒白芍補養(yǎng)肝血,甘草健脾和中。
枳殼8分,菊花8分,丹皮8分,白芍8分,防風8分,薄荷葉8分,川芎1錢,生地1錢,白蒺藜1錢,柴胡6分,荊芥穗6分,燈心30根。
處方來源:《奇方類編》卷上。
方劑功效: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服。
薄荷1錢5分,蔓荊子2錢(生研),防風2錢,酒連2錢(研),膽草2錢(酒炒),青皮3錢(炒),川芎2錢,桑葉4錢。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方劑主治:眼病。
方劑功效:清熱明目。
各家論述:方中薄荷、桑葉清熱祛風,蔓荊、防風辛溫發(fā)散,川芎調(diào)肝和血,青皮健脾理氣,膽草清肝膽濕熱,黃連苦寒,可瀉火解毒,酒炒可使藥力上行,增強清頭目之力。
用法用量:水煎透,熏洗患處。
麥門冬9g,知母9g,赤芍9g,牡丹皮9g,菊花12g,青葙子3g。
加減:若瞳神邊緣或中部有白色膜狀物滲入者,可加本賊6g,退翳明目。
處方來源:《張皆春眼科證治》。
方劑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目睛干澀,紅赤疼痛不重,瞳神縮小或干缺,視物昏蒙,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
方劑功效:滋陰降火,活血明目。
各家論述:方中酒生地、元參滋補肝腎以降浮游之火,麥門冬、知母補養(yǎng)肺陰以滋生水之源,赤芍、牡丹皮涼血活瘀,菊花甘寒育陰清肝而明目,青葙子苦寒涼肝退翳而散瞳。
知母3錢,黃柏2錢,當歸3錢,女貞子3錢,車前子3錢(炒),菟絲子4錢,石斛3錢,蒺藜3錢(炒),菊花3錢,楮實子3錢,覆盆子3錢,青葙子3錢,枸杞3錢,甘草1錢。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干澀昏花癥(視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衰弱)。兩眼不紅不疼,干澀昏花,瞳孔無異常人。
臨床應(yīng)用:干澀昏花癥:齊河駱某某,因素好看書,幾年來視力不健,遂漸漸兩目干澀,視物昏花。按其脈,他脈沉細無力,惟左關(guān)略帶虛數(shù)。知年邁氣衰,多傷于肺,肺傷腎虧,而肝膽之火乘虛上攻頭目,以致干澀昏花難愈。不宜針刺,刺傷榮衛(wèi),更難治愈。先服本方,多加補腎之品,以培其本。隔年知駱某盲疾痊愈。
用法用量:水煎服。
熟地黃、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等分。
處方來源:《醫(yī)方考》卷五。
方劑主治:目昏多淚。
方劑功效:明目。
臨床應(yīng)用:目昏多淚江陵傅氏,目昏多淚,家貧鬻紙為業(yè),性喜云水,見必邀迎。1日,有客方巾布袍過之,授以此方治目,如方修服,不一月目明,夜能視物。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論述:腎主目之瞳子,腎水虛竭,故今目昏;肝之液為淚,肝有風熱,故令淚出。是方也,生地所以涼肝,熟地所以補腎,乃川椒者,味辛而熱,可以療肝腎之痹氣,痹氣者,濕熱著而不散之氣也。又于空心之時,以鹽飲吞之,宜其直達肝腎之區(qū)矣。病在標而治其本,可謂神于病情者,此其所以為真人之方歟!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鹽米飲送下。
川芎1錢,生地1錢,白蒺藜1錢,菊花8分,防風8分,薄荷8分,荊芥穗8分,柴胡8分,枳殼8分,燈心3根。
處方來源:《仙拈集》卷二。
方劑主治:一切眼疾。
方劑功效:明目。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服。
薄荷、甘草、天麻、荊芥、防風、甘菊花、當歸、連翹、枸杞子、川芎、白芷、密蒙花各等分。
處方來源:《回春》卷五。
方劑功效:明目。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茶調(diào)下,每日1次。
夜明砂1兩(以糯米炒令黃)。
處方來源:《圣惠》卷三十三。
方劑主治:眼青盲。
制備方法:上為末,用牛膽汁拌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夜臨臥時以竹葉湯送下,至五更初再服20丸,以粥飲送下。
黃連4兩,苦參2兩,菊花2兩,歸尾5錢,紅花1兩,荷葉1兩,熊膽1錢半,冰片1兩,白蜂蜜1兩5錢。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蘭州方)。
方劑主治:新久眼疾,云矇障翳,迎風流淚,紅腫痛癢,眼瞼腫痛,眼邊潰爛。
方劑功效:明目去翳。
用藥禁忌:忌刺激性食物。
制備方法:熬膏,熊膽、冰片另兌。
用法用量:竹箸或骨簪蘸涼水和藥少許,點眼角。
硼砂5錢,芒消3錢(消中若不明亮,用水化開,澄去其中泥土)。
處方來源: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上冊。
方劑主治:眼疾暴發(fā)紅腫疼痛,或眥多胬肉,或漸生云翳,及因有火而眼即發(fā)干昏花者。
制備方法:上藥和涼水多半鐘,研至融化。
用法用量:用點眼上,1日約點30次。若陳目病1日點10余次。冬日須將藥碗置熱水中,候溫點之。
蒼術(shù)(去黑皮)2兩,白蒺藜2兩,木賊2兩,旋覆花5兩,楮實半升,蔓菁子1升,大豆2合。
處方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
方劑主治:目風眼寒等疾。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爛,冷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菊花、荊芥、防風、羌活、草決明、蔓荊子、薄荷、柴胡、蒺藜、川連、谷精草、連翹、芍藥、車前、土麻仁、甘草。
處方來源:《瘋門全書》。
方劑主治:麻風目昏、目赤、目斜。
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為引。
甘菊3錢,桑葉5錢,木瓜5錢,牛膝5錢,防己4錢,茅術(shù)5錢,黃柏3錢,甘草3錢。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方劑功效:明目,止癢,勝濕。
用法用量:水煎,浴足。
當歸尾、川芎、赤芍、生地黃、黃連、黃芩、梔子、石膏、連翹、防風、荊芥、薄荷、羌活、蔓荊子、菊花、白蒺藜、草決明、桔梗、甘草各等分。
加減:如痛不可忍,加光圓小川烏(火煨),痛不甚不用;如有翳障,加蒺藜、木賊,去芍藥;風熱肝火甚,加膽草、柴胡,去薄荷;大便實,加大黃、川芎、桔梗。
處方來源:《回春》卷五。
方劑主治:一切風熱赤腫疼痛。
制備方法:上銼1劑。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當歸、川芎、羌活、防風、山梔仁、龍膽草、柴胡、木賊、密蒙花各等分。
處方來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方劑主治:痘后目疾。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糖水調(diào)下。
川芎6錢,生地黃5錢,黃連5錢,黃芩5錢,大黃5錢,黃柏5錢(酒炒),連翹5錢,桔梗5錢,薄荷5錢,防風5錢,荊芥5錢,羌活5錢,獨活5錢,白芷5錢,菊花5錢,草決明5錢,木賊5錢,甘草5錢。
處方來源:《回春》卷五。
方劑主治:一切腫痛,風熱眼疾。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白湯送下,早、晚服。
甘菊花1錢5分,薄荷8分,赤芍2錢,膽草1錢5分,白蒺藜2錢,僵蠶1錢5分。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方劑主治:眼病。
方劑功效:清熱明目。
用法用量:以水熬透,隨時熏洗。
木賊草2錢,赤芍2錢,紅花2錢,甘菊1錢,冬桑葉1錢,僵蠶2錢(炒),珠蘭茶1錢。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方劑主治:眼疾。
方劑功效:祛風清熱,活血化瘀,明目。
用法用量:水煎,熏洗。
菊花3兩,川芎5錢,白術(shù)(土炒)8錢,草決明(炒)5錢,人參3錢,陳皮4錢,梔仁(炒)8錢,肉蓯蓉(酒洗去鱗甲)8錢,黃柏(鹽水炒)1兩,知母(鹽水炒)1兩,木賊(去節(jié))1兩,茺蔚子(炒)5錢,枸杞(酒洗,炙干)3兩。
處方來源:《眼科秘訣》卷二。
方劑主治:少年中年云翳,用點藥后,退的光明,但神光不外射者。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石斛25斤,肉蓯蓉25斤,麥門冬50斤,茯苓100斤,五味子25斤,人參100斤,熟地黃150斤,菟絲子25斤,草決明25斤,苦杏仁25斤,山藥25斤,蒺藜25斤,川芎25斤,青葙子25斤,甘草25斤,牛膝25斤,黃連25斤,生地黃25斤6兩,天門冬100斤,防風25斤,枳殼25斤,菊花25斤,枸杞子25斤,生磁石20斤,生石膏51斤。
處方來源:《北京市中成藥規(guī)范》。
方劑主治:肝腎兩虧,虛火上升引起的瞳仁散大,夜盲昏花,視物不清,內(nèi)障抽痛,頭目眩暈,精神疲倦。
方劑功效:平肝清熱,滋腎明目。
用藥禁忌:忌辛辣食物。
制備方法:將藥材加工潔凈,炮制合格。取菟絲子、熟地黃、牛膝、枸杞子、天門冬、麥門冬、蓯蓉、五味子、枳殼、甘草、苦杏仁煮提2次,時間分別為2.5小時、1.5小時??嘈尤蚀核幏序v后再下鍋。合并以上藥液,過濾沉淀,減壓濃縮至比重1.35、溫度(50℃)的稠膏。余藥粉碎為細粉,過一百孔羅,混合均勻為原粉。取原粉與稠膏按比例制丸,低溫干燥。每斤干燥丸藥用生赭石粉1兩2錢為衣闖亮。每100粒干重5錢,每袋內(nèi)裝30粒。
用法用量:每服30粒,日2次,溫開水送下。
綠豆皮、決明子、菊花。
處方來源:《本草綱目》卷二十二引《衛(wèi)生雜興》。
方劑功效:至老明目。
用法用量:同作枕。
巴戟天(去心)1兩,楝實(炒)1兩,茴香子(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處方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二。
方劑主治:肝腎俱虛。
方劑功效:補暖水藏。
制備方法:上為末,別用干山芋3兩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鹽湯送下。
當歸6分,川芎6分,黃連6分,赤芍藥6分,防風6分,荊芥6分,蔓荊子6分,連翹6分,生地黃6分,柴胡6分,膽草6分,桔梗3分,蟬退3分,薄荷3分,甘草3分。
處方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六十一。
方劑主治:一切熱眼,痛淚羞明。
用法用量:水2盞,煎1盞,食后臨臥服。
附注:明目清涼散(《眼科全書》卷六)。
肉蓯蓉(酒浸)1兩,枸杞子1兩,杜仲(鹽水拌炒)1兩,沉香1兩,石斛2兩,青鹽4錢,磁石4錢,菟絲子3兩。
處方來源:《玉案》卷三。
方劑主治:一切患目,腎水枯竭。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黃連、黃芩、山梔子、野菊花、黃柏、蔓荊子、薄荷葉、六月雪、九里明、玄參、草決明、當歸尾、生地黃、谷精草、連翹、天門冬、熟地黃、女貞實、扁柏枝、防風、荊芥、大黃、芒消、甘草梢,豬膽2個,羊膽1個,青魚膽2個,熊膽5錢,白硼砂1兩,冰片1錢。
處方來源:《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方劑主治:時熱火眼、氣眼。
方劑功效:明目。
用法用量:上除膽、硼外,(口父)咀,用大鍋井花水1斗,煮1炷香,以凈瓷器盆盛湯滓,再入熱水,又煮1炷香,傾湯于一處,再入熱水煎,共4次,其滓無味去之,用前湯煎熬過三分之二,以密絹濾凈,再用凈砂鍋熬成膏,方入膽汁熬和如飴,用小瓷器罐分收之,或即以硼砂和勻亦可,或臨用加硼片亦可。時熱火眼、氣眼,井水調(diào)點3-5次,應(yīng)手而愈。
爐甘石1兩,地栗粉1兩,硼砂5分,辰砂1錢,龍腦2錢。
處方來源:《家庭治病新書》引《醫(yī)道日用綱目》。
方劑主治:肝風實熱,頭痛目赤者。
制備方法:上為極細末。
用法用量:黃連膏煉為點藥。
菊花、車前子、熟地黃、木賊、密蒙花、薄荷、連翹、白蒺藜、防風、荊芥穗、甘草、川芎各等分。
處方來源:《銀海精微》卷上。
方劑主治:玉翳遮睛。肝風攻充入腦,積熱在于肝膈之間,久則腎虛,致眼中常發(fā)熱或赤痛,初則紅腫赤脈穿睛,漸漸生白翳膜;初起時如碎米,久則成片遮瞞烏睛,凝結(jié)如玉色。
用法用量:水煎服。
當歸2兩,丹皮2兩,赤芍2兩,川芎2兩,膽草3兩,防風3兩,黃芩4兩,荊芥3兩,山梔4兩,連翹4兩,甘菊4兩,蔓荊4兩,黃連1兩,蒺藜8兩,生地4兩,草決明6兩。
處方來源:《同壽錄》卷二。
方劑主治:目疾。
制備方法:上為末,水泛為丸。
用法用量:菊花湯送下。
黃連、木賊、甘菊、膽草、石膏、郁金、旋覆花、青葙子、白蒺藜、蟬退各等分。
處方來源:《眼科闡微》卷三。
方劑主治:目病已久,帶紅絲、浮翳、薄霧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點元靈丹、至寶丹。
香附1兩,夏枯草(去梗)半兩。
處方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方劑主治:小兒心脾蘊熱,肝受風邪,致兩目羞明,經(jīng)久不愈。
用法用量:上咀。每服2錢,水1盞,蜜1大匙,煎7分,不拘時候溫服。
遠志1兩5錢(甘草湯泡,焙),石菖蒲1兩5錢,川連1兩5錢,當歸身1兩5錢(酒洗),甘菊1兩5錢,麥冬1兩5錢,甘草1兩5錢,甘枸杞2兩。
處方來源:《瘍醫(yī)大全》卷宗十一引《濟生》。
方劑功效:補心養(yǎng)血,清神長智,潤肺利竅,聰耳明目。
制備方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臨臥燈心湯下。
茺蔚子2錢,秦皮2錢,赤芍1錢5分,青皮2錢,元明粉1錢,木賊1錢,蕤仁2錢。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方劑主治:眼疾:清熱解毒,祛風明目。
用法用量:水煎,熏洗。
龍膽草(酒炒)、槐角、黃芩(豬膽汁炒)、連翹仁(炒)、黑山梔、木通、生地、玄參、赤芍、生甘草、甘菊、薄荷。
加減:火甚,加黃連或胡黃連或黃柏;熱甚便秘,加酒蒸大黃;赤腫痛甚者,宜用三棱針刺破眼眶腫處,捋出熱血少許,外用人乳浸黃連,入冰片少許點之。
處方來源:《顧松園醫(yī)鏡》卷十四。
方劑主治:目暴赤腫,多淚痛癢,羞明緊澀。
當歸倍用,川芎倍用,熟地黃倍用,生地黃倍用,白芍倍用,桔梗減半,人參減半,山梔減半,黃連減半,白芷減半,蔓荊子減半,菊花減半,甘草減半。
加減:熱甚,加龍膽草、柴胡;腎虛,加黃柏、知母;風熱壅盛,加防風、荊芥;風熱紅腫,加連翹、黃芩。
處方來源:《回春》卷五。
方劑主治:勞神腎虛,血少眼痛。
制備方法:上銼1劑。
用法用量:加細茶1撮,燈心1團,水煎,食后服。
槐枝葉、柳枝葉各不拘多少。
處方來源:《回春》卷五。
方劑功效:牢牙固齒,明目。
制備方法:切碎,水浸3日,熬出濃汁,去條、葉、渣、梗,入青鹽2斤、白鹽2斤,同汁熬干,研末。
用法用量:擦牙、漱口,吐出;洗眼。
附注:固齒明目散(《奇方類編》卷上)。
桑葉2錢,菊花2錢。
加減:風熱頭痛目赤,加白蒺藜;肝陽上亢,兩目昏花,加石決明,枸杞子。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方劑主治:風熱頭痛,目赤;肝陽上亢,兩目昏花。
方劑功效:清熱散風,平肝明目。
制備方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2錢,白開水送服?;蛞运就?,去滓,再熬濃汁,少兌煉蜜收膏,名明目延齡膏。每服3錢,白開水沖服。
桑葉2錢,甘菊2錢,羚羊尖1錢5分,生地2錢,女貞子2錢(研),蒙花1錢5分,生牡蠣2錢,澤瀉1錢,生杭芍1錢5分,枳殼1錢5分(炒)。
處方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方劑主治:肝火熾盛之目赤。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小丸。
用法用量:每服2錢,白開水送下。
石斛2兩,當歸(酒洗)2兩,菟絲子(酒煮,搗爛)2兩,青葙子2兩,枸杞子2兩,人參1兩,山茱萸(去核)1兩,懷牛膝(酒洗)1兩,粉丹皮1兩,玄參1兩,白茯苓1兩5錢,山藥1兩5錢,密蒙花5錢,菊花5錢,北五味7錢。
處方來源:《瘍醫(yī)大全》卷十一引《治眼奇方》。
方劑主治:目內(nèi)障。
制備方法: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空心開水送下。
木賊1兩,歸身1兩,防風1兩,芍藥(炒)1兩,生地1兩,蔓荊1兩,白蒺藜1兩,玄參1兩,谷精草1兩,大力子1兩,龍膽草1兩,家菊花1兩,楮實1兩,草決明1兩,枸杞子1兩,羌活5錢。
處方來源:《活人心統(tǒng)》卷下。
方劑主治:眼赤澀,或遠近起視無光,或昏花矇眛;上盛下虛,肝風內(nèi)熱,障目。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70丸,食遠,家菊花湯送下。
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干菊花。
處方來源:《銀海精微》卷上。
方劑主治:心熱,腎水不足,少睛光。
方劑功效:久服生精清心。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朱砂4分,當歸4分,生地4分,川芎4分,赤芍4分,菊花4分,防風4分,防己4分,香附4分,甘草4分,龍膽草4分,草決明4分。
加減:有翳,加密蒙花、木賊。
處方來源:《眼科闡微》卷三。
方劑主治:風火隱于經(jīng)絡(luò)中,血虛不能鼓動邪氣外散,致眼有云翳遮瞳仁。
用法用量:上水煎,將藥倒出,朱砂細末加入。食遠溫服。
人參1兩半(去蘆頭),決明子1兩半,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耆2兩(銼),覆盆子2兩,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
處方來源:《圣惠》卷三十三。
方劑主治:眼內(nèi)障,用針后,肝虛眼昏。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附注: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人參丸”。
羊肝(新鮮帶血者)、百草霜。
處方來源:《虺后方》。[虺:huī虺尵(huī tuí):疲勞生病(多用于馬)。也作虺隤。]
方劑功效:明目。
制備方法:同捶若干,加蜜為丸。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水酒送下,不拘時候。
竹葉(洗,銼)半兩,吳藍1分,大青1分,黃連(去須)1分,山梔子仁1分,黃芩(去黑心)1分,甘草(炙)1分,麥門冬(去心)1分,槐白皮1分,柳白皮1分,馬齒莧實(研)1分,生犀角(鎊)1分,馬牙消(別研)1分,樸消(別研)1分,鹽花(研)半兩。
處方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
方劑主治:風熱沖目,赤脈胬肉,昏障痛澀。
方劑功效:祛目中熱毒。
制備方法:上藥除消、鹽、油、酥外,銼細,綿裹入通油瓷瓶中,綿罩口,重湯煮三復(fù)時,挼去滓,更新綿濾過,置生鐵器中。
用法用量:每日飯后及臥時用藥滴頭頂心,以生鐵熨斗摩頂一二千下。
熟地黃1兩2錢,澤瀉8錢,山茱萸(酒蒸取肉)1兩3錢,茯苓(去皮)1兩,川芎2錢,牡丹皮8錢,當歸(酒洗)1兩,山藥1兩2錢,生地黃5錢,蔓荊子1兩,甘菊花5錢,黃連5錢,柴胡3錢,五味子5錢。
處方來源:《壽世保元》卷六。
方劑主治:腎水枯竭,神光不足,眼目皆暗。
方劑功效:壯水制陽光。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用好酒調(diào)服。
赤芍藥、荊芥穗、香白芷、當歸尾、防風、青鹽。
處方來源:《魯府禁方》卷二。
方劑主治:牙痛。
方劑功效:固齒明目。
用法用量:上用青鹽1斤搗碎,以井花水5碗,先煎,潔凈為末;然后將咀成片五味藥,用水8升煎至4升,用馬尾羅內(nèi),薄綿1葉濾去滓垢,將青鹽入在藥水內(nèi),用文武火煎干為度。每日早晨洗面時用手指蘸水,濕擦干牙上下周遍,卻噙半口水,漱36次,吐水在手,洗面眼最效;如覺牙齒微痛,晚亦照前擦之;常行睡臥擦之亦效。如無青鹽,白鹽飛過者亦可,用水1升,即1茶盞也。又或添細辛5錢尤妙。
大黃耆2兩,大熟地1兩,大麗參5錢,白術(shù)6錢,遠志5錢,蒺藜8錢(炒),柏子仁1兩,知母肉4錢,覆盆子1兩,菟絲子1兩,棗仁5錢,磁石5錢,車前子5錢,甘草3錢。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視正反斜癥(中心性視網(wǎng)膜脈絡(luò)膜炎)。兩眼不疼不紅,外觀無異常人,但視物歪斜。
臨床應(yīng)用:視正反斜癥:道口呂某某,男,七十歲。素好飲酒,頭暈?zāi)克幔曃锿嵝?,脈右寸微細,兩關(guān)滑數(shù)。乃肺氣不足,痰火郁膈,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致。先略刺上星、人中、陽白、神庭,另服固睛明目丸十余劑,而視物不甚歪斜,但頭暈如故,又服柏子墜痰丸,刺頭維、后頂、大陵數(shù)次,頭暈止,視物正常。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水打為丸,朱砂為衣。
用法用量:每服2錢,1日2次,白開水送服。
黃連6錢,川芎6錢,木賊6錢,枳殼6錢,五味6錢,杏仁1兩8錢,人參1兩8錢,甘草1兩8錢,青葙1兩8錢,青鹽1兩8錢,黃柏1兩8錢,蒙花1兩8錢,寸冬1兩8錢,菊花1兩8錢,蒺藜1兩8錢,山藥1兩8錢,當歸1兩8錢,杜仲1兩8錢,生地2兩7錢,天冬2兩7錢,全蝎4錢5分,防風4錢5分,荊芥4錢5分,蔓荊子1兩4錢,茯苓1兩4錢,枸杞1兩4錢,石斛1兩4錢,草決明1兩4錢,菟絲子1兩4錢,沙苑1兩4錢,蟬蛻1兩4錢,知母1兩8錢,羚羊2兩,琥珀2兩,冰片4錢,薄荷冰2錢。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方劑主治:目疾。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大丸,重2錢半,金衣,蠟皮封固。
山藥6兩(飯上蒸過),山萸6兩(去核,凈蒸),澤瀉3兩(面煨),茯苓3兩(去皮),全當歸6兩(酒洗),菊花2兩(用白的),丹皮3兩,枸杞6兩(去蒂凈,酒洗,炒),
處方來源:《眼科闡微》卷二。
方劑主治:老年眼癥,外而翳膜遮睛,內(nèi)而瞳神昏暗者。
制備方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五7錢,空心鹽湯送下。自2錢起,漸加至4錢。
人參4兩,五味子3兩,牛膝2兩,麥冬6兩(去心),歸身5兩,甘枸杞5兩,甘菊8兩。
處方來源:《外科證治全書》卷一。
方劑主治:血少神勞,肝腎虧損所致的內(nèi)障,外無腫痛翳膜,惟睛昏黑無光,若有所障。
方劑功效:專補腎水,兼補其氣。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口服。
菊花、生地、連翹、山梔、川芎、羚羊角、防風、白芍、當歸、石膏、薄荷、黃連、白芷各等分。
處方來源:《何氏濟生論》卷六。
方劑主治:肝經(jīng)有熱,兩目紅腫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當歸1兩,草決明1兩,冬術(shù)1兩,蟬蛻1兩,川芎1兩,大黃1兩,紅花1兩,桑白皮1兩,山梔1兩,薄荷1兩,白蒺藜1兩,蒼術(shù)1兩,木通1兩,連翹1兩,石膏1兩,池菊1兩,荊芥1兩,赤芍1兩,枳殼1兩,生地1兩,黃芩1兩,羌活1兩,獨活1兩。
處方來源:《銀海指南》卷三。
方劑主治:五志之火,上攻于目,生翳起障,赤腫疼痛,眵淚差明,視物昏花。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2錢,隨所用湯劑加入亦可。單服酒調(diào),或蜜湯調(diào)下俱可。
黑參半斤(銼)。
處方來源:《養(yǎng)老奉親》。
方劑主治:眼有黑花。
方劑功效:補益療眼。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臨臥鹽湯送下。
澤瀉、茯苓、山藥、萸肉、枸杞、甘菊、當歸、石決明、白蒺藜、丹皮。
處方來源:《傷科補要》卷三。
方劑功效:調(diào)理傷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枳殼(炒)72兩,防風72兩,牛膝54兩,杏仁(去皮,炒)36兩,石斛24兩,黃柏48兩,知母48兩,菊花72兩,丹皮36兩。
處方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主治:陰虛肝熱,風火上攻,目澀多淚,云翳遮睛,昏花不明。
方劑功效:滋陰清熱,平肝明目。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3錢。
用法用量:每服1丸,1日2次,溫開水送下。
澤瀉1兩,丹皮1兩半,茯神2兩(去木),山藥3兩(炒),當歸、川芎1兩,麥冬3兩(去心),石斛3兩。
處方來源:《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
方劑主治:肝腎不足,兩目昏暗,脈虛者。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各家論述:肝腎不足,精血不能上奉,故兩目昏暗,視物不明焉。熟地補腎養(yǎng)肝,萸肉澀精秘氣,丹皮涼血退陰火,山藥補脾益真陰,當歸養(yǎng)血以榮肝,川芎活血以欣木,澤瀉瀉濕熱,茯神安神志,麥冬清心潤燥,石斛平熱滋陰也。蜜丸下,使肝腎兩滋則精血自足而上奉于目,目暗無不自明矣。此補腎養(yǎng)肝兼清濕熱之劑,為肝腎不足,兩目昏暗之專方。
用法用量:每服3錢,滾水送下。
牛膝2兩,麥冬6兩,當歸5兩,枸杞子3兩。
處方來源:《醫(yī)學心悟》卷四。
方劑主治:內(nèi)障,隱澀羞明,細小沉陷。
制備方法:用甘菊花8兩熬膏,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開水送下。
知母(鹽水炒)2兩,黃柏(酒炒)2兩,菟絲子(酒制),獨活1兩,甘枸杞2兩,川牛膝(酒洗)3兩,沙苑蒺藜3兩(炒)。
處方來源:《回春》卷五。
方劑主治:翳膜遮睛,羞澀多淚,并治暴赤熱眼。
方劑功效:生精養(yǎng)血,補腎益肝,祛風明目。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80丸,夏月用淡鹽送下,余月酒送下。
附注:方中菟絲子用量原缺。
甘菊3兩,杞子2兩,石決明、白蒺藜。
處方來源:《飼鶴亭集方》。
方劑主治:男女肝腎兩虧,風邪外乘,熱氣上攻,畏日羞明,瞳神散大,視物不清,迎風流淚,內(nèi)生翳障,及時眼之后,久不還元,一切目疾。
制備方法:上蜜丸5分,水法6分。
用法用量:每服3-4錢,淡鹽湯送下。
附注:方中石決明、白蒺藜用量原缺。
山藥4兩,丹皮(酒炒)3兩,茯苓3兩,澤瀉(鹽水炒)3兩,當歸3兩,白芍3兩,杞子3兩,白菊花3兩,白蒺藜3兩,石決明(水飛)4兩。
處方來源:《中藥成方配本》。
方劑主治:肝腎兩虧,目澀羞明,迎風流淚,視物模糊。
方劑功效:平肝滋腎,泄風明目。
制備方法:將熟地、萸肉搗爛,與諸藥打和曬干研末,冷開水泛丸,如綠豆大,約成丸36兩。
用法用量:每次2錢,開水吞服,1日2次。
地膚子1兩,石決明1兩半(搗細,研,水飛過),羚羊角屑1兩半,芎1兩,車前子1兩,酸棗仁(微炒)1兩。
處方來源:《圣惠》卷三十三。
方劑主治:眼青盲。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黑豆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小茴香3錢炒,去茴;1用川椒3錢,炒出汗,去椒;1用青鹽3錢炒;1用黑脂麻3錢炒),白蒺藜4兩,歸頭(酒炒)3兩,熟地3兩,石決明2兩,甘菊2兩,桑葉2兩,谷精草2兩。
處方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方劑主治:目病已久,而成虛候者。
方劑功效:壯水滋陰。
制備方法: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開水送下。
牛黃1分,冰片1分,熊膽2分,麝香七厘。
處方來源:《魯府禁方》卷三。
方劑主治:小兒痞積熱甚,眼矇。
制備方法:上為極細末,人乳為丸,如米大。
用法用量:每用2丸,入眼,合久自化。
半夏6g,茯苓9g,車前子9g,炒枳殼6g,甘草3g。
處方來源:《張皆春眼科證治》。
方劑主治:痰濕內(nèi)聚,上擾清竅,幼影色黃,胸悶頭重,或咳嗽痰多,苔膩脈滑。
方劑功效:祛濕化痰,降濁明目。
各家論述:方中二陳湯祛濕化痰;車前子引濕濁之邪下行;炒枳殼寬中理氣,祛痰除滿。諸藥湊效,濕除痰祛,目自明也。
當歸1兩,草決明1兩,冬術(shù)1兩,蟬退1兩,川芎1兩,大黃1兩,紅花1兩,桑白皮1兩,山梔1兩,薄荷1兩,白蒺藜1兩,蒼術(shù)1兩,木通1兩,連翹1兩,石膏1兩,池菊1兩,荊芥1兩,赤芍1兩,枳殼1兩,生地1兩,黃芩1兩,羌活1兩,獨活1兩,黃連5錢。
處方來源:《銀海指南》卷三。
方劑主治:五志之火甚者,上攻于目,生翳起障,赤腫疼痛,眵淚羞明,視物昏花。
制備方法:為丸。
用法用量:口服。
當歸、白芍、生地黃、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龍膽草、柴胡、黃連、梔子、牡丹皮、白豆蔻、甘草。
處方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九引云林方。
方劑主治:婦人因怒氣傷肝,眼目昏暗如云霧中。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附注:本方方名,《東醫(yī)寶鑒·外形篇》引作“抑青明目湯”。
何首烏(黑豆拌蒸1次,牛膝拌蒸1次)4兩,旱蓮草4兩,槐角(黑豆煮汁拌蒸)4兩,懷生地黃(酒拌,砂鍋內(nèi)蒸1日至黑)2兩,骨碎補(刮去皮毛,炒7次)1兩5錢,青鹽2兩,沒食子(公母成對)2兩。
處方來源:《壽世保元》卷六。
方劑主治:腎虛胃火之牙齒疼痛。
方劑功效:補腎清火,固齒明目,烏須黑發(fā),香口潤體。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用法用量:每早擦牙,滾水咽干。
覆盆子3錢,玄參5錢,遠志3錢,白芍4錢,茯神3錢,女貞子3錢,沒石子3錢,蒺藜3錢(炒),甘草1錢,磁石2錢。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瞳孔散大癥。兩眼瞳孔大如豆,頭目眩暈,視物忽明忽暗,如在云霧中。
臨床應(yīng)用:瞳孔散大癥:禹城夏某某之母,素無目疾,年過花甲,忽覺頭目眩暈,視物昏蒙,瞳孔放大如豆,脈左尺細數(shù),關(guān)部弦大,乃腎水不足,肝陽上越所致。先將上星、合谷、太陽頻瀉,囑服滋陰斂光散,連服十劑,頭暈?zāi)肯掖笥泻棉D(zhuǎn),目昏如故。后改服本方,連服十余劑,瞳孔略收,而視力自覺增加。又將攢竹、目窗、光明輪刺,常服磁朱丸,月余光收大半。
用法用量:水煎服。
當歸(酒浸)、地黃(酒浸)、川芎、芍藥、甘菊花、草龍膽(酒浸)、決明子(炒)、防風、防己、香附(童便浸)、甘草。
加減:如有翳,加密蒙花、木賊。
處方來源:《扶壽精方》。
方劑主治:目疾久者。倒睫赤爛,時行暴赤。
制備方法:上銼。
用法用量:水1鐘半,煎8分,上半日服。
大黃(炮)5分,牛蒡子(炒)5分,川芎5分,菊花5分,白蒺藜(炒)5分,細辛5分,防風5分,元參5分,山梔5分,黃芩5分,甘草(炙)5分,蔓荊子5分,荊芥5分,木賊5分,草決明7分半,蒼術(shù)1錢。
加減:如久服,去大黃,加桑白皮、知母、黃柏。
處方來源:《便覽》卷一。
方劑主治:肝經(jīng)不足,內(nèi)受風熱,上攻眼目,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癮澀難開,或生障翳,婦人血風時行,暴赤,一切眼疾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楮實子2兩,菟絲子1兩半,車前子1兩,五味子1兩,枸杞子1兩半,決明子1兩,大熟地1兩,知母8錢,黃柏5錢,菊花6錢,甘草1錢。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神水將枯(結(jié)膜干燥)癥。兩眼黑白尚分,氣輪有皺襞,不紅不疼;風輪灰白彌漫;惟水輪略帶凹陷;眼淚不能潤其表面,甚者無眵淚。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1日2次,每服3錢。
沉香、大附子、制白豆蔻。
處方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九。
方劑主治:氣血俱損,眼目昏花,神光不足,及久患眼服涼藥過多,氣血凝滯,雙目昏蒙,全不通路。
方劑功效:鎮(zhèn)陽光,壯腎水。
附注:《審視瑤函》本方用量:各等分。用法:上銼劑,白水二鐘,生姜一片,輝棗二個,煎至八分,不拘時候溫服。
人參1兩,當歸(酒洗)1兩,熟地黃(酒蒸)2兩,生地黃(酒洗)2兩,天門冬(去心)2兩,麥門冬(去心)2兩,山茱萸(酒蒸,去核)2兩,枸杞子(酒洗)1兩6錢,五味子1兩,菟絲子(酒制)1兩,白茯神(去皮木)2兩,干山藥1兩,川牛膝(去蘆,酒洗)1兩3錢,柏子仁(去殼,炒)1兩,澤瀉1兩,牡丹皮(酒洗)1兩,家菊花(去梗)3兩,黃柏1兩半(乳汁拌勻,炒),知母2兩半(乳汁拌勻,曬干,炒),白豆蔻(去殼,凈)3錢。
處方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九。
方劑主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常見黑花,多有冷淚。
方劑功效:壯水明目,補腎養(yǎng)肝,生心血。
用藥禁忌:忌生冷、萊菔。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當歸(酒洗)1錢,南芎1錢,白芍(酒炒)1錢,熟地黃1錢,肉蓯蓉(酒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通5分,石菖蒲7分,甘枸杞子1錢,甘菊花1錢。
處方來源:《魯府禁方》卷三。
方劑主治:血虛,目暗生花。
制備方法:上銼。
用法用量:水煎服。
牛黃1分,片腦1分,熊膽1分,麝香3厘,乳香3厘。
處方來源:《壽世保元》卷八。
方劑主治:小兒癖疾,發(fā)熱及眼矇。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先將乳汁于銅勺內(nèi),炭火上滾黃色,下前藥,急取出攪勻,于油單紙上,丸如米粒大。
用法用量:每用1丸,臥時點入大眼角內(nèi),合眼自化,男左女右。第1丸頭上汗出至胸前,第2丸汗至臍上,第3丸汗至臍下,再點2-3丸,腹痛下膿血,自愈。
雄黃半兩,兔糞2兩,輕粉1兩,木香半兩,天靈蓋1兩(炙),鱉甲1個(大者,去裙襕,醋炙焦黃)。
處方來源:《中藏經(jīng)》卷下。
方劑主治:傳尸勞,肌瘦面黃,嘔吐血,咳嗽不定者。
用藥禁忌:先燒安息香,令煙起,吸之,不嗽者非傳尸也,不可用此藥;若吸煙入口,咳嗽不能禁止者,乃傳尸也,宜用此藥。仍須初得,血氣未盡,精神未亂者,可用之。
制備方法:上為末,醇酒1大升,大黃1兩,熬膏,入前藥末為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
用法用量:五更初,勿令人知,以童便與醇酒共1盞,化1丸服之。如人行20里,上吐出蟲,其狀若燈心而細,長及寸;或如爛李,又如蝦蟆,狀各不同。如未效,次日再服,以應(yīng)為度。
附注:太乙明月丹(《醫(yī)學綱目》卷五)、大靈明月丹(《普濟方》卷三一九)。
黃連5兩,菊花5兩,玄參5兩,熟大黃5兩,枳殼5兩,橘皮5兩,桔梗5兩,黃芩5兩,薄荷5兩,甘草5兩,當歸5兩,赤芍5兩,荊芥5兩,連翹5兩,蒺藜(炒)5兩,梔子5兩,蟬蛻5兩,天花粉5兩,生石膏5兩,車前子5兩,麥冬5兩。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濟南、承德方)。
方劑主治:暴發(fā)火眼,紅腫作痛,頭暈?zāi)垦#启枵诰Α?/p>
方劑功效:清熱散風,明目止痛。
用藥禁忌:忌辛辣食物;孕婦勿服。
制備方法:上為細粉,水泛小丸,滑石為衣闖亮。
用法用量:每服2錢,1日2次,溫開水送下。
當歸3錢,白芍1錢5分(炒),石斛1錢,丹皮1錢,菊花1錢,夏枯草1錢,羚羊角(水磨,沖入)。
處方來源:《雜證會心錄》卷上。
方劑主治:頭痛,目生翳膜,紅腫如破。
用法用量:加桑葉5片,煎,好童便1杯沖入。
石決明、芎、五味子、知母、山藥、細辛、人參、歸尾、赤芍、生地、牛膝、蒺藜。
處方來源:《眼科全書》卷四。
方劑主治:血藿瞳人外障。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40丸,酒送下。
細辛1錢,人參1錢,赤芍藥、五味子10粒,川芎(酒洗,炒)8分,牛膝(酒洗,炒)8分,石決明(醋煅)8分,生地黃8分,山藥8分,知母(鹽水洗)8分,白蒺藜(研,去刺)8分,當歸尾8分,防風8分。
處方來源:《審視瑤函》卷三。
方劑主治:血灌瞳神。
制備方法:上銼。
用法用量:水2鐘,煎至8分,去滓溫服。
何首烏8兩,白何首烏8兩(極大者,米泔水浸1宿,瓷瓦片刮去粗皮,捶碎,如指頂大。取黑豆、牛膝酒洗同入砂鍋木甑,鋪作數(shù)層,上多蓋黑豆蒸之,待黑豆香熟取出曬干,務(wù)以9蒸9曬為度),菟絲子8兩(無灰酒浸,砂鍋煮裂,入石臼中搗成餅,曬干,焙干,杵碎,用人乳拌,曬干),川當歸8兩(酒洗,去頭尾用身),大貝母8兩(圓白無濁者,去心),川續(xù)斷4兩(折斷,有煙塵出者,去蘆),甘枸杞8兩(人乳拌,曬,焙干),山茱萸8兩(鮮紅潤澤者,去核),川牛膝8兩(去蘆,以手折斷,不見鐵),補骨脂4兩(去浮子,以黑脂麻半斤拌炒出火),芡實8兩,蓮肉8兩(去心),白茯苓8兩(人乳拌,曬干3次),赤茯苓8兩(用黑,牛乳拌,曬干3次),遠志肉8兩(甘草水煮,去骨,曬干),遼參量其人可服幾何(但不得過8兩)。
加減:經(jīng)水不調(diào),氣血枯竭,減去遠志,加益母草8兩(醋煮)、香附米4兩;求嗣者,加紫石英4兩(醋淬7次),服4斤。
處方來源:《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方劑主治:血氣兩虛,精神不足,無血養(yǎng)心,腰足酸軟,四肢少力,或幼年虧損,或耳目失于聰明,精少寒心,動而精自出,中痿而無子,及痰火風濕,心勞少食,健忘,遺精夢泄,頭目暈昏,耳鳴眼花,久患白濁。
方劑功效:大補氣血,倍長精神,久服烏須黑發(fā)。
用藥禁忌:忌蘿卜、諸牲血、煎炒、胡椒、蒜等及糟腌之物。
制備方法:上為極細末,須用石磨、石碾,不見鐵,每藥末1斤,用好蜜12兩,煉得滴水成珠,和藥入石臼,木杵3000下,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白滾湯吞服2錢5分,晚用酒吞服2錢。
冬瓜子4兩,蒺藜子5兩,菠菜子2兩。
處方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方劑主治:瞳孔縮小癥。兩眼瞳孔小如粟米,不疼不癢,視物昏蒙。
方劑功效:明目。
制備方法:俱用鹽炒,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日2次。
附注:初期本方有效,久則無效。
熟地黃1錢5分,羌活6分,防風6分,甘菊花5分,山梔子(炒)5分,谷精草5分,柴胡5分,木賊4分,甘草3分,川芎1錢,當歸1錢,白芍8分。
加減:有淚,加川椒(炒)10粒;紅熱,加黃連(酒浸)5分,龍膽草(酒浸)3分。
處方來源:《杏苑》卷六。
方劑主治:眼久昏疼,或視物不清,惡日羞明。
方劑功效:涼血明目。
用法用量:上咀。水煎熟,食前溫服。
枸杞子2兩(用芝麻炒過,去芝麻),旱蓮草5兩,熟地3兩,何首烏2兩(小黑豆蒸過,去黑豆,忌鐵器),白茯苓2兩,青葙子2兩,沒石子2兩(面包,火煅),生地2兩,全當歸2兩(酒洗)。
處方來源:《集驗良方》卷五。
方劑功效:養(yǎng)血烏發(fā),補腎明目。
制備方法:共曬干,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甘菊花12兩,何首烏(赤白各半,凈)2斤(如法蒸曬),桑葉1斤,牛膝(酒蒸)1斤,懷生地(酒洗凈)2斤(如法蒸曬),甘枸杞(去枯者)1斤,乳拌茯苓酥1斤,麥門冬(去心)1斤半,槐角子10兩,蒼術(shù)(蜜、酒浸,蒸,曬)12兩,人參1斤(人乳拌,烘干),山茱萸肉(酒蒸)12兩。
處方來源:《廣筆記》卷二。
方劑主治:須發(fā)早白,目視昏花者。
用藥禁忌:忌白萊菔、牛肉、牛乳、蒜、桃、李、雀、蛤。
制備方法:烏飯子之嫩者取汁熬膏,每斤加蜜半斤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日服5錢,白酒送下,1日2次。
以上各方內(nèi)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yī)生的指導(dǎo)。
聯(lián)系客服